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多发生在髂、股及动脉,但随着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步增高,动脉硬化闭塞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发生膝下动脉狭窄及闭塞的患者亦逐步增多。对于膝上动脉硬化闭塞的患者,如果合并膝下动脉狭窄及闭塞,由于远端流出道不通畅,因此即使行膝上动脉的重建手术,其近、远期效果及通畅率仍不理想。膝下动脉内径细,如果行血管旁路手术,其吻合难度较大,即使利用隐静脉作为移植物,其远期通畅率仍不理想,因此许多医师对于膝下动脉闭塞的患者往往采取药物治疗的方式。随着血管腔内技术和材料的不断进步,通过血管腔内的方法治疗髂、股动脉的狭窄和…  相似文献   

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血管腔内治疗是目前治疗ASO的主要手段,美国心脏病学院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等多个国际权威指南都提出腔内治疗优先的原则。权威指南对于腔内治疗不断进行规范,极大地改善了疗效。但是,血管腔内治疗仍面临术后再狭窄发生率高等难题。近年来,以药物涂层球囊(DCB)和药物洗脱支架(DES)为代表的新器械的问世大大改善了腔内治疗的效果。尽管如此,DCB的优势能否使病人受益,目前仍有争议。因此,血管外科医生须在采取规范化腔内治疗措施基础上,不断更新理念,合理应用新器械以进一步提高ASO血管腔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基本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腔内介入技术的日新月异和腔内材料的不断更新,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范围逐渐扩大,从2000年TASC(TransatlanticInter-SocietyConsensus)到2007年TASCⅡ可以看出,腔内治疗的病例正在增加,腔内治疗的指征也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血管外科医师对TASCC、D级病变尝试腔内介入治疗。本文结合我科多年的腔内治疗经验,对下肢动脉闭塞腔内介入的技巧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4.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一种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疾病,发病率、病死率较高,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根据下肢ASO病人病情严重度及病变部位而制定的Fontain、Rutherford分期及TASCⅡ分级标准在临床治疗方案决策及预后估计中起到重要作用。下肢ASO病人的治疗方案根据病变解剖位置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同时也受到病人合并症以及手术医师水平的限制。目前下肢ASO的手术治疗以血管重建为主,其中腔内手术为大多数病人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迅速发展,多种新型介入材料相继问世并且应用于临床,血管腔内治疗的范围已从大中血管向中小血管扩展,腘动脉及远侧胫、腓动脉的治疗也在广泛开展。大量文献报道,PTA治疗膝下ASO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保肢率高,可以作为膝下ASO特别是重症肢体缺血的首选。  相似文献   

6.
<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患病率和发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超过60岁时可上升至10%以上[1],合并糖尿病者有较高的截肢率[2]。ASO的外科治疗方法有开放手术和腔内治疗等,其中腔内治疗因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已逐渐取代传统手术成为主要治疗方式[3]。本文就近年ASO腔内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经验。方法:从1995年7月~2002年7月共对292例(313条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进行外科治疗,其中20条患肢施行解剖外血管重建术,38条患肢施行了腔内外科治疗或合并开放性血管重建手术,255条患肢施行了开放性手术重建下肢血供。结果:手术成功者患肢的踝肱指数与术前比较显著增加(P<0.01),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平均随访时间3.1年(0.5~7年),解剖外重建组移植血管一期通畅率为56%,腔内外科组通畅率为78%,开放性手术组通畅率为72%。结论:病人的全身情况、动脉病变的范围和程度是选择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外科治疗方法的主要依据,为取得较好的长期通畅率和临床效果需要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和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8.
周围血管疾病: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的血管腔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多发生在髂、股及胭动脉,但随着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步增高,动脉硬化闭塞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发生膝下动脉狭窄及闭塞的患者亦逐步增多。对于膝上动脉硬化闭塞的患者,如果合并膝下动脉狭窄及闭塞,由于远端流出道不通畅,因此即使行膝上动脉的重建手术,其近、远期效果及通畅率仍不理想。膝下动脉内径细,如果行血管旁路手术,其吻合难度较大,即使利用隐静脉作为移植物,其远期通畅率仍不理想。因此许多医师对于膝下动脉闭塞的患者往往采取药物治疗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主要累及髂股动脉、股腘动脉和膝下动脉,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是腔内治疗,由于三段动脉解剖的差异,其腔内治疗原则和效果是不同的.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的腔内治疗的通畅率不低于外科手术,已成为首选方式;股腘动脉硬化闭塞因其发病率高,腔内治疗的通畅率不能令人满意,已成为研究热点;膝下动脉闭塞的腔内治疗仍处在探索之中,...  相似文献   

