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PET/CT正电子药物中心建设中的设备配置和选型。方法:根据我国关于大型医用设备的管理政策、主要设备回旋加速器及正电子药物合成器的工作原理及技术特点,论述PET/CT正电子药物中心建设所需条件及设备。结果:给出了医疗机构建立PET/CT正电子药物中心所需设备、人员,设备配置条件、选型采购及配套设备清单。结论:为医疗机构建立正电子放射性药物生产中心中设备的配置和选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医用回旋加速器主要用于生产正电子放射性核素,从而合成PET/CT显像所需的药物。主要介绍医用回旋加速器的基本原理与结构。  相似文献   

3.
1 回旋加速器的简介 1.1 医学地位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PET/CT作为一种对于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着极大优势的新型医疗设备正在不断被各大医院引进.PET/CT通过分析放射性示踪剂在人体内的分布情况来判断有无肿瘤以及肿瘤的良恶性.而带正电子的放射性核素则由医用回旋加速器来生产,所以医用回旋加速器已成为现代分子核医学研究和应用的重要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4.
医用回旋加速器的基本原理与组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主要应用拉摩定律及等时性回旋加速器的理论,对回旋加速器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介绍了专门用于PET/CT大型诊断系统中为生产正电子药物的医用回旋加速器的基本特点与结构。  相似文献   

5.
医用回旋加速器为临床PET/CT检查提供正电子放射性核素,做好回旋加速器的质量控制和安全防护就是要保证回旋加速器良好稳定的运行,保证安全生产,从而提供足额且符合要求的正电子核素,这就要求做好回旋加速器的维护保养工作,同时要注重技术人员的操作培训和质量控制意识的养成,维修和备件的供应也列入回旋加速器的质控项目。本文总结了医用回旋加速器各结构维护和保养的方法,阐述了对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培训,培养质量控制意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广西医用直线加速器配置与性能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广西医用直线加速器配置与应用质量现状,为进一步做好医用直线加速器的配置与应用质量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现场核查配置相关信息资料,依据国家标准规定的检测方法对广西2004至2006年使用的27台医用直线加速器进行质量性能检测,并对调查和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广西每百万人口医用直线加速器的拥有量为0.61台,拥有量最大为钦州市1.17台。质量性能检测结果总体正常,但均整度指标较差,合格率仅69.2%,使用期限大于5年的设备17台占检测总数的63%,其中有检测不合格项目的6台占22.2%。结论:广西医用直线加速器配置分布不均匀,每百万人口医用直线加速器的平均拥有量较低,对尚未配置的城市应予以1台配置。进口设备各项性能指标上优于国产设备,使用期限大于5年质量性能明显下降。行政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医疗机构应加强行业自律,确保医用直线加速器的合格运行,以保证放射治疗的质量与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PET/CT中心建设中PET/CT设备的配置条件,探讨设备的选型依据。方法:根据我国关于大型医用设备管理新政策以及PET/CT的原理、结构和技术性能,论述医疗机构建设PET/CT中心所需的条件及PET/CT设备的选型。结果:①拟申请配置PET/CT的医疗机构在医院等级、床位数、年门诊量、年出院患者数及相关科室(核医学科、肿瘤科及影像科等)的规模、人员和科研等方面需满足卫生部《2011-2015年全国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扫描仪配置规划》中的有关要求;②医疗机构选择PET/CT机型需关注的主要技术参数和性能指标;③获得PET/CT配置许可指标的医疗机构需参加卫生部集中招标采购的流程。结论:给出建立PET/CT中心需具备的软硬件和设备的选型参数,为医疗机构建设PET/CT中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法国奥尔塞原子能分所配置了一台由正电子摄影机和医用回旋加速器组成的新型医用诊断仪器。回旋加速器产生的正电子辐射的同位素,用来示踪探测人体器官。这种方法对病人毫无影响,用它还能研究药物和天然分子(氨基酸、糖、激素)的代谢。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新疆公立医院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现状,为科学规划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提供建议。方法:对新疆地区55家公立医院乙类设备配置现状进行调查,填写调查问卷,并进行统计描述。结果:在2021年被调查的新疆地区 55家公立医疗机构中配备64排及以上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仪 (CT) 48台,1.5 T及以上磁共振成像系统 (MR) 29台,直线加速器 (含X刀和H型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简称LA) 13台,X线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 (PET/CT) 1台,设备配置较为齐全。