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2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变化及相互间关系。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UA患者、50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和50例对照者。对150例入选患者测定血清AngⅡ、hs-CRP和MMP-9水平。比较各组间血清AngⅡ、hs-CRP和MMP-9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UA组血清AngⅡ、hs-CRP和MMP-9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UA组血清AngⅡ、hs-CRP和MMP-9水平高于S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组血清AngⅡ、hs-CRP和MMP-9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A组AngⅡ与hs-CRP相关性分析呈正相关:r=0.309,P=0.000。AngⅡ与MMP-9相关性分析呈正相关:r=0.510,P=0.000。MMP-9与hs-CRP相关性分析呈正相关:r=0.615,P=0.000。结论血清hs-CRP、MMP-9和AngⅡ水平的增高与UA有关,可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一个参考指标。UA组血清AngⅡ、hs-CRP和MMP-9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TIMPs)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 发病12-48小时内的141例ACS患者和60例健康体检者采用酶标多克隆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MMP-9/TIMP-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ELISA)及其相关性.结果 ACS患者的血清MMP-1、-9、MMP-9/TIMP-1、TIMP-1、hs-CRP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n=60)明显增高,血清MMP-1与MMP-9/TIMP-1、TIMP-1、hs-CRP水平显著正相关,与TIMP-1水平负相关,与血脂水平不相关.结论 ACS患者存在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基质成分的降解和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TIMPs)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 发病12-48小时内的141例ACS患者和60例健康体检者采用酶标多克隆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MMP-9/TIMP-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ELISA)及其相关性.结果 ACS患者的血清MMP-1、-9、MMP-9/TIMP-1、TIMP-1、hs-CRP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n=60)明显增高,血清MMP-1与MMP-9/TIMP-1、TIMP-1、hs-CRP水平显著正相关,与TIMP-1水平负相关,与血脂水平不相关.结论 ACS患者存在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基质成分的降解和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F-9)及其组织抑制剂-1(TIMP-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ACS组惠者53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25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28例;正常对照组3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MMP-9、TIMP-1水平,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hs-CRP水平.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CS组血清MMP-9、hs-CRP的水平显著高于SA组及对照组(P<0.01);TIMP-1的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与S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MMP-9/TIMF-1的水平高于SA组(P<0.05)及对照组(P<0.01).ACS组患者血清MMP-9、TIMP-1、MMP-9/TIMP-1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结论:MMP-9在ACS中的高表达及MMP-9与TIMP-1的失衡促使斑块易于破裂,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有关,可作为预测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或破裂的血清学指标.联合检测血清MMP-9、TIMP-1、MMP-9/TIMP-1与hs-CRP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判断斑块稳定性、预测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浆妊娠相关蛋白A(PAPP-A)、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诊断及评价短期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ACS患者60例(分为不稳定心绞痛组(UA)35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AM I)25例及健康对照组30例,检测血清hs-CRP及PAPP-A、MMP-9的水平,并对ACS患者进行30 d的随访。结果对照组、不稳定心绞痛(UA)组、急性心肌梗死(AM I)组间hs-CRP、PAPP-A和MMP-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hs-CRP任意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APP-A和MMP-9任意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血清hs-CRP与PAPP-A、MMP-9水平有相关性。单变量分析显示随访30 d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患者hs-CRP及PAPP-A、MMP-9水平高于未发生者(P<0.01),Logistic回归显示PAPP-A、MMP-9与ACS短期预后显著相关(P<0.05)。结论hs-CRP及PAPP-A、MMP-9的水平可以反映斑块的不稳定性,是ACS的重要危险因素。炎症加重了斑块的不稳定性,从而参与了ACS的发生发展。PAPP-A、MMP-9可以作为ACS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ACS的短期预后的评估,PAPP-A和MMP-9较hs-CRP有更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50例ACS患者(ACS组),其中分为20例急性心肌梗塞,即AMI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即UA组、3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组)及30例健康对照组的hs-CRP水平。结果ACS组、SA组血清hs-CRP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ACS组血清hs-CRP水平又明显高于SA组(P<0.01)。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清hs-CRP水平与冠心病显著相关(r=0.367,P<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与冠心病,尤其是与ACS密切相关,测定血清hs-CRP水平可预测ACS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变化,探讨其在ACS危险分层中的作用。