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药物性肝损害2003~2008年文献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调查了解致肝损害的药物品种,探讨药物性肝损害(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的预防措施.方法 以"药物性肝损害"为关键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3~2008年全部文献,汇总并分析致肝损害药物的品种、例数.结果 本次检索共命中相关文献197篇,累计病例11 643例,其中综合病例报道96篇,个案报道101篇.引起DILI药物的病例数由高到低依次为抗结核药、中草(成)药及保健品、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甲状腺激素类及抗甲状腺药、抗肿瘤药、精神及神经系统用药、免疫抑制剂、心血管疾病用药、糖皮质激素类、减肥降脂药、降糖药、抑酸药、皮肤科及其他药物.引起重症DILI的药物以中草药、抗结核药及抗生素多见.结论 近年导致我国DILI的常见药物依次为抗结核药、中药和抗生素,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正>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土壤放线菌产生的一种抗菌药物,为最早使用的抗生素之一,其抗菌谱广、对大多数革兰阴性菌的杀菌作用强、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明显。由于氨基糖苷类肾、耳毒性明显,毒性低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等的研发及广泛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临床的应用受到了较大  相似文献   

3.
作者报道了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氟喹诺酮类药物联合治疗革兰阴性杆菌菌血症的队列研究结果。目前对于联合使用抗生素的研究主要局限于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联合应用。由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多见,尤其是肾功能损害,限制了此类药物的经验用药;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和一定的安全性。本研究采用大系列回顾性列队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急性肾损伤(AKI)是临床各科常见的危重病症。其病因多与严重创伤、毒物、药物(尤其是造影剂、磺胺药物、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利巴韦林、他克莫司、某些中草药如关木通等)及突发灾害性事件有关。随着自购药品和个体诊所治疗常见病的普及,药物致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有所上升[1],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药物(利巴韦林)所致急性肾损伤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女,60岁。因"气短乏力1周,加重伴恶心呕吐2 d"于2014-07-29入院,患者入院1周前出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了解国内克林霉素致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现状,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克林霉素+AKI或药物不良反应"为检索式,检索中国知网2010—2014年中文医学期刊中克林霉素导致AKI的相关文献,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信息记录并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汇总和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23篇425例患者;首发症状均为恶心、呕吐、乏力、腰腹部疼痛并伴有肉眼血尿甚至酱油样尿;原发疾病多为上呼吸道感染,其次为胃肠炎、牙龈炎、咽炎等;给药途径均为静脉滴注;用药剂量0.9~2.7 g/d,输注浓度6~12 g/L;部分联合用药;AKI发生时间:用药后20 min~7 d。确诊后经停药、对症处理,并酌情给予血液透析治疗,424例痊愈,肾功能恢复正常时间7~150 d;1例因急性肾衰竭死亡。结论克林霉素致AKI几乎均发生于静脉滴注时,发病时间集中在用药后20 min~7 d,引发原因与个体、用药剂量浓度等诸多因素有关。提示临床医师应谨慎按照药品说明书给药,给药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患者尿量及肾功能变化,以及早发现AKI。  相似文献   

6.
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n)是医院感染病原菌中最常见菌种之一,对包括广谱β内酰胺类、氮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在内的常用抗菌药物呈现多重耐药性日趋严重,甚至出现了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临床分离株[1-2],导致抗菌感染治疗相当困难.  相似文献   

