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嗜酸性肉芽肿的误诊原因及诊治的方法。方法:对30例胃嗜酸性肉芽肿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均有上腹部反复疼痛,18例有典型的消化性溃疡疼痛伴嗳气、反酸。8例进食虾、蟹等海鲜诱发腹痛病史。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3例。钡餐检查20例,诊断为胃癌10例、胃溃疡9例、胃平滑肌瘤1例。胃镜检查24例,诊断为胃溃疡15例、胃癌6例、胃嗜酸性肉芽肿3例。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5例,确诊为胃嗜酸性肉芽肿4例、胃间质细胞瘤1例。结论:胃嗜酸性肉芽肿极容易误诊。胃镜挖掘式活检及术中快速病理检查可确诊。胃大部分切除术是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辅助诊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的临床特点、超声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后的超声随访。结果:9例均表现为无痛性肿块,超声对肿块的检出率为100%。肿块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为低或混合回声,均可见血流信号。超声拟诊:淋巴结肿大5例、腮腺肿块3例、腮腺混合瘤1例。实验室检查显示6例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7例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术后随访5例复发。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肿块检出率高,在疗效评估及随访中起重要作用,能为临床医师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但要作出准确诊断仍需结合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提高临床对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24例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资料。结果 24例中误诊20例。治疗 7例手术+放疗,其中5例治愈,1例复发,1例失访。3例化疗后均复发后失访。4例口服强的松肿块消失后行放疗,均治愈。10例单纯放疗,其中7例治愈,1例复发,2例失访,结论 本病的诊断着重在于嗜酸性粒细胞的检查以及病理学的检查。治疗应采用药物,手术和放射治疗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4.
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超声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依据,旨在提高其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穿刺活检及病理证实的22例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二维声像图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特点。从肿块的大小、个数、质地、境界和内部回声等指标做综合分析。结果超声诊断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12例,淋巴结肿大5例,低回声占位5例。超声诊断符合病理学为54%,超声诊断良性肿块符合率为100%。结论超声诊断应根据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声像图特点,并结合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可提高诊断正确率。同时,超声检查对临床放射性治疗该疾病的疗效及预后的判断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SS)的临床表现,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CSS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活检病理及治疗情况。结果12例患者中皮肤黏膜病变10例,呼吸系统症状11例,消化道症状8例,泌尿系统病变5例,骨关节肌肉病变10例,神经病变7例,心悸1例。12例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均增高。有7例活检病理支持CSS诊断。所有患者均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结论CSS的临床表现多样,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均增高者应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和CT表现.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CT表现.结果 本病从青年到中老年均可发病,男性多见,病史大多较长,临床表现为腮腺腺体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无痛性肿块,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和嗜酸性粒细胞比值均明显升高.CT表现分为3种类型:多发结节及团块型、多发结节型和弥漫型,大多伴有同侧病变区周围和颈部淋巴结增多、增大.结论 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点,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临床较少见 ,易误诊为淋巴结结核 ,淋巴瘤、嗜酸细胞增多症、嗜酸性肉芽肿等。现将我院 1992年至1999年收治的 3例报道如下。1 病例报告  例 1,男 ,36岁。因颈部包块 5月余于 1992年 7月 31日入院。体查 :一般情况可 ,左颈后及颈前各扪及 3个淋巴结 ,直径1~ 2cm ,质韧 ,活动 ,无压痛。心、肺、腹无异常。实验室检查 :WBC 10 .2× 10 9/L ,嗜酸粒细胞 0 .0 8。骨髓增生活跃 ,嗜酸粒细胞 0 .10 ,以成熟型为主。胸片、B超未见异常。左颈后淋巴结活检为嗜酸性淋巴肉芽种。给予泼尼松 10mg ,tid并配合局部放疗 1…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对慢性嗜酸性粒细胞肺炎(chronic eosinophilic pneumonia,CEP)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CEP误诊病例资料。结果患者因反复咳嗽、咳痰伴胸闷、气喘8年,加重2周入院,在外院及我院多次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合并肺部感染处理效果不佳,病情反复发作。后结合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升高及胸部CT、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经支气管镜肺活检病理结果及糖皮质激素诊断性治疗有效确诊为CEP,予以糖皮质激素治疗病情控制。结论 CEP临床少见,易误诊为COPD并肺部感染、哮喘等呼吸系统常见病,应注意鉴别;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病理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有助于本病的确诊。  相似文献   

9.
