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头颈部富血管病变超选择动脉插管栓塞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探讨头颈部富血管病变栓塞治疗的效果,可能的并发症和处理方法。材料与方法,对59例患 颈外动脉分支超选择插管以后,用IBCA,明胶海绵或线段进行栓塞治疗。结果部分患者栓塞即获得根效果,部分患者在栓塞后进行手术治疗。术中观察,肿块缩小,出血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2.
介入诊断和治疗在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目的 评价介入方法在消化道出血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急、慢性消化道出血患者32例,其中肿瘤性病变12例,血管源性病变20例。32例行DSA检查,27例行CT血管造影(CTA)和钡剂检查,其中13例同时行DSA,CTA和钡剂检查。共对10例血管源性病变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结果 32例消化道出血病变在DSA检查中均清晰显示。DSA检查特别适用于肠道血管异常病变,结合CTA有利于提高肠道黏膜下病变诊断。10例介入栓塞止血均100%成功,术后随访6个月~2年,无并发症及复发。结论 超选择性DSA检查和CTA在消化道出血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对于消化道出血性病变,介入栓塞是一种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合并支气管动脉-肺循环瘘大咯血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大咯血患者合并支气管动脉-肺循环瘘介入栓塞治疗策略及临床疗效. 资料与方法 66例大咯血患者经DSA检查显示20例合并支气管动脉-肺循环瘘,采用长效栓塞剂PVA和丝线对靶血管进行栓塞治疗,部分辅以明胶海绵颗粒(条). 结果 16例1周内咯血消失,4例首次治疗无效者均为病变广泛分流量大或主干血管细小扭曲,1例病变血管栓塞不全,3例1~3天复发再次造影显示瘘口完全或部分再通,栓塞后2例仍咯血改行手术治疗.术后5个月及11个月复发各1例,首次治疗有效率80%,1年内复发率26.3%. 结论 介入栓塞治疗合并支气管动脉-肺循环瘘的大咯血安全、有效,但主干血管细小扭曲及病变广泛分流量大者瘘口易早期再通复发咯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造影在急诊支气管动脉栓塞术中的意义.方法 2008-01-2010-11间73例患者在本科接受急诊介入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其中71例进行了胸主动脉造影.对所有患者的术前CT、介入术中DSA资料、并发症、栓塞效果以及胸主动脉造影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胸主动脉造影即可发现并栓塞病变血管者60例,6例未能发现病变血管,4例仅发现一侧病变血管所在,而选择性插管发现另一侧病变支气管动脉,1例患者胸主动脉造影及选择插管均未发现病变血管.在进行胸主动脉造影的71例患者中,胸主动脉造影发现与栓塞血管完全符合率为84.5%(60/71),未显 示率为8.45%(6/71),部分显示率5.63%(4/71).结论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中胸主动脉造影造影剂用量小于胸部增强CT或CTA,对于选择性插管有指导意义,特别是对于咯血急诊介入治疗时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比分析肝脏恶性肿瘤介入栓塞术前与术后,病变区域DSA灌注成像各参数的变化情况,探讨DSA灌注成像技术在肝恶性肿瘤介入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31例肝恶性肿瘤患者,进行选择性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术。每例患者术前、术后均进行DSA灌注成像,获得术前、术后病变区DSA灌注成像时间密度曲线及灌注参数;然后采用配对t检验对两组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31例患者术前、术后病变区DSA灌注成像时间密度曲线各参数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肝恶性肿瘤介入栓塞术前、术后各组灌注参数存在差异,能够作为栓塞效果的评价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咯血介入栓塞治疗时应用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对大咯血的84例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且于治疗前行支气管动脉CTA检查,治疗时再次明确患者的出血动脉,并均行介入栓塞治疗。治疗1周后再行支气管动脉CTA复查。回顾性分析支气管动脉CTA在该疾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所有大咯血患者治疗前进行支气管动脉CTA检查,共发现出血的病变血管112支,介入栓塞治疗时共发现出血的病变血管共123支,支气管动脉CTA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91.06%。患者支气管动脉CTA检查后均行介入栓塞治疗且治疗均成功,介入栓塞治疗后共有76例患者回院进行支气管动脉CTA检查,检查结果表明患者病变血管栓塞治疗后均获良好栓塞效果。结论术前支气管动脉CTA检查能够为大咯血患者的介入栓塞治疗提供有效的诊断依据,术后再行该检查则可有效评估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早期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价值并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在我院治疗的3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头颅CT扫描及早期DSA检查,并行血管内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及或手术夹闭,包括GDC34例,手术夹闭4例。