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白细胞介素─4(IL─4)和γ─干扰素(IFN─γ)与乙型肝炎(乙肝)发病机理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9例不同临床类型的慢性乙肝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在体外经重组乙肝e抗原(rHBeAg)和重组乙肝核心抗原(rHBcAg)诱导后产生的IL─γ和IFN─γ水平。结果慢性重度组,慢性重型组IFN─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及慢性轻度组乙肝患者(P<0.05);rHBeAg、rHBcAg诱导后各组间IL─4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IL─4和IFN─γ在不同临床类型乙肝的发病及病情发展中起着各自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CHB)患血清及经乙肝疫苗刺激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培养上清γ干扰索(γ—IFN)和白细胞介索—4(IL—4)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分离13例CHB患及10名正常人PBMCs。PBMCSs体外单独培养或与乙肝疫苗共培养48小时后,检测血清及培养上清中γ—IFN和IL—4水平。结果:在血清、空白处理的PBMCs培养上清,以及乙肝疫苗处理后的PBMCs培养上清中,慢性乙肝患的IL—4水平均较对照组高,而γ—IFN水平均比对照组低;同时,经乙肝疫苗处理后病例组和对照组PBMCs培养上清中IL—4水平都较空白处理组显增高,尤以病例组明显;经乙肝疫苗处理后,病例组和对照组PBMCs培养上清中γ—IFN水平无明显增高。结论:侵性乙肝患Th1和Th2应答失衡,以Th2应答为优势;重组乙肝疫苗能够增强侵性乙肝患Th2应答;侵性乙肝患血清中可能存在抑制免疫应答的物质;重组乙肝疫苗可能不包含能够刺激Th1应答的表位。  相似文献   

3.
探讨白细胞介素10和干扰素γ在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等方面的意义,方法:采用植物血凝素(PHA)刺激8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泌IL-10和IFN-γ,采用ELISA法检测其水平。结果: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IL-10和INF-γ水平,均降低,且与肝脏损伤程度有密切关系。结论:IL-10和IFN-γ参与了肝炎的病理过程。当两者产生水平低于正常水平近一半时,预示肝脏  相似文献   