在设备利用率方面,CT、MR、LA和PET/CT的能力利用率分别为50.10%、73.76%、87.09%、63.43%,能力利用率较低,各类设备均未发挥出最大使用潜力,仍有提升空间。结论:新疆地区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较齐全,但分布不均衡,基层医疗机构设备使用率较低,乙类大型医疗设备的相关基础数据管理松散,应进一步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广东省医用电子加速器应用现状,分析放射治疗质量保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加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全省医用电子加速器的应用。。方法 根据近两年来省内医用电子加速器质控检测结果,结合填报调查表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广东省现有医用电子加速器54台,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在防护性能检测的8个项目中,5个项目合格率为100%,加速器相关配套人员、设备不足。结论 广东省医用电子加速器配置分布不均,质控工作以及应用质量监督管理应继续加强,同时必须严格执行《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中的配置要求,确保我省放射治疗工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骨显像和PET/CT骨显像结果的差异及可能的原因。方法:对2例病例均先后行SPECT骨显像和PET/CT骨显像,并对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骨骼对18F-fluoride(PET/CT骨显像剂)和99mTc-MDP(SPECT骨显像剂)的摄取机理类似,均可以反映局部血流量及骨代谢更新的活跃程度,由于18F-fluoride与骨的亲和力强于99mTc-MDP,因此PET/CT图像具有比SPECT更高的系统分辨率和系统灵敏度。结论:PET/CT骨显像灵敏度和分辨率均高于SPECT,但由于其检查费用较高及自身受18F的短半衰期限制,因而其在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12.
段长江 《中国卫生产业》2013,(33):194-194,196
为了探讨如何解决PET/CT的计量检测问题.根据国际权威组织IEC和NEMA提供的测量方法,并且结合国家有关计量检定规程的要求,分别对PET和CT以及PET/CT结合进行测量分析.研究出一套可以全面的评价PET/CT计量性能的检测方法.PET/CT是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即(PET)和计算机断层成像即(CT)的结合体,有效的实现了结构成像和功能成像的完美统一,是目前最先进和最复杂的医学影像检查设备.做好其质量控制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葡萄糖类似物(FDG)PET/CT在胸部肿瘤放疗中应用的初步经验。方法 2009年8月~2011年12月,42例胸部肿瘤患者在我院接受PET/CT(GE Discovery)定位。图像传至VarianEclipse 8.6治疗计划系统进行图像分析处理及治疗计划设计。分析PET/CT图像融合对认定肿瘤靶区范围及对总体放疗方案和治疗计划的影响。结果 42例患者共确诊肿瘤病灶109个,其中,80.7%病灶在CT和PET图像均明确显示;19.3%病灶通过融合PET图像而确诊。融合图像在明确小的转移性淋巴结方面有显著优势。在肺部病灶大小和范围的显示上PET图像与CT图像常有一定差异,可能与呼吸运动或/和化疗影响肿瘤糖代谢有关。通常FDG PET/CT不能有效鉴别肿瘤与合并的炎症和手术创伤。结论 FDG PET/CT应用显著提高了肿瘤的诊断水准,并对放疗方案和治疗计划产生积极影响,但仍需探求排除假阳性信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掌握目前上海市从事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PET/CT)工作的人员受照情况。[方法]普查上海市PET/CT工作人员基本情况,监测PET/CT工作场所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和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累积剂量。[结果]截至2011年,上海市共有PET/CT13台,工作人员153名。采用不同放射性药物分装形式和注射方式,工作人员身体同一部位所受剂量有较大差别:非通风橱分装情况下(不考虑手部),眼部丫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最高,其最大值达到613.6gSv/h,是通风橱内操作的62倍;注射操作时,移动式防护车方式所受剂量最高,胸部最大值为391.8μSv/h;全身各部位均以手部受照剂量最大,分别达到4407.0μSv/h和2211.3μSv/h。不同工作岗位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累积剂量也存在较大差别,依次为护士〉技师〉医师,护士的双月最大剂量达到3946.6μSv。[结论]上海市PET/CT整体防护达到国家标准要求,但在受照剂量尽可能低的原则下,工作人员防护仍需要改进完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计算机断层扫描(CT)应用中职业照射剂量估算方法及辐射防护措施,为评价和技术审评提供参考。[方法]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58号技术文件和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协会(AAPM)108工作组的报告,以某医院PET/CT中心为例,分析辐射源项和工作流程,细化参数,分别估算工作人员各操作岗位的年受照剂量,结合轮岗情况给出年剂量。