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MR LAVA技术在腹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磁共振LAVA技术对上中腹部血管成像的应用价值与图像质量。方法44例用LAVA技术行上中腹检查并作动态增强的病例,按动脉血管树枝状走行分为五级,分析此方法对各级正常、变异及病变血管的显示能力,并与50例行3D DCE-MRA检查病例比较它们的血管成像质量。结果LAVA动态增强与3D DCE-MRA两种成像方法对Ⅱ、Ⅲ、Ⅳ、Ⅴ级血管的显示率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LAVA技术中Ⅰ、Ⅱ、Ⅲ级组与Ⅳ、Ⅴ级组间两两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LAVA动态增强与3D DCE-MRA这两种方法在血管成像质量方面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660,P=0.719)。LAVA组病例中发现7例血管变异(其中6例动脉,1例静脉),1例病变血管。3D DCE-MRA对照组发现2例病变血管,由于范围所限无法评价变异血管。结论LAVA动态增强技术对正常血管显示率及血管变异情况明显优于3D DCE-MRA,加上LAVA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同时显示腹部脏器的病变,故在上中腹部血管成像中LAVA动态增强可代替3D DCE-MRA。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6排CT血管成像对双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患者行16排CT血管成像及三维重建,其中12例接受人工血管或支架植入术。【结果】21例中19例存在不同程度的阻塞,2例正常。12例行DSA检查,仅2例CTA与DSA分级不符。【结论】16排CT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方面与DSA结果基本一致,是一项高度准确的成像技术和非侵袭性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在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应用价值及技术优势。方法 136例临床怀疑有颈部血管病变的患者行双源CT颈部增强扫描,血管成像,对图像质量进行分级评价。结果 136例可疑患者双源CT血管成像图像优秀122例(89.7%)、良好12例(8.8%)、差2例(1.5%)。结论双源CT行颈部动脉造影是一种创伤小、快速、有效的动脉病变的检查技术,在诊断颈部动脉狭窄及性质上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症(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SSS)是临床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疾病的常见病因之一。长期以来对本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椎.基底动脉的血管造影,但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和危险性,使之难以广泛用于临床。近年来飞速发展的MR血管成像技术,为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检查和诊断提供了无创伤性、可重复性强、方便的方法。对我院应用3DCE-MRA(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12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造影剂注射方案对头颈部动脉 CT 血管造影扫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本院收治的需要进行头颈部动脉造影的112例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例。观察组采用下肢团注造影剂方法,对照组采用上肢团注造影剂方法。原始数据采用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及多平面重组技术进行后处理,观察各部位血管 CT 值及血管显像质量,对比两组患者头颈部动脉血管显像质量,并采用主观评分3级评分法评估图像质量。【结果】观察组双侧颈总动脉 CT 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双侧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起始部、头臂干血管显像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不增加造影剂和辐射剂量的前提下,通过下肢静脉团注造影剂,可取得较好血管显像质量,还能得到更多显像质量较好的血管信息,有利于及早发现相关部位的病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双源螺旋CT对冠脉搭桥术后桥血管开通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7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患者行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结果】所有141支桥血管均重建成功。其中内乳动脉桥39支,大隐静脉桥102支,通畅的桥血管102支(72.3%),不同程度狭窄15支(10.63%),完全闭塞24支(17.02%)。39支内乳动脉桥支33支通畅(84.62%),102支大隐静脉桥支69支通畅(67.65%),两种桥血管间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双源螺旋CT是评价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开通的有价值的无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GE1.5T磁共振时间分辨对比动态成像(TRICKS)技术在颈部动脉血管成像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8月至2021年3月来我院就诊及住院治疗60例疑似颈部动脉供血不足及颈部动脉血管异常患者,均行TRICKS成像技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TRICKS技术对不同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三维对比增强MRA技术在颈动脉成像中的应用。方法对30例疑有颈动脉疾病患者,行3DCE.MRA扫描,经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重建获得整体血管图像,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采用3DCE—MRA成像技术,能获得高质量的颈动脉图像。诊断动脉狭窄、闭塞14例,其中10例行DSA检查,结果一致。结论3DCE-MRA对颈动脉疾病患者提供了一种准确可靠、易行的检查手段,能基本替代DSA  相似文献   

9.
