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浆内皮素测定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皮素 (ET)作为一种神经介质参与多种脑功能调节 ,不仅存在于神经系统血管内 ,而且分布在神经细胞内。脑血管疾病血浆内质素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已有报道 ,但有关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浆内皮素的报道较少。本研究自 1999年 1月至 2 0 0 1年 7月 ,通过观察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浆内皮素的改变 ,探讨VD患者ET和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一、研究对象1.血管性痴呆组 (VD) 选取VD患者 4 1例 ,男 2 3例 ,女 18例 ,年龄 (6 6± 9)岁。病程 4~ 2 3月 ,文化程度 :大学 5例、高中 7例、初中 12例、小学 17例。所有患者均无意…  相似文献   

2.
纳洛酮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血浆内皮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纳洛酮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血浆内皮素( ET)的影响。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方法制备血管性痴呆大鼠。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对照组,血管性痴呆组,血管性痴呆纳洛酮治疗组(每天0 .8mg/kg纳洛酮腹腔注射,连续7d)。采用非平衡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浆内皮素水平。结果:痴呆组大鼠血浆ET水平( 1 34.77±2 0 .76pg/ml)比假手术组( 74.83±1 4.74pg/ml)显著升高( P<0 .0 1 ) ,纳洛酮组大鼠ET水平( 1 0 2 .61±2 8.5 3pg/ml)虽然也明显高于假手术组( P<0 .0 5 ) ,但比痴呆组大鼠显著降低( P<0 .0 5 )。结论:纳洛酮能够通过降低血管性痴呆大鼠升高的血浆内皮素水平,减轻脑血管过度收缩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滋肾健智饮治疗血管性痴呆,并设立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2组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以探索滋肾健智饮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机理。方法将60例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滋肾健智饮治疗,对照组只进行基础治疗。比较两者治疗前后血浆ET,CGRP的变化,并观察不良事件和副反应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浆ET、CGRP,均有改善,而治疗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滋肾健智饮治疗血管性痴呆效果显著,可能与其能改善血管内皮的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4.
血管性痴呆患者临床上常见,但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目前文献报道较少.我院神经科自2003年7月~2006年7月在收治住院的血管性痴呆患者中发现12例合并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现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紫外线照射自血回输(UBI)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及血浆内皮素变化。方法 采用UBI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30 例,同时以脑复康治疗27 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患者临床证状显著改善,修订长谷川痴呆量表(HDS)积分提高;血清胆固醇(TCH) 、甘油三酯(TG)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HDC)显著提高;血浆内皮素水平(ET) 下降,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强。临床总有效率88% 。结论 UBI对老年血管性痴呆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齐燕 《中国民康医学》2013,(24):125-125,144
血管性痴呆是引起老年人智能障碍的主要疾病之一,男性患者数量可能多于女性患者.报道显示,65岁或以上老年人中发生认知功能损害者约占5%.5年随访发现,无痴呆的血管性认知损害中46%的患者进展为痴呆,而某些无痴呆的血管性认知损害患者的症状可自动改善,无痴呆的血管性认知损害并非必定进展为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损害是可以预防的且可逆[1].目前认为,药物治疗依然是该病治疗的主流.现将吡拉西坦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与老年血管性痴呆的关系。方法检测280例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和280例健康同龄老年人血浆Hcy的含量,比较两组问Hcy血浆水平的差异;分析血浆Hcy水平与痴呆程度的关系。结果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浆Hcy水平较正常健康老年人明显增高,且其Hcy血浆水平随血管性痴呆的严重程度而增加。结论血浆Hcy含量增高可能是导致老年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血浆内皮素(ET)水平的升高是产生糖尿病肾病的原因之一. 观察糖尿病肾病的病情发展与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关系.检测血浆内皮素(ET)水平,可观察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用放射免疫法检测6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ET水平.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养血清脑颗粒配合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广 《河北医学》2006,12(2):131-133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配合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99例V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养血清脑颗粒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脑复康治疗。治疗前后进行智力量表、生活自理能力等评分,并观察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血浆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水平的变化。结果:①养血清脑颗粒配合针刺能显著改善VD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②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血浆NO显著增高(P<0.01),ET水平和VM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上述指标无显著变化。结论:养血清脑颗粒配合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有较好疗效,调控血管活性物质是其作用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患者抗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血管内皮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观察对象随机分成试验组(常规疗法+叶酸、维生素B+抗Hp治疗)24例和对照组(常规疗法+叶酸、维生素B治疗);25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Hp-IgG,并且治疗前后、治疗过程中动态测定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血管内皮素(ET)水平。