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志坚  郝玉书 《白血病》2000,9(2):73-75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标准。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对有关文献进行了复习。结果:Eol是嗜酸粒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随访2例治疗后死亡,1例CR,1例出出院不详。结论:建议分型诊断标准为:(1)急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1)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持续增高,并出现不成熟嗜酸粒细胞和/或不成熟粒细胞,有进行性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减少;(2)骨髓原始粒细胞≥5%,各阶段嗜酸粒细胞增多, ≥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甲状腺嗜酸粒细胞肿瘤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6年的甲状腺嗜酸粒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 甲状腺嗜酸粒细胞肿瘤患者25例,其中22例为良性,3例为恶性。男5例,女20例。所有病例均经细针穿刺发现嗜酸粒细胞,术中快速冰冻均确诊,恶性3例行根治手术,良性者17例行腺叶切除加峡部切除,5例行单纯腺叶切除。术后随访2~5年均无转移或复发。结论 对于甲状腺嗜酸粒细胞肿瘤,术前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冰冻切片检查往往可确诊,同时应根据病理结果,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可获得治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嗜酸粒细胞白血病 (Eo L)的诊断标准。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同时对有关文献进行了复习。结果 :Eol是嗜酸粒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 ,随访 2例治疗后死亡 ,1例 CR,1例出院不详。结论 :建议分型诊断标准为 :(1)急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 :1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持续增高 (>1.5× 10 9/ L ) ,并出现不成熟嗜酸粒细胞和 /或不成熟粒细胞 ,有进行性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减少 ;2骨髓原始粒细胞≥ 5 % ,各阶段嗜酸粒细胞增多 ,≥ 30 % ;3有嗜酸粒细胞恶性增殖的证据。 (2 )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 :1外周血成熟嗜酸粒细胞持续增高(>1.5× 10 9/ L) ;2骨髓嗜酸粒细胞≥ 30 % ;3能除外其它已知原因所致的嗜酸粒细胞增多 ;4肝、脾肿大伴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或有嗜酸粒细胞恶性增殖的证据。  相似文献   

4.
肿瘤常伴有血中嗜酸粒细胞增高,称肿瘤相关性周围血嗜酸粒细胞增多(TABE)。本文对42例实体瘤患者进行了周围血嗜酸粒细胞统计,39例有TABE,其中尤以恶性肿瘤较为显著。无论恶性或良性肿瘤手术后计数,嗜酸粒细胞均恢复正常水平,提示嗜酸粒细胞测定可为临床实体瘤治疗转归起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病理学特点,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做了介绍。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至少有5种情况:①非肿瘤反应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②淋巴细胞肿瘤伴反应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③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④骨髓增生疾病所具有的肿瘤(克隆)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其他肿瘤;⑤表型异常并产生异常细胞因子的T细胞群体所致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 结合文献分析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法,进一步提高对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的认识。方法 分析病因特殊或临床特点典型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症2例患者资料,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结果 2例分别为继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和异常T 淋巴细胞克隆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二者疾病性质不同,治疗方法及转归亦不相同。结论 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是一类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多样性的疾病, 其诊断需通过详细的骨髓检查、核型分析及分子细胞遗传学方法鉴别继发性、克隆性或特发性,从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FIP1L1-PDGFRA融合基因阳性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CEL)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2例FIP1L1-PDGFRA融合基因阳性CE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报道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例患者均为男性,以嗜酸细胞增多及脾大为主要临床特征,FIP1L1-PDGFRA融合基因均为阳性,口服小剂量伊马替尼治疗后疗效显著.结论 小剂量伊马替尼可用于FIP1L1-PDGFRA融合基因阳性CEL的治疗,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8.
以腹痛起病,伴多器官栓塞、嗜酸粒细胞增多病例骨髓检查嗜酸粒细胞比例增高。皮肤活检:嗜酸粒细胞浸润。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阴性,FIP1L1/PDGFRα融合基因阴性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属骨髓增殖型疾病。骨髓活检及受累组织器官的病理检查对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需重视以腹痛为首发、伴血栓形成的类似病例,如有2个器官受累时需高度警惕该疾病及更多器官受累。  相似文献   

9.
急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分原始细咆型、幼稚细胞型和成熟细胞型。有时骨髓中多量原粒细胞.但血象以嗜酸分叶核为多。本文报告1例.和以上所见恰为相反。与国内报告的病例不同。  相似文献   

10.
Ye HG  Yu K  Jiang SF 《癌症》2008,27(2):223-224
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CMML)已为我们熟知,自从WHO关于在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方案中提出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疾病(MD/MPD)一词后,我们观察到CMML伴嗜酸粒细胞增多(CMML-EO)一例,现报道以求加深对此类疾病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作者分析了25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嗜酸性粒细胞的质和量,其中13例患者的骨髓嗜酸性粒细胞分类增高,并有形态的异常改变,占5.14%。其中M2,M3,M4,M5和M6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当这一类有嗜酸性粒细胞异常的患者病情缓解时,其异常消失,复发时则又出现,作者结合有关文献,对其病因学进行了初步探讨,根据观察到的临床特点,作者认为将伴有骨髓嗜酸性粒细胞改变的急性白血病作为一个独立的临床亚型,对  相似文献   