38例患者按Hunt-Hess分级:Ⅰ级30例、Ⅱ级6例、Ⅲ级1例、Ⅳ级1例,所有病例均行DSA造影及CT扫描。结果 CT扫描均提示不同程度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DSA造影诊断:前交通动脉瘤13例,后交通动脉瘤16例,大脑中动脉瘤7例,颈内动脉分叉部2例。介入栓塞及手术夹闭成功36例,占94.7%。36例随访3~35个月无再次出血,全部病例CT复查显示弹簧圈形态、位置无改变,30例6个月后复查DSA未见动脉瘤复发。2例后交通复杂动脉瘤介入栓塞失败,家属不愿手术治疗,他们分别于术后1周及1月后死亡。结论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需尽早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出早期诊断,早期进行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DSA在诊断,治疗及患者随访中均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的DSA诊断及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2例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行DSA检查,通过显示造影剂铃溢、病理血管和肿瘤染色来确定出血原因及部位,对出血处行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和留置导管灌注小剂量垂体后叶素维持12h止血治疗。结果 DSA诊断阳性率75%(24132),其中肠伤寒2例,肠结核1例,血管性病变14例,肿瘤7例。阳性者介入手术成功20例,手术成功率83.3%,无一例严重并发症。结论 DSA检查和介入治疗对诊断不明确或保守治疗无效的下消化道出血有着重要的诊断及治疗价值,超选择性动脉栓塞后小剂量垂体后叶素灌注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检查在鼻咽癌(NPC)放疗后出现难治性鼻出血行血管介入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指导临床快速有效的抢救鼻出血患者。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28例NPC放疗后合并难治性鼻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在确保气道通畅的前提下行头颈部CTA检查,根据CTA检查结果做好气道保护措施及确认手术方案,急诊行血管造影及栓塞责任血管治疗,并进一步观察止血率及抢救成功率。结果 所有28例患者术前均完成头颈部CTA检查,其中发现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PSA)4例(右侧3例,左侧1例),颈外动脉PSA 1例,术前行气管插管4例,气管切开1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出血窒息的情况。术中所有患者均行头颈部血管造影检查并成功完成介入栓塞治疗;其中1例因术中大量出血出现烦躁不能配合而暂停介入操作,经气管插管等处理后完成治疗。术后1周内1例合并PSA患者出现鼻出血再发,再次介入栓塞止血治疗。介入手术止血率96.4%,抢救成功率100%。结论 术前常规快速的头颈部CTA检查,可帮助指导鼻咽癌患者术前的气道保护及术中更快速找寻责任血管并栓塞治疗,可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和手术治疗的价值。方法 :10 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除进行常规全脑血管造影外 ,对颅内的双侧椎动脉、颈内动脉进行旋转DSA图像采集及三维重建 ;对 82例经旋转DSA及三维重建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的病例进行介入栓塞治疗或手术夹闭治疗 ,术后行旋转DSA检查及图像的三维重建 ,评价介入栓塞治疗或手术夹闭治疗的效果。结果 :10 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 ,全脑血管造影检出动脉瘤 76例 ;经旋转DSA采集及图像三维重建后 ,检出动脉瘤 82例。其中 71例行GDC或EDC介入栓塞治疗 ,11例行手术夹闭治疗。术后经旋转DSA及三维重建证实 ,71例介入栓塞的病例中 ,67例全部栓塞 ,4例 90 %栓塞。 11例手术夹闭病例均完全夹闭。结论 :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明显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 ;能够多角度立体观察、直观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态、瘤颈的宽度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 ;为介入栓塞治疗或手术夹闭治疗提供精确的数据 ;评价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或手术夹闭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脊髓血管畸形的DSA检查与栓塞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脊髓血管畸形的DSA检查与栓塞治疗。资料与方法 搜集脊髓血管畸形9例。临床均表现为进行性脊髓损害。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对每一对肋间动脉和腰动脉进行造影,颈髓血管畸形者行双侧椎动脉,甲颈干及肋颈干造影,9例中,单纯栓塞6例。