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变应性鼻炎鼻粘膜嗜酸粒细胞脱颗粒透射电镜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研究应变性鼻炎鼻粘膜嗜酸粒细胞(EOS)超微结构,从临床确诊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花粉症和健康对照鼻粘取活组织检查标本,除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外,重点观察EOS脱颗粒的超微结构改变。PAR和PS患者的鼻粘膜除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外,均有明显的EOS浸润。  相似文献   

2.
为了观察变应性鼻炎(allesgicrhinitis,AR)患者鼻分泌物中的上皮细胞集落和嗜酸粒细胞,对20例AR患者(AR组)和15例鼻窦炎患者(感染组)鼻分泌物中细胞成分进行了电镜观察,发现AR组鼻分泌物中有大量上皮细胞集落,其特征是数个至数十个上皮细胞成片状脱落,上皮细胞集落的数量和嗜酸粒细胞的数量、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iccationicprotein,ECP)的含量呈正相关。感染组中上皮细胞集落和嗜酸粒细胞极少,ECP含量甚微。结果提示嗜酸粒细胞的ECP可能导致AR患者的鼻粘膜上皮呈片状脱落,对上皮结构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3.
4.
用电镜对7例花粉症患者和另7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鼻分泌物中嗜酸细胞(eosinophil,EC)在花粉期和非花粉期的形态进行了观察,并用图象分析仪对EC的形态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花粉症患者鼻分泌物中EC的截面积在非花粉季节显著小于花粉季节EC的截面积,细胞表面微绒毛样突起增多。表面在非花粉季节中鼻粘膜中的EC表面皱缩,功能上处于相对不状态。  相似文献   

5.
对198例变应性鼻炎行鼻粘膜表面嗜碱性细胞检查,阳性者84例(42.4%),与160例非变应性鼻炎中的阳性者16例(10.0%)对比,P<0.005。提示临床上检查鼻粘膜表面的嗜碱性细胞,有助于变应性鼻炎的确诊。  相似文献   

6.
嗜酸细胞活化趋化因子在变应性鼻炎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建立变应性鼻炎(allergjcrhinitis,AR)豚鼠模型,探讨嗜酸细胞活化趋化因子(eotaxin)对鼻黏膜中嗜酸细胞(eosinophils,Eos)局部浸润及活化的作用,进一步阐明Eos在鼻黏膜的摹集及其活化的机制.方法 卵清蛋白致敏法制备AR豚鼠模型,分别采用免疫组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eotaxin蛋白及mRNA在鼻黏膜中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测定鼻腔冲洗液中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cationic protein,ECP)含量标示Eos活化程度,鼻黏膜HE切片每高倍视野下Eos平均个数标示Eos浸润程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R模型组鼻黏膜中eotaxin蛋白阳性表达率、eotaxin mRNA表达、Eos个数以及鼻腔灌洗液中ECP含量均显著增加(P<0.001,P=0.006,P<0.001,P<0.001);相关分析表明eotaxin表达与Eos浸润程度及ECP含量呈正相关(r分别=0.849、0.691、0.656、0.81 9).地塞米松干预后以上指标一致性下降.结论 AR豚鼠鼻黏膜中eotaxin表达增强,是Eos局部浸润和活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地塞米松可以通过降低AR豚鼠鼻黏膜中eotaxin的表达减少鼻黏膜中Eos的局部浸润和活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常年性持续性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不同炎症类型(嗜酸粒细胞炎症型与非嗜酸粒细胞炎症型)对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反应性.方法 选择近3个月内未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常年性持续性AR患者42例,根据鼻分泌物嗜酸粒细胞计数将患者分为嗜酸粒细胞组(A组,嗜酸粒细胞数≥0.03,23例)与非嗜酸粒细胞组(B组,嗜酸粒细胞数<0.03,19例)进行AR症状、体征评分和鼻分泌物细胞分类计数.采用酶联免疫荧光法测定鼻分泌物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浓度.糖皮质激素治疗2、4、6个月时进行随访,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A组鼻分泌物中嗜酸粒细胞数[中位数M(25分位数;75分位数),下同]、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x±s,下同)基线值分别为0.086[0.065;0.176]、(326±145)μg/L,B组分别为0.016[0.005;0.022]、(154±58)μ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40、3.33,P值均<0.01).