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分析猝死发生的特点和疾病构成,早期识别高危人群,提高急救水平,降低猝死率,减少医疗纠纷.方法:回顾分析近5年来我院急救中心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全部死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猝死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心脏性猝死占首位,脑血管意外居第二位,男性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结论:心、脑血管患者猝死率最高,应及早发现和控制基础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180例心脏性猝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心脏性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既往病史、猝死诱发因素、生活习惯、先兆、发生时间及辅助检查结果.并分析对危险因素的预防对策.结果:心脏性猝死(SCD)病发的高危因素有冠心病(46.10%)、心肌病(18.89%)、心肌炎(13.89%),且病发的高危人群为60岁以上具有冠心病的老年患者.83例冠心病患者中有51例男性,32例女性,并且随着年龄升高、冠脉狭窄程度就越高.干预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好过干预前.结论: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室性心律失常、冠状动脉多支重度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高危因素,并且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相应的早期并且长期干预有利于心脏性猝死亡的预防,并有望减少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谢丹 《当代医学》2013,(13):72-73
目的分析胎儿猝死原因,以指导临床实践,降低围产儿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2010年12月长沙市第四医院收治的87例猝死胎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001-2010年胎儿猝死发生率1.85‰,较1991年1月-2000年12月胎儿猝死发生率4.24‰有显著下降。87例猝死病例中,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占死胎病因42.3%;死产病例中,脐带因素占50%。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针对不同高危孕妇进行相应的早期预测、提前预防,筛查畸形胎儿,加强产程监测能有助死胎、死产率的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天水市青壮年院前死亡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死亡病例特点,为预防院前死亡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2010年4月~2011年4月的青壮年人院前急救死亡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青壮年院外创伤死亡原因主要为交通伤及坠落伤,非创伤死亡原因前两位是猝死及心血管疾病;非创伤组死亡高峰的年龄段40~49岁,创伤组15~39岁;男性院前死亡数及院前心脏性猝死数均明显多于女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4~6月最高,10月~12月最低;与日时断有相关性,0:00~18:00为最高峰.结论:不但专业急救部门、各医疗机构要不断提高各种急危重症抢救水平,还需广大高危人群做到"四早"原则,提高群众急救意识,重视"白金10分钟",更要树立"大急救"概念,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尽可能降低院前死亡率;创伤致死是我市一常见院前死因,加强安全生产、遵守交通法规、强化法制意识将是降低创伤,尤其是交通意外伤发生及其死亡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5.
心脏性猝死,其病因多为冠心病所致,所以又称冠心病猝死。本文分析了1975~1991年附属医院内科住院冠心病病人发生猝死35例,其中心肌梗塞(MI)28例(80%)、心绞痛7例(20%),旨在探讨其临床特点,提高对冠心病猝死高危者的临床识别能力,尽早采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32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猝死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期间西华县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发生猝死的32例患者,分析猝死发生的主要原因,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发生猝死的原因有气道阻塞(34.37%)、便秘(21.87%)、重度电解质紊乱(15.63%)、肺栓塞(12.50%)等。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后,猝死4例,猝死发生例数与往年同期比较明显减少,未出现医疗纠纷。结论: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猝死的发生,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青年猝死的原因及防治措施以及对周围人群的心理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例中青年猝死的临床资料.结果:中青年猝死中以心脏性猝死为主要原因,猝死发生前多有诱因、先兆,猝死的发生对周围人群的影响震动大.结论:良好的生活方式、加强自我保健、消除诱因、识别猝死前兆、加强监护、及时干预治疗可减少猝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社区人群中降低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有效措施.方法:从1996年~2001年间,在上海斜土社区约7万人群中开展社区脑血管病综合性防治研究.结果:经过6年监测与干预,干预社区脑卒中发病率下降26.8%,死亡率下降52.4%;对照社区发病率上升25.2%,死亡率下降15.5%.1996年~2001年平均发病率干预社区255.4/10万,对照社区为320.3/10万;6年平均死亡率干预社区83.4/10万,对照社区77.9/10万.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以开展综合性的健康教育,积极控制高血压病为主的干预措施对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早期干预与脑卒中的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首钢社区高血压患者实行早期干预的研究,探讨高血压早期干预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关联性。方法:对1974~2001年间高血压、脑卒中的发病及死亡病历,按国际规定采用MONICA方案进行登记。在首钢社区进行全人群疾病监测,同时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和高危人群管理。结果:血压值与脑卒中发病率呈正相关;长期、综合的干预措施,可以降低人群高血压发病率,进而降低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结论:社区高血压早期干预对脑卒中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刘培泉  刘梅 《海南医学》2002,13(8):22-23