7.
KPC碳青霉烯酶及检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KPC是2001年发现的一类具有碳青霉烯水解活性的A类丝氨酸β-内酰胺酶,至今,至少有5种变异酶组成(KPC-1~KPC-5),其编码基因位于可转移质粒。可有效水解几乎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酰胺类和碳青霉烯类,其活性可被克拉维酸和他唑巴坦所抑制。此外,KPC编码基因常与其他类抗生素(如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联合,这将最终限制有效治疗药物的选择。若按CTX-M和质粒介导AmpC的传播速度推算,可以想象,KPC的广泛传播必将给医学界带来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冻伤致急性肾损伤(AKI)患者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12—2015-03期间我院因冻伤住院并合并AKI的患者与肾功能正常患者(非AKI组)之间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回顾文献。结果:6/60例符合AKI诊断,1例死亡,余5例经治疗肾功能恢复。AKI组较非AKI组Ⅳ度冻伤患者比例更高(AKI组5/5vs非AKI组15/32,P=0.050),血肌酸磷酸肌酶(CK)升高者更多(AKI组5/5vs非AKI组14/47,P=0.004),具有更高的血乳酸脱氢酶水平(LDH)[AKI组(526±145.1)vs非AKI组(222±158.8)IU/L,P 0.001]和a-羟丁酸脱氢酶水平(HBDH)[(AKI组(473±48.5)vs非AKI组(175±112.2)IU/L,P0.001)]。结论:冻伤所致急性肾损伤存在横纹肌溶解的参与,严重病例可致死亡,应尽早救治。  相似文献   

9.
大肠埃希菌是尿路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近年来,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引起的尿路感染在门诊病人中的发生率在不断增加。这些细菌不但表现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并且经常表现出对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和磺胺类抗菌药的多重耐药,从而限制了抗菌药物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并总结艾滋病合并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诱发因素,同时探讨该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以对2例艾滋病合并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患者的诊治为基础,检索PubMed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文献,回顾性分析相关病例资料的发表时间,以及患者年龄、性别、症状、肌酸激酶峰值、病因、是否合并急性肾损伤(AKI)及预后情况。结果 病例1发生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可能与使用核苷类药物相关,病例2的诱发因素考虑HIV相关性肌病导致横纹肌溶解,其中1例合并AKI,此2例患者均好转出院。文献共检索到15篇21例艾滋病合并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报道,其中8例可能以HIV感染为诱发因素,有2例可能与使用核苷类药物有关。文献的21例整体结局较好,仅2例死亡,其中有7例合并AKI。结论 有6%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诱因可归因于药物,同时反转录病毒可能在人类肌病中发挥作用,严重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可并发AKI。临床医师在治疗艾滋病患者时应关注药物的潜在作用,尽早识别横纹肌溶解综合征,警惕AK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其认识与诊治水平。方法对符合标准的51例药物性肝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肝病的药物中,中草药占33.3%、抗生素占19.6%、抗肿瘤药占11.8%、抗结核类占7.8%、抗甲状腺类占7.8%、心血管类占5.9%、降糖药占3.9%、神经精神病药物占3.9%、非甾体抗炎药占2.0%,其他类占3.9%。临床分型属于肝细胞损伤型22例,胆汁淤滞型24例,混合型5例。结论多种药物可以引起急性药物性肝病,应加强监测以及时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2.
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障碍和记忆能力损害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本文拟从胆碱酯酶抑制剂、其它神经递质替代药、抗氧化剂、非甾体抗炎药、雌激素、神经生长素、抗β淀粉样蛋白产生物质、抑制NFT药物、中草药等方面对临床上治疗AD较为肯定以及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有发展前景的药物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如何防止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发生以及阻断其恶化是急诊科和加强医疗病房医生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研究表明,充分水化,维持循环血容量及灌注压,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依然是防治AKI的主要方法,而一些药物治疗如袢利尿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心房利钠肽、钙离子拮抗剂、腺苷拮抗剂、N-乙酰半胱氨酸防治AKI的有效性存在争论.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8):1497-1498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的150例MP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同期150例正常妇女对照组,分别取两组患者的阴道分泌物进行微生物检测,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确定患者的治疗方案。MPC组与正常对照组的人工流产及孕产史、性生活情况、妇科合并症及妇科炎症等情况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MPC组细菌、衣原体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敏结果提示:敏感药物包括青霉素类、β-内酰胺类、喹诺酮、大环内酯类、头孢类、多肽类、红霉素及少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细菌和支原体是MPC最常见的感染因素,MPC治疗可根据微生物检查结果和药敏结果选用相应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及预后,帮助临床医师早期诊断及及时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预后。结果致肝损害的主要药物以抗结核药物最常见,其次为非甾体消炎药物及抗菌药物。全部病例均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多在复查时发现肝功能异常。除1例死于原发病并发症外,其余病例经停止使用或调整用药与使用保肝药物治疗后均获痊愈。结论药物性肝病可由各种药物引起,起病隐匿,临床详细的询问病史及肝功能检查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早期及时停用肝损害药物并应用正确的保肝药物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药物性肝病9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的病因、诊断及预后。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98例药物性肝病用药史、症状、体征、肝功能进行分析。结果治愈68例,好转21例,无好转7例,死亡2例。诱发肝病的药物有,中草药21例,抗结核病药20例,解热镇痛抗炎药10例,化学治疗药12例,抗生素8例,其他27例。结论药物性肝病常见病因为中草药、抗结核药、解热镇痛消炎药、化学治疗药等。主要为急性病程,预后良好。此类患者治疗时除及时停用损害肝脏的药物,保肝治疗外,提醒临床医生应注意检查肝功能,选择对肝脏损害较小的药物,减少药物性肝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非甾体类抗炎药致慢性末端回肠炎1例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非甾体类抗炎药在慢性末端回肠炎的发病中有无影响.方法:总结解放军第169医院发现的1例非甾体类抗炎药所致慢性末端回肠炎并出血患者的特点,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1)非甾体类抗炎药能导致末端回肠炎的发生.(2)其可能机制包括药物局部损害作用;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使肠黏膜失去保护;白细胞三烯类炎性物质增多,引起炎症性肠病.结论:非甾体类抗炎药是末端回肠炎的可能病因之一,对于临床上常见的黑便现象,除了考虑上消化道疾病,回肠末端病变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吴健  陈竹君  高兴林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21):2364-2368
目的:评价阿奇霉素对ICU老年下呼吸道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感染的抗生素耐药性、细菌清除率和临床疗效的作用。方法:ICU老年下呼吸道MDRP感染患者30例,随机分为阿奇霉素干预组(实验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均以抗铜绿假单胞菌的两种敏感抗生素(β内酰胺类联用氟喹诺酮类或氨基糖苷类)为基础治疗,实验组加用阿奇霉素0.5g/d,疗程21d。将治疗前后经纤支镜获得的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分别按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等抗生素进行细菌敏感性及耐药情况分析,并观察细菌清除率和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治疗后的氨基糖苷类的耐药率显著低于治疗前(χ2=5.12,P=0.024)和对照组(χ2=9.87,P=0.02);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5.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5.7%(χ2=5.39,P=0.02),其细菌清除率为78.6%,高于对照组的57.1%,但差异无显著性(χ2=3.493,P=0.062)。结论:阿奇霉素在老年ICU下呼吸道MDRP感染的治疗中,作为敏感抗生素的辅助用药,可以降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率,显著提高临床总有效率。  相似文献   

