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3 毫秒
1.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7年6月—2008年10月符合急诊PCI条件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A组42例:使用冠脉内血栓抽吸导管,在持续负压下从血管近端至远端缓慢抽吸3~5次,血栓影消失后直接植入支架;B组44例:按常规治疗方法完成PCI术。比较2组血管TIMIⅢ级开通率、慢血流及无复流发生率、住院期间及出院后6个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2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梗死相关血管(IRA)开通率均为100%。A组无复流、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4.8%vs 27.3%,4.8%vs 18.2%,P<0.05,P<0.01);6个月随访期间,2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0%。结论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术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安全可行、操作简便,能够明显降低无复流和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PTCA+支架置人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1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将其中120例应用血栓导管抽吸的患者作为观察组,92例常规行PCI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同时对两组患者术后TIMI血流、血管开通率、ST段下降率及血管"慢复流"或"无复流"现象发生情况进行比较,术后随访两组患者6个月,观察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PCI术后血管开通率无显著差异,但观察组患者术后ST段下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血管"慢复流"或"无复流"现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3例(2.50%)出现再发心绞痛,对照组14例(15.22%)出现再发心绞痛,均强化抗凝治疗后治愈或好转出院;随访6个月期间,观察组无1例发现心血管事件,对照组8例(8.69%)发生心绞痛,2例(2.17%)发生心力衰竭,观察组住院期间及随访6个月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血栓抽吸导管治疗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中操作简单,安全可行,可明显降低"无复流"现象发生率,减少住院期间及PCI术后短期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临床效果优于常规PCI。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子母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20例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使用子母导管行血栓抽吸65例患者作为子母导管组,未行血栓抽吸常规球囊预扩张后植入支架5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基础临床特征、置入支架术后无复流发生率、术后ST段下降率以及血栓抽吸后需球囊预扩张的比例。结果:子母导管组2例发生无复流,发生率3.1%;对照组8例发生无复流,发生率14.5%。两组住院期间均无心脏不良事件发生。子母导管组患者的无复流发生率和血栓抽吸后需球囊预扩张后置入支架的比例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在急诊介入治疗中,应用子母导管行血栓抽吸是安全有效的,能有效清除冠状动脉内新鲜血栓,可以明显降低支架置入术后无复流发生率,减少预扩张球囊的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使用抽吸导管的术中、术后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确诊梗死相关血管近段或中段完全闭塞且明显可见血栓影的38例患者纳入抽吸导管治疗组;其余35例患者纳入常规治疗组。以血管开通率、"慢血流"或"无复流"发生率、ST段下降率、住院期间及术后1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等作为评价指标。结果:抽吸导管组中,38例患者术后前向血流均达到TIMI3级,术中、术后未见严重不良反应,血管开通率100%;术后1月内1例出现亚急性血栓形成。常规治疗组中,29例患者术后前向血流达到TIMI3级,ST段下降率71.4%;8例发生"慢血流"或"无复流",6例发生心力衰竭,术后1月内8例出现亚急性血栓形成现象。结论:抽吸导管组患者的"慢血流"或"无复流"发生率、术后ST段下降率、住院期间及术后1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预处理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即刻或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纳入102例经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罪犯血管前向血流TIMI 0级,且伴有明显血栓负荷影像的STEMI患者。应用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预处理至前向血流恢复TIMI3级后.随机分为即刻PCI治疗组(n=52)及择期(7~10d后)PCI治疗组(n=50)。比较两组患者冠脉支架植入情况,PCI治疗中慢血流或无复流事件发生率,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PCI治疗后4周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择期PCI治疗组冠脉支架植入成功率显著高于即刻PCI治疗组(100%哪86.54%,P〈0.05),且使用支架数量较少;即刻PCI治疗组治疗中慢血流或无复流事件的发生率为9.62%。择期PCI治疗组无1例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刻PCI治疗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7.69%,择期PCI治疗组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治疗后4周两组患者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预处理迭TIMI3级血流的STEMI患者行后续择期PCI治疗比即刻PCI治疗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应用抽吸导管的即刻及近期疗效。方法选择AMI患者21例,对其中10例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梗死相关血管近中段完全闭塞并可见血栓影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然后行直接或传统支架植入治疗。未抽吸组按常规行PCI术。比较其即刻及近期临床疗效。