Kimura病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Kimum病为一种少见的局部慢性炎症性病变,临床多表现为无痛性的头颈区域皮下深部位的软组织肿块,周同淋巴结和大唾液腺常受累及,实验室检查可发现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和血清IgE水平的增高,淋巴结活检提示以嗜酸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特征性改变。本病由我国金显宅等在1937年首先报道,当时称为嗜酸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 hyperplastic lymphogmnuloma)。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MRI诊断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脊柱嗜酸性肉芽肿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 MRI术前诊断脊柱嗜酸性肉芽肿6例,诊断准确率85.7%;MRI示7例病变椎体均呈不规则骨质破坏,椎体变扁或呈盘状改变,6例伴椎旁软组织肿胀,3例冠状面扫描图像示软组织肿块呈套袖状,1例椎间隙轻度狭窄,1例椎弓根受累;T1WI均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扫描呈高信号;5例增强扫描示受损椎体及椎旁软组织肿块均表现明显强化,邻近椎间盘信号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RI检查有助于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胃嗜酸性肉芽肿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嗜酸性肉芽肿(GEG)的病因及术前诊断方法。方法:回顾分析48例胃嗜酸性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和治疗方法。并采用改良Giemsa法检测幽门螺杆菌(Hp)。结果:胃嗜酸性肉芽肿有明显的性剐差异,术前误诊率高,68.8%病变组织中有淋巴滤泡,幽门螺杆菌阳性检出率69.6%,周围血中11例嗜酸性白细胞增高,术后无复发。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雌激素水平及变态反应可能与胃嗜酸性肉芽肿发病有关:胃镜 活检是术前诊断的主要检查方法,治疗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12.
胃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及治疗(附3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0例胃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钡餐检查25例,诊断为胃癌10例,胃溃疡15例;胃镜检查28例,诊断为胃癌8例,胃溃疡20例;8例外周血嗜酸细胞增多,行胃大部分切除术22例,胃癌根治术8例,结论:胃镜活检及术中快速病程检查可确诊,胃大部分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臧佳佳  高艳锋  韩书芝  平芬 《临床荟萃》2022,37(10):931-933
目的 探讨急性嗜酸性粒细胞肺炎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 对该患者行经气管肺部灌洗和肺组织活检,并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患者肺部影像学变化趋势。结果 经气管肺部灌洗和肺组织活检确诊后,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症状明显好转,胸部炎症渗出完全吸收。结论 急性嗜酸性粒细胞肺炎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可经气管肺部灌洗和肺组织活检确诊,且糖皮质激素治疗快速有效,一般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嗜酸性胃肠炎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嗜酸性胃肠炎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5例嗜酸性胃肠炎的CT及临床、病理表现特点,并回顾复习文献报道所见。结果临床主要表现有腹痛5例,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4例。CT上,5例均见有异常的胃肠道病变,主要有:胃肠道壁增厚5例,其中伴见分层状壁增厚3例,胃肠腔狭窄3例,黏膜皱襞粗大2例,多发溃疡、不全小肠梗阻、胃肠分泌液增多各1例。肿块4例,其中肠外肿块3例,肠内肿块1例;4例中2例呈均质密度伴强化,2例呈环形壁强化伴中心坏死液化。微少量腹水2例。结论 嗜酸性胃肠炎CT表现与嗜酸细胞浸润胃肠壁深度与广度有关;而分层状胃肠道壁增厚、伴黏膜皱襞粗大的壁增厚、坏死性或均质性肉芽肿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典型表现结合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名及过敏史的临床表现可提示本病的论断。  相似文献   

15.
陈美兰  曾勉 《新医学》2009,40(7):471-473
目的:探讨变应性肉芽肿血管炎的临床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收集12例变应性肉芽肿血管炎患者的病历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及病理特点。结果与结论:12例中,发热10例(83%)。累及神经系统9例(75%),呼吸系统8例(67%),肾脏8例(67%),心脏7例(58%),皮肤5例(42%)。支气管哮喘4例(33%),均发生在血管炎前期,从哮喘到进入血管炎期的中位时间为42个月。外周血白细胞增高lO例(83%),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9例(75%),IgE升高9例(75%),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阳性3例(25%,均同时合并肾脏损害)。确诊为CSS之前误诊为哮喘4例。12例患者共行20例次病理活检,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11例次(55%),肉芽肿5例次(25%),血管炎2例次(10%),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伴坏死性血管炎l例次(5%),正常l例次(5%)。12例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和环磷酰胺治疗,有效率达92%。变应性肉芽肿血管炎常有多系统受累,哮喘多发生在血管炎前期,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阳性者多合并肾脏损害,采用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6.
