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上胃肠道良恶性狭窄或阻塞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目的探讨上胃肠道良恶性狭窄或阻塞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和它的优选法及其中远期疗效.方法上胃肠道(upper gastrointestinal tract,UGIT)良恶性狭窄或阻塞患者120例,其中UGIT良性狭窄球囊导管扩张术组(A组)35例;UGIT恶性狭窄或阻塞永久性无膜和带膜或部分带膜金属支架扩张组(B组)35例;UGIT良性狭窄永久性部分带膜金属支架扩张组(C组)25例;UGIT良性狭窄暂时性部分带膜金属支架扩张术组(D组)25例.A组在X线引导下行球囊扩张;B组、C组和D组在X线引导下放置部分带膜和无膜金属支架,D组在支架术后3 d~7 d由内镜取出.所有患者治疗前吞咽困难评分2~4级.结果A组35例共进行67次球囊扩张,平均1.9次.B组35例安放无膜或部分带膜金属支架35只.C组25例安放部分带膜金属支架15只;无膜金属支架10只.D组25例安放部分带膜金属支架25只.B,C和D组支架置入成功率100%;D组支架取出成功率100%.A组UGIT管腔最窄处直径术前为(3.1±1.7)mm,术后为(8.9±3.3)mm;吞咽困难评分术前为(2.7±1.2)级,术后为(1.1±0.4)级;并发症发生率为疼痛29%(10/35)、反流23%(8/35)、出血9%(3/35);超过1 a的随访患者中91%(32/35)复发吞咽困难.B组UGIT管腔最窄处直径术前为(2.9±2.5)mm,术后为(17.3±2.5)mm;吞咽困难评分术前为(3.1±0.5)级,术后为(1.6±0.7)级;并发症发生率为疼痛20%(7/35)、反流9%(3/35)、出血14%(5/35)、支架移位6%(2/35);超过6 mo的随访患者中17%(6/35)复发吞咽困难,超过1 a的随访患者中50%(15/30)复发吞咽困难.C组UGIT管腔最窄处直径术前为(3.1±2.4)mm,术后为(17.7±2.1)mm;吞咽困难评分术前为(2.5±1.1)级,术后为(0.5±0.3)级;并发症发生率为疼痛40%(10/25)、反流60%(15/25)、出血12%(3/25)、支架移位16%(4/25);超过6 mo的随访患者中20%(5/25)复发吞咽困难,超过1 a的随访患者中25%(3/12)复发吞咽困难.D组UGIT管腔最窄处直径术前为(3.3±2.2)mm,术后为(15.1±2.9)mm;吞咽困难评分术前为(2.8±0.9)级,术后为(0.6±0.4)级;并发症发生率为疼痛40%(10/25)、反流12%(3/25)、出血16%(4/25);超过6mo的随访患者中12%(3/25)复发吞咽困难,超过1 a的随访患者中13%(2/15)复发吞咽困难.结论带膜或部分带膜金属支架是UGIT恶性狭窄或阻塞介入治疗首选方法;球囊导管多次分级扩张术和暂时性部分带膜金属支架扩张术是UGIT良性狭窄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方法;在UGIT良性狭窄介入治疗中远期疗效方面,暂时性部分带膜金属支架扩张术是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切割球囊成形术对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的即刻和 6个月内随访效果。方法  6 9例支架内再狭窄患者随机分配到切割球囊组 (38例 )和普通球囊治疗组 (31例 )。球囊扩张前及扩张后即刻在定量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内超声下 ,测定相关参数。观察随访 6个月内临床改善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研究终点包括出现心肌梗死 ,需要冠状动脉搭桥或再介入治疗。结果 两组的手术成功率均为 10 0 %。切割球囊组 1例患者扩张后在支架的远端出现夹层。平均随访 (6 .7± 2 .3)个月。切割球囊组于术后 3和 6个月时的再狭窄率显著低于普通球囊组(15 %∶38%及 18%∶4 2 % ,P <0 .0 0 1)。扩张后即刻血管直径获得值在切割球囊组和普通球囊组分别为 (1.72±0 .5 2 )mm和 (1.15± 0 .5 4 )mm ,随访 3个月及随访终点时切割球囊组的血管直径晚期丢失分别为 (0 .2 6± 0 .0 5 )mm(3个月 )及 (0 .38± 0 .0 6 )mm ,同时的普通球囊组丢失值分别为 (0 .78± 0 .19)mm(3个月 )及 (0 .89± 0 .16 )mm。结论 切割球囊成形术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支架内狭窄效果可靠 ,安全 ,容易操作 ,再狭窄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旨在研究一步法经皮球囊扩张术治疗重度二尖瓣狭窄15年经验及长期随访.