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58例药物性肝损害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对58例药物性肝损害进行临床分析,以指导今后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方法采用Maria等提出的药物性肝损害诊断(评分)标准,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2005年收治的符合标准的58例患者的用药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相关指标及出现异常时间和恢复时间。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有9类,以抗生素类(27.6%)、皮肤科用药(20.7%)、中草药(12.1%)、抗结核药(8.6%)为主;临床上以肝细胞坏死型为主,表现以纳差、恶心、乏力多见,实验室检查以ALT、GGT升高多见,均在3个月内恢复。结论药物性肝损害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应用评分表法作出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探讨其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近3年收治的418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药物种类、临床表现、肝脏生化学检测、肝穿刺病理及治疗转归等相关指标。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害前5类药物分别是中药、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抗结核药、心血管药。418例患者中急性药物性肝损害218例(占52.2%);慢性药物性肝损害112例(占26.8%);药物性肝功能衰竭81例(占19.4%);药物性肝硬化7例(占1.7%)。418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治愈152例(36.4%),好转206例(49.3%),无效47例(11.2%),死亡13例(3.1%)。影响预后的肝功能指标为AST、TBil、Alb、CHE、PTA。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的致病药物种类较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AST、TBil、Alb、CHE、PTA与预后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害(DILI)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方法对本院41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服药时间及服用药物种类、临床表现、肝损害的分型进行综合评价,总结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前3名依次为:中草药及中成药14例(32.6%),抗生素10例(23.3%),降压药5例(11.6%)。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13例,占31.7%;胆汁淤积型15例,占36.6%;混合型12例,占39.3%。结论临床上多种药物可导致肝损害,因此在使用有肝损害副作用药物时,应及时检测肝功能,以求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4.
药物性肝损害20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惠芸  陆一兵 《山东医药》1999,39(13):18-18
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及中草药的广泛应用,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率日益增多。1991年以来,我们收治203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现对其临床特点及防治分析如下。1资料与分析本组男139例,女64例;年龄6个月至72岁,平均41.2岁。既往有肝病史95例,HBsA...  相似文献   

5.
刘倩  段学萍 《山东医药》1992,32(1):10-11
本文对96例药物性肝损害进行临床分析,所致肝损害的药物37种,其中抗生素类占39.9%。剂量大、病程长以及配伍药物过多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主要原因。41岁以上患病人数占69.8%,提示中、老年人用药更应慎重。本文提出4条诊断标准,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6.
288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诊断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临床诊断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1月288例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的DILI住院患者的因果关系评价法(Roussel Uclaf causality assessment method,RUCAM)评分进行统计,并分析其血生化指标(ALT、AST、TBIL、TBA、GGT和ALP)、自身抗体检测结果及病理学特点。结果 288例DILI患者中,肝细胞损伤型234例,占81.25%;胆汁淤积型27例,占9.38%;混合型27例,占9.38%。RUCAM评分≥3分的患者246例,占85.42%。实验室检查表明:ALT>400U/L的混合型患者比例高于肝细胞损伤型和胆汁淤积型患者(P<0.05),GGT>320U/L和ALP>150U/L的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患者比例高于肝细胞损伤型患者(P<0.05);288例中血清自身抗体阳性60例,占20.83%。肝组织病理学分析发现:39例(13.54%)有发展为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趋势;36例(12.50%)为慢性肝炎病理改变,胆汁淤积型患者发生率高于肝细胞损伤型患者(P<0.05)。结论 RUCAM评分与病理学检查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作为临床诊断DILI的重要参考。胆汁淤积型DILI患者有更明显的慢性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药物性肝损害临床不少见,我们收集本院2000年到2007年药物性肝损害的病例,并对其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时作出正确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药物性肝损害是结核病正规化疗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也是结核病患者停止化疗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国内外有大量报道称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与机体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相关。本文对抗结核药物肝损害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的国内外进展情况进行概要地介绍,旨在从基因水平上了解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源性肝损害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心源性肝损害的临床特征、诊治经验及预后。方法:收集急性心脏疾病并心源性肝损害的患者24例,记录其临床资料及肝功能演变过程,分析其病因、临床特征及预后。14例不伴明显肝损害的急性心脏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急性心源性肝损害发病基础病因各异,并非只发生于肝脏缺血患者;急性心源性肝损害患者肝功能损害突出,经原发病治疗后多数迅速好转,1周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由高峰期(2 981±979)U/L降为(659±870)U/L,AST由高峰期(2 743±967)U/L降为(706±830)U/L,少数肝功能恶化,其中2例死于肝衰竭。结论:急性心源性肝损害临床上需要更多重视,其病因及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转归多数良好,少数恶化。  相似文献   

10.