结果抽吸组应用抽吸导管抽吸血栓后,5例即刻恢复TIMI3级血流,5例为TIMI2级血流,均存在60%~90%的残余狭窄。6例采用直接支架置入术,4例行冠脉球囊预扩张后再行支架置入术,前向血流均达TIMI3级,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血管开通率达100%。观察一月内未出现亚急性血栓形成,心功能均在原基础上有改善。未抽吸组有9例行冠状动脉球囊预扩张后再行支架置入术,2例直接行支架置入术,发生慢血流2例,术后并发心力衰竭2例。两组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在AMI患者行急诊PCI过程中应用抽吸导管可提高直接支架置入的机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近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血栓抽吸技术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治疗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老年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并确诊的116例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老年患者,患者均为首次发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CI组和血栓抽吸组,每组58例。PCI组患者行常规PCI手术,血栓抽吸组患者在常规PCI手术的基础上采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对冠状动脉内完整的血栓和破碎的血栓碎片进行反复抽吸。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栓积分、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进行观察评估,并对各组患者治疗后无复流、ST段回落患者例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栓积分和TIMI血流分级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且血栓抽吸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栓积分和TIMI血流分级显著优于PCI组(P<0.05)。血栓抽吸组患者治疗后的无复流、ST段回落发生率、LVEF及住院期间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优于PCI组(P<0.05)。结论常规PCI术联合血栓抽吸在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老年患者治疗中效果显著,且能显著降低患者住院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使用血栓抽吸导管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梗死相关血管前向血流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0级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48例,按电脑数字随机法分为血栓抽吸加PCI治疗组(血栓抽吸组)24例和标准PCI治疗组(对照组)24例。比较两组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TMP)血流、心电图ST段回落百分比(sumSTR%)、住院期间血清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6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或心源性死亡等。结果:两组基础资料情况和冠状动脉造影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抽吸组与对照组比较,TIMI分级及TMP分级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明显降低;ST段回落幅度大;左心室射血分数增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少;治疗6个月内两组均未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治疗中应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安全可行,有效的清除冠状动脉内血栓,改善心肌组织灌注及术后心脏功能,并且不增加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应用抽吸导管结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血栓性闭塞的疗效。方法18例急性心肌梗死血栓性闭塞的患者,应用ZEEK吸栓导管抽吸冠脉内血栓后置入支架,对靶血管TIMI flow Grade及吸出血栓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患者临床疗效。结果18例患者在应用抽吸导管吸出血栓后全部置入支架,术后即时造影均达TIMI Ⅲ级,每例病人均可吸出冠脉内阻塞物,其中血栓占12例(66.7%),胶冻样血栓2例(11.1%),粥样斑块样物4例(22.2%),纤维样物18例(100%),术后即刻停用GPIIb/Ⅲa拮抗剂15例(83.3%),球囊扩张5例(27.8%),18例均置入支架,药物支架8枚,裸支架10枚,住院期间无MACE事件,全部痊愈出院,随访1月至半年无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应用抽吸导管结合PCI治疗急性血栓性闭塞性心肌梗死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应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08年7月—2010年6月接受直接PCI的AMI患者63例,其中使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31例患者作为ZEEK组,未使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3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术后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心电图要ST段回落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值、心肌酶达峰时间、住院期间及随访12个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或急诊血运重建等有无差异。结果 ZEEK组TIMIⅢ级血流比例、ST段回落率、左心室射血分数值及心肌酶达峰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院内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治疗中应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可安全有效地清除冠状动脉内血栓,改善心肌组织灌注及术后心脏功能,并且不增加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AngioJet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58例急诊行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内合并大量血栓(血栓负荷分级≥3级),均应用AngioJet血栓抽吸导管。