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6 毫秒
1.
用Wistar大鼠130只及昆明小鼠100只分为4组。1,2,3组动物均灌喂6.4g/L亚硝酸钠溶液和10g/L甲基苄胺溶液。第2,3组动物在灌喂上述液体的同时,分别再灌喂1500g/L山楂提取液,1.35g/L维生素C溶液。第4组动物灌喂蒸馏水作为对照。大鼠在灌喂40次,小鼠为16次后处死。实验表明:灌喂亚硝酸钠溶液和甲基苄胺溶液的小鼠及大鼠,其食管及前胃上皮均有不同程度的增生性病变,其中5只大鼠诱发了前胃乳头状瘤。若灌喂亚硝酸钠溶液和甲基苄胺溶液的小鼠及大鼠,同时再灌喂山楂提取液时,食管或前胃上皮均无明显形态学变化。提示山楂提取液对体内合成甲基苄基亚硝胺诱癌有显著的阻断作用。  相似文献   

2.
1973年,天津医科大学肿瘤研究室对近交系TA2小鼠自发乳腺肿瘤进行了同系移植,并建立一只可移植性小鼠乳腺癌瘤株,代号为MA737。1978年我们又用化学致癌物质甲基胆蒽在津白2系小鼠进行化学致癌性实验,诱发出小鼠腺胃纤维肉瘤,并进行了同系移植,而获成功,建立了一只可移植性小鼠腺胃纤维肉瘤株,代号为S784。目前,该两种动物肿瘤模型已广泛应用于肿瘤的科学实验研究领域中。为了解这两种动物肿瘤模型的生物学特性,我们观察了肿瘤瘤株的不同接种方法和接种不同的肿瘤细胞数量对肿瘤移植成功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动物 采用…  相似文献   

3.
我室用甲基苄基亚硝胺灌喂近交系615小鼠而诱发建成的可移植性小鼠前胃癌(FC),经过几年的连续传代后,已发生了自发性血道转移。为了研究癌细胞转移机制的需要,我们从1983年开始进行小鼠前胃癌的体外培养和建系工作,经过传代培养,目前已达132代,并对其细胞生物学特性作了初步研究。现简要报道如下: MFC细胞系是用小鼠前胃癌小块培养法培养成功的,培养液为RPMI1640。MFC细胞贴壁生长,但失去接触抑制,常形成多层的细胞团。细胞形态呈多形性,为园形、椭园形、多角形等上皮样细胞,大小不一,核/质比例大,核园形,分叶状或不规则形。电镜下,细胞表面有丰富的微绒毛,细胞的一侧常伸出大量的丝状伪  相似文献   

4.
小鼠可移植性瘤株前胃癌连续传代后自发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本组1975年开始建立的小鼠可移植性前胃癌(FC)进行连续传代,对不同代数的自发转移进行比较观察.实验用615近交系小鼠99只,分为三组。第一组:小鼠39只,每只腋窝部皮下接种FC113代瘤细胞悬液0.1ml(细胞数为1.4×10~8)。第二、三组:小鼠各30只,瘤源分别为119代和124代,接种部位和剂量同第一组。动物分别于瘤株接种后第16天处死,将全肺及同、对侧腋窝淋巴结和部分动物局部肿瘤  相似文献   

5.
1978年3月用我教研组建立的L6565病毒性白血病第六十五代小鼠的组织制成无细胞滤液,皮下注射给沪白1号(SW_1)近交系~(**)小鼠的乳鼠,经84天后诱发产生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随即将其脾脏制成细胞悬液,注射于SW_1系成年小鼠的皮下组织,发现可形成实体肿瘤。从第三代起将皮下肿瘤做成悬液分别接种于SW_1系成年小鼠的皮下及  相似文献   