方法摒弃传统的三步法,采用一步法经皮经房间隔穿刺球囊扩张治疗二尖瓣狭窄.结果492例二尖瓣球囊扩张术成功率98.2%(483/492),术后二尖瓣口面积明显增加从(0.89±0.18)至(2.21±0.41)cm2.211例随访8个月~9年2个月,二尖瓣再狭窄率为11.14%(24/211),死亡率为(4.2/211),二尖瓣再置换术为5.2%(11/21).结论一步法经皮球囊扩张术治疗重症二尖瓣狭窄成功率高,近远期疗效均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验作者改良的DK Crush技术能否确保最终对吻扩张的成功.方法 本研究属于连续、非随机和开放式研究,共入选了88例真性分叉病变(分支血管直径>2.0 mm)的患者.其中2004年10月至2005年1月间入选的44例患者接受经典Crush技术治疗,2005年1月至2005年6月间入选的44例患者接受DK Crush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30 d内的诸项参数.结果 DK Crush组与经典Crush组比较,患者分支血管病变长度长(13.5±3.4 mm比7.8±3.1 mm,P<0.05)、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需时短(44±12 min 比68±17 min,P<0.05)、最终对吻扩张成功率高(100%比70%,P<0.01)、使用球囊数鼍少(1.6±0.4个比2.7±0.7个,P<0.05)及造影剂使用量小(102±38 mL比176±46 mL,P<0.05).DK Crush组与经典Crush组患者的主干与分支血管之间的夹角[(57±18).比(47±15).],主干血管病变长度(24.3±8.6 mm比21.1±7.3 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典Crush组有两例(4.3%)最终对吻失败的患者出现亚急性血栓栓塞.DK Crush组术后即刻分支血管开口部位最小血管直径显著大于经典Crush组(3.01±0.13 mm比2,74±0.12 mm,P<0.01),而残余狭窄却显著小于后者(7.3%±8.6%比17.4%±11.2%,P<0.05).经典Crush组有5例患者术后即刻分支血管开口残余狭窄>30%(对吻失败).结论 经典Crush技术存在的技术缺陷是导致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改良的DK Crush技术能显著提高对吻扩张的成功率.进一步的随机研究可以明确后者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支架重建血运治疗上肢动脉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支架置入治疗上肢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近中期疗效.方法21例23条严重狭窄的上肢动脉经股动脉和(或)肱动脉路径置入支架,并随诊观察手术的疗效.结果支架置入术(PTAS)均获成功(100%),23处病变狭窄程度从术前的(90±6)%降至(4±7)%,病变处血管直径从术前的(0.7±0.5)mm升至(6.7±0.9)mm,有非常显著差异(P均<0.0001).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术后总显效率85.7%(18/21),有效率14.3%(3/21).术后随访3~29(12.9±7.7)个月,19例患者疗效稳定,2例大动脉炎患者2条动脉再狭窄.结论支架置入治疗上肢动脉狭窄安全,近中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蛋白涂层支架携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预防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效果。方法 :金属支架涂层为胶联明胶制成。应用标准球囊导管技术 ,将包被有VEGF的涂层支架置入小型猪 (n =10 )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 ,以相同方法置入单纯蛋白涂层支架作为对照组 (n =10 ) ,支架与血管直径之比为 1.1~ 1.3∶1。结果 :在支架置入后 3个月时冠状动脉造影显示 :VEGF组无再狭窄发生 ,而对照组均发生显著的再狭窄。组织病理学形态分析结果显示 :VEGF组新生内膜面积 (1.8± 0 .6 )mm2 ,平均百分狭窄面积 (2 5 .9± 6 .5 ) % ,平均管腔狭窄百分数 (40 .4± 13.7) % ,均较对照组〔分别为 (2 .6± 0 .7)mm2 ,P <0 .0 5 ;(93.1± 11.5 ) % ,P <0 .0 1;(88.2± 14 .4 ) % ,P <0 .0 1〕小 ;内膜面积 /中膜面积比值 ,治疗组较对照组减少了 5 5 .3%。