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PCI情况、PCI中用药情况、住院期间及出院后转归情况。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梗死相关血管: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8例(65.5%),右冠状动脉18例(31.1%),左冠状动脉回旋支2例(3.4%)。PCI前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0级53例(91.4%),1级4例(6.9%),2级1例(1.7%)。PCI后TIMI血流分级1级1例(1.7%),2级2例(3.5%),3级55例(94.8%);1例(1.7%)出现无复流,2例(3.5%)出现慢血流;术后校正的TIMI帧数(cTFC)(16.4±10.4);抽吸后血栓负荷分级0~2级。PCI中均使用替罗非班、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肝素钠。住院期间死亡3例,出院后随访期间2例患者出现心绞痛再次入院,1例患者出现心力衰竭住院治疗,其余患者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结论 高血栓负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中应用AngioJet血栓抽吸导管,PCI后无复流发生率、血栓负荷分级、住院期间及出院后MACE发生率较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李建民  朱莉  殷屹刚  王如珠  林杰 《吉林医学》2014,(25):5551-5553
目的:评价血栓抽吸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97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明显血栓负荷,其中观察组49例介入治疗前给予抽吸导管抽吸血栓,对照组48例行传统PCI术,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梗死血管的TIMI3级血流、术后1 h ST段回落百分比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球囊使用少于对照组,两组在植入支架、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术后三个月随访测定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抽吸导管治疗急性ST段心肌梗死可减少无复流或慢血流发生,减少手术中球囊使用,同时不增加手术的风险,有利于改善心肌灌注,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血栓抽吸导管内注入硝普钠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中无复流现象的影响。方法选取需行PCI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12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硝普钠组和常规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PCI前均给予常规血栓抽吸治疗,硝普钠组患者在血栓抽吸后经导管注入硝普钠;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靶病变血管血流分级(TIMI)、白细胞、淋巴细胞计数和术前、术后1、2、3个月的心室射血分数(EF)及不良心血管事件(主要包括再发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猝死)发生情况。结果术后硝普钠组患者TIMI分级、白细胞、淋巴细胞计数及白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硝普钠组患者术后1、2、3个月EF水平明显高于常规组( P<0.05)。结论血栓抽吸导管内注射硝普钠可有效促进PCI后AMI患者恢复冠脉复流,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心功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经导管血栓抽吸(PT)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将AMI患者随机分为单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组(PCI组)和PT+PCI组。单纯PCI组常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球囊扩张术(PTCA)后置入冠脉内支架或直接置入冠脉内支架;PT+PCI组常规PTCA方法选择指引导管,导丝通过病变后,经导丝直接送入Diver抽吸导管至病变部位,反复抽吸至血栓影消失或明显减少,然后直接置入冠脉内支架或常规PTCA方法后置入冠脉内支架。比较两组梗死相关血管(IRA)的血流和心肌灌注差别,比较两组ST回落率、直接支架率,并随访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心血管事件。结果:PT+PCI组抽吸导管均通过病变,血栓抽吸后即刻血栓影消失或明显减少,前向血流恢复、梗死部位心肌组织的再灌注及ST回落率、直接支架率均优于单纯PCI组。结论:PT术是处理冠脉内血栓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初步观察可以改善AMI患者IRA的血流和心肌灌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将637例经临床确诊的ST段上抬型、发病时间短于12h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急诊PCI(105例)、溶栓(94例)、药物(348例)三组,依据logistic回归方程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P值,各组又分别分为高危、低危2个亚组。以Timi血流分级判断急诊PCI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RA)开通、血栓、慢复流、无复流情况,记录住院期间临床事件,4周后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统计各组及亚组28d病死率。结果急诊PCI组IRA开通率为100%,支架率为99.O%;高危与低危两个亚纽术中冠脉内血栓发生率分别为25.03%、20.31%;慢复流发生率分别为30.12%、25.27%,无复流发生率分别为4.00%、0.00%(P均〉0.05)。临床事件发生率:出血:三组及亚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力衰竭:药物组及亚组显著高于急诊PCI、溶栓组及亚组(P均〈0.01)。心绞痛;再梗死:溶栓组及亚组较急诊PCI、药物组及亚组高(P〈0.05或P〈0.01)。急诊PCI组及亚组住院天数明显缩短(P〈0.01)。LVEF:药物纽及亚组较急诊PCI、溶栓纽及亚组下降(P均〈0.05)。三组28d病死率分别为O%(0/105),7.46%(7/94),18.72%(82/438)(P〈0.05或P〈0.01);高危亚组病死率分别为0%(0/74)、10.45%(7/67)、26.03%(82/315)(P〈0.05或P〈0.01)。结论急诊PCI较尿激酶静脉溶栓及单纯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更能充分开通IRA,改善心功能,减少临床事件,缩短住院天数,可进一步降低高危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文介绍经导管血栓抽吸术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急性心肌梗死冠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痛变处血栓者,在导丝通过病变后,经导丝送入DIVER C.E抽吸导管至血栓部位,反复抽吸至血栓减少或消失。