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佗,一名旉,字元化,是东汉末年的名医。近人陈寅恪谓“华佗”乃梵文“阿伽陀”(agada)的省称,华佗行医的故事乃承袭印度神话。这只是陈氏的一家之言,但华佗的名及字的含义,还是值得一探的。  相似文献   

2.
华祖庵     
《家庭中医药》2009,(9):F0003-F0003
华祖庵又名华佗庙,位于安徽省毫州市永安街中段路北,是我国东汉末年杰出医药学家华佗的庙祠。  相似文献   

3.
“蓝海”一词,意为非竞争性的市场空间。中国的葡萄酒的历史与发展,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汉武帝时期。葡萄美酒已流淌千年据史料记载,在汉代探险家张骞出使西域时期(公元前138年一公元前119年),他就从大宛国(今中亚塔什干地区,盛产葡萄)带回了欧亚种葡萄、葡萄酒酿酒师,而这醇美的佳酿立刻征服了汉武帝,也促使全国范围内广泛种植葡萄与对葡萄酒的酿造。然而到了东汉末年,由于战乱和国力衰徽,葡萄种植业和葡萄酒业也极度困难,葡萄酒变得极其珍贵。  相似文献   

4.
华佗,又名蒡,字元化。东汉末年,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他发明的麻沸散是麻醉学史上一件了不起的成就,历来受到中外人士的重视。美国拉瓦尔在他著的《世界药学史》中称:“阿拉伯人使用麻醉剂可能是中国传出的,因为中国名医华佗擅长此术。”而令人痛惜的是,华佗医德高尚,普济众生,毕生志向为千百万人解除病痛,  相似文献   

5.
华佗是我国东汉末年三国初期的一位著名医学家,于公元208年被曹操所杀害。当时,战火连年,瘟疫流行,人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华佗见状,决然拒官辞职,选择以医济世的道路。他刻苦钻研,学识渊博,精通内、外、妇科与儿科等多种医术,尤其擅长于麻醉,在医疗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少吃增寿,是传统养生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古代养生家的一致主张。孔子曾说:"不多食","食勿求饱"。东汉末年逾百岁的青牛道士主张"食欲常少"。晋代张华在《博物志》分析少吃增寿的原因时  相似文献   

7.
商李超  郁保生 《中医药研究》2009,(11):1333-1335
四逆汤出自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伤寒论》,原方主要治疗阳虚阴寒内盛之少阴寒化证。现代对四逆汤在临床应用的疗效观察和大量的动物实验研究均表明,四逆汤对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动物免疫调节、心肌缺血、低氧、降低实验性高血压、保护肠黏膜及脑缺血等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近年来有关四逆汤的药理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东汉末年,在我国诞生了三位杰出的医学家,史称“建安三神医”。其中,董奉隐居庐山,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杏林佳话;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理法谨严,被后世誉为“医圣”;而华佗则深入民间,足迹遍于中原大地和江淮平原.在内、外、妇、儿各科的临证诊治中。曾创造了许多医学奇迹,尤其以创麻沸散(临床麻醉药)、行剖腹术闻名于世。被尊为外科鼻祖。  相似文献   

9.
张仲景生活的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代。据史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其中尤以东汉灵帝(公元168~188年)时的公元171年、173年、179年、182年、185年等几次的疾病流行规模最大。南阳地区当时也接连发生瘟疫大流行,许多人因此丧生。  相似文献   

10.
建安三神医     
东汉末年,我国诞生了华佗、张仲景、董奉三位杰出的医学家,史称"建安三神医"。华佗,字元化,出生在东汉未年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县)的一个普通士族家庭。华佗深入民间,足迹遍于中原大地和江淮平原,在内、外、妇、儿各科的临证诊治中,曾创造了许多医学奇迹,尤其以创麻沸散、行剖腹术闻名于世。后世每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医家,足见其影响之深远。张机,字仲景,南阳人,献帝时举孝廉,曾任长沙太守,著有《伤寒杂病论》,人称"医圣"。  相似文献   