4.
孔武明  李光 《中原医刊》2003,30(13):F002-F002
目的:检测不同临床类型慢性乙肝(CHB)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培养上清液中IL-18水平,探讨IL-18在CHB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常规分离CHB病人PBMCs,在LPS刺激下培养48h,ELLSA法测定上清液中IL-18、IFN-γ水平。结果:随着炎性活动的加重,CHB病人IL-18、IFN-γ水平上升,但均较正常对照组低,且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结论:IL-18在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节调及炎症活动中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6.
从32例骨肉瘤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经脂多粮诱生培养48h,收集上清液,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IL-6的含量,用镀铜镉还原法测定NO的含量。结果发现:骨肉瘤组IL-6和N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骨肉瘤患者IL-6与NO水平呈正相关(r=0.652,P<0.01)。提示骨肉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处于激活状态可产生高水平的IL-6及NO;可能与骨肉瘤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免疫活性物质卡介苗基因组DNA(BCG-DNA)对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IFN-γ和IL-4产生的影响.方法:分离哮喘患者PBMC,分别加入BCG-DNA、地塞米松刺激培养,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IFN-γ及IL-4含量,RT-PCR检测PBMC IFN-γ mRNA及IL-4 mRNA的表达量,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结果:地塞米松在体外对哮喘患者PBMC产生的IFN-γ mRNA和蛋白、IL-4 mRNA和蛋白均有抑制作用;BCG-DNA抑制哮喘患者PBMC IL-4 mRNA和蛋白的分泌,而促进IFN-γ mRNA和蛋白的分泌,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且在体外对PBMC无毒性.结论:BCG-DNA不仅具有和地塞米松相同的下调IL-4表达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地塞米松所没有的诱导IFN-γ表达的作用,利于纠正哮喘患者体内存在的Th1/Th2比例失衡状态,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肿瘤坏死因子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胞内肿瘤坏死因子生成量和血清HBV DNA含量,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慢性化进程中外周血细胞肿瘤坏死因子生成变化与血清HBV DNA含量关系.方法采用双色荧光分析方法和设门技术,运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正常对照人群(11例)、慢性活动性B型肝炎患者(14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TNF-α表达率、细胞内TNF-α水平,定量PCR检测HBV DNA滴度、酶法测定患者血清ALT水平.结果 HBV组外周血PBMCs TNF-α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胞内TNF-α量对照组和HBV组间无差别;实验组对照组淋巴细胞群TNF-α阳性细胞率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然而胞内TNF-α的量对照组明显高于HBV组(P<0.01);实验人群CD14+细胞占PBMC总量的2.06%~5.82%,两组间无显著差别;HBV组CD14/TNF-α+细胞率高于对照组(P<0.05),细胞内TNF-α水平与对照组间无差别(P>0.05).HBV患者乙型肝炎慢性轻度组、乙型肝炎慢性中度组和乙型肝炎原发性肝癌组观察的TNF-α相关指标中,CD14+/TNF-α+双阳性细胞占外周血CD14+细胞比率原发性肝癌、乙型肝炎慢性中度患者高于乙型肝炎慢性轻度组、对照组(P<0.01),乙型肝炎慢性轻度组与对照组间没差别.患者PBMCs、T细胞、单核细胞TNF-α阳性率,胞内TNF-α水平各项观测指标与血清HBV DNA拷贝数经统计分析均无相关性.结论随慢性肝炎乙型病情进展TNF-α生成细胞增高,以慢中型、原发性肝癌较高,慢肝轻度次之,TNF-α生成量与血清HBV DNA拷贝数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了69例乙型肝炎患者(其中慢性迁延性肝炎17例,慢性活动性肝炎23例,肝炎后肝硬化12例,重症乙肝17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HBVDNA存在状态。结果显示,PBMC中HBV-DNA总阳性率为46%,而各型乙肝间PBMC中HBVDNA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HBV对PBMC的感染,似与乙型肝炎的临床类型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肿瘤患者PBMC及肿瘤标本IL—4及IL—10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生物活性测定和原位杂交法,检测肿瘤患者的单个核细胞(PBMC)、癌性腹水及肿瘤组织中IL-4及IL-10的活性和表达。淋巴瘤和鼻咽癌患者的PBMC分泌IL-4、IL-2及IFNγ活性低下,而IL-10增高。卵巢癌腹水中IL-10的阳性率为846%,但IL-4均为阴性。用原位杂交法检测胃癌、食管癌及乳腺癌肿瘤组织中IL-4及IL-10的表达,结果两种因子均可在3种瘤组织表达,两者阳性率无明显差别,波动在40%~7O%。IL-10在PBMC、癌性腹水及瘤细胞中活跃表达,提示在某些肿瘤患者,除了上调正向因子外,尚需控制负向因子IL-10的过度分泌。  相似文献   

11.
应用[^3H]-TdR掺入法,测定30例胃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白细胞介素2(IL-2)诱生能力。结果表明,胃癌患者IL-2诱生能力显著低于正常对照及胃慢性良性病者;随肿瘤进展,IL-2诱生能力逐渐降低;肿瘤分化越差,IL-2诱生能力则越低;血清可溶性IL-2受体与IL-2放生能力呈负关;去除肿瘤负荷,可降低血清sIL-2R和升高IL-2诱生水平。  相似文献   