目的:为探讨猝死的病因,诱发因素,发生规律,心电图显示,及心肺脑复苏抢救。方法:选择1991年1月-2001年12月遇到的死亡病人中符合猝死标准的51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心源性猝死39例,占76.5%,其他性猝死12例,占23.5%,发生在劳累中的21例,占41%,因情绪激动的17例,占33%,结论:心源性是猝死的主要原因;即刻现场有效的心肺脑复苏抢救是生命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综合干预前后社区人群主要死亡原因变化情况。方法 1991~2000年在北京、上海、长沙3个城市的干预社区采用全人群与高危人群相结合的心脑血管疾病综合防治策略,监测该社区人群死亡原因,与对照社区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作比较。结果 2个社区10年平均死亡率为699.8/10万,对照社区(719.6/10万)高于干预社区(681.8/10万)。总死亡率近年来都有下降,干预社区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社区。干预社区导致死亡的前3位病因分别为心脏病、肿瘤、脑血管病,而对照社区的脑血管病超过了肿瘤,列第2位。2个社区的脑卒中急性期死亡率均下降,但干预社区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社区;其他原因而致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在干预社区也均下降,而对照社区基本无变化。结论 对社区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可成为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重症监护在产科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在产科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总结2001年1月至今入院孕产妇人次、高危妊娠人次、急危重症人次,作为观察组。1999年1月—2000年12月31日入院孕产妇人次、高危妊娠人次、急危重症人次、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疾病抢救成功率及孕产妇死亡率。结果:入院正常孕产妇人次下降,高危妊娠、急危重病人人次上升,抢救成功率上升,孕立妇死亡率下降。结论:我院成立孕产妇重症网络以来.充分发挥综合性医院优势,抢救队伍精干,设备先进,药物齐全,血源充足,使急危病人抢救成功率明显增加,孕产妇并发症及死亡率明显下降,保障了孕产妇生命安全,提高生活质量,减少了医疗纠纷。通过两组对照,提出重症监护在产科中应用具有广阔前景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猝死是指自然发生的、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成人心脏原因瞬间死亡称心脏性猝死.笔者所在科自2001~2007年共有8例患者死于心源性猝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对心内科猝死患者及家属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将2013年2月—2014年8月我院心内科接诊的30例猝死患者及家属设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救护;将2014年9月—2016年8月接诊的30例猝死患者及家属设为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流程.比较分析2组患者抢救时间、抢救结果、医疗纠纷发生情况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患者从猝死发生到开始抢救时间为(1.52±0.34)min,抢救成功和有效27例,医疗纠纷发生2起、护理满意度为86.7%,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猝死患者及其家属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促进抢救有效开展,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家属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肖爱华 《中外医疗》2011,30(10):142-142
探讨以减少心脏性猝死发生的社区护理干预路径。通过加强社区医护人员对心脏性猝死病因的了解,对原有心血管病症状及体征的鉴别诊断;在社区建立心血管病患者档案,统一管理;开展健康教育,家庭护理及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的讲座;与医院建立救护网,开通绿色通道,可大大提高心血管病危重患者的存活率,减少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表现,总结急诊抢救策略以提升对心脏骤停问题的及时有效救治,降低患者猝死率。方法:回顾分析开封县第一人民医院2009年12月至2012年4月间实施急诊抢救的30例心脏骤停患者资料,总结心脏骤停原因以及救治策略。结果:临床上心脏性猝死、脑血管意外猝死分别位居猝死的第一、第二位,且多发于老年人,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结论:临床医护人员要重点加强对于可诱发心脏骤停的心脑血管病症的监护与治疗护理,以及时地发现相关病因,采取有效抢救策略,降低患者猝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54例心脏性猝死急诊抢救临床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3年5月期间我院54例心脏性猝死患者的急诊抢救临床资料.结果 成功抢救54例,成功率19.64%;平均抢救时间(28.4±0.5)min;呼吸均恢复平稳,瞳孔恢复正常,心电图转为心房颤动,恢复心跳,平均心跳(70.5±2.6)次/min;平均血压(138±2)/(84±2)mm Hg;血氧饱和度96%以上.结论加强对心脏性猝死患者早期开展抢救,给予心肺复苏、电击除颤及对症给药,有助于降低死亡率,挽救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8.
吴静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6):1831-1831
目的:探讨中青年猝死的原因及防治措施以及对周围人群的心理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例中青年猝死的临床资料。结果:中青年猝死中以心脏性猝死为主要原因,猝死发生前多有诱因、先兆,猝死的发生对周围人群的影响震动大。结论:良好的生活方式、加强自我保健、消除诱因、识别猝死前兆、加强监护、及时干预治疗可减少猝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隐匿性冠心病患者在临床上较多见,往往很难在短期内明确诊断,外科及手术科室尤应高度重视,现将我院近期收治8例冠心病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早期识别高危人群,及时预防,有效防止心脏性猝死的发生。资料与方法表隐匿性冠心病急性心梗发作、猝死病例统计既往史冠心病高血压  相似文献   

20.
心脏性猝死是突然而意外发生的死亡,由于其事先缺乏明显的先兆征象,因此这种猝死常是不能预料的。文献中指出,心脏性猝死的病因和发生机理与很多因素有关。为此,作者将1979年1月至1981年12月收入院的心血管系统病人,对病情原已改善或稳定而突然发病后即刻或12小时内意外死亡的32例进行临床分析,就心脏性猝死的易患疾病,易患因素及其先兆征象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