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灵枢·官能》篇中强调“用针之服,必有法则”,而补泻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法则,因百病有虚实,邪正有盛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故医者应据虚实而施补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正确施行补泻是针刺取得疗效的关键之一,若补泻不当,则会犯“虚虚实实,损不足...  相似文献   

2.
《内经》云 :“百病之生 ,皆有虚实 ,而补泻行焉”,补与泻是中医治疗的基本法则之一 ,是针对疾病的虚实而采取的相应对策。尤其在针灸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各种补泻方法的运用都是为了达到理想的补泻效应。根据对疾病虚实的辨证 ,采用适宜的针刺手法 ,是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一个重要环节。《内经》云 :“凡用针者 ,虚则实之 ,满则泄之 ,菀陈则除之 ,邪盛则虚之。”历代针灸医家在此法则指导下 ,创立了各种针刺补泻方法。各医家对针刺手法的探究很多。但笔者在长期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发现 ,很多的所谓补泻手法的作用有过分夸大之嫌。而选穴方法…  相似文献   

3.
病有虚实而治有补泻,补泻是中医疗病的基本法则,魏稼教授认为针刺补泻手法是针法中的精尖技术,其效果是评价医生水平的重要标准。魏老不仅对针刺捻转补泻、提插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等有独特见解,还对针刺补泻操作手法,补泻的顺序、特异性以及针具选择与疗效关系等有深刻认识。文章对魏教授针刺补泻理论及手法进行整理,以便于窥见其临床特色与学术思想崖略。  相似文献   

4.
关于针刺补泻手法,目前学者意见颇不一致,值得讨论和研究。据前人之经验并结合个人的临床体会谈一些看法。谬误之处,欢迎批评指正。病有虚实之辨,针刺手法必有补泻之别《针灸大成》曰:“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而补泻行焉。”说明古人早已认识到,一切疾病均有虚实之分,所以针刺治病就有补、泻之异。《灵枢·口问》篇云:“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祖国医学认为,人之所以得病,不外乎内因、外因或不内外因,其结果不是正虚,就是邪实,虚实偏胜。古代针灸学家根据这种病理状况,创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法则,运用针刺补泻手法,促使人体内在因素发生转化,以达到补虚泻实,调整  相似文献   

5.
也谈针刺补泻定量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叶德宝 《中国针灸》2001,21(8):15-23
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参照《内经》、《难经》以及其它古籍的宗旨,对目前临床上争论较多的有关针刺补泻定量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针刺的补泻是有一定的量化标准的,针感既能体现机体内的邪正虚实,也是影响针刺补泻的最基本的因素。针感的调节(通过一定的针刺术式)是实现针刺补泻的手段,而针感的变化则是针刺补泻的量化标准。  相似文献   

6.
针刺补泻手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补泻手法初探125100林业部兴城疗养院丁德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补虚泻实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法则,针刺补泻手法就是根据这一法则创立的,从古到今一直用它指导临床实践,以治疗表里,寒热、虚实多种类型的疾病,且常收到针到病除之效,为世人所称颂。一、针刺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析针刺补泻效应的影响因素,阐述补泻手法、机体状态和穴位特性对针刺补泻效应的不同影响。方法结合针刺补泻的研究进展,分别以补泻手法、机体状态及穴位特性为切入点进行探讨。结果以补泻手法为切入点发现,补法可促进机体亢进,泻法则可抑制机体亢进,补泻效应与补泻手法之间可形成明确的正相关性;机体状态对补泻效应的影响,体现于机体状态处于低下时,无论补泻均可使机体状态亢奋,而机体处于状态亢奋时,无论补泻均可使机体状态低下,补泻效应的产生在一定情况下依赖于机体状态的自我调衡;穴位特性对靶器官补泻效应的影响,体现于穴位自身的生理特性决定了穴位对靶器官的效应方向,同时穴位对靶器官的特定调控作用是其效应表达的重要基础之一。结论针刺补泻效应与补泻手法、机体状态及穴位特性三方面皆有关系,针灸时需把握患者机体状态,辨明病证虚实,熟悉腧穴特性,施以正确的补泻手法,才能将补泻效应发挥更佳。  相似文献   

8.
凡病皆有虚实之辨。所以针刺手法亦有补泻之别。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基本法则,补泻适当在临床上确能效如桴鼓,其价值已为古今针灸家所公认,殆已毋可置疑了。《千金方》“凡用针之法,以补泻为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补泻反则病益笃。”《金针赋》的“须要明于补泻,方可起于倾危。”皆强调了针刺补泻在临床上的重要性。补是和虚证不足等情况联系起来的,泻是和实证有余等情况联系起来的。补和泻应该就治疗的结果而言,如果某些手法能起到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功能恢复正常的作用,不妨称之为补法,若某些手法能起到疏泄病邪…  相似文献   

