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鼠双侧耳蜗毁损后下丘核生长相关蛋白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大鼠双侧耳蜗毁损后下丘核(inferior colliculus,IC)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成年健康SD大鼠3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耳蜗毁损后3、7、14、21、28、90天组,每组各5只动物。应用耳蜗毁损手术法制备大鼠双侧耳蜗毁损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耳蜗毁损后大鼠下丘核GAP-43的表达。结果各组大鼠双侧耳蜗毁损后下丘核内GAP-43均有表达,耳蜗毁损各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毁损后3、7、14天GAP-43表达持续上升,14天时达高峰,21、28天逐渐下降,到毁损后90天GAP-43水平略高于正常组;除90天组外,耳蜗毁损各组的GAP-43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两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侧耳蜗去传入损伤后,下丘核内GAP-43表达14天时达高峰,90天时接近正常水平,可能反映了下丘核内神经元的轴突生长及突触重塑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听觉剥夺和耳蜗电刺激对听皮质突触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表达的影响。方法 经两次不连续梯度超速离心,从初级听皮质提取高度纯化的突触体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对耳毒性聋组、听力正常组及电耳蜗内刺激0.5~2h的各实验组听皮质突触体NMDAR三个亚型的表达进行比较。结果 证实了听觉剥夺的成年或发育期大鼠耳蜗电刺激仅仅1.5小时可以诱导突触体NR2A蛋白的显著增加,但NR1和NR2B蛋白量的改变并不显著。结论 在体大鼠的听皮质存在活性依赖的突触的NR2A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耳蜗性聋后听皮层的频率重组梁兴群综述倪道凤审校同其它感觉系统一样,听觉系统的发育和完善是从外周至中枢的方向进行的,听觉中枢的各个音调频率代表区的建立不仅有赖于耳蜗听觉感受器(柯替氏器)结构的完整性,更主要的取决于起源于这种感受器的神经传入冲动的产生和...  相似文献   

4.
大鼠耳蜗发育过程中突触素的表达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大鼠耳蜗发育过程中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的表达差异,探讨SYN表达与听觉功能发育成熟的关系及耳蜗中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的来源.方法 选取健康SD大鼠25只,按出生后天数将其分为出生后1、5、10、14、28天组(即:P1、P5、P10、P14和P28组),每组5只,运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比较各组大鼠耳蜗中SYN的表达差异.结果 P1、P5和P10组大鼠顶回的Corti器、Kolliker器未发现SYN表达;P10组底回及蜗管中段、P14组和P28组Corti器的内、外螺旋束、Deiters细胞内侧缘有特异性表达;各组大鼠耳蜗螺旋神经元(spiral ganglion neuron,SGN)胞浆中均有SYN表达.结论 大鼠耳蜗发育过程中SYN的表达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有利于神经末梢和靶细胞间构型建立,对听觉系统发育中形成正确的听觉信息编码可能起着关键作用.毛细胞、支持细胞中的ATP可能以非囊泡或以非SYN特异性染色的囊泡形式储存.  相似文献   

5.
目的揭示脉冲噪声暴露后不同时期大鼠听皮层神经颗粒素(neurogranin,Ng)表达的变化。方法将5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及脉冲噪声暴露后3、7、14、28天组,每组10只。脉冲噪声暴露条件为:平均压力峰值156dB SPL,脉宽为0.25ms,暴露50次,每次间隔6s。于噪声暴露前及噪声暴露后即刻、3、7、14、28天检测各组大鼠ABR反应阈,同时,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听皮层中的Ng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组大鼠噪声暴露后即刻、3、7、14、28天各频率ABR反应阈均明显提高(P<0.05),噪声暴露后第7天,各频率ABR阈值有所恢复,第14天时趋于稳定;与对照组(0.68±0.08)比较,噪声暴露后第3、7、14天组大鼠听皮层中Ng的含量分别为0.96±0.05、1.11±0.05、0.78±0.04,显著高于对照组,第28天组为0.36±0.03,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噪声暴露后,大鼠ABR反应阈明显升高,听皮层Ng的表达呈现一个先上升后降低的过程,提示脉冲噪声刺激对大鼠听觉系统产生了一定持续性的影响,听皮层出现突触可塑性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听觉系统发育和损伤后修复的神经可塑性的分子机制,探索GAP-43与幼鼠听皮层发育和可塑性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正常幼鼠(3周龄、4周龄及8周龄大鼠)及耳毒性药物致聋鼠发育的不同阶段(2周2天龄大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聋后5天、12天及40天,即致聋的3周龄、4周龄及8周龄大鼠)GAP-43在听皮层的阳性神经元表达变化;结果发现GAP-43在刚出生大鼠听皮层阳性神经元高表达,随发育表达逐渐降低,出生后3周(NC P3W)的大鼠听皮层平均每高倍视野阳性神经元数为111.50±4.90,出生后4周(NC P4W)为84.17±3.24,出生后8周(NC P8W)为66.67±4.17;耳蜗损伤后早期GAP-43在幼鼠听皮层的表达反应性升高;结论 GAP-43与幼鼠听皮层发育和可塑性密切相关,GAP-43可作为听皮层乃至听觉系统发育和可塑性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隔声后听觉重塑模型中听皮质突触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亚基NR2A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清洁级SD大鼠45只,分成隔声组、隔声后听觉重塑组及对照组各15只,Optiprep沉降梯度超速离心从初级听皮质提取高度纯化的突触体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蛋白质印迹检测技术对生后隔声14d组、28d组、42d组、隔声7d后再给予纯音暴露的各实验组听皮质突触体NR2A表达进行比较。