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患者,男性,46岁,因“内瘘闭塞3个月余”于2006年3月20日入院。诊断:痛风性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2005年3月行左前臂动静脉内瘘成形术,于2005年底内瘘闭塞,行临时动静脉穿刺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为再次行内瘘手术入院。患者平日血压16/10.8kPa(120/80mmHg)左右,透析后血压降至12/8kPa(90/60mmHg)。[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正>患者1,女性,65岁,因"即穿型人工血管襻底部皮肤破溃伴发热1周"于2018年6月1日入院。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12年,原发病不详。血管通路史:右股静脉临时血透导管置管透析,并行右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术,1个月后内瘘成熟维持透析,并拔除血透导管。此后内瘘多次失功,反复双股  相似文献   

3.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通过手术,吻合患者的外周动脉和浅表静脉,使得动脉血液流至浅表静脉,达到血液透析所需的血液流量要求,便于血管穿刺,从而建立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内瘘的通畅与否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都有极大的影响,可以说,自体动静脉内瘘就是血透患者的生命线。本文所定义的内瘘闭塞标准为内瘘完全闭塞,听诊无血管杂音,触诊无血管震颤,B超检查示动静内瘘吻合口处无血流通过。总结分析我院近3年所有内瘘闭塞患者的闭塞原因。  相似文献   

4.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目前维持性血透治疗血管通路的主要方式,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因此,对动静脉内瘘闭塞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积极进行防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院自2001-2009年共收治动静脉内瘘闭塞患者358例,现综合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患者,女,73岁。因慢性肾功能不全、动静脉瘘关闭术后左前臂肿胀加重入院。患者4年前因尿毒症首次行左腕部桡动脉-头静脉自体动静脉内瘘,后因内瘘失功,于左前臂原吻合口近心端又新建一自体动静脉瘘。入院前2个月因左前臂肿胀,CT检查显示左侧锁骨下静脉、无名静脉长段闭塞,遂于外院行瘘管结扎术。术后肿胀未好转,并有加重,晚  相似文献   

6.
建立长期血管通路是终末期肾衰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必要前提条件,目前临床上通常采用的血透通路为动静脉内瘘.但一部分患者由于血管条件差,无法行自体血管造瘘手术,另外有些患者内瘘长期使用后发生血流量减少和闭塞.对于这些患者行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导管作为长期血管通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57岁,因"尿毒症"规律血液透析6年,行左前臂动-静脉内瘘成形术3次,右侧动-静脉内瘘成形术2次,现右侧动-静脉内瘘闭塞,血管条件差;左侧颈内静脉插透析管3次,右侧颈内静脉插透析管2次,留置导管16~30 d,平均留置导管19 d.患者入院9个月前发现左手前臂开始肿胀,给予热敷、握拳、上举措施不见好转,以后肿胀进行性加重,并逐渐蔓延到左上肢、左侧胸壁、颈部及颜面部.  相似文献   

8.
动静脉内瘘是血透患者的生命线,每位患者透析前必须先行双针穿刺,对于动静脉内瘘差的患者,穿刺难度大,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增加内瘘穿刺并发症,降低内瘘使用寿命.文献报道[1]应用钝针扣眼法穿刺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降低内瘘穿刺的并发症.2011年6月~2012月3月,我们选择20例动静脉内瘘差的患者行钝针扣眼法穿刺,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67岁,于1981年确诊为多囊肾,7年前出现尿毒症开始血液透析治疗。2004年至2007年分别行右上肢自体动静脉内瘘术3次、左上肢自体动静脉内瘘术2次及左上肢人造血管移植术1次,但因血管条件差,内瘘使用时间不长。2007年11月因人造血管堵塞行右颈内静脉置管术,放置半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至上腔静脉接近右心房的开口处。1个月前患者出现面部及颈部水肿,间歇呼吸困难、头痛、咳嗽,于2011年1月5日入院。  相似文献   