9.
《内经》针刺补泻调虚实有多种含义:调阴阳之盛衰、调血气之有无、调正虚与邪实、调证候之虚实等,此时"虚实"所指多与补泻对象相关联,包括有形之瘀血、脓水等,也包括无形之气。但自《难经》以后"虚实"多指疾病的症状表现,针刺补泻作用统一为调气,从而使针刺补泻内涵产生了明显变化,也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多种复杂的针刺补泻手法。虚实含义的转变、对针刺调气的重视使针刺补泻理论与方法均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也直接体现了我国古代气一元论哲学思想对针灸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病有虚实而治有补泻,补泻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法则,表现在针灸疗法应用上尤为突出。针刺操作是针灸临床理、法、方、穴、术中最后一道程序,法术不明补泻不精就要犯虚虚实实之戒,不但病不易治而且会造成严重后果,正如《灵枢·禁服》所说:“当泻则泻,当补则补,如桴乎应鼓。”《金针赋》说:“观乎针道,捷法最奇,须要明乎补泻,方可起于顷危。”《灵枢·根结》道:  相似文献   

11.
一、补泻涵义与补泻手法《素问·调经论》说:“百病之生,皆有虚实。”又指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说明祖国医学的补泻概念,是根据病症的虚实提出来的。而虚实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一种分类方法,补泻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针灸的补泻亦是从虚实立论。因此,《内经》提出了“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以及“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等针灸治疗法则。古今针灸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创造出了许多针刺补泻手法,如徐疾、迎随、捻转、提插呼吸、开阖、九六等,并进而发展成“烧山火”、“透天凉”等复式手法。此外,还有弹、弩、盘、摇、飞、括等辅助手法。近人执简驭繁,将  相似文献   

12.
针刺补泻法是根据《灵枢·经脉》中"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而确立的两种不同的针刺方法。它是针刺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针刺常用的补泻手法包括呼吸补泻、迎随补泻、捻转补泻、提插补泻、徐疾补泻、开阖补泻、平补平泻法等。但古今对各种补泻手法及其操作的认识不一,存在很大的差异。本研究就针刺补泻及其操作方法进行探讨,以阐明古今针刺补泻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3.
针刺补泻法与刺激量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煦东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7):1772-1772
针刺的治疗作用是通过针刺的补泻手法来实现的,而补泻手法是提高针刺疗效的关键。针刺补泻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机体产生刺激的过程。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生理病理功能状态的不同,补泻过程中,机体所需的刺激量和所适应的刺激量则不相同。所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掌握针刺补泻的量的大小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杜晓山老中医擅长针术,对针刺手法颇有研究,认为针刺手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辨证有虚实,治疗当注重补泻。临床实践中,他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简便易行的独特针刺补泻手法,并指出了若干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5.
徐斯伟 《河北中医》1999,21(2):125-128
针刺补泻手法是针刺手法的核心部分,在针灸治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灵枢·九针十二原》云:“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先。”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补泻,对于针刺的补泻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近年来,对于针刺补泻手法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日趋增多与深入,考察针刺补泻的具体作用有了可循的数据。今就1990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有关针刺补泻临床与实验研究的各种文献加以整理,分析如下。1 临床观察临床上根据补虚泻实的原则,采取适当的针刺补泻手法,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马松涛[1]认为阳中隐阴法能先补其正气,后…  相似文献   

16.
针刺补泻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针刺手法补泻的作用和意义,我们已从针刺烧山火和透天凉手法时运动从属时值与肢体容积变化进行了实验观察,并从实验结果得出一定的规律性,说明了由于补泻手法的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本实验是观察虚实不同的患者,在斜刺补泻手法的不同作用下,脉搏传播速度的变化,从而了解针刺补泻的作用以及补泻作用与机体虚实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彭炼  王泽涛  刘美平  卢笛 《河南中医》2011,31(12):1345-1346
针刺补泻是针灸治病的基本法则,其原则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常用手法包括提插补泻、捻转补泻、徐疾补泻、开阖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平补平泻、烧山火和透天凉等。针刺补泻的机理不是直接补人体之不足,或泻人体之有余,而是通过不同的针刺方法,间接的经过经络的调整作用,产生补虚泻实的效果,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凌楠 《中医药学刊》2001,19(6):585-585,590
对《灵枢》针刺补泻进行初步探讨。《灵枢》针刺补泻首先是针对虚实而言,《灵枢》制定针刺补泻原则,归纳有迎随、徐疾、捻捻、提插、开合等几种针刺补泻手法,这些针刺补泻原则和补泻手法为后世针灸学家所遵循。认为《灵枢》针刺补泻理论对当代针灸教学、临床、科研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习针灸,应了解和掌握《灵枢》针刺补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论针刺补泻的相对特异性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高希言 《中国针灸》2002,22(9):10-18
为了探讨针刺补泻手法对人体的作用,通过古代文献记载,以现代临床、实验研究为依据,结合在针灸教学、临床上的体会,对针刺补泻的作用进行探讨,认为补泻作用产生的关键不是针刺补泻手法的本身,而是患者在针刺时机体的机能状况。补泻手法作用于人体,通过调气表现出补泻的效应,说明补泻效果的产生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不是任何条件下都有补泻效果,即对虚证病人可以产生补的作用,对实证病人可以产生泻的作用,补法和泻法对虚实病证均有治疗作用,但对虚证要首用补法,对实证要首选泻法。  相似文献   

20.
对《灵枢》针刺补泻进行初步探讨.《灵枢》针刺补泻首先是针对虚实而言,《灵枢》制定针刺补泻原则,归纳有迎随、徐疾、捻转、提插、开合等几种针刺补泻手法,这些针刺补泻原则和补泻手法为后世针灸学家所遵循.认为《灵柩》针刺补泻理论对当代针灸教学、临床、科研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习针灸,应了解和掌握《灵柩》针刺补泻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