药物性肝损害8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方法对本院药物性肝损害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抗生素(包括抗结核药物)为最多,占47.7%,其次为中药,占25%;临床以肝细胞型多见,占61.4%,胆汁淤积型占20.1%,混合型占18.2%;主要临床表现有乏力、纳差、黄疸、恶心、呕吐等;肝功能受损以ALT、GGT和AKP增高为主。临床治愈67例,好转16例,自动出院3例,死亡1例。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很多,过去认为比较安全的中药也可引起肝损害,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总结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2015年1月 ~2019年12月我院诊治的DILI患者164例,收集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和预后.结果 本组DILI患者被诊断为肝细胞型97例,胆汁淤积型24例,混合型43例;肝细胞型患者年龄为(47.2±13.3)岁,显著小于其他两型(P<0.05);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近年来所收集的中草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临床及肝组织病理学资料的特点。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305例中草药所致DILI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甲型肝炎病毒IgM、抗戊型肝炎病毒IgM、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EB病毒 IgM和抗巨细胞病毒IgM,常规进行肝活检。结果 本组DILI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主要有纳差(46.6%)、乏力(64.3%)和脾肿大(78.0%);临床分型以肝细胞型(40.0%)为主,87.9%患者发病前用药持续时间大于2周 ;肝组织病理学表现为中度炎症和纤维化(G2-3S2-3 占59.0%);致肝损伤的单一中草药主要为何首乌(11.8%)、雷公藤(10.8%)和黄药子(9.2%),中成药复合制剂主要以治疗银屑病(13.8%)和骨关节类疾病(5.6%)中成药为主;三种单一中草药发病前用药时间均短于中成药复合制剂;停药及对症治疗24 w后284例(93.1%)患者恢复正常。结论 中草药致肝损伤发病前用药时间较长,起病较缓慢,需要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及临床特征,为早期诊治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经肝活组织穿刺病理学诊断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用药史、病理特点、临床表现、生化、血清学标志以及治疗转归等。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伤前3位的药物是中药91例(49%)、抗生素41例(22%)、解热镇痛药23例(12.4%);临床分类:药物性肝功能衰竭8例(4.4%)、急性药物性肝损伤93例(50%)、慢性药物性肝损伤83例(44.6%)、药物性肝硬化2例(1.1%);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98例(52.7%)、胆汁淤积型35例(18.8%)、混合型55例(29.6%)。病理学特征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坏死、汇管区扩大、肝细胞脂肪变性、汇管区或窦周混合炎细胞浸润、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肝细胞胆汁淤积、肝细胞凋亡、可见吞噬色素的Kuffer细胞。治愈79例(42.5%),好转102例(54.8%),无效5例(2.7%)。无一例患者死亡或病情恶化。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首位药物为中药,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组织病理学改变有一定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病因构成、临床特点和预后情况。方法 2013年1月~2016年2月我科诊治的300例DILI患者,根据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RUCAM)量表评估。结果 经RUCAM量表评分诊断为DILI患者290例;引起DILI的药物为中药,占42.8%,抗菌药和抗结核药物分别占9.3%和7.6%;基础疾病以胃炎最为多见,占18.6%;肝细胞型占54.5%;中度肝损伤占37.6%;肝衰竭发生率为5.5%,治疗有效率为93.8%,死亡4例。结论 应用RUCAM量表有助于DILI的规范化诊断,中药导致的肝损伤不可忽视,大部分DILI患者临床预后较好,少数发生急性肝衰竭,预后差,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临床和病理学特征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为DILI的早期诊断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2019年5月~2021年5月我院消化内科和肝病科收治的DILI患者60例,行肝活检,停用可疑药物,给予护肝治疗。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白细胞介素-6 (IL-6)、IL-17、IL-10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FGF-1)水平。结果 本组患者应用抗结核药(23.3%)、中草药(15.0%)、化学药物(11.7%)和保健品(11.7%)是引起DILI常见的药物种类,还有非甾体抗炎药(5.0%)、抗精神类药物(5.0%)、蜂毒(6.7%)、抗生素类(5.0%)、避孕药物(1.7%)、抗癫痫药物(3.3%)、降糖药(6.7%)和减肥药(5.0%);入组时,DILI患者血清ALT、AST和TBIL分别为(198.5±33.1)U/L、(221.7±55.8)U/L和(42.3±12.8)μmol/L,治疗约2 w后,均恢复正常;DILI患者肝组织病理学主要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36.7%)、淋巴细胞(18.3%)、中性粒细胞(15.0%)等炎性细胞浸润,其他病理学表现包括浆细胞浸润(10.0%)、脂肪变性(8.3%)、胆汁淤积(5.0%)、肝细胞凋亡(3.3%)和肉芽肿形成(3.3%);入组时,DILI患者血清TNF-ɑ、IL-17、IL-6、IL-10和FGF-1水平分别为(16.5±3.3)pg/ml、(38.8±6.7)pg/ml、(122.9±15.2)pg/ml、(2.0±1.2)pg/ml和(15.3±5.1)pg/ml,治疗后分别为【(2.1±0.8)pg/ml、(15.2±5.4)pg/ml、(45.3±8.4)pg/ml、(5.9±1.4)pg/ml和(26.8±7.6)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了解DILI患者常见的损肝药物、肝功能表现和肝组织病理学特点,及时给予停药和护肝处理,往往预后良好,检测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有助于评估病情。  相似文献   