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2、6个月后,A组嗜酸粒细胞数,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分别为0.038[0.006;0.070]、0.019[0.010;0.060]、(175±122)μg/L、(175±153)μg/L,与基线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73、7.38,P值均<0.05);B组分别为0.014[0.004;0.032]、0.015[0.000;0.026]、(118±60)μg/L、(112±60)μg/L,与基线值比较,嗜酸粒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2,P>0.05),而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8,P<0.05).A组平均症状、体征评分与B组在基线及2,4、6个月时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鼻用糖皮质激素用量,两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对于鼻分泌物嗜酸粒细胞数增高的AR患者,鼻用糖皮质激素能够抑制嗜酸粒细胞性炎症,改善AR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非嗜酸粒细胞数增高的AR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性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清和鼻腔灌洗液中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eosinophilcationicprotein ,ECP)和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可溶性E 选择素在变应性鼻炎发病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荧光免疫法测定3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及 2 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鼻腔灌洗液ECP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nzyme likedimmunosorbentassay ,ELISA)法测定血清和鼻腔灌洗液中可溶性E 选择素。结果 在变应性鼻炎组的血清可溶性E 选择素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极显著性 (t=13 75 ,P =0 0 0 1) ,鼻腔灌洗液中E 选择素显著高于对照组 (t=12 12 ,P <0 0 0 0 1)。变应性鼻炎组鼻腔灌洗液EC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t =15 19,P =0 0 0 0 1)。血清中EC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存在显著性 (t =15 6 7,P <0 0 0 0 1)。结论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ECP含量增高与嗜酸粒细胞处于活化状态有关。鼻灌洗液中ECP浓度升高可能是由于嗜酸细胞脱颗粒增强所致 ,而血清和鼻腔灌洗液中E 选择素升高可能与嗜酸性粒细胞趋化移行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根据常年性持续性变应性鼻炎(AR)患者鼻分泌物嗜酸粒细胞(EOS)相对计数调整类固醇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近3个月内未接受类固醇治疗的常年性持续性AR患者42例,采用酶联免疫荧光法测定鼻分泌物EOS阳离子蛋白浓度,根据鼻分泌物EOS计数将患者分为EOS组23例(EOS≥3%)与非EOS组19例(EOS<3%),均进行AR症状、体征评分、鼻分泌物细胞分类计数。治疗2、4、6个月时进行随访和疗效评价。结果:EOS组鼻分泌物中EOS比值[中位数M(25分位数;75分位数),下同]、EOS阳离子蛋白水平(x珋±s,下同)基线值分别为0.086(0.065;0.176)、(326±145)μg/L,非EOS组分别为0.016(0.005;0.022)、(154±58)μg/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40、3.32,均P<0.01)。治疗2、6个月后,EOS组的EOS比值、EOS阳离子蛋白水平分别为0.038(0.006;0.070)、0.019(0.010;0.060);(175±122)μg/L、(175±153)μg/L,与基线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73、7.38,均P<0.05);非EOS组分别为0.014(0.004;0.032)、0.015(0.010;0.026);(118±60)μg/L、(112±60)μg/L,与基线值比较,EOS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2,P>0.05),而EOS阳离子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8,P<0.05)。平均症状、体征评分EOS组和非EOS组在基线及2、4、6个月时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鼻用类固醇用量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鼻分泌物EOS增高的AR患者,采用类固醇治疗能够抑制EOS炎症,改善AR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非EOS增高的AR患者对类固醇治疗反应性差,症状、体征无改善。临床上可以根据EOS的相对计数决定是否采用类固醇治疗。  相似文献   

10.
嗜酸细胞增多性非变应性鼻炎(ENR)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极易与变应性鼻炎(AR)相混淆。本文调查了137例具有典型鼻塞、鼻痒、喷嚏、流清涕等临床症状被初诊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患者,发现其中有57例血清总IgE含量不高,变应原皮试阴性反应,而鼻腔分泌物涂片嗜酸细胞计数高于正常的患者,符合ENR诊断标准,本文对ENR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12.