误诊为胃间质瘤的胃嗜酸性肉芽肿(附2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哈英娣  李宁  钱震  董亮 《临床医学》2007,27(4):90-91
目的探讨胃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误诊的原因。方法收集2例胃嗜酸性肉芽肿和6例胃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组织蜡块作HE染色,免疫组化作Desm in、vim entin、SMA、S100、CD34、CKp染色。结果胃嗜酸性肉芽肿和胃间质瘤的临床改变相似、不易区分。组织学改变不同,胃嗜酸性肉芽肿梭形细胞分布不均匀,间有少量的淋巴细胞,散在的嗜酸性粒细胞和Langerhans细胞,而胃间质瘤由分布均匀的长梭形细胞构成,无炎症细胞。免疫组化胃嗜酸性肉芽肿梭形细胞vim entin阳性,Langerhans细胞S100阳性。胃间质瘤梭形细胞CD34、V im entin阳性,Desm in、SMA、S100、CKp均阴性。结论胃嗜酸性肉芽肿的确诊依据组织学改变及免疫组化染色,是一种病程长不能自愈的良性病变,可能癌变,手术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Kimura病)的临床特征、病理学表现,并总结其诊断及治疗经验,以提高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收集13例Kimura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形态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国内外已报道的Kimura病文献,总结该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疗方法。结果:13例Kimura病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为(41±4)岁,平均病程为(35±11)个月。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在不同部位呈进行性增大、无痛性肿块,其中3例伴有躯干和(或)四肢散在丘疹伴瘙痒;4例肿块单发,9例肿块多发,其中最大直径为10.0 cm;9例获得血常规检查资料,结果均显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4例接受免疫球蛋白检查,均提示血清Ig E升高;2例接受骨髓穿刺,提示骨髓增生活跃,嗜酸性粒细胞明显浸润。组织形态学上以增生的淋巴组织为主,生发中心扩大、套区结构明显,可见程度不一的淋巴组织增生、淋巴滤泡形成或增生及纤维组织增生,生发中心扩大、套区结构明显,淋巴滤泡间可见小血管增生;间质有大量成熟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聚集,部分形成嗜酸性微小脓肿。7例患者单纯接受肿块切除手术治疗,余6例患者还接受激素或放射等治疗;7例患者获得随访4~96个月,其中有5例复发。结论:Kimura病是一种良性病变,其发病率低且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容易误诊及漏诊;掌握其临床特点和组织学形态对提高临床医师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肋骨嗜酸性肉芽肿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肋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报告3例外科治疗肋骨嗜酸性肉芽肿的经验,并结合献加以讨论。结果:肋骨嗜酸性肉芽肿发病率约占原发性胸壁肿瘤的2%~6%,临床表现为局部胸痛或无症状,胸片呈梭形骨质破坏,与正常骨质界不清,局部可见骨膜反应和骨折,易误诊为恶性肿瘤。结论:肋骨嗜酸性肉芽肿发病率低,以肋骨骨质破坏、组织细胞增生和大量嗜酸性细胞浸润为特征.术前不易确诊,手术及放疗均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小儿股骨颈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小儿股骨颈嗜酸性肉芽肿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5例患者病灶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的骨质破坏或不规则溶骨性骨质破坏,伴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MRI呈T1WI相对低信号,T2WI高信号.结论 小儿股骨颈嗜酸性肉芽肿的各种影像学检查都有一定特征,综合分析并结合临床,可以提高其诊断.  相似文献   

20.
木村病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韦秀宁  戴冽  郑东辉  张白玉  莫颖倩 《新医学》2009,40(11):727-729
目的:探讨木村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分析5例木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与结论:5例均为男性,中位年龄31岁,中位病程7年。表现为头颈部皮下肿物4例,背部皮下肿物1例,伴局部浅表淋巴结肿大4例,腮腺受累2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4例,血清IgE升高4例,尿蛋白阳性1例。肿物或淋巴结活组织检查均见淋巴组织增生,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5例均有淋巴滤泡形成及血管增生,有嗜酸性微脓肿形成2例。临床上对于头颈部无痛性皮下肿物及局部淋巴结肿大的患者,尤其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及血清IgE升高者,应考虑到木村病的可能,进一步行肿物或淋巴结活组织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