结论 :在小型猪模型使用蛋白涂层包被VEGF支架 ,能预防内膜过度增殖 ,从而预防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暂时性金属内支架扩张术在贲门失弛缓介入治疗中应用及其中远期疗效随访.方法 20例贲门失弛缓患者,在x线引导下置入国产带膜支架,术后3 d-7 d,由内镜取出,20例贲门失弛缓患者安放暂时性金属内支架20只(其中20 mm直径支架12只;25mm直径支架8只).治疗前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并给予食管下段括约肌(LES)静息压力测定.结果 20例患者支架置入和支架取出成功率均为100%.操作死亡率为0%.支架置入后吞咽困难明显好转,吞咽困难评分0级;贲门管腔直径20mm和25mm,平均(22±3)mm.暂时性支架扩张术后,贲门狭窄直径明显高于治疗前、吞咽困难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LES静息压明显降低(P<0.001);支架置入前,食管管腔直径1~9(平均5±4)mm;支架取出1 wk内管腔直径为10~18(平均14±3)mm.吞咽困难评分术前为2~3(平均2.4±0.3)级;支架取出后吞咽困难评分为0~1(平均0.5±0.3)级.支架置入前LES静息压力为40~66(平均53±10)mmHg(1mmHg=0.133kPa);支架取出后LES静息压力为0~20(平均10±8)mmHg.支架置入后并发症有胸部胀痛12例,反流8例.支架取出后少量出血3例,反流2例.所有并发症均给予有效处理.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26(平均16.5±9.3)mo.随访期内使用直径20 mm支架的患者有3例(15%)在治疗后6mo内复发吞咽困难,17例(85%)在随访期内吞咽能力明显好转.结论 暂时性金属内支架扩张术是贲门失弛缓介入治疗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且中远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紫杉醇涂层球囊(DEB)对比切割球囊治疗直径2.5mm以下冠状动脉原发开口病变的疗效。 方法 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入选2014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深圳医院应用PCB或切割球囊行冠状动脉原发病变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66例(冠状动脉原发开口病变,所有病变参考血管直径均2.0mm0.05。(2) 介入治疗前DEB与切割球囊参考血管内径分别为2.76±0.4 mm和2.81±0.6mm,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两组术前血管最小管腔直径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分别为1.01 ±0.3mm vs 0.96±0.5 mm,P>0.05));两治疗组间术前直径狭窄率(%)也无明显差异, P>0.05)。 (3) DEB组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切割球囊组1例患者在术后当天因对角支靶病变D型夹层累计前降支主干,行前降支补救性支架植入后好转。(4)两组患者前期血管造影:两组术后即刻最小管腔直径(2.42±0.38 mm vs 2.33±0.41 mm)、直径狭窄率(15.6%±7.82vs 16.3% ±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9-12月随访,相比于切割球囊组,DEB组的段内分析的最小管腔直径更大(1.97 ±0.75mm vs 1.78±0.73 mm,p <0.05),且直径狭窄百分数更低(18.8% ±16v25.2% ±19,p <0.01);DEB组靶病变再狭窄发生率更低(6.1% vs 15.2% ,P<0.05),血管造影晚期管腔丢失平均值更小( 0.34±0.04mm vs 0.46±0.05mm,P<0.05)随访期间两组再发心绞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 vs 15.1%,P> 0.05);切割球囊组有1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结论 在小血管原位开口病变患者中,药物球囊和切割球囊处理均得到良好的介入效果,相比于切割球囊,药物球囊治疗小血管原位开口病变的晚期血管造影结果更优。