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稳心颗粒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影响.方法 自2007年11月~2010年11月来本院就诊患者中选取符合诊断标准并有直接PCI指征的AMI患者11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服用基础药物行直接PCI,治疗组服用基础药物加稳心颗粒.记录在PCI术中及术后RA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RA发生率为3214%,低于对照组的7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稳心颗粒对再灌注心律失常有较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2.
Ma HY  Zhao TF  Zhang YF  Shi HZ  Han HY  Zhou YJ  Dick RJ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32):2255-2258
目的 探讨术前他汀类药物治疗对高龄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治疗近期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85岁以上冠心病患者术前他汀应用情况,观察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90例患者中,33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前接受他汀治疗,57例PCI术前未接受他汀治疗.80例(88.9%)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术前接受他汀治疗组血脂异常、既往心肌梗死病史、既往PCI、开口病变、药物涂层支架(DES)植入比例比例略高.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要低于术前未接受他汀治疗组(3.0%比10.5%,P=0.05).随访1年时MACE发生率两组相似(6.1%与3.8%,P=0.07).整个研究人群1年生存率较高.结论 他汀预治疗对高龄冠心病支架术后可能降低住院期间MACE,而不一定能改善1年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长期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单纯静脉溶栓、静脉溶栓+延迟PCI以及未再灌注治疗患者,了解其心功能变化及严重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对AMI治疗的几种方法作出评价,更好地指导基层医院治疗.方法 选择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137例,分为再灌注治疗组108例(包括急诊PCI组29例,静脉溶栓组43例,静脉溶栓+延迟PCI组36例)和未再灌注治疗组29例,连续观察3个月至3年,对其心功能变化及严重心脏事件发生情况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结果 再灌注治疗组远期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组(P<0.05);LVEF≥50%者高于未再灌注组(P<0.05);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其中以急诊PCI组与3 h内溶栓远期效果最佳.结论 AMI后行再灌注治疗与未行再灌注治疗远期疗效有显著差别.其中3 h内溶栓与急诊PCI组,溶栓失败后行补救性PCI与3 h内溶栓及急诊PCI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RA)的临床特点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盘锦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治疗的240例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在PCI治疗术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其临床特点,并对患者预后情况进行探讨.结果 240例患者中150例出现了RA,RA的发生率为62.5%.高侧壁梗死、前壁梗死患者缓慢型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10.53%、24.56%明显低于心下后壁梗死患者发生率44.86%(P<0.05).而高侧壁梗死患者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15.79%显著低于前壁梗死患者发生率36.84% (P <0.05).前壁梗死患者缓慢型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快速型心律失常发生率,下后壁梗死患者缓慢型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低于快速型心律失常发生率(P<0.05).再灌注时间<6h者RA发生率为72.46%,而再灌注时间为6~12h的患者RA发生率为49.02%,即再灌注时间<6h者RA发生率明显高于再灌注时间为6~12 h患者RA发生率(P<0.05).单支血管病变患者、三支血管病变患者RA发生率分别为84.9%、70.7%显著高于两支血管病变患者52.1%(P<0.05).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RA患者和无RA患者再梗死、死亡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PCI治疗术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不同心肌梗死部位、不同再灌注时间和不同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不同,及时发现RA并给予有效处理,可使相关患者的预后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别嘌醇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取146例距离初次症状发作3~12 h内直接PCI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74)和对照组(n=72),两组患者均予以冠心病介入标准化药物治疗,实验组在标准化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别嘌醇顿服300 mg,术后100 mg/d维持。观察PCI术后24 h两组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30 d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死亡、心肌梗死或无计划的血运重建)。结果:实验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18.9%,对照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59.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CI术后30 d随访过程中均未发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结论:PCI术前别嘌醇预处理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起到潜在保护作用,使患者远期预后获益。  相似文献   

6.