结果:隔声使生后14d组和28d组动物听皮层NR2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隔声7d后再给予纯音暴露则又使NR2A表达水平明显提高(P〈0.05),呈现双向调节趋势。隔声和纯音暴露对生后42d组成熟大鼠听皮层NR2A表达不再产生明显调节作用(P〉0.05)。结论:在大鼠生后发育关键期,听觉经验可改变听皮层NMDA受体NR2A蛋白表达水平。研究结果为研究感觉功能发育可塑性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资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双侧耳蜗毁损后大鼠听皮层神经元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2型(src-homology 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 tygosine phosphatase type 2,SHP -2)基因的表达。方法选取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4个实验组(2周组、4周组、6周组、8周组)和4个相应的对照组,每组6只。实验组动物行双侧耳蜗损毁术,通过HE染色和Nissl染色观察听皮层神经元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用RT -PCR技术检测各组听皮层神经元细胞的SHP-2基因的表达,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 HE染色和Nissl染色可见各实验组大鼠听皮层神经元细胞的凋亡形态随时间延长而加重,呈多样化表现;各对照组大鼠听皮层细胞形态正常。实验2、4、6、8周组SHP-2基因的RT -PCR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0.28、1.5±0.04、2.5±0.08、11.0±0.06,随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各实验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听觉剥夺可导致听皮层神经元细胞凋亡,凋亡的程度随时间延长逐渐加重;SHP-2基因可促进听皮层神经元细胞的增生,增生的程度也随时间延长而加重;在这两个相互拮抗的因素中,凋亡是最终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单侧耳蜗毁损后大鼠下丘核(inferior colliculus,IC)内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能神经元数量及分布的变化与谷氨酸脱羧酶(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GAD65)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通过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分别检测大鼠单侧耳蜗毁损后3、7、30天双侧下丘核内GABA能神经元的数量及GAD65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大鼠下丘核内GABA能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下丘中央核,单侧耳蜗毁损后3天手术对侧下丘中央核GABA能阳性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术后7天进一步下降,至术后30天,下丘中央核中GABA能神经元数量回升,但仍显著低于手术同侧及正常对照组。术后3天手术同侧及对侧下丘中央核GAD65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分别下降23%(P〈0.05)和41%(P〈0.01)。术后7天,双侧下丘GAD65水平均出现回升,但手术对侧仍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手术后30天,下丘核内GAD65表达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耳蜗去传人损伤后,下丘核内GABA能神经元的数量变化与GAD65的水平有关,提示脑干听觉中枢可能通过GABA合成的减少而产生去抑制,从而发生功能重组。但GAD65主要参与对短时程GABA需求变化的调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用透射电镜观察水杨酸钠引起耳鸣大鼠听皮层突触形态的变化。方法成年健康雄性白色Wistar大鼠32只,随机平分为2组。第一组腹腔注射水杨酸钠350mg/kg,第二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均在每天上午9点注射,持续30天。两组所处饲养环境(包括环境噪声、12小时昼夜节律、饮食等)完全相同。1月后快速处死,取双侧听皮层组织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水杨酸组突触数量明显增加,许多突触形态由平型变成凹型或U型,突触界面曲率增加,突触面积增大,活性区增加,每一活性区的长度增加,突触间隙明显增宽,突触后膜致密物质厚度增加。U型突触直径平均为(1.7&#177;0.23)μm,平直型突触直径平均为(0.53&#177;0.14)μm,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水杨酸钠能够引起听皮层突触形态的改变,这种改变与长时程增强现象(Long-term potentiation,LTP)非常相似,有可能是耳鸣与突触可塑性以及与学习记忆相关的有力证据,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老年性聋大鼠听皮层病理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性聋大鼠听皮层病理变化,方法通过甲苯胺蓝染色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并比较正常成年大鼠(对照组,20只)、正常听力老年大鼠(18月龄)(老年组,20只)及以D-半乳糖建造的老年性聋大鼠(实验组,20只)听皮层神经元的形态、数量和兴奋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谷氨酸(Glu)及抑制神经递质Υ-氨基丁酸(GAB...