10.
移植血管为无法建立直接动静脉内瘘的血透患者提供了理想的血管通路 ,近年来国内正逐渐开展。本文将我院1例 2次进行非生物血管移植建立血透通路的病例报告如下。病例患者宋某某 ,男 ,6 8岁。因多囊肾致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于 1990年开始行血液透析治疗 ,血液透析期间因血管内瘘堵塞 ,曾先后 7次在我院及外院行双侧前臂动、静脉内瘘手术。 1998年 8月又因血管内瘘堵塞 ,在局麻下行右上肢人造血管移植术。选用美国Gore -Tex公司生产的ePTFE人造血管 ,直径 6mm ,长度 30cm ,采用PTFE缝线缝合 ,选用肘窝部肱动脉和贵要静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终末期肾衰竭患者在建立血液透析通路时浅表静脉细小的分期成形及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解决细小血管的自体标准内瘘成形的困难以及提高成功率.方法 动静脉内瘘术中对静脉与动脉Ⅰ期运用显微外科技术行端侧吻合法后,通过4周血管锻炼,监测内瘘血流量,Ⅱ期再次手术扩大吻合口内瘘成形术28例.结果 Ⅰ期内瘘血管吻合均通畅,术后1周内瘘闭塞1例;术后4周彩超测定血流量小于200 ml/min 25例,Ⅱ期再次手术后内瘘均可正常透析使用.透析期间内瘘闭塞4例.结论 动静脉内瘘术应用显微血管缝合技术,通过对细小静脉分期成形可建立患者自体血管,经济、安全,是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建立血管通路透析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联合球囊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闭塞伴血管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超声及血管造影证实为动静脉内瘘血栓性闭塞伴血管狭窄患者46例,其中观察组23例,行置管溶栓联合球囊形术治疗,对照组23例,行经头静脉留置针溶栓治疗。观察组:术中对闭塞段行导管导丝穿通术、给予25万U尿激酶注溶栓,术后视血栓清除情况保留导管持续泵入尿激酶1~3天,每天50万U,对于血栓溶解后瘘道血管仍狭窄者联合囊成形术进行治疗;对照组:经头静脉留置针泵入尿激酶1~3天,每天50万U。观察治疗后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开通况。比较治疗前后的血管造影表现、透析时血流量等的变化。结果观察组23例动静脉内瘘闭塞患者中,2例于治疗即刻造影显示动静脉内瘘即恢复通畅,分别有10、3、2例于治疗后24、48及72h造影复查示血栓溶解,动静脉内瘘满足者血液透析的要求,1例狼疮肾患者于24h复查造影示术中开通的闭塞段再次闭塞,予再次球囊扩张治疗后透析道血恢复,对5例行再次造瘘。对照组23例患者中仅有5例于72h内内瘘开通,余18例均行再次造瘘。两组患者治疗后管开通情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χ=17.07,P0.001)。所有病例溶栓过程中均未出现肺栓塞及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置管溶栓联合球囊成形术是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闭塞伴血管狭窄的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适用于血条件差,缺少再次造瘘血管的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栓塞的预防护理经验。方法对29例患者以动静脉内瘘穿刺行血液透析治疗,血液透析期间加强内瘘术后早期预防护理,规范内瘘穿刺技术,正确设置脱水量,正确处理回血和止血,观察动静脉内瘘狭窄情况并早期处理,指导患者加强内瘘日常维护。结果血液透析期间4例发生动静脉内瘘闭塞,其中3例经改用其他部位重新造瘘后应用良好,1例经溶栓处理后恢复正常;余25例内瘘正常。29例均按疗程透析,效果满意。结论预防护理可减少血液透析并发症的发生,是内瘘正常使用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对35例行动静脉内瘘术的血液透析患者做好术前、术后护理、内瘘穿刺护理、透析过程中的观察、透析后的护理、并发症的防护及患者的自我监测护理。结果 2例内瘘闭塞行2次内瘘成形术,其余内瘘均通畅,使用良好。结论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合理实施动静脉内瘘的各项精心护理措施,才能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延长内瘘使用寿命,保证透析效果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正>自体动静脉内瘘为血液透析最佳通路,对于无法行内瘘手术以及内瘘未成熟者,深静脉置管仍是建立血透通路的常用办法。导管穿破血管误入胸腔及纵膈为少见并发症,一旦发生可危及生命,此并发症处理的经验总结鲜有报道。近5年来,我院共3例尿毒症患者发生经颈内静脉置入透析导管意外,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病例1:男,56岁,尿毒症患者。右颈内静脉已闭塞,采用seldinger方法行左颈内静脉长期导管(带涤纶套的双腔导管)置入术,放入导丝遇阻力,用力后导丝可进入,扩皮后将导丝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桡动脉-肘正中静脉交通支动静脉内瘘术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选取前臂多次动静脉内瘘失败或前臂血管条件差无法行桡动脉-头静脉动静脉内瘘术的患者共8例,经术前多普勒超声评估后,于肘关节以下通过桡动脉-肘正中静脉交通支(静脉)端(动脉)侧吻合建立动静脉内瘘。并对术前、术后6周、术后3月桡动脉及上臂头静脉行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血管内径、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及瘘管成熟情况。