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评价蛋白涂层金属支架携带质粒介导的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 (iNOS)基因局部转染血管壁 ,预防冠状动脉内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效果。方法 金属支架涂层为胶联明胶制成。载体为去内毒素纯化pcDNA3。采用标准球囊导管技术 ,将吸附有质粒介导的人肝脏的iNOS基因(pcDNA3hepiNOS)涂层支架置入小型猪 (n =9)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 ,以相同方法置入单纯蛋白涂层支架做为对照组 (n =9) ,支架与血管直径之比为 1.1~ 1.3:1。结果 在支架置入后 7d ,RT PCR检测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证实在pcDNA3hepiNOS转染的血管段有iNOSmRNA的表达和iNOS蛋白生成 ,而远离器官则无基因的表达。 3个月时冠状动脉造影显示 :转染pcDNA3hepiNOS组 (n =5 )无再狭窄发生 ,而对照组均发生显著的再狭窄。组织病理学形态分析结果显示 :pcDNA3hepiNOS组新生内膜面积 (1.7± 0 .8)mm2 、平均百分狭窄面积 (2 6 .5± 7.5 ) %、平均管腔狭窄百分数 (4 1.2± 16 .5 ) % ,均较对照组小 ,对照组分别为 (2 .8± 0 .8)mm2 ,P <0 .0 5 ;(94.2± 14.3) % ,P <0 .0 0 1;(88.0± 16 .6 ) % ,P <0 .0 0 1;比较内膜面积 /中膜面积比值 (I/M)治疗组较对照组减少了 5 9.8%。结论 在小型猪模型使用蛋白涂层支架携带纯化质粒介导的iNOS基因可直接导入血管  相似文献   

10.
支架置入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支架置入治疗肾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6例患者 (男 3,女 3) ,年龄 38± 17岁 ,患有严重的肾动脉狭窄 (8条病变 ) ,因单用高压球囊扩张效果不满意 ,置入球囊扩张支架。术后定期随访。结果 :1条病变残留狭窄 10 % ,其余 7条病变无残留狭窄。所有患者血压均有明显下降 ,收缩压从 16 4± 13m m Hg降至 12 7± 16 mm Hg;舒张压从 98± 11mm Hg降至 80± 10 mm Hg。 3例停用降压药物血压仍正常 ,另 3例降压药从 4种减至 2种血压仍能满意控制。平均随访 6± 2月 ,疗效能稳定维持。结论 :支架置入是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的安全有效方法 ,其初步疗效满意 ,远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调查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可能引起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及支架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随访的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较全的 137例支架术后患者。依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其分为支架内再狭窄组和非再狭窄组 ,然后对可能引起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和支架相关因素在两组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年龄、吸烟、饮酒等情况相似 ,高血压病及糖尿病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再狭窄组术前靶血管狭窄程度较非再狭窄组重 ,分别为 91%± 7%和 88%± 14% (P =0 0 33)。再狭窄组所选支架的平均直径较非再狭窄组的小 ,分别为 (3 19± 3 90 )mm和 (3 6 3± 0 30 )mm(P =0 0 0 5 ) ;支架长度却较非再狭窄组的长 ,分别为 (2 1 91± 8 98)mm和 (18 2 0± 6 0 7)mm(P =0 0 11)。再狭窄组的支架扩张总时间明显短于非再狭窄组 ,分别为 (2 2 74± 19 5 6 )s和 (2 9 12± 2 5 72 )s(P =0 0 2 6 )。两组的支架扩张次数和扩张压力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本文资料提示年龄、吸烟、饮酒、高血压病、糖尿病、支架扩张次数及压力的大小等因素对支架内再狭窄无明显影响 ,但术前靶血管狭窄程度和支架长度与支架内再狭窄呈正相关 ,而支架直径和支架扩张总时间则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辛立  卜令秀  邵先玉 《山东医药》2006,46(27):33-34