6.
利用本组建立的可移植性瘤株小鼠前胃癌(FC)母系第139代,在近交系615小鼠爪垫皮下移植后,于4个不同间隔时间观察瘤细胞在局部侵袭及在肺和淋巴结内转移的情况.实验用近交系615小鼠32只,每只小鼠于右后肢爪垫皮下接种7.5×10~5个瘤细胞.实验分为4组,每组8只小鼠,分别于移植后第3、6,10和13 d分批处死动物,于小鼠肺、淋巴结及荷瘤后下肢取材,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观察结果:移植后3d组,皮下肿瘤侵袭均为Ⅰ级(8/8),癌细胞开始增殖并向周围侵袭,间有核分  相似文献   

7.
MA-737小鼠乳腺癌模型,是在“津白Ⅱ号”系小鼠中一株自发的、用癌细胞悬液在同系成年小鼠进行移植而建立的。本株实体型恶性肿瘤模型接种简便,使用细胞悬液法或小块法均可。成功率为100%,无自然消退,发病一致,存活时间较长而规则以及多种途径接种均可致病。尾静脉注射可100%肺转移。癌细胞悬液于冰箱内(4℃)保存11天、室温(25℃)无菌箱内保存2天,接种后仍可100%发病,并不受接种鼠龄、体重、性别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证实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A)对昆明种小鼠的诱癌作用,采用灌胃法进行实验,其结果与皮下注射的相似,诱发出较多的肺癌和一些前胄癌。小鼠的前胃被认为是食管的延伸部分,故小鼠的前胃癌属于食管癌的范畴。 用DENA诱发小鼠前胃癌,国外诱癌率以RF系最高,BALB/c系次之,其他系均较偏低或难于成功,国内迄今尚未见有报导。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小鼠可移植性前胃癌为治疗对象。将85只近交系615小鼠分为染料激光组(脉冲激光)、氦氖激光组(连续激光)和对照组。右肋部皮下接种种瘤后5天,治疗组按5mg/kg体重剂量腹腔注射北京制药工业研究所生产的HpD,第7天对瘤体分别用闪光灯泵浦染料激光器和氦氖激光器照射,能量相当于300  相似文献   

10.
我们从食管癌高发区林县粮食中分离到互隔交链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a(Fr) Keissler],以此霉菌发霉食物,用Wistar大鼠进行诱癌实验。实验组动物喂饲该菌发霉的食物,时间62~363天,诱发了大鼠前胃上皮乳头状增生(15/39),前胃乳头状瘤(10/39)和前胃乳头状癌(1/39)。39例中还发现食管上皮乳头状增生和乳头状瘤各2例。对照组动物食管和前胃未发现上述病变。结果表明:该互隔交链孢霉发霉的食物对大鼠前胃和食管上皮有致瘤作用,对前胃可能有较弱的致癌作用。互隔交链孢霉霉食的70%乙醇提取物灌喂小鼠,LD_(50)为115.95克霉食/公斤体重。70%乙醇提取后的乙醚提取物,LD_(50)为273.66克/公斤体重。毒性物质具有耐热性。  相似文献   

11.
我们研究了维生素 E(Vit E)对甲基苄基亚硝胺(NMBzA)诱发昆明种小鼠前胃肿瘤的影响。以 NMBzA 隔日10mg/kg 体重灌喂10次诱发肿瘤,另隔日灌喂5mg/只 VitE 至5个月,实验 VitE 的防癌作用。结果表明:与阳性对照组比较,VitE 能降低前胃四肿瘤的发生率和癌变率,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P>0.05),可能因 VitE 用量较小,未能显现出防癌效果。该实验可为人类食管癌的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小鼠L783白血病是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一株瘤株,对其超微结构和病理学已进行了研究。为探讨小鼠L783白血病细胞的酶的特性和细胞表面电荷,将L783小鼠脾脏细胞移植入同系的SW1系小鼠腹腔内,在移植后不同天数的各实验组瘤鼠和正常对照组鼠中,分别取出它们的血液、胸腺、脾脏和淋巴结,并予以制备成淋巴细胞悬液。按Kulenkampff等报道的方法进行酸性α-乙酸萘酯酶(Acid α-naphthyl acetate esterase,ANAE)染色,并观察其阳性细胞变化。按章谷生等报道的方法作外周血淋巴细胞电泳时间测定。实验结果见表1、2。  相似文献   