方法:选取48例ACS患者为实验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6例,选取12例已排除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取血清测定hs-CRP、MMP-9水平,比较各组的差异。结果:ACS组血清hs-CRP、MMP-9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MI组血清hs-CRP、MMP-9水平明显高于UA组(P<0.01)。结论:血清hs-CRP、MMP-9浓度升高与ACS的发生,特别是与AMI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血清hs-CRP、MMP-9浓度升高可能是ACS,特别是AMI发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作用。方法:选取45例ACS患者为实验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21例,稳定型心绞痛(SA)20例,健康对照组20例,分别取血测定他们的血清MMP-9、TIMP-1、hs-CRP水平,比较各组的差异及其在ACS组中的相互关系;实验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并对冠脉病变狭窄程度评分(Gensini积分),评价MMP-9、TIMP-1、hs-CRP、MMP-9/TIMP-1与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观察所有ACS患者1周内心脏事件的发生,比较发生心脏事件者与未发生心脏事件者MMP-9、TIMP-1、hs-CRP、MMP-9/TIMP-1差异。结果:①ACS组血清MMP-9、TIMP-1、MMP-9/TIMP-1、hs-CRP明显高于SA组及健康对照组(P<0.01);②AMI组MMP-9、hs-CRP、MMP-9/TIMP-1高于UA组(P<0.01,P<0.01,P<0.05);③ACS患者中MMP-9与MMP-9/TIMP-1、hs-CRP呈正相关(P<0.01,P<0.01);TIMP-1与MMP-9/TIMP-1呈负相关(P<0.01);hs-CRP与MMP-9/TIMP-1呈正相关(P<0.05);Gensini积分与MMP-9/TIMP-1、MMP-9/TIMP-1和hs-CRP均没有相关性(P>0.05);④在ACS患者中,1周内发生心脏事件患者的MMP-9、hs-CRP、MMP-9/TIMP-1高于没有发生心脏事件患者(P<0.01,P<0.05,P<0.01)。结论:炎症可能是导致ACS发生的因素之一,作为炎症的下游产物出现的MMP-9在ACS患者中的高表达促使斑块易于破裂而导致ACS的发生,故减小斑块的不稳定性比使斑块体积消退更为重要;MMP-9、MMP-9/TIMP-1、hs-CRP与斑块不稳定性密切相关,可望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血清学参考指标,更为重要的是有可能应用于ACS的早期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斑块类型与MMP-9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对不同类型颈动脉斑块患者进行分型并检测其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MMP-9)水平,来观察颈动脉斑块易损性与MMP-9的相关性.方法 对64例颈动脉斑块患者行颈部血管B超、TCD、头颅CT、MRI、DSA检查及神经功能评分(NIHSS),对患者颈动脉斑块进行分型,并检测其血浆MMP-9、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血浆MMP-9水平与斑块易损性呈正相关(r=0.92,P《0.01),即血浆MMP-9水平越高,斑块的稳定性越低.CRP在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中B、C组显著高于A组(P《0.01),而B组和C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CRP在颈动脉斑块的患者会升高,但它与颈动脉斑块的易损性的相关性不如MMP-9.结论 颈动脉斑块易损性与血浆MMP-9水平呈正相关.我们可以通过影像学及临床检查结合血浆MMP-9水平来判断颈动脉斑块易损性.MMP-9作为易损斑块的潜在血清标志物,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上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PAPP-A)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ACS患者80例,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40例,常规治疗加辛伐他汀)和对照组(40例,常规治疗),治疗前和治疗1周后分别测定2组治疗前后外周血PAPP-A、hs-CRP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PAPP-A,散射比浊法检测hs-CRP。结果治疗前2组ACS患者血清PAPF-A、hs-CRP水平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PAPP-A和hs-CRP水平降低,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后辛伐他汀组患者血清PAPP-A和hs-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降低ACS患者血清PAPP-A、hs-CRP水平,其稳定斑块的作用可能与抑制这些炎症因子的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血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水平的变化情况及意义.方法:ACS 4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40例,冠脉造影正常的冠心病患者40例(对照组),用ELISA法检测其冠状动脉口及外周血血浆MMP-9水平,并分析冠脉狭窄程度与MMP-9水平的关系.结果:ACS组冠状动脉血及外周血MMP-9水平高于SAP组及对照组(P<0.01).ACS组和SAP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冠状动脉和外周静脉血血浆MMP-9水平不相关(P>0.05).结论:血浆MMP-9水平与ACS及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有关,可作为预测不稳定斑块破裂的血清学标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冠心病不同类型患者血浆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 9(MMP - 9)、白细胞介素 - 18(IL - 18)水平变化 ,探讨MMP - 9、IL - 18与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发生的关系。方法 选取ACS患者 ,稳定性冠心病 (SCHD)患者及正常对照者各 5 0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浆MMP - 9、IL - 18水平 ,分析MMP - 9与IL - 18的相关性。结果 ACS患者血浆MMP - 9水平显著高于SCHD组 (P <0 .0 1) 和对照组 (P <0 .0 0 1) ,ACS患者血浆IL - 18水平显著高于SCHD组 (P <0 .0 1)和对照组 (P <0 .0 0 1)。ACS患者血浆MMP - 9与IL - 18呈显著的正相关 (r =0 .5 14 ,P<0 .0 1) 。结论 ACS患者血浆MMP - 9、IL - 18水平明显升高 ,与不稳定粥样斑块破裂密切相关 ,两者共同作用促使ACS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合并2型糖尿病(DM )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清白介素-18(IL-18)、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变化规律以及与院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 MACE)的相关性,并且评估上述指标在ACS合并DM早期预测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方法 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 CAG)的ACS患者120例,分为ACS合并DM组、非DM的ACS组. 选择 DM患者为DM组,体检健康人员为健康对照组.