62例难治性食管狭窄和24例食管瘘患者在内镜和X线下行扩张术并置入记忆合金支架。62例食管狭窄者狭窄处直径由术前的(0.4±0.15)cm增至(1.85±0.11)cm(P<0.01),吞咽困难由(2.78±0.42)级改善为(0.94±0.73)级(P<0.01)。24例食管瘘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瘘口全部闭合,吞咽困难及呛咳均消失,恢复经口进食。认为根据难治性食管狭窄和瘘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扩张置管方法,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二尖瓣储备在PBMV术后和长期随访中的变化及与心功能关系,更客观、全面地评价PBMV术远期疗效.方法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提高心率,模拟轻、中、重度体力活动,分别于术后、随访期采用超声心动图观察MVA、MVG、Vmax、CO、EF等项指标,测量(LA).结果二尖瓣狭窄患者30例,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龄(33.3±7.2)岁,随访时间(36±6.36)个月.PBMV术后静息状态下MVA由(0.88±0.28)cm2增加至(2.02±0.34)cm2,MVG由(15.22±6.25)mmHg降至(3.78±1.34)mmHg(P<0.05),运动负荷状态下MVA由(2.02±0.34)cm2增加至(2.48±0.42)cm2,CO由(5.20±0.84)L/min增加(10.20±0.90)L/min(P<0.05),提示二尖瓣储备、心功能储备部分恢复.经36±6.36月随访.MVA有所下降[(2.02±0.34)cm2降至(1.72±0.34)cm2,P<0.05],MVG、Vmax有所回升[MVG(3.78±1.34)mm Hg增至(5.16±1.78)mm Hg;Vmax(1.12±0.20)m/s增至(1.48±0.36)m/s,P<0.05],而CO、Ⅱ无显著变化[CO(5.20±0.84)L/min至(4.73±0.77)L/min;EF(66±7.6)%至(58±7.2)%,P>0.05],25例患者心功能仍然维持在Ⅰ~Ⅱ级,未再次行PBMV或瓣膜置换术(占83.3%),随访超声负荷试验显示二尖瓣储备率并未随着MVA同步减小,心功能储备尚好,并且左房前后径显著缩小.结论 PBMV术导致MVA增大同时其储备功能部分恢复.二尖瓣储备较术后静息状态下MVA值对心功能的评价具有更大价值.长期随访中MVA有所缩小,但大多数患者二尖瓣储备功能仍较好保留,心功能并未受到显著影响.PBMV远期效果良好,MVA及其储备率是远期心功能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4.
高压球囊气道成形治疗良性近端气道狭窄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1  
目的 对纤维支气管镜 (纤支镜 )介导下高压球囊扩张气道成形治疗良性近端气道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对 37例不同原因造成的不同部位近端气道的良性狭窄患者 ,实施纤支镜介导下高压球囊扩张气道成形术 ,分别于术前和最后一次球囊扩张术后的当天 ,对患者狭窄段的气道直径、气促评分和一秒钟用力呼吸容积 (FEV1 )进行测定并对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评价。对所有患者均进行了 4~ 2 8个月 (平均 1 4 6个月 )的随访。结果  37例良性近端气道狭窄的患者分别接受高压球囊扩张 1~ 6次 ,平均接受球囊扩张 (2 4± 1 1 )次。经过高压球囊扩张气道成形术后 ,狭窄段气管、支气管管径明显增大 ,即刻疗效达 1 0 0 %。狭窄段气道直径由扩张前的 (2 6± 1 2 )mm增加到 (6 9± 1 8)mm(P <0 0 1 )。气促评分亦由术前的 2 0± 0 8减少到 0 7± 0 6(P <0 0 1 )。 37例患者中有 2 6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进行了FEV1 的测定 ,2 6例患者的术前平均FEV1 为 (1 3± 0 6)L ,经球囊扩张治疗后升至 (1 8± 1 0 )L(P <0 0 1 )。经过 4~ 2 8个月的随访 ,远期疗效达 89% (33/ 37)。其中有 4例患者因肉芽组织过度增生或气管支气管软化而接受了微波、氩气刀或支架植入等联合治疗。37例接受此方法治疗的患  相似文献   

15.