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重度或极重度听力损失听神经病(Auditory neuropathy,AN)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方法用纯音听阈、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tegorise of Auditory Performance,CAP)、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SIR)、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meaningful auditor integration scale,MAIS),对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18例重度或极重度听力损失语前聋AN患者、4例重度或极重度听力损失语后聋AN患者进行术后效果调查,并与非综合症且无明显病因的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人工耳蜗植入患者比较,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1例AN患者术后平均助听听阈(250Hz、500 Hz、1000 Hz、2000 Hz、4000 Hz)为(38.64±6.36)d B HL。AN组语前聋患者术后发声情况得分、对声音的自发性觉察能力得分与对照组语前聋患者术后得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声音的理解能力得分、MAIS总得分与对照组语前聋患者术后得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组语前聋患者对声音的理解能力得分、MAIS总得分均低于对照组语前聋患者得分。AN组语后聋患者术后CAP评分、SIR评分与对照组语后聋患者术后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或极重度听力损失语前聋AN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发声情况、对声音的自发性觉察能力与耳蜗形态正常且无任何已知综合症的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语前聋患者术后无明显差异,但是重度或极重度听力损失语前聋AN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对声音的理解能力明显低于耳蜗形态正常且无任何已知综合症的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语前聋患者术后对声音的理解能力。重度或极重度听力损失语后聋AN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言语能力与耳蜗形态正常且无任何已知综合症的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语后聋患者术后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伴蜗神经管狭窄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听觉康复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0例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伴蜗神经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听力学、影像学、术中神经反应测试及术后听觉康复效果评估结果。结果10例患者术耳人工耳蜗植入前听性脑干反应、40Hz听觉事件相关电位、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均未引出,颞骨薄层CT示不同程度的蜗轴与内听道之间的蜗神经管狭窄。术中神经反应测试2例患者有3个电极可引出神经反应波形,1例患者有2个电极可引出神经反应波形,6例患者有1个电极可以引出神经反应波形,1例患者术中未引出神经反应波形。8N患者术后超过2年,其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2年时的平均单元音识别率分别为60.3%、60.4%、60.3%、60.2%、60.2%,单辅音识别率分别为19.0%、19.1%、19.1%、19.2%、19.2%。2例患者术后仅3个月,其平均单元音、单辅音识别率分别为60.1%、18.2%。结论10例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伴蜗神经管狭窄患者术前无残余听力,术中神经反应测试只有部分电极可以引出神经反应波形,术后听觉康复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4.
人工耳蜗植入后聋儿听力培建效果的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语前聋儿音植入人工耳蜗后的听力培建历程作出评价。方法:应用(婴幼儿)听觉意义整合量表(MAIS或IT-MAIS)对22名植入Nucleus24型人工耳蜗的语前聋儿童的听力培建效果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得分与使用时间作曲线拟合。结果:患儿蝗MAIS得分在术后3-6个月即可达到较高水平,大龄聋儿畸快于低龄聋儿;问卷涉及的“对耳蜗装置的接纳、对声音的察知、声音意义的建立”这三个导面,得分依次递减。结论:人工耳蜗是(极)重芳语前聋儿童培建听力的可靠手段,培建的过程遵循听觉发展的一般规律,大龄儿童快于低龄儿童。MAIS问卷对于评价听力培建效果、指导家庭康复训练都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大鼠听觉发育关键期听功能的变化及听皮层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的表达。方法清洁级 SD 大鼠幼鼠50只随机分成出生后第14、21、28、35和42天组,每组10只,分别检测各组大鼠 ABR 反应阈后,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及 Western blot 检测各组大鼠听皮层 GFAP 的表达。结果大鼠出生后第14、21、28、35、42天组 ABR 平均反应阈分别为84.5±4.97、70.5±3.69、58.5±5.80、37.0±4.83和35.5±3.69 dB SPL,除第35天组与第42天组之外,其余各组两两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 P<0.01);第14、21、28、35、42天组大鼠听皮层 GFAP 平均累积光密度值(IOD)分别为474.36±234.56、1465.93±474.96、2163.06±353.36、6572.01±808.88和7244.37±932.90,各组间两两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或 P<0.01)。