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周丽华  王婷 《药物与人》2014,(12):35-36
本文回顾了微囊藻毒素-LR细胞毒性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介绍了微囊藻毒素-LR通过抑制PP2A 活性调节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毒性机制,简述了其与DNA 损伤、细胞骨架破坏的关系,印证了微囊藻毒素-LR的强细胞毒性.开展微囊藻毒素-LR毒性的研究对人类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微囊藻毒素具有潜在的遗传毒性。该文着重从DNA水平、基因水平和染色体水平上评述微囊藻毒素对遗传物质损害的特征,对国内外有关微囊藻毒素遗传毒理学试验研究结果作一综述,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太湖微囊藻毒素对细胞染色体及DNA损伤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太湖蓝藻水华中提取的微囊藻毒素的遗传毒性,探讨其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方法应用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和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观察太湖蓝藻水华中微囊藻毒素引起的细胞染色体及DNA损伤效应。结果太湖蓝藻水华中提取的微囊藻毒素可明显增强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的微核率,并呈一定的剂量-反应关系;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显示可诱导中国仓鼠(V79)细胞DNA单链断裂,DNA断裂分级及细胞损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太湖蓝藻水华中提取的微囊藻毒素具有明显的遗传毒性,对人类健康存在潜在的远期危害。  相似文献   

4.
微囊藻毒素MC-LR对肝细胞毒性机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研究微囊藻毒类MC-LR的肝脏毒性机理。方法:采用四唑盐比色试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微囊藻毒素MC-LR对原代培养的肝细胞和Hela细胞生长、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结果:微囊藻毒素在极低浓度时表现为抑制细胞生长或细胞毒作用,高逍度时可促进细胞生长。MC-LR导致肝细胞发生典型的凋亡样变化和细胞周期G2/M期阻滞。提示微囊藻毒素可能具有影响肝细胞周期的作用,可诱导肝细胞增殖,同时又能诱导肝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微囊藻毒素对Hela细胞周期有类似影响趋势,但其程度远不如对肝细胞的影响明显。结论:微囊藻毒素对肝细胞的特异性作用可能是其肝脏毒性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5.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微囊藻毒素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微囊藻毒素(MCs)是蓝绿藻属产生的一类密切相关的环状七肽毒素,其毒性主要表现在特异性抑制细胞内的蛋白磷酸酶(分别为PP1和PP2A)。目前有关微囊藻毒素分析检测的研究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HPLC)、质谱(LC-MS)、蛋白磷酸酶抑制试验(PP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本文主要介绍了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MCs的研究进展,并对ELISA在天然水中检测微囊藻毒素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郑州市主要生活饮用水源微囊藻细胞毒素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郑州市主要生活饮用水源微囊藻细胞毒素特征。方法以西流湖和黄河花园口段某调蓄池作为调查现场,采用96孔板结和极限稀释法对采集藻细胞进行分离纯化;应用全细胞PCR方法检测所分离微囊藻细胞株藻青蛋白基因中间序列(PC-IGS)和微囊藻毒素多肽合成酶基因B(mcyB),并对提取毒素应用固相萃取(SPE)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进行检测。结果自西流湖分离的XLH细胞株和黄河花园口调蓄池分离的2株微囊藻细胞BM1、BM2,PC-IGS、mcyB基因扩增均为阳性;mcyB基因序列测定结果与Genbank中报道的mcy基因同源性达99%;HPLC检测3株藻细胞所含毒素异构体主要为MC-LR,占毒素总量的质量百分比分别为97.9%、98.6%和99.3%。结论自郑州市主要生活饮用水源分离的3株微囊藻细胞均为产毒株,产生毒素异构体主要为毒性较大的MC-LR。  相似文献   

7.
