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肠道微生态改变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敏捷  靖大道 《胃肠病学》2008,13(12):761-763
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IBD的病因为肠道微环境(肠道菌群)、宿主遗传易感性和黏膜免疫因素三者间的相互作用。近年来.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肠道菌群与IBD发病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就IBD时肠道菌群的变化、肠道微生态改变对IBD的影响以及微生态制剂对IBD的治疗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益生菌对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作用和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明  韩真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7,15(14):1634-1638
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内存在茵群失调,若给患者补充正常细菌即益生菌,使肠道内菌群失调得到纠正,可使病情缓解.益生菌能改变肠道菌群比例、转化某些肠内物质、提高肠上皮的屏障功能、防止肠细菌易位以及通过调节细胞因子减轻炎症.本文对益生菌以上作用及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为一种机制尚不明确、临床处理难度较大的消化科疾病。在对IBD的研究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注意到肠道菌群在IBD中的重要作用,大量证据表明益生菌对IBD的治疗有所裨益,益生菌制剂也日益成为IBD药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文综述了近年来益生菌治疗IBD的成果,并探讨了益生菌治疗IBD的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4.
益生菌与炎症性肠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为一种机制尚不明确、临床处理难度较大的消化科疾病.在对IBD的研究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注意到肠道菌群在IBD中的重要作用,大量证据表明益生菌对IBD的治疗有所裨益,益生菌制剂也日益成为IBD药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文综述了近年来益生菌治疗IBD的成果,并探讨了益生菌治疗IBD的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5.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许多研究显示肠道菌群的生态失调在IBD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临床上相当一部分患者对常规治疗应答不佳或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尝试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来治疗IBD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6.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近年来肠道菌群与IBD发病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多项证据表明IBD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此文就IBD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益生菌在IBD中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肠道微生态在炎症性肠病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病因不明的肠道炎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清楚,可能涉及遗传、免疫和环境因素,其中肠道菌群所构成的肠道微生态可能扮演重要角色,已日益引起重视。本文通过对该领域的新进展作一概述,旨在加深对肠道微生态与IBD关系的认识以及探讨治疗IBD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8.
益生菌对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俊  台卫平  张玫 《胃肠病学》2006,11(10):633-636
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岁恩病(CD),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小明,IBD患者存在肠道内菌群失捌;IBD的药物治疗包括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但疗效并不令人满意,且副作用较大,复发率较高。存寻求新的治疗方法时发现予IBD患者补充益生菌(probiotics),纠正肠道内菌群失调,对患者有治疗作用,但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人体内存在数量庞大的肠道菌群,在肠易激综合征(IBS)等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以宏基因组学为代表的培养非依赖性技术方法为全面准确地分析肠道菌群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肠道菌群在IBS发病中的作用已逐渐被阐明,益生菌干预成为调节肠道菌群的重要手段。此文对上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肠道菌群已成为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功能复杂,在多种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均具有重要作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复杂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肠道菌群在IB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备受关注.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IBD之间存在着密切又复杂...  相似文献   

11.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尽管IBD的病因尚不清楚,但肠道菌群被认为是IBD发病机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肠道菌群对肠道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激活具有重要作用,而肠道菌群的变化可能诱发或加重IBD,但其中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且研究发现,基于调节肠道菌群的方案对IBD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就目前肠道菌群失调引起IBD的机制及相关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戎兰  刘伟  丁伟群  蒋义斌  钟良  孙大裕 《胃肠病学》2007,12(11):667-670
背景在炎症性肠病(IBD)发病机制中,肠道菌群紊乱是重要因素之一,益生菌对其有治疗作用,但其免疫调节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双歧三联活菌对实验性结肠炎大鼠肠道炎症、肠道菌群的调节和树突状细胞(DCs)的活化及其功能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双歧三联活菌治疗组,每组10只,行大鼠结肠组织炎症评分和肠道菌群分析;流式细胞仪检测DCs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和共刺激分子CD86的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法检测DCs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双歧三联活菌治疗组结肠组织炎症评分分别为4.35±0.88、10.25±1.36和7.94±0.85,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模型对照组较正常对照组粪便中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减少(P<0.01),肠杆菌和真菌增加(P<0.01).双歧三联活菌治疗组肠道菌群紊乱得到部分纠正,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增加,接近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双歧三联活菌治疗组肠系膜淋巴结DCs中MHC-Ⅱ表达率分别为(26.2±7.2)%、(84.6±9.4)%和(66.5±8.4)%(P<0.05);CD86分别为(20.5±7.7)%、(80.6±8.8)%和(59.8±10.0)%,各组间均有差异(P<0.05).结论益生菌治疗能部分改善结肠炎大鼠的肠道菌群紊乱,使肠系膜淋巴结中活化的DCs明显下凋,降低其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从而可能降低肠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3.
14.
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及其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炎症性肠病是慢性反复发作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传统的药物治疗疗效并不令人满意,且副作用较大。益生菌是对健康有益的活菌或活菌性膳食补充剂,利用益生菌的内源性防御屏障和免疫性防御屏障作用拮抗致病菌达到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目的,是近年来在该研究领域中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炎症性肠病是难治性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传统的药物治疗疗效不甚令人满意,且停药后易复发。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对人体无害的益生茵治疗炎症性肠病取得了重要进展,此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肠易激综合征(IBS)发病机制复杂,目前没有统一的理论能解释IBS的发病,也没有单一的药物能缓解IBS的所有症状。此文就肠易激综合征与肠道微生态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本文简述了肠道菌群与炎症性肠病(IBD)发病和诊治的关系,并展望未来对IBD进行肠道微生态的靶向治疗可能成为一种治疗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肠道菌群与炎症性肠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据表明,肠道微菌群在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且是IBD患者控制肠道炎症反应和重要辅助因子之一。本文综述对肠道炎症有调节作用的肠道常驻菌群及其疗法。  相似文献   

19.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其特征是反复发生肠道溃疡,以腹痛、黏液脓血便为主要症状。IBD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前认为与宿主遗传易感性、黏膜免疫和肠道菌群有关。与正常人相比,IBD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调,主要表现在益生菌数量减少和条件致病菌数量增多。此文就IBD患者肠道菌群的分布和检测方法以及微生态制剂(MEA)对IBD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证据表明,肠道微菌群在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且是IBD患控制肠道炎症反应和重要辅助因子之一。本综述对肠道炎症有调节作用的肠道常驻菌群及其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