10.
11.
诸锡奇  赵伟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0):169-170
目的:总结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该方案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38例ASO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导丝疏通、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治疗,少数配合股深动脉成形术疏通血管。结果:38例患者治疗成功率较高(97.37%),术前和术后7天患者各病变部位ABI值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以获得满意疗效,该方案创伤小,病死率和术后并发症低,使用范围广,手术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2.
<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是全身动脉硬化性病变在下肢的重要表现,亦是周围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病理基础为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动脉中层变性和继发血栓形成,进而导致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传统的治疗方式有旁路血管移植术、血管内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术后晚  相似文献   

13.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的50年间,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和治疗有了飞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血管腔内治疗发展尤其迅速。手术技术在动脉重建和吻合口再狭窄的防治上没有大的突破,而手术联合血管腔内技术有了较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观察TASCⅡC、D型股胭动脉慢性长段闭塞腔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总结腔内治疗相关并发症和防治方法。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134例(172条下肢)TASCⅡC、D型股胴动脉闭塞患者接受腔内治疗。回顾性分析技术成功率、患肢术后临床症状、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变化、并发症发生率和通畅率。结果技术成功率90.7%。43条患肢(83条次)出现并发症(27.6%)。其中动脉夹层29条(34.9%),动脉穿孔11条(13.3%),动脉栓塞8条(9.6%),穿刺部位血肿16条(19.3%),穿刺点假性动脉瘤5条(6.0%),急性动脉血栓形成3条(3.6%),造影剂过敏反应3条(3.6%),尿路出血2条(2.4%)和心脑血管意外6条(7.2%)。平均随访13.1个月。术后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辅助通畅率和二期通畅率分别为61.1%、70.2%、81.7%。结论TASCⅡC、D型股胭动脉闭塞腔内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熟练的腔内操作技术,及时正确的并发症处理和规范的术后随访是提高治疗成功率和维持动脉长期通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owerextremityatheroscleroticocclu sivedisease,LEAOD)是血管外科常见病,是导致慢性下肢缺血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Criqui统计65岁以上的男性约10%患有LEAOD,而75岁以上则有20%的发病率[1];北美6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中有近25%患有慢性下肢缺血[2]。LEAOD是全身动脉硬化的局部表现。在我们的一组158例严重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50%以上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25%以上合并有糖尿病。严重的合并症是导致临床治疗效果欠佳和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下肢缺血的治疗中,不仅要注重肢体血管…  相似文献   

17.
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45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采用经皮穿刺股动脉或切开动脉直视下穿刺,造影明确病变动脉部位及病变长度后,利用导丝或超声消融导管开通闭塞段,球囊导管行扩张成形后置入血管内支架。结果45例(53条患肢)血管腔内支架均释放成功,踝肱指数由0.36±0.14增至术后7 d 0.77±0.21(t=2.397,P=0.021),45例随访6~54个月,平均23个月,一期肢体通畅率90.6%(48/53)。结论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操作简便、微创、安全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lower extremity athcrosclcrotic occlulive discasc,LDAOD)是血管外科常见病,也是导致慢性下肢缺血的主要原因。临床上表现为间歇性跛行、静息痛、下肢溃疡、坏死等,其发病率随社会老龄化而增加,因此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现就该病治疗方法的进展及疗效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结合支架植入术对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0月~2009年5月182例(210条肢体)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资料,采用常规或内膜下成形技术对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进行球囊扩张,38条肢体在胫腓干植入冠脉支架。结果 195条肢体获得影像学成功(残余狭窄率〈30%),技术成功率为92.9%(195/210)。并发症主要有动脉穿孔(3例)、痉挛(4例)、管壁夹层(6例)及穿刺点血肿(5例),给予相应处理后缓解。182例术后肢体疼痛、麻凉感等临床症状均改善,踝/肱指数(AB I)由术前的0.40±0.11增至术后7 d的0.83±0.15(t=33.50,P〈0.0001)。术后6、12个月肢体血流通畅率分别为89.0%(187/210)和73.3%(154/210),术后12个月肢体保全率和存活率分别为91.4%(192/210)、93.3%(196/210)。结论腔内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保肢率高,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腔内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支架内再狭窄的31例下肢ASO患者(49条肢体)资料,其中狭窄病变37条肢体,闭塞病变12条肢体;病变长度8.5~35 cm,平均(25.2±7.5)cm。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腔内治疗,包括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35例,球囊扩张后导管溶栓术3例,球囊扩张后支架植入术3例,导管溶栓后球囊扩张术7例,斑块旋切术1例。术后所有患者症状均不同程度缓解,平均踝肱指数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28例获得随访3~32个月,平均(16.2±5.8)个月,期间出现再狭窄6例(21.4%),均再次行球囊扩张成形术,无截肢及死亡病例。结论:结合其他腔内疗法,球囊扩张术治疗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