吴和岩  苏瑾  施玮 《卫生研究》2005,34(6):690-693
目的探讨微囊藻毒素LR(MCLR)在不引起细胞毒性剂量情况下,能否引起细胞的DNA损伤,同时比较了MCLR对人肝细胞株(HL7702)和KB细胞(人口腔表皮癌细胞)的作用情况。方法利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MTT)法测定细胞毒性,彗星试验检测细胞的DNA损伤。结果当MCLR在剂量为10~100μgL时,对这两种细胞活性无显著性影响,而HL7702细胞在30μgL时出现DNA损伤,且随着毒素剂量的增加,其DNA损伤更加明显。但在同等实验剂量下,未能见到KB细胞的DNA损伤。结论MCLR具有潜在的遗传毒性;且它导致的DNA损伤有具有胆汁酸转运系统的肝细胞系中表现出得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微囊藻毒素-LR对传代细胞的毒性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从多种传代细胞株中,筛选对微囊藻毒素-LR敏感的细胞株,探讨建立经济、简便研究该毒素传代细胞模型的可能性。方法 不同宿主来源的8种细胞株(KB细胞,NIH/3T3细胞,H-4-Ⅱ-E细胞,Hela细胞,Vero细胞,HepG2细胞,Caco-2细胞,HL-60细胞)与不同浓度的微囊藻毒素-LR作用,细胞培养24,48,72。96h后观察其形态学变化,利用体外细胞法(MTT)测定其细胞毒性终点(判断细胞活性)及乳酸脱氢酶试验测定细胞膜受损情况。结果8种细胞株中,KB细胞和H-4-Ⅱ-E细胞在培养96h,毒素浓度大于18.8μg/ml时,呈现明显剂量-反应关系。KB细胞与毒素接触8h后就有显著的形态学改变,其实验结果的重现性和稳定性非常好;乳酸脱氢酶试验显示微囊藻毒素-LR可导致KB细胞膜损伤。结论 微囊藻毒素-LR对KB细胞和H-4-Ⅱ-E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从形态学变化、试验结果的重现性、稳定性和敏感性考虑,KB细胞可用作研究该毒素的传代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鉴定福建省某水库水华微囊藻毒素的主要亚型,研究该毒素对大鼠的亚慢性肝毒性。方法采集微囊藻水华,固相萃取法提取微囊藻毒素,以微囊藻毒素LR和RR纯毒素为标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亚型;SD大鼠0.42μg/(ks bw)MC-LR亚慢性染毒35d,观察血清酶学和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该微囊藻水华检测出MC-LR,未检测出MC-RR;用藻细胞裂解液[相当于0.42μg/(ksbw))MC-LR]亚慢性染毒大鼠,血清SOD活性显著降低,SDH水平显著升高,肝脏系数显著增大,肝组织出现炎症样变化。结论福建某水库水华微囊藻毒素的主要亚型为MC-LR;亚慢性接触0.42μg/(ks bw)MC-LR的微囊藻毒素可引起肝损伤。  相似文献   

10.
微囊藻毒素是富营养化的淡水水体中常见的藻类毒素,由于其毒性大,分布广,结构稳定,成为水环境中的潜在危害物质之一.随着世界各国对微囊藻毒素的重视,中国也在相关水质标准中增添了微囊藻毒素这一指标.因此,水环境中微囊藻毒素的检测与控制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笔者系统地介绍了近几年国内外对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检测技术和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状况,提出开发高效、廉价的藻毒素处理技术将成为今后的一个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黄河花园口某调蓄池浮游藻类、蓝藻、产毒微囊藻和微囊藻毒素污染情况。方法从2005年3月~2006年1月,用2.5L有机玻璃采水器在该调蓄池共采样15次。采用血细胞计数板法计数浮游藻类细胞密度,用全细胞PCR检测产毒微囊藻的藻青蛋白基因中间序列和微囊藻毒素合成酶基因,用ELISA法检测水体微囊藻毒素浓度,并对全细胞PCR和ELISA阳性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该调蓄池浮游藻类主要是硅藻、绿藻、蓝藻和裸藻,其他藻类较少;优势藻门有随季节变化逐渐演替的规律,总藻细胞密度和蓝藻细胞密度夏秋季较高。藻青蛋白基因中间序列和微囊藻毒素合成酶基因从2005年7月至11月PCR检测结果阳性;微囊藻毒素从6月份开始检出,其变化范围在0~0.251μg/L之间,夏季最高;全细胞PCR与ELISA的阳性结果没有差异。结论黄河花园口某调蓄池有产毒微囊藻和微囊藻毒素污染,全细胞PCR可以用于自然水体中产毒微囊藻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2.