曾俊杰  钟栩  王晨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2):2207-2209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肺部常规增强和CTPA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2009年3月至2010年2月常规增强CT扫描发现而临床未拟诊肺栓塞病例13例,对原始数据采用MPR技术常规三雏重建;两天内进行肺血管CT血管成像(CTA),对原始数据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T)及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对肺动脉进行三维重建。【结果】常规增强CT发现13例肺栓塞,栓塞动脉107支;CTPA确诊9例,栓塞动脉139支。【结论】CTpA相对常规增强CT灵敏性更高,但后者仍有较高临床价值,CTPA确诊并非必需。  相似文献   

10.
随着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由于其克服了传统的血管造影成像的碘电离辐射并具有无创性及无肾毒性等优越性在临床中受到医生与患者广泛接受与应用,但是由于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CE-MRA)还处于不断的研究改善阶段,国内外学者通过各种实验研究不断更新技术并与DSA进行科学比较,期望它能在下肢血管成像中将来能完全取代DSA。本文对3D DCE-MRA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动脉期及3D CE-MRA双期检查对头颈部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1例患者行3D CE-MRA双期检查,分析3D CE-MRA动脉期检查及3D CE-MRA双期检查表现,并与DSA相对照,分析两者对头颈部动脉狭窄的诊断效能。结果 以DSA为金标准,3D CE-MRA动脉期及3D CE-MRA双期诊断头颈部动脉狭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总符合率、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90.81%(168/185)、92.96%(871/937)、71.79%(168/234)、98.09%(871/888)、92.60%(1039/1122)、12.90、0.10和90.81%(168/185)、95.62%(896/937)、80.38%(168/209)、98.14%(896/913)、94.83%(1064/1122)、20.73、0.10。3D CE-MRA动脉期、3D CE-MRA双期检查与DSA诊断结果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0.730、0.798)。3D CE-MRA动脉期与3D CE-MRA双期检查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总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3D CE-MRA动脉期及3D CE-MRA双期检查与DSA诊断头颈部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且3D CE-MRA双期较3D CE-MRA动脉期检查诊断准确率更高,尤其对诊断重度以上狭窄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2.
MobiTrak三维对比增强MRA在下肢动脉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MobiTrak三维对比增强MRA在下肢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4例疑有下肢动脉疾病患者,应用MobiTrak技术,行下肢动脉3D CE-MRA扫描,经最大信号强度投影重建获得下肢整体血管图像,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由两位有经验的专业医师采用双盲法评价)。结果 结果表明MobiTrak 3D CE-MRA大腿动脉图像质量较好,而小腿动脉图像显示稍差。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20例,其中17例经手术或DSA证实。结论 MobiTrak 3D CE-MRA对下肢动脉疾病患者提供了一种准确可靠、易行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三维增强MR血管造影(3D CE-MR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及准确性。方法:选择51例动脉瘤患者中同时行3D CE-MRA、三维时间飞越法MR血管造影(3D TOF-MRA)检查的27例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经DSA检查确诊。比较3D CE-MRA和3D TOF-MRA在显示动脉瘤及动脉瘤形态、瘤颈、载瘤动脉及瘤腔血栓能力上的优劣。结果:27例患者检出29个动脉瘤,3D CE-MRA和3D TOF-MRA的敏感性分别是100%(29/29),86%(25/29)。在动脉瘤形态,瘤颈形状及载瘤血管的显示上3D CE-MRA优于3D TOF-MRA(P<0.01),瘤腔血栓的显示上二者无差异(P>0.05)。结论:3D CE-MRA是一种快速有效、无创的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磁共振对比增强血管三维成像技术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目的探讨磁共振对比增强血管三维成像(3D CE-MRA)的技术方法和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方法采用1.5T高场强磁共振检查仪,对38例病人进行靶血管3D CE-MRA检查.其中脑动脉14例,颈动脉9例,胸主动脉8例,门静脉4例,股动脉3例.成像技术包括3D CE-MRA增强前后图像数据减影,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建(MPR).结果图像质量优良者达97.4%,能够清楚显示靶血管的正常解剖结构和病变部位及其狭窄程度.21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或手术证实.结论高质量的3D CE-MRA图像依赖于注药后最佳的延时扫描时间、合适的注射速率、注射总量、扫描序列及其参数以及操作者的技巧和熟练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技术的规范。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患者颈动脉3D CE-MRA的参数设置、实际操作和图像质量。结果不同对比剂注射方法、扫描方式、对比剂速率,以及是否使用生理盐水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有显著差异。