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静脉动脉化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静脉动脉化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莫经刚王明华朱正练林祖潮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外科难治性疾病,主要发病部位累及中小动脉,发病年龄20~40岁之间,病变的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至今尚无理想的手术治疗方法,重者最终难免截肢致残。利用静脉动脉化手术重建肢体血液循...  相似文献   

2.
3.
原位大隐静脉动脉化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七例疗效观察林树良,梅建生我院于1989年3月至1994年5月应用原位大隐静脉动脉化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7例,经随访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7例均为男性。年龄最小30岁,最大的45岁,平均3...  相似文献   

4.
1990年~1995年5年间,作者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采用股两个平面复合静脉动脉化手术治疗动脉以下三分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15例,经临床观察、随访,证实近期症状改善迅速、确切,远期供血持久,避免了引起肢体肿胀与心功能不全的并发症。作者认为复合静脉动脉化手术具有良好的解剖生理基础,提出静脉动脉化时,动脉应选用无病变波及的主干,静脉不应选用与其伴行的深静脉,而应选用远离病变动脉的中小静脉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一期大隐静脉动脉化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一期大隐静脉动脉化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方法:通过利用自体头静脉在患肢大隐静脉与患肢股动脉或髂外动脉之间搭桥,为66例91侧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实施手术。结果:术后下肢缺血性疼痛消失,皮温皮色恢复正常,足趾及跖部创面愈合,多普勒超声探测及动脉造影提示患足血供良好。结论:本术式不影响静脉血回流,简易、经济,效果良好,使用头静脉搭桥可使本术式应用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6.
大隐股浅静脉动脉化治疗晚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7年3月~1991年8月共收治晚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例16例,其中8例采用一期大隐静脉动脉化治疗,另8例采用股浅动静脉转流术,二期静脉动脉化,取得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全部为男性,其中三期一级9例,三期二级5例,三期三级2例,年龄...  相似文献   

7.
静脉动脉化治疗肢体严重缺血症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米尔  张培华 《普外临床》1993,8(3):136-138
  相似文献   

8.
大隐静脉一期原位动脉化治疗严重下肢缺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总结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导致肢体严重缺血、坏死的经验。1995年1月-1997年1月,采用大隐静脉一期原位静脉动脉化加大隐静脉瓣膜破坏方法治疗15例(28条肢体)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所致肢体的缺血。经4个月-26个月随访,14例闰状缓解明显,1例8年前曾在外院静脉动脉化手术治疗者效果较差。此术式一期完成,操作简便,肢体无端血循环改善迅速,症状缓解满意,不影响静静脉回流。认为,有足趾坏疽者,应在血循环改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目的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是发生在末梢的中小动静脉的器质性疾病,病因未知,治疗手段有限。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目前常用方法以大隐静脉动脉化手术与腔内手术为主,但两种术式疗效的优劣尚未形成共识。因此,本研究对比大隐静脉动脉化手术与腔内手术在治疗TAO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3年4月183例因TAO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患者临床与随访资料,其中行大隐静脉动脉化患者40例(大隐静脉动脉化组),行腔内治疗患者143例(腔内治疗组)。根据年龄(±5岁)、病变段TASC分级将两组患者进行1∶1匹配,匹配后两组各36例,均为男性。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匹配后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大隐静脉动脉化组术后通畅率和踝肱指数优于腔内治疗组,二次手术干预率低于腔内治疗组(均P<0.05)。腔内治疗组在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间歇性跛行以及住院时间方面优于大隐静脉动脉化组(均P<0.05)。两组在术后足部感觉冰凉/麻木、坏疽的情况、截肢率和术后感染情况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均P>0.05)。Kaplan-Meier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大隐静脉动脉化组的长期预后优于腔内治疗组(P<0.05)。结论 相较于腔内治疗,大隐静脉动脉化手术治疗TAO效果更佳,可以提高通畅率和降低二次手术干预率,而且费用较低,中、远期疗效更好。如果患者经济状况存在困难,可以考虑大隐静脉动脉化手术,术后可提高中、远期疗效。腔内治疗相较于大隐静脉动脉化手术,术后近期临床疗效较好,患者静息痛等主观感觉改善情况要优于大隐静脉动脉化组,但是长期预后情况不如大隐静脉动脉化术后。因此,在没有合适的血管移植物的情况下,腔内手术也是一种可选方案,可以减轻术后疼痛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分期静脉动脉化治疗肢体动脉广泛性闭塞的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评价分期静脉动脉化治疗肢体动脉广泛性闭塞的疗效。方法:自1984年1月至2000年11月,共手术149例,164条下肢,ASO患肢33条,TAO130条,采用3种不同术式;(1)深组高位:在髂-股动脉与股浅静脉间建立AVR;(2)深组低位,在Guo动脉与胫腓干静脉间建立AVR;(3)清组:在Guo动脉与大隐静脉远侧段之间建立AVR。结果:152条患 肢随访4个月-16年,平均8年左右,除12条患肢外,140条患肢疗效满意或病情改善。结论:深组高位应慎重选择合适的病例,深组低位效果最好,浅组己不再采用,分期AVR为治疗肢体动脉广泛闭塞症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下肢静脉动脉化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常见的严重肢体缺血性疾病由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等疾病引起,由于药物治疗难以使闭塞的动脉复通,其闭塞远端动脉又无良好的流出道,传统的动脉转流术和动脉内膜剥脱术不能施行,使其治疗困难,截肢致残率高。对这类病人可行静脉动脉化治疗,解决肢体缺血...  相似文献   