12.
13.
14.
IFN—a对慢性乙肝患者血清TNF、IL—6和IL—4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α -干扰素 (IFN -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细胞免疫机制。方法 收集我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3 0例 ,分别在IFN -α治疗前 ,治疗后 1个月、 3个月、 6个月和 9个月留取血标本 ,用放免法 (RI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TNF)、白细胞介素 - 6(IL - 6)水平 ,同时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 - 4 (IL - 4 )水平 ,并与 3 0例正常献血员的各值分别进行对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NF、IL - 6水平升高 (P <0 0 1) ,IL - 4水平降低 (P <0 0 1) ;经IFN -α治疗后 ,血清TNF水平较治疗前有所下降 ,但仍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而血清IL - 4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1)。结论 IFN -α通过诱导体内细胞因子变化 ,参与细胞免疫调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T淋巴细胞活化及释放的Th1/Th2 细胞因子失平衡与变态反应性鼻炎发病的关系。方法 :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测定 40例变态反应性鼻炎患者 ,2 0例慢性鼻炎患者和 2 0例健康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经PHA诱导培养后上清液中Th1细胞因子γ干扰素 (IFN -γ)和Th2 细胞因子白介素 4(IL -4)、白介素 5 (IL -5 )的水平及血清中可溶性白介素 2受体 (sIL -2R)的水平 ,并分别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的sIL -2R与IFN -γ、IL-4、IL -5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 :PBMC培养的上清液中变应性鼻炎组的IL -4和IL-5水平显著高于慢性鼻炎组和正常组 (P <0 0 1 ) ;而IFN -γ水平却显著低于后两组(P <0 .0 1 )。变应性鼻炎组患者血清的sIL-2R变应性鼻炎组均显著高于后两组 (P <0 .0 1 )且与PBMC培养的上清液中IL -4和IL -5的浓度呈正相关 (r分别为 0 .62 5和 0 .5 95 ,P <0 .0 1 )。与IFN -γ浓度呈负相关(r=-0 .5 80 ,P <0 .0 1 )。结论 :变应性鼻炎患者体内激活的T淋巴细胞是Th2 细胞 ,并释放Th2 细胞因子 ,Th1细胞和Th1细胞因子分泌则受到抑制 ;Th2 细胞因子在调节变应性鼻炎IgE合成及嗜酸性细胞浸润等病理生理机制上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凋亡和Th1/Th2型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表达在乙型肝炎病毒慢性化中的作用。方法:分离21例健康人、45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PBMC,植物血凝素(PHA,P)刺激培养72h后,以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IL-4和IFN-γ水平,流式细胞仪以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碘化丙锭(AnnexinV,FITC/PI)法检测PBMC凋亡率。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PBMC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培养上清液IFN,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且与PBMC凋亡率呈负相关(r=-0.647,P〈0.01);IL-4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与PBMC凋亡率正相关(r=0.598,P〈0.01)。结论:淋巴细胞凋亡和Th1/Th2的失衡在乙型肝炎病毒慢性化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L—2R表达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膜白介素-2受体在静息状态和诱导状态的表达水平及其与HBeAg的关系。方法用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系统检测108例慢性乙肝患者PBMC的mIL-2R,并平行测定患者血清中HBeAg。结论慢性乙肝患者mIL-2R表达水平低下,且与HBeAg存在有关。  相似文献   

19.
采用ELISA法对33例肺癌和28例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能力的研究显示:肺癌患者PBMC分泌sIL-2R能力明显高于健康人(P〈0.01)。但鳞癌、腺癌、小细胞未分化癌之间,PBMC分泌SIL-2R能力无差别,三者分别较显著增高(P〈0.01)。在肺癌Ⅰ、Ⅱ、Ⅲ、Ⅳ期之间,PBMC分泌SIL-2R能力亦显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新生和脐血单个核细胞(CBMC)白细胞介素12(IL-12)和γ-干扰素(IFN-γ)基因表达水平;观察重组IL-12地CBMCIFNγ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_PCR)测定8例新生儿CBMCIL-12p49RNA和IFN-γmRNA表达,用ELISA法测新一儿CBMC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浓度。结果显示:新生儿CBMC一外受刺激后表达的I国2p40mRNA、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