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394例随访结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治疗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二尖瓣狭窄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采用Inoue单球囊对680例风心病二尖瓣狭窄者行PBMV术治疗,其中394例进行了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6±14)个月。结果 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差由(18.2±6.8)mmHg降至(7.2±3.8)mmHg,瓣口面积由(1.04±0.21)cm2增至(1.98±0.55)cm2,左房内径由(44±8)mm降至(38±6)mm;8例出现明显再狭窄,其中5例再次PBMV术,3例行瓣膜置换术。结论 随访结果证实,PBMV治疗风心病二尖瓣狭窄的中、远期效果良好,瓣膜条件特别是瓣下病变的程度是影响中、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切割球囊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研究切割球囊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2例病人,23支病变冠状动脉,25处病变,其中支架内再狭窄17例、18支血管、18处病变,距前次介入治疗平均(7.6±3.5)个月,使用切割球囊对病变进行扩张,观察扩张效果并进行临床门诊随访。结果 全部病变均取得成功,平均扩张次数(5.2±2.3)次,平均球囊总充盈时间(233.9±94.8)s,平均最大扩张压力(9.4±1.9)大气压,术后血管狭窄程度明显减轻[(89.6±8.7)%vs(17.6±17.1)%,P=0.001],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再狭窄病变中有3处需使用普通球囊补充扩张,1处因原支架出口处撕裂再次置入支架,初次介入治疗者,因明显内膜撕裂或残余狭窄需置入支架者3例。临床随访0.5~20(7.4±6.9)个月,有2例出现心绞痛复发。结论 切割球囊对冠状动脉狭窄尤其是支架内再狭窄是有效、安全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葛根素抑制家兔髂动脉球囊损伤后再狭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观察家兔髂动脉球囊损伤后葛根素抑制损伤部位平滑肌细胞增殖的药效。复制球囊损伤家兔髂动脉造成血管狭窄模型 ,实验分为 5 0mg (kg·d)葛根素治疗组、10 0mg (kg·d)葛根素治疗组和手术对照组 ,通过体外超声定期检测血管腔直径 ,病理切片观察血管内膜和中膜面积。结果发现 ,球囊损伤术后第 5周 5 0mg (kg·d)葛根素治疗组的血管直径 (1.6 6± 0 .4 1mm)和 10 0mg (kg·d)葛根素治疗组的血管直径 (1.5 9± 0 .17mm)显著高于对照组(1.13± 0 .4 3mm)。病理切片结果发现 10 0mg (kg·d)葛根素治疗组内膜 /中膜面积比 (36 %± 18% )显著低于对照组(12 4 %± 6 4 % )。结果提示 ,葛根素对球囊损伤术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经皮介入栓堵双向Glenn术后扩张奇静脉的结果。方法:8例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双向Glenn术后发现奇静脉和/或半奇静脉扩张,平均年龄(7.7±3.3)岁,平均体质量(24±6)kg,距双向Glenn手术1.0~4.7年,平均2.7年。入院时氧饱和度(SO2)平均(0.80±0.08)。心血管造影显示扩张的奇静脉和/或半奇静脉,平均内径(8±2)mm,与上腔静脉内径比值平均0.66±0.14。