19.
中草药为天然植物与化药物相比中草药的不良反应较低,但绝非安全无毒,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及用药量的增加,中草药以能引起中毒致肾损害,剧文献统计,上世纪50年代国内中草药不良反应报道仅为26例,而90年代却上升至4869例,增加了近190倍。欧阳芳等对1982~1996年报道的178篇药物性肾损害文献作了复习,发现在583例中,中草药肾损伤有47例,占8.06%,国内其他报道为3.8~9.2%。以上这些数据提醒我们必须重视中草药的毒副作用,包括中草药所致的肾损害不可忽视。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非甾体抗炎镇痛药治疗颈肩腰背痛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镇痛药(NSAIDs)在临床治疗颈肩腰背痛的合理使用方法,为临床非手术治疗颈肩腰背痛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方法:门诊连续观察同期各种颈肩腰腿痛患者应用非甾体抗炎药的临床疗效,分析不同种类非甾体抗炎药在适应症选择、使用时间、疗效及副作用的不同点。结果:非甾体抗炎药在治疗颈肩腰背痛方面疗效可靠,但均存在有胃肠方面的副作用,其程度不同;不同种类的非甾体抗炎药对于不同患者疗效不同,一种类型的非甾体抗炎药疗效不佳时,更换为其它类型的非甾体抗体药可能有效。辅助胃粘膜保护性药物可提高患者对非甾体抗炎药的耐受性。结论:合理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是临床治疗颈肩腰背痛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