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患者的颈动脉IMT,采用凝固法检测患者血浆Fib含量,采用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IL-18、MMP-9浓度,并分析ACS患者CAG特点及住院期间MACE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两组ACS患者颈动脉IMT、血浆Fib、血清IL-18、MMP-9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 P<0. 01 ) ,其中 ACS合并DM组较非DM的ACS组颈动脉IMT、血浆Fib、血清IL-18、MMP-9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1 ). 两组ACS患者颈动脉IMT、血浆Fib、血清IL-18、MMP-9、Gensini积分五项指标之间呈正相关性. ACS合并DM组冠状动脉以多支病变为主( 61. 7%) ,而非DM的ACS组以单支和双支病变为主( 61. 7%);Gensini积分ACS合并DM组高于非 DM的ACS组(P<0. 01),其中ACS合并DM组血管病变以重度和极重度为主( 73. 3%) ,非DM的ACS组血管病变以轻中度为主( 56. 7%). 两组院内发生 MACE 的 ACS 患者血清IL-18、MMP-9、血浆Fib水平显著高于未发生MACE的ACS患者. ACS合并DM经标准化治疗后,随时间延长,血清IL-18、MMP-9、血浆Fib呈下降趋势,具有时间-效应关系. 结论颈动脉IMT、血浆Fib、血清IL-18、MMP-9的检测可作为定量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判断ACS合并2型DM危险程度及近期预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 (EMMPRIN)表达量与斑块特征、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含量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 年6 月-2015 年 10 月诊断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的69 例患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47 例患者分别纳入SAP 组 和ACS 组,选择同期体检的57 例健康志愿者纳入对照组,采用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判断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 性质,采集外周血并测定EMMPRIN 的表达量以及MMP-1、MMP-2、MMP-3、MMP-9、MMP-14 的含 量。结果 SAP 组和ACS 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EMMPRIN 的荧光强度以及血清中MMP-1、MMP-2、 MMP-3、MMP-9、MMP-14 的含量高于对照组,SAP 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EMMPRIN 的荧光强度以 及血清中MMP-1、MMP-2、MMP-3、MMP-9、MMP-14 的含量高于ACS 组;SAP 组和ACS 组患者斑 块性质越不稳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EMMPRIN 的荧光强度以及血清中MMP-1、MMP-2、MMP-3、 MMP-9、MMP-14 的含量越高;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EMMPRIN 的荧光强度与血清中MMP-1、MMP- 2、MMP-3、MMP-9、MMP-14 的含量呈正相关。结论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EMMPRIN 表达量上调与粥 样斑块性质不稳定、MMPs 含量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在短期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对其血清金属蛋白酶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住院的ACS患者66例作为治疗组,另选健康志愿者65例作为对照组。ACS患者除接受基础对症治疗外给予瑞舒伐他汀6周,比较ACS患者治疗前后,及与对照组的MMP-9、纤溶酶原聚合剂抑制因子(PAI-1)的差异。结果:ACS患者治疗前血清MMP-9、PAI-1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过6周治疗后ACS患者的血清MMP-9、PAI-1均显著减小(P<0.05),但依旧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具有降低ACS患者MMP-9,降低炎症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红花黄色素冻干粉针剂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功能和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影响。方法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患者98例,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红花黄色素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50例),2组病人均应用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红花黄色素静脉滴注。同时检测发病后第3天、7天时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含量,1个月时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1个月内随访主要临床心血管事件。结果红花黄色素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患者左室射血分数(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4),血清MMP-2和MMP-9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再次发病住院治疗和死亡的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能够显著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MMP-2和MMP-9,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血清学水平上探讨c-反应蛋白(CRP)、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关系,评价CRP、MMP-2、MMP-9水平作为ACS的血清学指标的意义。方法:分别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散射比浊法对3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3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0例非冠心病者(正常对照组)外周血清CRP、MMP-2、MMP-9水平进行测定。结果:ACS组,SAP组血清CRP、MMP-2、MMP-9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CS组血清CRP、MMP-2、MMP-9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CRP、MMP-2、MMP-9水平可反映斑块稳定性,可作为检测ACS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中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水平变化及其相关性,探讨sCD40L、MMP-9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发生的关系,评价血浆sCD40L及MMP-9水平作为粥样斑块破裂的血浆学指标意义。方法: 选取ACS患者48例,稳定型冠心病(SCHD)患者17例及正常对照组15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浆sCD40L、MMP-9水平,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ACS患者血浆sCD40L水平均显著高于SCHD组和对照组(P<0.01),ACS患者血浆MMP-9水平亦显著高于SCHD组和对照组(P<0.01),ACS患者血浆sCD40L与MMP-9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浆sCD40L和MMP-9水平明显升高,可能与不稳定粥样斑块破裂密切相关,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