肺动脉的Mcgoon比值平均2.3±0.3,Nakata指数平均(248±75)mm2/m2,平均肺动脉压(PAP)和上腔静脉压(SCVP)均为(13.4±3.3)mmHg(1 mmHg=0.133 kPa)。1例合并左肺动脉(LPA)起始部中度狭窄。于基础麻醉下经皮导管栓堵奇和/或半奇静脉,1例同时行LPA狭窄部位球囊扩张。结果:栓堵术后SO2升高至平均〔(0.86±0.04),P<0.0001〕,PAP〔(12.9±3.4)mmHg,P=0.53〕和SVCP〔(12.7±3.2)mmHg,P=0.09〕无变化。4例于栓堵术后1 w至1年行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CPC)。4例随诊1~2年SO2无变化。结论:双向Glenn术后合并奇静脉和/或半奇静脉扩张、SO2降低,但无SCVP或PAP升高者,可经皮介入栓堵奇静脉和/或半奇静脉,以增加肺血流量,提高体循环SO2。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缩窄随访结果,以评价该介入方法的长期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1987年9月至1999年8月,我院共有24例先天性主动脉缩窄患儿接受了27次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其中19例为局限性峡部缩窄(隔膜型),4例为主动脉弓发育不良型,1例为手术后再狭窄。选择的球囊直径一般不超过缩窄段近端主动脉直径(11.06±2.80)mm与(11.78±3.18)mm,球囊/缩窄段之比为2~4(平均2.57±0.68)。术后随访6个月-12年,平均(6.2±2.8)年。跨缩窄段压差≤20mmHg(1mmHg=0.133kPa)为疗效良好。结果术后跨缩窄段压差由(48.2±14.7)mmHg下降至(15.0±13.1)mmHg(P<0.01),缩窄段直径由(4.7±2.4)mm增加至(8.8±3.3)mm(P<0.01)。19例(79%)即刻疗效良好。5例疗效不良患儿中,4例为主动脉弓发育不良型,1例为隔膜型。19例疗效良好患儿中,18例为隔膜型,1例为手术后再狭窄。1例隔膜型初次疗效良好的患儿随访中压差上升至30mmHg,2年半后接受第二次扩张术并获良好疗效;1例发育不良型患儿即刻疗效不佳,7年后再次行扩张术但疗效仍不理想;1例隔膜型但初次疗效不佳的患儿7年后再次行扩张术获良好效果。随访中无动脉瘤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可有效治疗手术后复发性或隔膜型主动脉缩窄,对发育不良型主动脉缩窄治疗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旨在研究一步法经皮球囊扩张术(PBMV)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和瓣膜分离术后二尖瓣再狭窄15年经验及长期随访。方法:摒弃传统的三步法,采用一步法经皮经房间隔穿刺球囊扩张治疗二尖瓣狭窄。结果:492例二尖瓣球囊扩张术成功率98·2%(483/492),术后二尖瓣口面积明显增加从(0·89±0·18)cm2至(2·21±0·41)cm2。211例随访8个月至9年2个月,二尖瓣再狭窄率为11·14%(24/211),病死率为(4·2/211),二尖瓣再置换术为5·2%(11/211)。46例二尖瓣闭式分离术后再狭窄。球囊扩张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二尖瓣外科术后再狭窄患者瓣口面积(MVA)由(1·03±0·28)cm2增至(1·94±0·27)cm2(P<0·001),其中28例随访(4·3±2·1)年,MVA为(1·81±0·27)cm2(与术前比较,P<0·001,与术后即刻比较,P>0·05),发生再狭窄3例,已成功第二次PBMV。结论:一步法PBMV治疗严重二尖瓣狭窄成功率高,并发症低;对年龄≥50岁伴轻度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反流者,二尖瓣闭式分离术后再狭窄者,近远期疗效显著,具有创伤小,安全、有效可重复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