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创伤失血性休克(HTS)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以提高存活率。方法总结1997年-2004年急诊收治常规液体复苏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60例,对病人的年龄、创伤严重度评分、休克程度、复苏开始时间、输入液体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常规液体复苏组(n=30)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n=30)的疗效和存活率。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输液量为(2089±328)ml,治愈率86.4%,死亡率为13.6%;常规液体复苏组输液量(2965±524)ml,治愈率77.8%,死亡率22.2%。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出血未控制的情况下,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为后续治疗提供有力条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创伤失血性休克(HTS)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以提高存活率。方法:将85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液体复苏组(42例)、限制性液体复苏组(43例)。常规组在止血前早期、快速、足量输入平衡液及胶体液,维持平均动脉压(MAP)达(60-90)mmHg,限制组在手术止血前以平均20mL/min的速度输入平衡液及胶体液,维持MAP在(40—60)mmHg。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PII)及治愈率。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输液量为(20554-232)mL,PT(12.5±1.7)s,治愈率90.7%;常规液体复苏组输液量(2741±430)mL,PT(14.5±1.9)s,治愈率73.8%。与常规液体复苏组比较,限制液体复苏组术前输液量明显减少,明显著降低,治愈率提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调动机体凝血机制及其他代偿机制。可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愈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讨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急诊创伤患者的影响,寻求高效的液体复苏方法。方法:对2010年7月~2013年2月在我科就诊的79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常规液体复苏组(n=28)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n=51)的疗效和存活率。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输液量为2098±315ml,治愈率86.4%,死亡率为13.6%;常规液体复苏组输液量2980±512ml,治愈率77.8%,死亡率22.2%。2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创伤早期出血未控制的情况下,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为后续高级生命支持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1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加以比较,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照组采用充分液体复苏.结果 通过临床验证,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可减少创伤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创伤失血性休克(HTS)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以提高存活率.方法总结1997年-2004年急诊收治常规液体复苏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60例,对病人的年龄、创伤严重度评分、休克程度、复苏开始时间、输入液体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常规液体复苏组(n=30)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n=30)的疗效和存活率.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输液量为(2089±328)ml,治愈率86.4%,死亡率为13.6%;常规液体复苏组输液量(2965±524)ml,治愈率77.8%,死亡率22.2%.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出血未控制的情况下,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为后续治疗提供有力条件.  相似文献   

6.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危急综合征,创伤死亡者中1/3由创伤失血性休克引起[1].液体复苏治疗是必要的治疗手段.近年来随着对休克病理生理过程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胸部创伤失血性休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HTS)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方法总结我院胸外科收治的重症胸部创伤合并HTS患者48例,通过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开通2条以上静脉通道,快速输注林格氏液或生理盐水1000ml,706代血浆(羟乙基淀粉)500ml(晶/胶比例为2—3:1),当血压回升至70mmHg(1mmHg:0.133kPa)时,即减慢输液速度,限制晶体液输入量,每日平均输液量为(2050±350)ml。结果治愈46例,死亡2例,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4例。MODS1例。结论重症胸部创伤合并HTS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救治可降低ARDS发生,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和意义.方法 随机取样分析2008年1月~2011年6月就诊的6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方法,其中限制性液体复苏30例,常规液体复苏30例,对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HBG)、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红细胞压积(HCT) 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疗效.结果 常规组术前输液量(2880±497) ml,死亡率40.0%,限制性组即实验组输液量(1280±314)ml,死亡率20.0%,且两组患者间比较HBG、PLT、PT、HCT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治疗失血性休克过程中,可改善并维持重要组织器官灌注,改善预后并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早期液体复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早期液体复苏王荫槐李继光吕娟1(第一临床学院急诊外科,沈阳110001)关键词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失血性休克是创伤致死的主要原因,本文结合我院1990~1995年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讨论休克救治中早期液体复苏的体会。1临床资料本...  相似文献   

10.
高渗盐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高渗盐水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70例未控制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方法,比较常规液体组(n=36)与高渗盐限制性液体复苏组(n=34)两种方法的治愈率、死亡率及MOD8发生率。结果常规组输液量(3080±504)ml,治愈率72.2%、死亡率27.8%,MOD8发生率36.1%;高渗盐水组输液量(1013±320)ml,治愈率91.2%、死亡率8.8%,MODS发生率13.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渗盐水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提高治愈率,降低MODS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西宁地区失血性休克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1年12月至2003年12月根据不同的复苏方式将41例失血性休克病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检测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压积(HCT)、血清乳酸水平和失血量变化情况,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与常规液体复苏对西宁地区失血性休克病人的疗效.结果 不同处置12 h后两组 HCT变化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0.05);12 h及24 h两组PLT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4 h两组血清乳酸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对西宁地区失血性休克病人行早期液体复苏时,限制液体复苏相对于快速大量液体复苏不至于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且对改善细胞氧代谢更有利.  相似文献   

