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冯则怡 《四川中医》2006,24(11):96-96
厌食症为小儿常见疾病。因小儿脾胃生理、病理特点、小儿性格特点和常见病因,临床多见肝郁之证、中焦寒热错杂证、脾胃虚夹食滞湿邪证,以此论治,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小儿厌食是指小儿长时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厌恶进食的病症,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尤以城市独生子女为多见,轻者仅为食欲不振,重者可致他疾,如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因长期的厌食,营养摄入不足,生长发育迟缓;抗病能力低下,易患其他疾病等等。因此,要加强小儿厌食症辨治的力度。现将笔者在临床辨证治疗中的体会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桂枝汤源于《伤寒论》,由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和大枣组成。此方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功效,传统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该方药用历史悠久,配伍严谨,疗效卓著,其主治并不局限于太阳中风之表证,而是能够用于治疗多脏腑、多病证之良剂。笔者临床常用本方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方义简析桂枝汤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篇》之主方,用于太阳病中风证。临床以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  相似文献   

5.
<正>小儿厌食症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属于祖国医学"恶食"、"伤食"、"食积"、"痰滞"等范畴。其临床表现为小儿长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至拒食的慢性食欲障碍性疾病,其病程较长,多为2个月以上[1]。张骠教授系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南京市名中医,治学严谨,经验丰富,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导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叶蜀晖 《河南中医》2004,24(9):63-63
噎膈,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食道疾患,如食道炎、食道憩室病、食道肿瘤等。关于噎膈的起源,《医宗说约》中记载,噎膈之病,其原非忿怒抑郁,即忧愁思虑,其来有渐,始则痞满,火嘈,吞酸,既而逢食则噎,尤可少食,久则食下即吐,或粒米不下咽。《名医指掌》在分析其致病因素及发病机制中说,此病多起于忧郁,忧郁则气结于胸臆而生痰,久则痰结成块,胶于上焦,道路狭窄,不能宽畅,饮或可下,食则难入,而病成矣。  相似文献   

7.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心窝部以下,脐以上的胃脘部疼痛为主症,或伴有脘胀、纳呆、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的一种病症,它相当于近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胃癌等病,部分胆道疾病,胃部手术后的症状,胃黏膜脱垂等也有以上述之症为主出现的,应根据病史、体征、理化检查等参考资料。四诊参合,辨证与辨病结合,明确诊断,再分析病机性质及主次程度,确定治疗选方用药。  相似文献   

8.
黄疸是各种急慢性肝病发展过程中常见的病理现象,积极消退黄疸是保证肝功能恢复的重要措施,现将临证心得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血府逐瘀汤是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治疗胸中血府血瘀之证而立的方子.具有活血化瘀而不伤血、舒肝解郁而不耗气的特点.该方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枳壳、柴胡、桔梗、牛膝、甘草组成,具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通经活络之功效,用于瘀血内阻、头痛胸痛、内热瞀闷、失眠多梦、心悸怔忡等症.余在临症中反复探究此方之用,对某些久、难之证常获良效.现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张老是内科副主任医师,幼承家学,从医四十余裁,对肾炎治疗尤长,立足辨病,着眼辨证,并提出肾炎水肿,也应从肝论治,现整理如下,就正于同道。前人对肾炎认识:肾炎,祖国医学无这病名,《内经》称为“水”,《金匮要略》称为水气。是指人体水液潴留,引起头面、眼睑、四肢等遍体浮肿而言。前人对水肿分类,《内经》有“风水”、“石水”、“涌  相似文献   

11.
笔者从事儿科临床 2 0余年 ,对一些疾病的诊治积累了经验 ,现不揣浅陋 ,介绍如下。1 外感高热 ,应按表里辨治高热可在多种疾病中出现 ,而以外感温热病最为常见 ,治疗时必须掌握以下几点 :1小儿具有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 ,往往表邪未尽 ,已传入里 ,在起病 2~ 3日后常为表证兼里热证。故解表的同时 ,兼清里热 ,如选用豆豉、薄荷等解表药的同时 ,又用柴胡、黄芩、板蓝根、一枝黄花、鸭跖草等清热药。因为单独使用解表药 ,虽汗出热退 ,但不久发热又作 ,所以应在使用解表药的同时 ,一定要佐以清热药。注意解表不忘邪热内传 ,清热不忘使…  相似文献   