结论运用高压注射器注射对比剂、采用透视触发技术(主动脉弓显影至最亮时启动扫描)、维持对比剂速率2.0~3.0 mL/s、使用生理盐水维持团注,可提高3D CE-MRA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三维对比增强MRA(3D CE-MRA)容积再现(VR)重建对颈部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DSA证实的颈部动脉狭窄28例,采用三维容积超快速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序列(Propeller LAVA)行颈部3D CE MRA检查,将原始图像在Adw4.3工作站上行最大强度投影(MIP)及VR血管重建,以DSA作为标准进行对照。结果28例共44支。动脉闭塞7例11支,其中单侧颈内动脉1支,双侧椎动脉4例8支,单侧椎动脉2支。动脉狭窄21例33支血管(轻度18支、中度10支、重度5支),其中单侧颈内动脉1支,双侧椎动脉12例24支,单侧椎动脉5支,单侧锁骨下动脉3支。44支病变血管VR所见与DSA表现基本一致,所有轻中度狭窄、闭塞血管MIP与DSA表现一致,重度狭窄1例相符,总符合率90.9%。4例重度狭窄血管中,MIP将左椎动脉重度狭窄显示管腔闭塞1支,管腔闭塞后侧支血管显示不清1支,狭窄段形态显示不清2支。结论颈部动脉VR重建可避开静脉干扰,血管显示更直观,反映的是血管真实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MR血管成像(contrast-enhanced MR angiography,CE—MRA)在腹部及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0例疑有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行CE—MRA。采用德国Siemens Essenza 1.5T全身MR扫描仪,Body线圈,运用3D快速小角度激发成像(FLASH)扫描序列,自动移床采集双下肢血管图像。结果3DCE-MRA可直观、完整地显示腹腔、盆腔和下肢动、静脉正常结构和疾病分布情况。30例患者中,动脉硬化狭窄20例,动脉瘤2例,动脉瘘1例,动静脉畸形1例,动脉变异1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2例;正常3例。结论3DCE—MRA对腹部及下肢大血管病变显示良好,能清楚显示血管本身病变、病变与血管、血管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具有很好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nd validate a method for automated segmentation of the carotid artery lumen from volumetric MR Angiographic (MRA) images using a deformable tubular 3D Non-Uniform Rational B-Splines (NURBS) model. A flexible 3D tubular NURBS model was designed to delineate the carotid arterial lumen. User interaction was allowed to guide the model by placement of forbidden areas. Contrast-enhanced MRA (CE-MRA) from 21 patients with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The validation was performed against expert drawn contours on multi-planar reformatted image slices perpendicular to the artery. Excellent linear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on cross-sectional area measurement (r = 0.98, P < 0.05) and on luminal diameter (r = 0.98, P < 0.05). Strong match in terms of the Dice similarity indices were achieved: 0.95 ± 0.02 (common carotid artery), 0.90 ± 0.07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0.87 ± 0.07 (external carotid artery), 0.88 ± 0.09 (carotid bifurcation) and 0.75 ± 0.20 (stenosed segments). Slight overestimation of stenosis grading by the automated method was observed. The mean differences was 7.20% (SD = 21.00%) and 5.2% (SD = 21.96%) when validated against two observers. Reproducibility in stenosis grade calculation by the automated method was high; the mean difference between two repeated analyses was 1.9 ± 7.3%. In conclusion, the automated method shows high potential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in the analysis of CE-MRA of carotid arteries.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CT和MRI对颈动脉及其周围间隙孤立性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 方法 收集65例经病理证实的颈动脉及其周围间隙孤立性病变患者,对38例行CT检查,其中29例行3D VR血管重建;对27例行MR检查,其中16例行三维对比增强MRA(3D CE-MRA)检查。分析病变的大小、形态、边界、密度、信号、内部结构、强化特征及其与颈动静脉的关系。 结果 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颈动脉体瘤、颈内动脉瘤、淋巴结转移瘤、巨淋巴结增生症、腮裂囊肿及腮裂囊肿合并感染的CT或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血管瘤、淋巴瘤、淋巴结结核、结节病及支气管囊肿罕见,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征性。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使颈动静脉向外或前外侧移位。淋巴结病变使颈动静脉向内或前内侧移位。颈动脉体瘤和颈内动脉瘤使颈动脉分叉角度增大,但颈内动脉瘤使受累血管呈瘤样增粗,CTA或MRA可直接定性诊断。 结论 CT和MRI分别结合3D VR血管成像和3D CE-MRA是定位诊断颈动脉及其周围间隙孤立性病变的有效手段,根据平扫和增强特征及其与颈动静脉的关系,可对大部分孤立性病变做出定性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