13.
IRM-2近交系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建立IRM— 2小鼠自发性肿瘤模型和移植性肿瘤模型 ,为肿瘤研究提供实验模型。方法 采用瘤块接种法及悬液接种法。 (1)无菌环境取 2mm3瘤块 ,接种于小鼠腹股沟皮下。 (2 )将瘤块研磨 ,加生理盐水稀释至 1× 10 7 ml,取细胞悬液 0 2ml(含 1× 10 6 细胞 )注入腋窝皮下 ,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结果 接种恶性淋巴瘤连续传 70代 ,成瘤率 10 0 % ,移植津白Ⅱ号高乳腺癌瘤株连续 4 5代、移植T 739肺腺癌瘤株 5代 ,成瘤率均为10 0 % ,且生长稳定 ,传代周期固定。结论 该自发性恶性淋巴瘤具有较强的特异性 ,证明该模型是成立的。  相似文献   

14.
实验性小鼠前胃癌肝转移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建立实验性小鼠前胃癌肝转移模型。方法 :将浓度为 1× 10 7个·ml-1的小鼠前胃鳞癌细胞 (MFC)悬液 0 2ml接种于 615小鼠脾被膜下 ,分别于术后第 1、2、3、4周处死 2~ 3只小鼠 ,观察腹腔内肿瘤生长情况 ,其余小鼠待其自然死亡 ,观察生存天数。结果 :肝转移发生率为 83 3 3 % ,小鼠平均荷瘤生存时间为 (3 7 83± 7 3 2 )d。病理结果提示肝转移瘤细胞与脾脏肿瘤细胞形态学相似 ,符合低分化鳞癌的特征。结论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实验性小鼠前胃癌肝转移模型 ,为筛选抗肿瘤药物和研究肿瘤转移行为提供了有用的模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人胃癌裸小鼠原位移植模型,观察其部分生物学特性。方法 用人胃低分化腺癌细胞(SGC-7901)悬液种植于小裸小鼠胃壁,观察原位移植瘤的生长情况、移植成功率和自发转移的发生率。结果 原位移植成功率(成瘤率)为67%。移植瘤的局部淋巴结转移率85%,远处淋巴结转移率50%,肝转移发生率30%。荷瘤鼠的中位生存期为16周,晚期出现消瘦和全身衰竭。结论 该裸小鼠原位移植模型具有人胃癌自然生长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肺转移灶源性Lewis肺癌在C57BL/6小鼠体内成瘤及转移情况。方法 取发生肺转移的Lewis肺癌荷瘤小鼠,解剖并分离肺转移灶制成细胞悬液,右前肢腋窝皮下接种于C57BL/6小鼠体内,制备肺转移灶源性Lewis肺癌小鼠模型,记为肺瘤组。同时设皮下移植瘤传代小鼠,记为皮下组。定期测量各组小鼠肿瘤直径,计算肿瘤体积;绘制生存曲线;解剖观察肺和肝的病变;HE染色检测肺和肝的病理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肿瘤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 肺瘤组小鼠肿瘤体积小于皮下移植瘤组(P>0.05);观察期内肺瘤组小鼠存活率较皮下组高;解剖可见肺瘤组肺转移率为37.5%,肝转移率为25.0%,皮下组肺转移率为20.0%,无肝转移;HE染色显示肺瘤组肺和肝转移灶体积大,染色深,外观近似圆形,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皮下组肺转移灶体积小,无典型肝转移;透射电镜下可见转移灶内肿瘤细胞出现典型的奇异型核和病理性核分裂象。结论 肺瘤源性小鼠较皮下移植瘤小鼠肿瘤生长缓慢,在相同观察期内存活率更高,在小鼠体内表现出更强的的远处转移特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了解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性的关系,摘除新生 A 系小鼠的胸腺,以降低机体的细胞免疫反应能力,籍以观察其对甲基苄基亚硝胺(MBNA)(1毫克/公斤体重/日)诱发小鼠前胃(被认为是食管的延伸部分)上皮癌变的影响,以及淋巴网状组织的改变。摘除胸腺的手术系参考 Miller 及 Parrott 二氏的方法,加以简化,并利用解剖显微镜以保证胸腺摘去的完全。出于手术的成功率(指术后经组织学检查胸腺确实去尽的)较低,对200多只新生鼠的进行了去胸腺手术,结果,只有9只合乎要求。胸腺去尽的小鼠,有4/9例出现消耗性疾病(Wastiny disease),另有5/9例则否。不管出现与否,其共同特点是全身淋巴网状组织中的小淋巴细胞显著丢失。但出现消耗性疾病的小鼠,消耗性体征的表现与淋巴组织的丢失要明显得多。胸腺去尽并出现消耗性疾病的小鼠,MBNA 诱发的前胃乳头状瘤和早期癌的潜伏期,似较单纯给 MBNA 的对照组要短。但两组的肿瘤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在只灌 MBNA 的对照组小鼠淋巴结内,有8/13例出现了“窦组织细胞增生”,其中,5/13例前胃肿瘤病变的“炎灶”(指上皮与固有膜中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灶性浸润)明显;而胸腺去尽的小鼠仅有1/9例淋巴结内出现 SH;前胃上皮“炎灶”多数也不明显,说明“SH”与“炎灶”的出现可能与机体的抵抗力有关。在胸腺去尽的小鼠中,有一部分发现有垂体前叶嗜酸性细胞颗粒减少和肾上腺皮质网状带消失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是利用我组1975年建立的小鼠可移植性瘤株前胃癌(FC)进行连续传代后,不同代数自发转移的比较观察。实验共分三次进行,每次将定量(1.4×10~6)的FC癌细胞接种到近交系615小鼠腋窝皮下,接种后第16天处死,作肉眼及组织学观察.结果为:第一次用113代瘤株接种39只,发现肺转移为74%(29/39);第二次用119代瘤株接种了30只,发现肺转移为86.6%(26/30);第三次用124代瘤株  相似文献   