12.
崔应珉 《河南中医》1998,18(5):311-312
胃下垂归属于中医“胃下”、“胃缓”之范畴,西医对此无特殊疗法。中医认为本病系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升举无力所致,治疗本病似有定法,不问临床病证,率直“陷者举之”,投以“补中益气汤”。虽然部分病人临床症状减轻,但对胃的升提并不理想,甚至个别患者服此药后症...  相似文献   

13.
1 过期妊娠补血催产王某,女,24岁,职工。因妊娠41周在县医院妇产科待产。妇科检查:产道、胎位及胎心音均正常。入院3天后仍无宫缩,恐日程过长,胎盘老化,影响胎儿,遂邀余用中药催产,见孕妇形体尚健,身无不适,舌淡红而嫩、苔薄白,脉滑。无证可辨。参照现代医学知识原理,应从刺激孕妇宫缩入手。处方:鳖甲20g,穿山甲15g(两药先煎),当归15g,川芎12g,桃仁15g,枳壳10g,川牛膝10g。2剂后无效,再进2剂,仍无宫缩。孕妇乃另延我院主任医师雷老诊治。拟方:阿胶15g(烊),当归10g,怀山15g,滑石12g,车前仁10g。余窃不以为然,用重剂破  相似文献   

14.
中风一病,中、老年人发病率较高,常可影响健康,危及生命,历来被视为重证、危证.笔者临床积累点滴经验,予以整理,请同道教正。从实践中探索病机探讨中风病机,当由临床症状着手,从果求因。中风以病起仓猝,如矢之中的,又如风云之突变,故以“中风”名之。但“风”仅从临床表现取类比象而作为病因之一,实未可概括此病之全貌。中风有起病急、发展快及起病缓慢,其来由渐两种类证,凡见猝然昏仆,不省人事,面红气粗,鼻鼾痰鸣,神昏失语,偏废痉急者,此多风阳痰火,激动气血,上冲犯脑,所谓“阳化  相似文献   

15.
宁侠  周绍华 《新中医》2012,(2):131-132
偏头痛是反复发作的一侧或两侧搏动性头痛,为临床常见的特发性头痛。发作前数小时至数日常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抑郁和倦怠等前驱症状。10%的患者有视觉先兆或其他先兆,发作频率从每周至每年1次至数次不等,偶可见持续性发作的病例。笔者在周绍华教授的指导下,对偏头痛的中医治疗进行了研究探索,积累了一些心得,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余从医20余载,专于脾胃病的治疗,临证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尤近年来通过温习经典,研读名师医案,从师学习,深受启发.现对泄泻的临证心得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中医学认为消渴的主要病因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先天禀赋不足、房劳伤肾和过服温燥之品等.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男性不育一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医治疗男性不育途径很多,确有效验,有必要深入探讨。今就此症病因病机香港台疗原则,略抒己见,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9.
<正>咳嗽是小儿常见的一种肺系病症,其证以外感、急性居多,一般预后良好,惟小儿肺脏娇嫩,寒热虚实易于转化,如失治、误治均可使病情迁延,甚或转成他病而危及小儿健康。先贤对此病论治常有"千方易得,一效难求"之感。笔者师法前人,结合临证辨治心得,总结如下,以飨同道。1析病详明,首重宣发肃降肺司呼吸,主宣发肃降,二者相反相成,共为肺气之机。若六淫邪气从口鼻皮毛而入,肺卫首当其冲,外邪贼表,遏郁肺气,致肺失宣发之职,则上窍不利,腠理失司,  相似文献   

20.
石膏入药早见于《本经》,为辛甘大寒之品,能清热泻火。止渴除烦。其功用已被现代药理证实有解热,镇静、消炎等作用,故临床常用于急性热性病证的高热、汗出、口渴、烦躁、谵妄、发斑、肺热喘促、胃火头痛、口疮等证。历代医家多认为石膏系大寒之品,故主张用于实热证,而虚证少用。如张锡钝《衷中参西录》中言:“石羔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