13.
实验性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水通道蛋白5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证实水通道蛋白 5(aquaporin5, AQP5)在实验性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中的表达及分布,并探讨其与变应性鼻炎的关系。方法 挑选健康Wistar大鼠 24只,雌雄不限,体重 200~300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 12只。实验组用卵白蛋白行基础致敏,继之鼻腔局部激发建立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代替卵白蛋白进行试验。取所有大鼠的鼻黏膜,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定位AQP5在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鼻黏膜中的分布,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进一步检测AQP5在两组大鼠鼻黏膜中的表达。结果 ①实验组大鼠鼻黏膜常规HE染色表现为明显的腺体增生、炎症反应和嗜酸粒细胞浸润;②免疫组化染色及免疫荧光技术均显示AQP5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鼻黏膜中的分布基本一致,主要表达在腺上皮细胞、导管上皮细胞及纤毛上皮细胞的胞膜和胞质中;③免疫组化染色的统计学分析显示,实验组AQP5在黏膜细胞中表达的量 (156. 37±1.93)明显高于对照组(178.52±1.9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08, P<0.01)。结论 变应性鼻炎时,腺体过度分泌与AQP5的高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变应性鼻炎 (allergicrhinitis,AR)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及鼻黏膜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duciblenitricoxidesynthase,iNOS)mRNA表达的关系。方法 选择 3 5例AR患者及 3 0例健康人的外周血白细胞。其中 8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黏膜 ,6例正常鼻黏膜。iNOS mRNA表达采用原位杂交方法。血浆一氧化氮 (nitricoxide,NO)水平采用硝酸还原酶比色法测定。结果 健康人外周血白细胞未见iNOS mRNA表达 ,而AR患者外周血白细胞iNOS mRNA表达高度增强 ,其阳性率达 40 82 %。正常人鼻黏膜上皮、腺体及巨噬细胞可见iNOS mRNA的低度表达 ,而AR患者中上皮、腺体及巨噬细胞增生 ,并iNOS mRNA表达高度增强 (t=2 3 17,P <0 0 0 1)。AR组血浆N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t=2 7 89,P <0 0 1)。结论 AR患者血浆NO水平与外周血白细胞及组织内iNOS mRNA表达高度增强有关。提示iNOS NO通路在AR的发病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为检测体内某些信号提供了简便易行的原位杂交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15.
神经生长因子在变应性鼻炎病人鼻黏膜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进一步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在变应性鼻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对30例变应性鼻炎病人鼻黏膜组织中NGF的含量进行检测,以10例正常鼻黏膜组织作对照。结果 变应性鼻炎组鼻黏膜组织中NGF的含量为(6.03±1.53)ng/g湿重(n=30),明显高于对照组鼻黏膜组织中NGF的含量(3.43±1.19)ng/g湿重(n=1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NGF与变应性鼻炎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6.
实验性变应性鼻炎鼻粘膜神经生长因子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预定形态组织工程化软骨在有免疫功能动物体内构建的可 行性及其对甲状软骨缺损的修复能力。方法 利用组织工程技术制备同种异体片状和“C” 型半管状工程化软骨;将4周形成的片状工程化软骨用于修复12只新西兰大白兔甲状软骨大 片缺损;一定时间取材,分别对预定形态工程化软骨的构建情况及其修复效果进行大体和组 织学评价。 结果 ①构建4周形成的预定形态工程化软骨呈乳白色,有弹性和支撑力,8周时软骨 呈瓷白色,镜下观察显示软骨组织特征;②甲状软骨缺损修复术后4、8、12周观察,修复区 愈合良好,组织学 检查修复区与正常软骨间的界面区可见软骨细胞生长及软骨基质生成,无免疫排斥迹象。 结论 在有免疫功能的动物体内可形成同种异体预定形态组织工程化软骨,获取的工程化软 骨对甲状软骨缺损有良好的修复效果,无明显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