李均  张颖  岳瑞华  沈钧乐  肖骏 《重庆医学》2015,(20):2765-2767
目的 探讨别嘌醇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后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对拟行急诊PCI的160例AMI患者,分为别嘌醇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3个月.分别测定术前、术后心肌酶谱及心肌肌钙蛋白(cTn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术后24 h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常规检测术后3个月心功能、血脂、肝肾功、尿酸等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别嘌醇组心肌酶谱及cTnⅠ明显降低、SOD活力增加、术后24 h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术后3个月时左心功能明显改善(均P<0.05),但两组血尿酸均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肝肾功能异常.结论 别嘌醇预处理能减少AMI患者再灌注损伤中氧自由基的生成,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减轻缺血心肌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服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及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后发生无复流(no-reflow)现象的影响.方法 行急诊PCI的患者于冠状动脉抽血测定内皮素的浓度.将急诊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的患者分为未使用他汀类药物亦无no-reflow发生组(NSNN组)、未使用他汀类药物但有no-reflow发生组(NSN组)、使用他汀类药物但无no-reflow发生组(SNN组)、使用他汀类药物但有no-reflow发生组(SN组).对各组no-reflow发生情况、内皮素浓度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NSNN组88例(54.66%),NSN组19例(11.80%),SNN组52例(32.30%),SN组2例(1.24%).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组发生no-reflow现象比例显著低于未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组(P=0.013).未发生no-reflow现象组患者(NSNN组、SNN组)血浆内皮素浓度显著低于发生no-reflow现象组患者(P<0.0001);SNN组患者血浆内皮素显著低于NSNN组(P=0.047);SN组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同NSN组差异无显著性(P=0.147).结论 他汀类药物可以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治疗无复流现象的发生,可能降低AMI患者体内内皮素浓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术前应用负荷剂量瑞舒伐他汀(20 mg)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影响.方法 将99例择期行PCI术的老年(年龄≥60岁)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均予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d治疗,观察组在PCI术前12 h给予瑞舒伐他汀20 mg口服.记录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 30d内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及瑞舒伐他汀的肝毒性和肌毒性的发生情况.结果随访30d内,共17例患者发生MACE,占17.2%.其中观察组5例,占9.8%;对照组12例,占25%;两组MACE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均无肝毒性和肌毒性事件发生.结论 术前早期应用负荷剂量瑞舒伐他汀(20 mg)对老年冠心病PCI术后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时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特点及其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73例A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的病史资料。结果:在273例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患者中,共有108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再灌注心律失常类型与冠脉血管病变特点相关。前壁梗死发生快速型心律失常较多,下壁梗死发生缓慢型心律失常多见。64例发生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经阿托品及临时起搏器治疗后复律。8例快速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给予胺碘酮后恢复窦性心律。11例发生心室颤动经电除颤后恢复窦性心律。结论:再灌注心律失常在急诊PCI术中发生率较高;其类型与心肌梗死部位有关,急诊PCI术的护理观察、抢救配合和术前的充分准备对急诊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成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心肌缺血后适应对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抗心律失常效应及手术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ST段抬高AMI(STEMI)并首次行PCI手术的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心肌缺血后适应(MIP)组和常规PCI组.MIP组患者给予临时起搏、药物、低压扩张罪犯血管病变处.常规PCI组开通罪犯血管后若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则采取常规处理措施.比较2组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类型、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PCI总手术时间、心电图相关导联ST段的回落值.结果:2组患者ST段回落值、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类型、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IP组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及PCI总手术时间均短于常规PCI组(P<0.05).结论:AMI患者PCI治疗中MIP可使再灌注心律失常更短时间内结束,并且可以显著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静脉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发生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36例AMI患者经尿激酶或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其中76例符合冠脉再通标准,为再灌注组,60例未达到冠脉再通标准,为未灌注组,比较两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发生频率、类型、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率及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再灌注组一过性的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缓慢性心律失常明显高于未灌注组(P<0.05或0.01),再灌注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在第2~4h明显高于未灌注组,从第8h开始明显低于未灌注组(P<0.01或0.05),再灌注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率、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灌注组(P均<0.01)。结论再灌注组和未灌注组在心律失常的发生类型、频率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方面差异有显著性,冠脉再灌注可减少AMI心脏性事件,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系统评价术前强化应用他汀类药物与常规应用他汀类药物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术中心肌无复流现象的预防作用。方法:通过检索Pub Med、Medline、Science、Embase、Cochrane图书馆、CNKI、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收集PCI术前强化应用他汀类药物以预防术中心肌无复流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文献时限为从建库至2014年7月,并依据Jadad评分标准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项随机对照研究,包括针对855例经PCI治疗的ACS患者,其中使用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429例,使用常规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42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组的PCI术中心肌无复流发生率为9.56%,明显低于常规他汀类药物治疗组的26.06%(OR=0.28,95%CI:0.19~0.41)。结论:PCI术前强化应用他汀类药物比常规应用他汀类药物能明显减少ACS患者术中心肌无复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再灌注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晚电位(VLP)的影响及意义.方法:急性心肌梗死后行早期再灌注成功患者(n=28)及保守治疗患者(n=24)分别于梗死后2周及3个月时进行VLP及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VLP阳性率及病理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保守治疗组和再灌注组心肌梗死后2周时VLP阳性率分别为58.3%和17.9%,3个月时分别为37.3%和7.1%,两组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2周时保守治疗组中VLP阳性与阴性患者病理性室性早搏及持续或非持续性室速或室颤(VT/VF)发生率分别为928%和20.0%(P<0.05).再灌注组则为60.0%和8.7%(P<0.05),保守治疗组和再灌组两组之间室性心律失常总发生率分别为66.7%和17.9%(P<0.01).心肌梗死后3个月复查时,保守治疗组和再灌组两组之间室性心律失常总发生率分别为45.8%和3.6%(P<0.01).结论:早期再灌注治疗组尽早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可显著降低患者VLP的阳性率,使病理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降低,VLP对AMI后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急诊应用绿汀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明  杨霞  张红欣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4):580-582