19.
以津白Ⅰ号同系小鼠作为实验动物。除生理盐水对照组外,分三组(卡介苗组、卡介苗瘤组织匀浆混合液组、卡介苗瘤组织匀浆混合液加胸腺素组)进行免疫。免疫一周后用悬液法接种前胃鳞状细胞癌,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结果显示:1)卡介苗无明显抑瘤效果;2)卡介苗瘤组织匀浆混合液有一定的抑瘤效果,但效果不稳定;3)卡介苗瘤组织匀浆混合液加胸腺素,当短期应用胸腺素时,无明显效果,但当长期应用胸腺素时,则表现出明显的效果。一般地说,胸腺素能促进前T细胞转变为T细胞,增加T细胞的量;特殊地说,在卡介苗瘤组织匀浆混合液免疫的同时应用胸腺素,推测还能改变T细胞的质的组成,增加特异的针对该肿瘤的T细胞的量。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津638(T638)小鼠白血病形态学和细胞化学研究结果。T638小鼠白血病系以昆明小鼠腹水型网状细胞肉瘤(ARS)元细胞浸出液诱发的胸腺瘤/淋巴细胞白血病,T638病毒接种第76代的发病率为90%,潜伏期为75~105天。按T638小鼠白血病脏器病理形态特点,将其分为胸腺型、肝脾型、混合型(Ⅰ、Ⅱ、Ⅲ)等3型。血象研究表明,外周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