铜绿微囊藻毒素的肝细胞毒性及活性氧生成作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探讨微囊藻毒素的肝细胞毒性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利用原代培养的大鼠肝细胞,对水华提取物微囊藻毒素进行了细胞毒性和活性氧类(ROS)生成的研究。结果在微囊藻毒素处理的肝细胞中,可以引起明显的依赖时间和剂量的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率的升高,同时还可以引起明显的时间依赖的ROS的升高。在去铁敏(DFO)的作用下,可以分别使微囊藻毒素处理的肝细胞的LDH释放率和ROS升成率降低。结论微囊藻毒素具有明显的肝细胞毒性,其所导致的ROS的生成很有可能是其产生的肝细胞毒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微囊藻毒素诱导细胞凋亡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由于工农业排污和生活排污日趋增多,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引发藻类水华频繁爆发,已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其中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n aeruginosa)、水花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颤藻(Oscilllation aeruginosa)等产生的有毒成分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对人体健康危害最为严重。近年来,对微囊藻毒素的毒性研究已受到关注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具体的毒性机制尚未明确。研究认为,细胞凋亡是毒索发挥其毒性作用的关键所在,因而微囊藻毒素致细胞凋亡的研究是热点之一。本就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是世界各地水华中存在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一类藻类毒素,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以往研究表明,微囊藻毒素作为一种特异性的肝脏毒素,对细胞内蛋白磷酸酶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表现为诱导细胞凋亡和促进肿瘤发生的双重毒性效应。本文简要综述报道微囊藻毒素诱导细胞凋亡和促进肿瘤生成双重毒性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微囊藻毒素的细胞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囊藻毒素是微囊藻等淡水藻类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环状7肽物质,它能抑制蛋白磷酸酶1和蛋白磷酸酶2A的活性,打破细胞内蛋白磷酸化/脱磷酸化的平衡,引起细胞损伤甚至坏死,对多种细胞产生毒性作用。本文就微囊藻毒素对不同细胞的毒性作用和机制及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水环境中微囊藻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囊藻毒素主要是由蓝绿藻产生的一类毒素,是淡水水体污染范围最广的一类藻毒素。随着水体受藻类毒素污染频度的增加,微囊藻毒素受关注的程度亦日渐加大,对自然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检测和控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而检测更是控制的基础。选择一种快速、经济、敏感的检测水环境中微囊藻毒素的方法已必不可少。笔者较详细地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微囊藻毒素的各种检测方法及其成果,指出了其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自然水体中微囊藻毒素检测方法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谷胱甘肽耗竭与微囊藻毒素-LR细胞毒性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耗竭与微囊藻毒素-LR(MCLR)细胞毒性的关系。方法不同剂量的MCLR作用人肝癌细胞HepG2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噻唑蓝法检测细胞毒性,并用二硫硝基苯甲酸法测定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结果细胞存活率随处理剂量的增加而降低,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明显减轻MCLR诱导的细胞毒性。细胞内GSH含量显著降低,处理剂量与GSH水平之间呈现剂量-反应和时间-反应关系。结论谷胱甘肽耗竭可能是微囊藻毒素-LR引起细胞毒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微囊藻毒素的细胞毒性及机制研究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农业排污和生活排污日趋增多,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素的含量增高,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异常繁殖而出现水华现象。水华不仅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有很大程度的破坏,其中的蓝绿藻还能产生对健康有潜在威胁的微囊藻毒素(mircrocystins,MCs)。由微囊藻毒素所造成的野生动物、家畜、家禽等中毒死亡事件有许多报道,因饮用水中含有微囊藻毒素所引发的人类肝损伤和肝癌高发也有一些报道。近年来,对微囊藻毒素的毒性研究已经取得初步成果,但对其细胞毒性及作用机理却知之甚少,本文就相关研究状况作一综述。1微囊藻毒素的一般概…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微囊藻毒素、黄曲霉毒素、伏马菌素对Hep G2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探讨3种毒素的联合毒性.方法选用3种毒素各自最具代表性的异构体微囊藻毒素LR、黄曲霉毒素B1和伏马菌素B1,用水溶性四氮唑(WST-1)比色法测定3种物质对Hep G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计算IC50,并根据等效曲面联合毒性分析模型判断联合作用类型.结果染毒24h,微囊藻毒素LR对Hep G2细胞的IC50〉100μmol/L;黄曲霉毒素B1、伏马菌素B1及3毒素混合物的IC50分别为1.0,399.2和172.0μmol/L.根据等效曲面法求得的相互作用指数α为0.95.结论微囊藻毒素LR、黄曲霉毒素B1和伏马菌素B1对Hep G2的联合毒作用类型为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20.
藻类毒素对健康危害和控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由于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加剧,人类向水体排放了大量含N、P的有机物,使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剧,造成藻类大量繁殖,藻类在代谢过程中或藻体破裂后向水体中排出藻毒素,主要有毒成分为微囊藻毒素(MC),MC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环状七肽化合物.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动物试验、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表明MC具有机体肝毒性、促癌、胚胎毒性、遗传毒性、免疫损害等作用,我们就有关藻毒素对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