12.
静脉动脉化治疗下肢慢性缺血43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手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将头静脉远段与桡动脉作端侧吻合. 结果临床应用4例,术后缺血性疼痛症状消失,皮肤转红润,皮温回升,干性坏疽指愈合. 结论头静脉动脉化是治疗手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文章汇报了1例采用右侧胫前动脉-足弓动脉自体大隐静脉血管旁路术+浅组静脉动脉化手术方式治疗右下肢动脉严重钙化闭塞病例, 患者术后右下肢血运明显改善, 证明了该手术方式的有效性及可靠性, 并对这一手术方式进行相关的文献回顾及讨论。  相似文献   

15.
一期静脉动脉化治疗严重肢体缺血症51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6.
一期静脉动脉化血运重建治疗四肢广泛性动脉闭塞性缺血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静脉动脉化血运重建对四肢广泛性动脉闭塞性缺血的疗效。 方法  1 999年 5月~ 2 0 0 1年 8月 ,对有慢性缺血表现的 1 8条下肢和 6条上肢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 ,确诊为广泛性肢体动脉闭塞症。根据闭塞平面采用原位高位浅组静脉或低位深组静脉一期静脉动脉化重建血运手术对患肢进行治疗。 结果 术后住院期间除 1条下肢截肢外 ,1 7条下肢和 6条上肢获 3~ 2 6个月随访 ,其中 1条下肢出院 3个月后患肢趾缺血坏死再入院行低位截肢 ,其余 1 6条下肢和 6条上肢疗效满意 ,症状消失。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可见动脉血向缺血肢体灌注。 结论 根据闭塞平面采用高位浅组或低位深组一期静脉动脉化重建血运 ,治疗四肢广泛性动脉闭塞简便易行 ,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18.
一期大隐静脉动脉化治疗下肢严重缺血症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探索一期大隐静脉动脉化治疗下肢严重缺血症的效果,采用自体头静脉或Goretex人造血管,在大隐静脉与患肢股动脉或髂外动脉之间搭桥,治疗89例127侧下肢严重缺血症患者。结果表明,术后下肢缺血性疼痛消失,皮肤温度及颜色恢复正常,足趾及跖部创面愈合,多普勒超声探测及动脉造影提示患足血供良好。认为,一期大隐静脉动脉化搭桥术不影响静脉血回流,方法简便,效果良好;使用血管搭桥可使这一术式应用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去股浅动脉交感神经化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自2013年1月至2013年8月间3例用常规动脉腔内球囊扩张术的同时施行血管腔内射频消融术的TAO病例,通过踝肱指数(ABI)、血管通畅程度等评判临床疗效。结果 3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ABI从术前的0.3、0.2和0.3上升至术后1.0、0.8和0.8。患者在随访期间临床症状保持良好,均无复发,CT血管造影显示动脉血流通畅。结论利用血管腔内技术射频消融去股浅动脉交感神经化治疗TAO,既可达到腰交感神经节切除的治疗效果,又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但因例数较少,随访时间较短,其中远期效果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疗效及通畅情况.方法 对47例(54肢)膝下动脉缺血患者进行膝下动脉缺血PTA,将其治疗前后踝眩指数(ABI)、治疗后临床疗效及动脉通畅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全组术前ABI平均值为O.34±O.04;术后14天为O.86±O.03.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7%,其动脉累积通畅率1年、2年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8.5%及65.2%;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6.2%及83.3%;救肢率为100%.结论 PTA作为膝下动脉缺血的治疗方法是可行、安全、有效的,推荐PTA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其长期通畅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