11.
《光明中医》2012,(4):766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是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对我国医学发展有重大贡献。其全身麻醉手术,在我国医学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麻醉学和外科手术史上也有重要地位,是我国古代医学在世界传统医学之林的骄傲!华佗精通内外妇儿各科,以针灸见长,以外科著称,  相似文献   

12.
用鼻“服”药,由来已久。早在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就有治寒湿之证用塞鼻疗法的记载;我国古代医生还常以药末入鼻取嚏以开窍,用于病人的急救;或者用麻黄煎汁滴鼻治病;也有人用瓜蒂研末搐鼻,令出黄水以治疗黄疸。至于嗅香以避瘟邪,《诗经》、《离骚》中就有不少描述。这不仅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风俗,也有防病之功效。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书中对误诊误治的论述,可谓开误诊误治研究之先河,现浅述如下。 1辨证标准 六经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纲领,概括了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六经病证,是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的各种证候。张仲景以综合分析和归纳的方法,对疾病的部位、性质、病机、病势作了高度概括,提出了六经病证的辨证标准,  相似文献   

14.
华佗,一名旉,字元化,是东汉末年的名医。近人陈寅恪谓华佗乃梵文阿伽陀(agada)的省称,华佗行医的故事乃承袭印度神话。这只是陈氏的一家之言,但华佗的名及字的含义,还是值得一探的。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名机,东汉末年人,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笔者通过40余年的中医骨伤科工作,现对<伤寒杂病论>用药原则在筋伤中的应用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十八卷本《黄帝内经》的成编下限是西汉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此书当毁于西汉末年的战火。公元121年成书的《说文解字》中不见《黄帝内经》之名,或《素问》、《九卷》之名,也不见"黄帝说"或"岐伯说"或其他医家之说。《黄帝内经》中的一些医学用语,《说文解字》没有收录,有些医学用语的释义两书也不相同或不尽相同。约成书于建安八九年前后(204—205)的《伤寒杂病论》中首次出现了《素问》、《九卷》之名,当是《素问》、《九卷》成编年代的下限。初步认定今本《黄帝内经》成编于《说文解字》之后《伤寒杂病论》之前的东汉末年。  相似文献   

17.
人类脊柱由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及尾椎组成,共20多块骨头,它们之间借韧带、肌腱、关节及椎间盘连接而成。其上托颅骨,下联髋骨,内部纵行的椎管内容纳着脊髓,是人体的"大梁",具有支持躯干、保护内脏、保护脊髓和进行运动的功能。脊柱有4个生理弯曲,从侧面看像一个"S",能缓冲震荡,保持身体平衡。就整个脊柱来说,颈椎是脊柱中最灵活的部  相似文献   

18.
人类直立运动已有约300万~500万年的历史,但直立后的脊柱仍不能完全适应功能的需要。就整个脊柱来说,颈椎、腰椎的负担最重。颈椎是脊柱中最灵活的部分,活动量也最大,而腰椎处于脊柱的最低位,承载着整个上半身的重量。一般来说,脊柱在20岁左右发育成熟,30岁后就开始退化了,加上各种负荷劳损、风寒湿邪长期侵袭甚至外伤的影响,极易发生病变。腰椎出问题了,约95%以上的患者会有腰痛,除了腰  相似文献   

19.
2009年5月,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办公室、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联合发文,决定开展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骨营养与骨健康促进项目”,主题宣传口号是——“关爱骨营养与骨健康”。  相似文献   

20.
食物中的脂肪,在人体内分解为脂肪酸而起作用。脂肪酸是人类生命健康最主要的营养素之一,对大脑的作用更是第一重要。脂肪酸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又分为单元不饱和脂肪酸和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它们在人体中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过去人们仅对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健康的作用研究较多,发现不饱和脂肪酸大大优于饱和脂肪酸,所以在近30年里大量地宣传多食植物油,少食动物性油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