12.
莫世军 《吉林医学》2014,(34):7613-7614
目的:观察两种液体复苏在未控制性创伤失血性休克(HTS)急救中的效果。方法:将110例HT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和对照组(采用充分液体复苏)各55例,比较两者的平均输液量,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以及各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复苏前的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复苏后两组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平均输液量,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维持相对较低的MAP水平,比充分液体复苏,维持相对较高的MAP水平,在改善休克期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和氧供,避免干扰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方面,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颅脑损伤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以提高治愈率。方法总结2001年1月~2005年1月急诊收治的颅脑损伤并创伤出血性休克病人213例,对其颅脑损伤程度、休克程度、复苏开始时间、输入液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常规液体复苏组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常规液体复苏组平均输液量为(2532±656)mL,治愈率为63.3%,死亡率为36.7%;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平均输液量为(1565±524)mL,治愈率为76.5%,死亡率为23.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颅脑损伤并创伤失血性休克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救治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李春 《当代医学》2013,(14):17-18
限制性液体复苏是在院前或院内未手术前急救创伤非控制性失血休克的重要措施。限制性液体复苏主要是通过控制液体输注的速度,使机体血压维持较低的水平而能够达到止血的目的,减少创伤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减少后期病死率。下面就创伤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救治中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抢救创伤未控制性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创伤未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患者40例,按复苏方式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观察组)和常规液体复苏组(对照组)。观察组20例,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在50 mm Hg左右和对照组20例,维持MAP在70 mm Hg左右。分析两种液体复苏方式对血红蛋白(Hb)含量、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pH值、氧合指数、谷丙转氨酶(ALT)、血肌酐(Cr)和病死率的影响。结果两组年龄、性别、损伤严重评分(IS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Hb、Hct、Plt、PT、APTT和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经急诊两种不同输液方案处理并转入ICU后,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组氧合指数、A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肌酐(Cr)、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未控制性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中取得良好的疗效,可以降低患者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付秀华 《吉林医学》2014,(20):4578-4578
目的:评价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98例失血性休克患者,根据输液方式的不同分为治疗组(45例)与对照组(53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快速液体复苏,给予试验组患者限制性液体复苏,比较两组的输液量、死亡率及临床满意度,评估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的输液量(950±300)ml优于对照组(2600±350)ml;治疗组的死亡率(11.32%)优于对照组(26.67%);治疗组的满意度(98.11%)优于对照组(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避免了早期大量液体复苏的危害性,并使组织灌注压维持稳定,有助于缩短恢复时间,值得临床的应用与推广,对于该治疗方法所适合的休克类型、血压数值及持续时长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68例创伤性休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积极液体复苏,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观察2组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复苏液体使用量以及血红蛋白浓度、血清乳酸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治愈率、病死率、并发症率。 结果 治疗后,2组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平均动脉压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血氧饱和度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心率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心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苏液体使用量以及血红蛋白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乳酸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血清乳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水平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愈率为6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6.5%(P<0.05)。观察组病死率、并发症率为8.8%、23.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9.4%、47.1%(P<0.05)。 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能稳定组织灌注压和外周循环,调动机体的凝血机制,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IL-1β、IL-6以及IL-10水平在任啊时间点均高于正常人群组,两组随着创伤时间的延长TNF-α、IL-1β、IL-6以及IL-10水平都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但在创伤后120 min及创伤后240 min快速大量液体复苏组外周血中的TNF-α、IL-1β、IL-6以及IL-10水平明显高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P<0.05).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以有效抑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炎性因子的过度释放,对预防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抢救骨盆骨折并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09年1月—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51例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根据早期复苏方法分为限制性复苏组(27例)和常规复苏组(24例),通过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早期复苏输液量、复苏时间等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和疗效评估。结果限制性复苏组:ISS评分30.72,复苏输液量2 089 ml,复苏时间102.72 min,复苏后血红蛋白98.36 g/L;常规复苏组:ISS评分30.90,复苏输液量2 965 ml,复苏时间246 min,复苏后血红蛋白79.90 g/L。两组I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输液量、复苏时间、复苏后血红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抢救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能使输液量更少,控制出血更好,复苏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1年3月~2014年1月我院急救中心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1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1例,对照组实施积极液体复苏进行救治,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救治。以两组患者输液量、输血量、剩余碱(BE)值、血红蛋白(HBG)、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及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死亡率等为考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救治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方法的救治,观察组在输液量、术前剩余碱值、PT及APTT值、死亡率方面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且观察组PLT值、HBG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用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可有效改善预后并降低伤者死亡率,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