[结果]该中心工作人员分装、注射、摆位和控制室操作等岗位的年受照剂量分别为0.06、0.14、7.00、0.36 mSv,在轮岗情况下年受照剂量约为1.9 mSv,手部当量剂量为340 mSv。[结论]工作人员应实行轮岗制度,加强分装、注射、摆位环节的辐射防护。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18F-FDG PET/CT显像对胃肠道恶性肿瘤分期、术后再分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原发及52例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全身PET/CT显像结果。原发灶皆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手术或内窥镜活检术取得病理组织),确诊肿瘤复发、转移的依据为再次手术后病理、胃镜、结直肠镜、多种影像学检查及临床随访,本组随访6-32个月,平均17个月。结果25例原发胃肠道肿瘤患者,PET/CT对肿瘤原发病灶诊断准确率96%(24/25)。PET/CT分期诊断的灵敏度83.3%(10/12),特异度92.3%(12/13),阳性预测值90.9%(10/11),阴性预测值85.7%(12/14),准确度88%(22/25)。PET/CT再分期诊断的灵敏度97.1%(34/35),特异度82.4%(14/17),阳性预测值91.9%(34/37),阴性预测值93.3%(14/15),准确度92.3%(48/52)。治疗方案改变28.6%(22/77)。结论PET/CT能准确、灵敏地检测胃肠道肿瘤原发病灶、转移以及复发病灶,对临床治疗决策有重要影响。18F-FDGPET/CT显像对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分期、术后再分期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图像引导放疗中锥形束CT的常规检测方法和质量保证(QA)。方法从加速器中锥形束CT的相关项目验收程序入手,对锥形束CT系统进行日检、周检、月检,完成锥形束CT的系统安全、机械精度、图像质量等项目的质量保证。结果锥形束CT的系统安全性能正常,机械精度和图像质量的误差均在允许范围。锥形束CT的等中心与加速器机架等中心的误差为0.3 mm,SAD检测结果为85.2 cm,均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锥形束CT在OBI模式下2D图像的低对比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均合格,CBCT模式下CT图像空间分辨率在Ful-Fan和Half-Fan扫描模式下分别为7 lp/cm和6 lp/cm,低对比度分辨率合格,HU值的线性和一致性均合格,几何失真度小于1 mm,CT图像质量检查均为正常。结论锥形束CT的常规检测和质量保证可确保锥形束CT系统安全、精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ET/CT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肺部结节患者的PET/CT检查,结合患者的临床及病理检查判断PET/CT对肺癌诊断符合率。结果:PET/CT诊断结果,恶性病变79例,其中48例有病理诊断,鳞癌18例,腺癌15例,小细胞肺癌14例,类癌1例。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34例,肺内转移10例,胸膜转移12例,多发骨转移18例,脑部转移1例,确诊为良性病变19例。PET/CT对肺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8.7%、94.7%、98.0%。结论:PET/CT能够较准确的诊断肺部疾病,在肺部病灶的良、恶性鉴别和疾病分期有突出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多排螺旋CT(MDCT)的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对诊断四肢复杂小关节外伤的价值。方法:收集50例四肢复杂小关节外伤患者,行螺旋CT薄层扫描,并在工作站上进行MPR重建。结果:50例外伤患者MPR图像全部清晰显示其骨折情况,无1例漏诊,而仅CT轴位图像有4例骨折未显示或显示不清晰。结论:MDCT的MPR技术能充分利用CT图像信息,在不同的方位及角度显示骨折的特征,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肺部高分辨率CT重组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与HRCT扫描图像进行对比,探讨能否替代HRCT扫描。方法:应用GE Light Speed pro16层螺旋CT扫描仪对80例肺部患者进行常规扫描,在常规扫描基础上行后处理HRCT重组,由3名有多年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对HRCT重组像与HRCT扫描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显示P值(0.094)〉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图像上在正常肺支气管、动脉、静脉等组织的显示图像相似,图像质量好,均为A级。A级率中,HRCT重组图像A级率(71.25%)高于HRCT扫描(60.00%),亦能在常规扫描及增强扫描上利用Batch模式进行后处理多平面重组,可弥补HRCT扫描的不足。HRCT重组明显缩短了扫描时间和降低辐射剂量。结论:肺部16层螺旋CT常规扫描后处理HRCT重组图像均近似或优于HRCT扫描像,且明显缩短了扫描时间和降低辐射剂量,可以替代HRCT扫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