12.
1病例介绍 患者,男,30岁.1996年1月29日以进行性腹胀半年,伴齿龈出血3天入院.查体:T36.5℃,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齿龈出血,胸骨下段压痛,心肺无异常,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21 cm.血象:Hb83g/L,WBC 661.0×109/L,分类:原始粒细胞0.01,早幼粒细胞0.02,中性中幼粒细胞0.23,晚幼粒细胞0.14,杆状核细胞0.17,分叶核细胞0.32,嗜酸细胞0.04,嗜碱细胞0.05,淋巴细胞0.02,见少数晚幼红细胞,血小板240×109/L,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粒:红=97.5:1,粒系占0.975,原始粒细胞0.035,早幼粒细胞0.105,嗜酸细胞0.07,嗜碱细胞0.04,红系受抑,全片巨核细胞335个,血小板成堆,NAP积分12.诊断:慢粒慢性期.给予阿糖胞苷、柔红霉素方案化疗后再给予单用阿糖胞苷方案化疗,病情较稳定.先后4次住院,化疗后缓解,于1999年5月24日又以口腔溃疡、鼻出血、全身酸痛,伴发热1周第5次入院.  相似文献   

13.
腮腺嗜酸细胞癌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嗜酸细咆癌(oncocytic carcinoma)又称恶性嗜酸细胞腺瘤(malignant oxyphitic adenoma)、大嗜酸粒细胞癌等,可以发生于人体许多部位,如乳腺、甲状腺、胰腺、肺和鼻腔等,临床上极少见。发生于涎腺的嗜酸性细咆癌报道更为罕见,自提出至今.我同近10年仅见5例报道,截止2003年国外文献报道仅39例。本文报道1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CEL)血象呈周期性波动的临床特征、发生机制及治疗对策。方法:报告1例血象呈周期性波动的CEL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以及其对常规化疗的疗效;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此患者的血红蛋白、白细胞及血小板均呈自发性周期性波动,其波动周期约为6个月,脾脏大小与白细胞数呈正相关。骨髓象及活检显示其骨髓增生程度也具有周期性变化,但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无改变。另外CFU-E、CFU-GM在白细胞峰值时明显增高。常规化疗能够延长波动周期.减少波动幅度。结论:异常的造血干细胞与造血调控系统导致了CEL患者血象呈自发性周期性波动,适当的化疗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应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临床意义。方法 白血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12例,停用化疗药物后24 h静脉注射rhGM-CSF。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1例在应用雄激素和(或)免疫调节剂治疗过程中,静脉注射rhGM-CSF。在白细胞升高到(2.0~4.0)×109/L时停药。结果 13例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百分比为14 %~72 %,绝对值为(0.38~2.73)×109/L,均明显高于正常参考值。结论 rhGM-CSF可引起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对促进患者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al syndromes,NPS)是由于原发恶性肿瘤的产物异常免疫反应或其他不明原因引起内分泌、神经、消化、造血、骨关节、贤脏及皮肤等系统发生病变,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临床上多以神经肌肉病变为主要表现,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则少有报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急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特点,结合文献探讨急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报道1例病例并运用实验室检查、骨髓细胞形态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分析急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特点。结果 白细胞正常,轻度贫血,血小板减少,外周血及骨髓嗜酸性细胞明显增多且左移,骨髓原始细胞增多。结论 急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外周血白细胞不增高,根据骨髓细胞形态可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ABL)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72岁确诊为ABL的1q染色体异常的老年女性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该患者经骨髓象、甲苯胺蓝染色、免疫分型、染色体等检查诊断为ABL,经化疗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后效果不佳。结论诊断ABL主要依据于骨髓及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明显增多、无Ph染色体异常、骨髓甲苯胺蓝染色阳性等特点;ABL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通常采用化疗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但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9.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伴嗜酸粒细胞增多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0年1月我院门诊确诊一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伴嗜酸粒细胞增多(ALLEo)的患者,因病例罕见和细胞形态特殊,故报告如下: 患者,男,12。以心悸、呼吸困难半月余为主诉就诊。重度贫血外貌,皮肤粘膜无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骨压痛阳性,心率快,心律不齐,左房室增大,肝、脾肋缘下可触及。胸部正位片见斑片状阴影,心电图示T波倒置。Hb:60g/L,WBC:14.3×10~9/L,BPC:108×10~9/L,原幼淋巴0.11,淋巴0.63,嗜酸0.09,分叶0.17。骨髓增生Ⅱ级,原淋0.22,幼淋0.195。原始细胞大小不等、以小为主,多为高核浆比,染色质较粗、排列紧密,核仁隐显不一,多为2~4个,胞浆蓝色。该类细胞POX(-)、PAS(±)、NSE(-),涂抹细  相似文献   

20.
刘澜  崔月娥 《白血病》1995,4(2):94-96
报告了一例急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病及其超微结构,观察了嗜碱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及成熟嗜碱粒细胞。超微结构结果:骨髓嗜碱粒细胞的颗粒基质易水解,固定困难,它可能是嗜碱颗粒的特点,其他细胞的颗粒未见抽提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