再次造影,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前向血漉,然后直接置入冠脉内支架。造影观察抽吸前后梗死相关血管前向血漉和心肌,灌注情况,并随访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心血管事件。结果:3例抽吸导管均通过病变,血栓抽吸后即刻血栓消失或明显减少,前向血流恢复,梗死部位心肌组织的再灌注达TMP3或TMP2级。住院期间无心绞痛、心力衰竭、再梗及死亡等事件发生。结论:经导管血栓抽吸术是处理冠脉内血栓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和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联合应用远端球囊保护系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急诊PCI的AMI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内血栓性或闭塞性病变的33例患者,远端球囊保护系统保护下抽吸血栓后再行PCI治疗(球囊成形扩张术、置入支架术),最后再抽吸血栓.结果:血栓吸引后置入支架比率为81.82%;远端球囊保护系统保护下的PCI术前术后冠状动脉TIMI血流较对照组改善明显,无复流发生率低;PCI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手术即刻成功率为93.94%,无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未见与该保护系统相关的血管并发症;封堵球囊平均封堵时间为(171.55±26.84)s,移出体外血栓重量(3.71±1.25)g,以红色血栓多见.结论:联合应用远端球囊保护系统保护下的AMI急诊PCI手术即刻成功率高,未见与该保护系统相关的血管并发症,该方法较安全;AMI若冠状动脉内以血栓性或闭塞性病变为主,应积极联合使用远端球囊保护系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血栓抽吸导管与替罗非班临床安全性和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46例接受急诊PCI术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造影证实病变处有明显血栓负荷,将患者随机分组,抽吸组20例患者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吸血栓后行PCI治疗,替罗非班组26例患者造影后给予替罗非班+ PCI治疗.比较两组心肌灌注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和随访6个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抽吸组TIMI3级、TMPG 3级的比例,心电图ST段回落超过50%的比例及EF值均高于替罗非班组,CK2MB峰值和左室舒张末内径低于替罗非班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替罗非班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抽吸组.随访6个月,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5%和36.4%,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在接受急诊PCI术的患者中,病变处血栓负荷重时应用血栓抽吸导管,与替罗非班相比更安全,出血并发症明显减少,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DIVER^TMCE血栓抽吸导管在急诊PCI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78例行急诊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分为血栓抽吸组(30例)及常规PCI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即刻梗塞相关区域的心肌组织灌注分级(TMP)、术后12h ST段回落情况以及术后3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78例研究对象中,冠状动脉造影提示36例(46.15%)存在血栓,术前46例(58.62%)TMP 0~1级。血栓抽吸组术后TMP 0~1级明显少于常规PCI组(P〈0.05),术后TMP3级明显多于常规PCI组(P〈0.05),但两组间术后TMP2级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P〉0.05);血栓抽吸组术后梗死相关导联ST段回落多于常规PCI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血栓抽吸组无一例抽吸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在STEMI患者的急诊PCI中应用DIVERTMCE血栓抽吸导管安全可行,而且可以显著改善心肌组织灌注,提高梗死相关导联ST段回落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冠脉内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冠脉血流水平、无复流发生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2月至2018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南阳医院收治的行急诊PCI治疗的139例AMI患者按再灌注治疗方式分为溶栓组(n=78)与血栓抽吸组(n=61),溶栓组靶血管病变部位逆向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血栓抽吸组对闭塞血管行血栓抽吸,比较2组手术前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术后校正TIMI血流帧数(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CTFC)及心功能变化,统计PCI术后无复流发生率、90 min内ST段回落率及近远期不良出血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总结AMI患者PCI术后无复流的影响因素。结果:①2组术后TIMI血流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无复流率为5.13%,低于血栓抽吸组的16.39%(P<0.05);②溶栓组CTFC低于血栓抽吸组(P<0.05),ST段回落率为94.87%,高于血栓抽吸组的78.69%(P<0.05);③溶栓组术后30 d心功能指标均优于血栓抽吸组(P<0.05);④2组术后30 d及随访1年出血事件、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发病至入院时间、心肌缺血时间是AMI PCI术后无复流的危险因素(P<0.05),术中溶栓是其保护因素。结论:冠脉内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联合PCI可改善AMI患者血流灌注,降低无复流发生率,可能存在预后改善作用;而发病至入院时间、心肌缺血时间为AMI PCI术后无复流的危险因素,术中溶栓系其保护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