第14、21、28、35和42天组大鼠听皮层 GFAP 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06、3.07±0.07、4.92±0.05、6.88±0.03和8.92±0.04,各组间两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出生后第14~42天其 ABR 反应阈逐渐下降,GFAP 表达逐渐增强,提示星形胶质细胞可能有促进听皮层及听觉中枢的发育与成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中国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蜗神经的发育情况,进一步探讨中国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的相关影像学特征。方法本研究以19例行内听道斜矢状位高分辨核磁共振成像的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和听力学检测。纯音测听检测、声导抗检测、听性脑干反应、DPOAE检测、言语识别率检测等,回顾性分析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的蜗神经影像学特征,并探讨蜗神经发育异常患者的听力学特征。结果本研究的19例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中,共发现4例蜗神经发育异常的患者,所占比例为21.05(4/19)。4例患者在内听道斜矢状位MRI上均表现为双侧蜗神经细小。其中,2例患者有耳聋家族史,1例患者伴有共济失调障碍。4例蜗神经发育异常的患者听力曲线类型各异:2例患者表现为全频中度下降的平坦型听力曲线,1例表现为中重度低频上升型听力曲线,另外1例表现为中重度的高频下降型听力曲线。4人(8耳)的言语识别率均较差,除1耳外,其余7耳的言语识别率均低于40%。结论对于听神经病谱系障碍的患者,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常规行内听道斜矢状位高分辨核磁共振成像,以评价蜗神经粗细及发育情况,对于了解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的病变部位和病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蜗神经发育不良(cochlear nerve deficiency,CND)患者的听力学特征。方法以30例(54耳)(男14例,女16例,年龄6月~29岁,平均4.9岁)内听道斜矢状位磁共振成像示蜗神经发育不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纯音测听或行为测听、声导抗、耳声发射、听性脑干反应(ABR)、听性稳态反应等听力学检测结果及颞骨高分辨CT(HRCT)结果,分析蜗神经发育异常者的听力学特征。结果 30例54耳蜗神经发育不良患者中,双侧24例(80%),单侧6例(20%),其中蜗神经缺如33耳,蜗神经细小21耳。54耳中,共有25耳(46.29%)伴内耳畸形,而单侧蜗神经发育不良者的对侧6耳中,50%(3耳)伴内耳畸形。纯音测听或行为测听和听性稳态反应结果均提示蜗神经发育不良患耳呈重度-极重度听力损失,且蜗神经缺如耳较蜗神经细小耳的听力损失程度更重。11耳(20.37%,11/54)蜗神经发育不良耳可在80~100 dB nHL高强度声刺激下引出听性脑干反应;6例双侧蜗神经发育不良者(20.0%,6/30)中7耳(1例双耳,5例单耳)全部频率或部分频率引出DPOAE,但其中5耳未引出ABR,2耳分别于100和90 dB nHL刺激声强下引出ABR。结论蜗神经发育不良患者常表现为重度-极重度听力损失,近一半伴内耳畸形,部分患耳可引出DPOAE,而ABR严重异常或缺失。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听障儿童听觉稳态诱发反应(ASSR)与术后听觉能力的关系,旨在为预测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能力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47例使用Nucleus C124型多导人工耳蜗系统的2~8岁语前聋儿童,收集受试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前的ASSR阈值,与患儿术后12个月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MAIS)得分比较,研究其相关性。结果47例患儿ASSR引出率为66.0%,其阈值与患儿术后1年MAIS得分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62),说明ASSR阈值越高,MAIS得分即听觉能力越低。结论虽然儿童人工耳蜗术后听觉能力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但根据ASSR测试结果可进行初步判断,为临床该预测提供了一定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语前聋患儿在人工耳蜗开机后一年内听觉能力的发展状况,为康复教学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52例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并开机和定期调机的患儿,于开机后半年和一年时分别进行声场评估,得到每位患儿的术后平均听闽,同时由康复教师对患儿进行韵母、声母、声调、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三音节词、短句和选择性听取等8项评估。使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对半年和一年时各项评估结果进行组内纵向统计学比较,并分别就两次言语识别能力评估中音节要素、词语方面各自所含测试项进行组间横向统计学比较。结果开机后半年与一年患几的平均听阈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单项识别率开机后半年与一年纵向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横向比较,开机半年及一年时,韵母识别能力始终优于声母、声调识别能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音节词识别能力相对弱于双音节词、三音节词识别能力,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次评估中,选择性听取能力始终落后于其他各项。结论听觉康复过程符合从声音察觉、感知再到理解的规律,对语言的理解识别也符合先简单后复杂的规律,即从音节要素到词语、再到短句。康复过程需有侧重,人工耳蜗开机后前半年需注重听觉感知能力的提高,而后半年需注重对语言理解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