目的研究还原型谷胱甘肽(绿汀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快速静脉滴注后缓慢给药的方法,治疗AMI患者199例,每天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2.4~3.6g,连用7d,并与对照组做比较。结果治疗组早期心功能指标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射血分数(EF)及平均左室周径缩短率(mVcf)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心律失常1周后总发生率为12.6%(25/199),对照组心律失常1周后总发生率为46.0%(93/202),2组比较P<0.001。其中治疗组再通后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22例,占15.9%,对照组再通后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48例,占34.3%,2组再通者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也有明显差异(P<0.001)。结论AMI早期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不仅能非常有效地抑制溶栓再通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而且也能明显改善心功能、降低AMI1周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急性心肌梗死(AMI)已严重地威胁人们的生活,是冠心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PCI是非常有效的重建冠脉灌注的手段,适合于90%的AMI患者,而急诊PCI治疗在有效的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预后的同时,可诱发严重的再灌注心律失常.2004年2月~2007年2月成功为86例AMI患者施行了急诊PCI治疗,其中有23例术中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经及时抢救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孙帅  张宏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8):801-803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PCI)后血清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水平及心肌灌注的改变.方法 将AMI患者分为PCI治疗组和非PCI治疗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AMI患者PCI治疗前,PCI治疗后3 d及1、2、4、6、8周时血清eNOS的水平.非PCI治疗组在对应时间点抽血.比较两组患者不同病期血清eNOS水平的变化.两组患者均于AMI后4周行心肌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SPECT检查,比较心肌灌注程度.结果 PCI治疗组、非PCI治疗组治疗前血清eNO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治疗组术后3 d及术后1、2、4、6、8周血清eNOS水平较非PCI治疗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4周时血清eNOS水平较术后2周、6周时血清eNOS水平明显升高.PCI组心肌灌注良好者24例(80%);而非PCI组心肌灌注良好者仅有5例(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后早期PCI治疗可促进患者血清eNOS表达,改善心肌灌注,从而减轻缺血区心肌组织的损伤,改善心肌供血.  相似文献   

17.
张静 《当代医学》2022,28(3):144-14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于本院接受PCI治疗的96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RA,分为RA组(n=41)与非RA组(n=55).回顾性分析患者病历资料,并纳入可能的影响因素,经单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接受早期介入治疗的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最佳应用时机.方法:选择接受早期冠脉介入治疗(PCI)的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UA/NSTEMI)患者162例,接替罗非班使用时机分常规早期治疗绀和延期选择性治疗组,分别评估两种治疗方案对PCI术前、术后心肌组织水平灌注和30天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结果:PCI术前TMPG分级0~1级患者共65例(40.1%),其中早期治疗组27例(32.9%),延期治疗组38例(47.5%);统汁显示早期治疗组PCI术前TMPG分级0~1级发生率显著低于延期治疗组(P<0.05).30天复合心血管事件及出血发生率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GP Ⅱb/Ⅲa拈抗剂早期治疗能改善PCI术前肌微循环,提高组织水平灌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对比剂肾病(CIN)的发生率、相关因素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86例接受急诊PCI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测定其术前和术后48~72h内的血清肌酐水平(Scr),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及住院期间发生的主要不良事件。CIN定义为术后48~72h内Scr升高>25%,或绝对值升高≥44.2μmol·L-1(0.5mg·dL-1)。结果 186例患者中有34例发生CIN(CIN组),152例为非CIN(非CN组),CIN发生率为18.3%。CIN组患者年龄较非CIN组更大(P<0.05),CIN组肾功能不全、左室射血分数(LVEF)<40%、合并心力衰竭(Killip≥Ⅱ级)的患者明显多于非CIN组(P<0.01),所有心源性休克患者均发生了CIN;CIN组术前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比例低于非CIN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肾功能不全(基线肌酐清除率<60mL·min-1)、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心源性休克、术前他汀治疗与CIN的发生有关。CIN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较非CIN组延长,住院期间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增高(P<0.05或P<0.01)。结论 CIN是急诊PCI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可能增加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肾功能不全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是CIN的危险因素,术前他汀治疗是减少CIN发生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已接受长期他汀治疗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前单次服用80 mg阿托伐他汀能否降低术后炎症反应、血小板活性以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的发生.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在本科接受PCI术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15例,年龄(59.23±10.23)岁,男性83例,女性32例.随机分为2组:强化组(n=56)在PCI术前12 h给予单次负荷剂量(80 mg)阿托伐他汀;对照组(n=59)在PCI术前12h予常规剂量(2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2组患者术前24h及术后24h血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p-选择素(CD62p)水平,并随访所有患者术后30 d内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术前24h各指标无差异(P>0.05).强化组术后24h炎症因子及血小板活化因子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强化组炎症因子及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在PCI术后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术后较术前有一定程度的升高(P>0.05);术后30 d强化组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已接受长期他汀治疗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前12 h再给予单次80 mg阿托伐他汀能显著降低炎症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及MACE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