结果:8例患者术前评估血管条件均符合自体静脉动静脉内瘘手术标准,即刻手术成功率100%。术后6周和3个月,桡动脉内径(diameter of radial artery,RAD)、头静脉内径(di-ameter of forearm cephalic vein,CVD)、桡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头静脉平均流速(mean velocity ofcephalic vein,CVMV)、头静脉血流(blood flow,BF)均高于术前,且术后3个月高于术后6周。患者随访6~12个月平均8.6个月,术后4~6周开始血透,瘘管均满足血透流量要求,目前均仍在继续使用。结论:(1)桡动脉-肘正中静脉交通支(静脉)端(动脉)侧吻合动静脉内瘘术式是安全可行的,术后瘘管成熟良好。(2)术前常规多普勒超声评估血管条件可以提高桡动脉-肘正中静脉交通支动静脉内瘘术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流量过大的手术方式.方法:选取我科自2004年11月~2009年8月对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流量过大的血透患者局麻下行线圈环套术.术前查内瘘血管彩色多普勒,根据其血管内径、血流量设计出大小合适的丝线套圈;术中于距离内瘘吻合口约2 cm的静脉端放置7号丝线套圈2个,术后1周、1个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行肘部动静脉内瘘的手术方法及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8月至2012年8月期间行肘部动静脉内瘘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8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所有患者术后血流量都能满足血液透析需要,无感染、皮下血肿等并发症。随访至今,未发现血管内血栓形成、造瘘口狭窄等。结论对于腕部自体动静脉不能行造瘘术时,肘部动静脉内瘘为血液透析患者提供了一条新的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应用Fogarty动脉取血栓导管辅助建立静脉直径小于2mm且≥1.4mm的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82例首次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彩色多普勒超声及术中测量动脉直径≥21T11TI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及术中测量头静脉直径〈2mm患者35例纳入研究组,头静脉直径≥2mm患者47例纳入对照组。研究组应用Fogarty动脉取血栓导管的球囊全程扩张纤细的静脉后再行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术,术中将3F-Fogorty动脉取血栓导管插入静脉,向球囊注入肝素盐水,缓慢、持续地向外拉出导管扩张静脉,术后予抗凝治疗。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行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术。术后观察内瘘的情况,初次应用内瘘时间,血液透析时的流量,术后6个月内瘘成熟、并发症及干预措施等情况。结果82例患者完成术后随访6个月,79例患者开始应用内瘘穿刺行血液透析。6个月内瘘成熟率研究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7.1%、95.7%。6个月初次通畅率研究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4.3%、97.9%.6个月累积通畅率研究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4.3%、97.9%。结论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内瘘手术成功率、内瘘成熟率、初次通畅率、累积通畅率无明显差异,但远期通畅率尚需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探讨进行长期维持性血透的终末期肾病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吻合口径与动静脉内瘘通畅率的关系。方法分析自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桂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01例为行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而行手术创建动静脉内瘘的终末期肾病患者的资料,记录分析不同吻合口径患者内瘘成功率、术后通畅率、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301例行自体动静脉内瘘血管转流术的患者,其中吻合口径5 mm 82例,吻合口径6 mm 81例,吻合口径7 mm 81例,吻合口径8 mm 57例,术后一期吻合成功率达100%,不同吻合口组术后通畅率:术后1个月,5、6、7、8 mm吻合口径内瘘通畅率分别为93.90%、97.53%、97.53%、98.25%(P术后1个月 0. 05);术后半年,内瘘通畅率分别为85.37%、90.12%、90.12%、91.23%(P术后半年0.05);术后1年,内瘘通畅率分别为75.61%、86.42%、83.95%、85.96%(P术后1年0.05);术后2年,内瘘通畅率分别为62.20%、75.31%、77.77%、77.19%(P术后2年0.05);术后3年,内瘘通畅率分别为54.88%、61.73%、71.60%、85.96%(P术后3年0.05),术后并发症(1个月内):术后血栓形成9例,术后手部肿胀6例,术口切口渗血9例,肢端窃血综合征1例。结论 7~8 mm的吻合口径较适宜,恰当吻合口径选择是提高自体动静脉内瘘通畅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