16.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及其易感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新药的不断开发应用及各种药物的联合应用增多,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引起人们对药物性肝损伤的重视及研究,目前在遗传学、蛋白质组学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现就引起肝损伤的药物、发病机制、临床分类及其表现、易感因素等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及慢性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肝功能及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药物性肝损害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佑安医院2006-2008年收治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51例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急性药物性肝损害及慢性药物性肝损害两组,并对两组患者肝功能及自身抗体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对数据用SPSS10.0软件进行Mann-Whitney秩和检验.结果 急性及慢性药物性肝损害两组患者ALT水平分别为(412.1±387.5)U/L和(376.0±319.7)U/L,AST为(352.5±457.9)U/L和(198.8±142.7)U/L,总胆红素为(109.7±104.8)μmol/L和(102.4±135.7)μmol/L,直接胆红素为(66.4±73.3)μmoL/L和(61.2±72.1)μmol/L,碱性磷酸酶为(133.4±50.1)U/L和(147.4±97.3)U/L,γ-谷氨酰转肽酶为(139.9±134.1)U/L和(180.6±227.9)U/L,白蛋白为(41.3±4.9)g/L和(39.8±5.3)g/L,球蛋白为(25.1±5.3)g/L和(28.6±5.1)g/L,经秩和检验分析,两组患者除球蛋白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部分可检出自身抗体,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组抗核抗体(ANA)、平滑肌抗体滴度均≤1:320;慢性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可检出高滴度ANA、抗线粒体抗体,其中ANA滴度≥1:320的患者15例,7例患者ANA为1:1000.结论 肝功能指标无助于鉴别急性或慢性药物性肝损害;药物性肝损害患者可检测出多种自身抗体,慢性药物性肝损害患者可出现高滴度自身抗体,应注意与自身免疫性肝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脓毒症患者并发肝损伤的影响因素,为其早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17例脓毒症患者,并发肝损伤58例,未并发肝损伤59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并发肝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 在117例脓毒症患者中,原发感染灶主要为腹腔(48.7%)、呼吸系统(32.5%)、皮肤软组织(7.7%)、泌尿系统(6.0%)、血液系统(1.7%)、心血管系统(0.9%)、消化系统(0.9%)、中枢系统(0.9%)和纵膈(0.9%);肝损伤患者年龄为(61.0±14.9)岁,显著大于未并发肝损伤患者的【(52.6±18.0)岁,P<0.01】,住ICU时间为【9(5,12)】d,显著长于未并发肝损伤患者的【4(4,10)d,P<0.01】,SOFA评分为(8.7±2.4),显著大于无肝损伤患者的【(7.1±2.2),P<0.01】,APACHE II 评分为(21.9±6.4),显著大于无肝损伤患者的【(18.4±6.0),P<0.01】;在58例肝损伤患者中,呈高胆红素型21例,高转氨酶型24例,混合型13例,不同型肝损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型病死率为53.8%,显著高于高胆红素型(9.6%)或高转氨酶型【(33.3%),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和APACHE II评分为脓毒症患者发生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脓毒症患者年龄越大,APACHEII评分越高,发生肝损伤的可能性越大,而混合型肝损伤患者预后差,应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引起老年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临床特点及防治原则。方法对2005年1月~2009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160例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老年住院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药物性肝损害患病率为3.17%(160/5047);老年患者联合用药多,易出现肝损害,以心血管药物最多,构成比为25.6%(41/160),其次是抗肿瘤药,构成比为21.9%(35/160),再次是抗生素,构成比为18.1%(29/160)。主要临床症状为疲乏纳差、恶心呕吐,构成比为39.4%(63/160),黄疸构成比为8.1%(13/160),低热构成比为5.6%(9/160),皮肤搔痒构成比为4.4%(7/160),无症状者构成比为59.4%(95/160)。临床治愈率为71.3%。结论心血管药、抗肿瘤药和抗生素是引起老年药物性肝损害的常见药物。老年患者肝功能受损后大多无明显症状。老年人肝损伤与其肝药物代谢酶活性降低及长期联合用药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小儿药物性肝损伤的原因及临床特点,以期指导临床减少小儿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 方法 回顾性分析年龄< 14岁小儿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资料,对其用药情况、年龄分布、临床表现、肝脏生物化学指标和肝组织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偏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分析.结果 共收集31例小儿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资料,占同期因药物性肝损伤住院患者的1.7%,其中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龄4个月~ 14岁,平均年龄(8.8±3.9)岁.用药种类以抗菌药最常见(41.9%),其次为中药制剂(29.0%)和解热镇痛药(19.4%).单一用药为9例(29.0%),联合用2种或2种以上药物22例(71.0%).临床分型:肝细胞型8例(25.8%),胆汁淤积型8例(25.8%),混合型15例(48.4%).患儿平均住院天数25.22 d. 结论 引起小儿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药物依次为抗菌药、中药制剂和解热镇痛药;联合用药是引起小儿药物性肝损伤的重要原因.混合型为主要临床类型.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肝衰竭或合并血液病患儿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