单纯手术2例。未治1例。结果 选择性脊髓血管DSA的病变显示率达100%。栓塞治疗的6例,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选择性脊髓血管DSA是诊断脊髓血管畸形的可靠依据。栓塞治疗操作简便,创伤性小,并发症少,是非手术治疗脊髓血管畸形的优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旋转DSA技术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方法使用SIEMENS AXIOM ArtisdTA大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对疑有头颈部血管病变的39例患者全部行常规正侧位DSA检查,对其中21例又行旋转DSA检查,研究其技术参数,并评价其应用价值。结果39例患者检出头颈部血管病变34例,其中,颅内动脉瘤17例,动脉狭窄9例,动静脉畸形4例,颈动脉海绵窦瘘2例和脑膜瘤2例。经旋转DSA的21例患者,病变血管的形态、位置及毗邻关系较常规DSA更清楚显示。结论常规DSA是诊断头颈部血管性疾病的必要检查方法,旋转DSA能够清楚显示头颈病变血管的供血动脉和分支结构,对头颈部血管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复查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栓塞(BAE)治疗大咯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7例大咯血患者支气管动脉插管造影明确病变血管后,经导管缓慢注入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出血血管,18例患者使用微导管超选择性BAE治疗。结果:出血完全停止44例,出血量减少9例,无效4例,有效率92.9%。结论: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便、损伤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数字减影术在头面部血管畸形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数字减影(DSA)上介入栓塞治疗头面部血管畸形,对超选择插管以及显示异常交通支和动静脉瘘提供了可靠、清晰、完整的动态图像。本文就颅内、外异常交通支的有关问题进行了重点讨论。材料与方法:对10例头面部血管畸形病人进行DSA下介入栓塞治疗。结果:5例蔓状血管瘤,1例鲜红斑痣并上下唇样增生栓后手术,出血量仅1500-300ml;4例大型海状血管瘤栓塞后配合瘤内硬化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结论:DS下介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于刮宫术前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瘢痕妊娠的临床价值及其中的技术要点。 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我科收治的子宫瘢痕妊娠患者共347例,使用可吸收明胶海绵颗粒"层叠式"栓塞子宫供血动脉,并在栓塞术后72 h内于超声监测下完成刮宫术。分析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结果、子宫动脉栓塞手术结果、栓塞后疼痛情况、刮宫术中出血量及随访资料。结果:347例患者均成功接受造影检查,其中343例成功进行栓塞术,技术成功率98.85%(343/347)。4例患者造影检查后未实施栓塞治疗。347例中有22例存在异生血管,占6.34%;有异生血管的患者刮宫术中出血量高于无异生血管者。347例患者均成功在超声监视下行刮宫术,刮宫术中出血量10~2000 ml,其中302例出血量≤50 ml,33例50~600 ml,12例≥600 ml。栓塞后≤24 h行刮宫术者74例,24~48 h 234例,48~72 h 39例。栓塞后不同时间段行刮宫术的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妊娠6周内与7~9周的刮宫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意义;而妊娠10~12周刮宫术中的出血量明显大于妊娠9周以内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1例患者栓塞术后下腹部疼痛程度轻微,无需药物处理。栓塞术后卵巢功能未受到明显影响。 结论:术前72 h内预先栓塞子宫供血动脉能有效预防刮宫术中大出血,且未明显影响到卵巢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介入放射学在颈部副神经节瘤的术前应用。方法分析13例颈部副神经节瘤病例,对6例副神经节瘤行术前栓塞,对9例行球囊阻断试验,了解Willis环功能。结果6例颈部副神经节瘤术前造影及部分供血动脉栓塞均获成功,术中出血明显减少,9例颈动脉阻断(测定Willis环功能)试验全部成功,在术中施行颈动脉结扎术,术中及术后随访未出现新的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结论颈部的副神经节瘤术前栓塞及术前球囊阻断试验安全、可靠,可作为常规术前准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膜瘤血管造影表现及手术前栓塞治疗的应用。方法36例经病理确诊的脑膜瘤,术前全部行全脑血管DSA造影,将其中主要由颈外动脉供血的22例患者用PVA栓塞,栓塞治疗后3~10d行手术切除。结果36例患者中,单纯由颈外动脉供血的9例,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供血的25例,颈内动脉供血2例。22例行肿瘤供血动脉栓塞的患者中,栓塞后肿瘤血管染色完全消失16例,染色明显减轻6例。栓塞后行手术切除的22例脑膜瘤患者,病灶被全部切除,术中平均出血150~500ml。结论脑膜瘤可由颈内、颈外动脉单独或混合供血,脑膜瘤的术前颈外动脉栓塞有利于减少术中出血及肿瘤的完整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