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过程中血Hp-IgG、Hcy和ET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试验组降低更明显;治疗结束后第7天,对照组上述指标均出现回升,并高于治疗后第30天水平,而试验组各指标维持低水平。结论:联合抗Hp治疗可有效降低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的Hey及ET水平;血Hey及ET水平与Hp感染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刘远兴 《吉林医学》2014,(16):41-42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测定的诊断及治疗意义。方法:选取收治的血管性痴呆患者263例,其中138例患者诊断为轻度血管性痴呆,64例患者诊断为中度血管性痴呆,61例患者诊断为重度血管性痴呆,选取同时期的门诊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上述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结果:轻度、中度以及重度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血浆Hcy浓度呈上升趋势,其简易精神智能状态评分呈下降趋势,且这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中度、重度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血浆Hcy及其简易精神智能状态评分和平均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血管性痴呆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对于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及治疗都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内皮素和一氧化氮水平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血浆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在颈动脉粥样硬化(AS)中的作用.方法用颈动脉超声检测患者顼AS情况,同时测定血浆ET和NO水平.结果颈AS阳性患者血浆ET水平明显升高,NO水平较阴性患者明显降低.结论AS病变可引起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NO降低,ET增高是导致或加重AS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与血管内皮标记物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和血管性假血支病因子(VWF)的关系,探索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机制。方法测定糖尿病患者餐后2小时的血糖与-氧化氮(NO)、内皮素(ET)和血管性假血支病因子(VWF),根据血糖水平分组,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餐后血糖水平增高,-氧化氮显著下降,而内皮素(ET)和血管性假血支病因子(VWF)明显升高。结论餐后高血糖可能通过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增加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内皮素(endothelin,ET)在脑梗死患者中所起作用及相互关系有关报道不尽一致,为此,我们观察了54例脑梗死患者血浆NO和ET含量变化,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患者脂质代谢、血浆ET水平与辨证分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血管病常伴有脂质代谢紊乱,而血浆内皮素(ET)升高是导致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子而成为目前医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脂质代谢紊乱、血浆ET水平变化与中医辨证关系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体外循环手术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 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 CGRP)的影响,对我科自1998年1月至2000年5月共52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ET和CGRP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与血管内皮标记物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和血管性假血支病因子(VWF)的关系,探索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机制。方法测定糖尿病患者餐后2小时的血糖与-氧化氮(NO)、内皮素(ET)和血管性假血支病因子(VWF),根据血糖水平分组,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餐后血糖水平增高,一氧化氮显著下降,而内皮素(ET)和血管性假血支病因子(VWF)明显升高。结论餐后高血糖可能通过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增加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危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血浆内皮素(ET)、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改变及其在高血压病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高血压组30例及对照组20例,分别以R IA法和ELASA法测定其血浆ET、vWF含量。结果高血压组血浆ET、vWF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有并发症组血浆ET、vWF含量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P<0.01)。高血压组血浆ET与舒张压呈正相关(P<0.01),vWF与收缩压呈正相关(P<0.01)。结论血浆ET、vWF含量增高在高血压病及并发症的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内皮素(ET)是一组新近发现的具有生物功能的多肽物质,具有强烈的缩血管作用.目前认为:在病理情况下,ET作为一种致病因素参与了多个系统疾病的演变过程.1997年3月~1998年11月对34例慢性肾衰并高血压患者进行了血浆ET的测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陈戈  李丽丝 《吉林医学》2012,(34):7452-7453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在血管性痴呆中的检测意义。方法:选择血管性痴呆患者共100例,作为痴呆组,其中轻度痴呆36例,中度痴呆患者47例,重度痴呆患者17例。同时选择同期脑梗死非痴呆患者100例,作为梗死组,选择同期体检的健康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上述三组对象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痴呆症患者进行认知评估,采用简易精神智能状态量表进行评分。结果:三组之间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不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痴呆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梗死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痴呆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别高于轻度痴呆患者中度痴呆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痴呆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轻度痴呆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升高是血管性痴呆可能是导致血管性痴呆的一个危险因素,随着痴呆程度升高,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也升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检测有助于了解血管性痴呆严重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