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血液经白细胞滤器滤除血液白细胞后红细胞性能改变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为临床安全输血提供实验数据。方法 选择42例入库合格血液,应用去白细胞过滤器去除白细胞,并于过滤前后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全血高切粘度、中切粘度、低切粘度、全血还原粘度)检测,以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变形指数和刚性指数,红细胞电泳时间,游离Hb等红细胞相关参数的测定。结果 经白细胞滤器处理后,红细胞各项指标均无明显改变,血液粘度轻度下降。结论 用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去除血液中白细胞不会改变红细胞形态,去白细胞后血液粘度下降,血液质量不受影响,而不影响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2.
3种白细胞过滤方法制备的血液质量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现代输血技术的进步,少白细胞血液在临床中的应用已较为广泛。为了解不同白细胞滤除方法对血液RBC和Plt的影响,我们对WBC滤除前后的少白细胞血液进行了相关试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去白细胞滤器滤除白细胞时导致滤盘不通的血液因素。方法选择40份去白细胞滤器滤白失败的血液标本和50份正常的血液标本,分别检验其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浓度,三酰甘油浓度。若疑有冷凝集素的血样做血清冷凝集素效价试验。结果全血黏度(低切、高切)和红细胞刚性指数增高(P<0.05),以及冷凝集素水平增高对白细胞滤器滤除白细胞有影响。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浓度、三酰甘油浓度的高低不会影响白细胞滤除(P>0.05)。结论全血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冷凝集素是导致去白细胞滤器滤除白细胞失败的主要血液因素。  相似文献   

4.
白细胞滤除输血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使用白细胞过滤前后血液质量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80份库存红细胞进行过滤前后血液学指标监测及3672单位血液过滤后临床应用观察。结果白细胞滤除率为99.7%,红细胞回收率为92.1%,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18%。结论白细胞过滤输血能显著降低非溶血性发生率,达到提高输血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去白细胞滤器对血脂滤过效果观察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近年来,去白细胞滤器在输血领域已经被广泛使用.滤除血液制品中的白细胞可以有效减少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预防HLA同种免疫反应、减少术后感染、病毒传播等.国内对使用去白细胞滤器滤除血脂的情况未见报道.笔者主要考察去白细胞滤器对血脂的滤除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检测64例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并与正常健康人 40例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结果表明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明显异常,认为血液流变学对慢性肺心病的诊断有一定意义;通过应用精制蝮蛇抗栓酶治疗,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及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慢性肺心病,尤其重症肺心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同时应用降粘、去纤、抗凝治疗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微循环的角度探讨了烧伤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以输血前后为依据,追踪观测了每一、二、三、四周5项指标的变化。结果:全血比粘度(ηb)、血浆比粘度(ηp)、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沉降率(Esk)和血红蛋白(Hb)均有改变,诸项指标在第一、二周变化不明显,而在第三、四周变化显著(p<0.05或P<0.01),四周以后基本趋于稳定。作者认为,对烧伤患者进行补液、输血治疗,利于患者皮扶粘膜微循环的改善,并需一定时间以后,才能显现明显的效果.建议对烷伤患者在输血前后定期观察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在治疗过程中,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血液流变学是生物流变学的一个重要分枝,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血液流变学不仅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不法之徒 与许多其它疾病有关,精神病的确切病因至今未明,为了探讨精神病患,是否存在血液流变学变化,我们对86例精神病患者进行了病情缓解前后血粘度的观察。  相似文献   

9.
老年性疾病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性疾病的患病率增加,而且血液黏度也增高,血液流变学指标也随之增加。为了解本地区老年常见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研究各组疾病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的相关性,现对274例来本院体检的老干部的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输血是抢救和治疗疾病必不可少的手段,不同程度的失血或贫血对输血数量和次数的要求都不一样.反复多次输血,易产生由同种免疫反应引起的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并大多与输入的白细胞有关.本文采用滤除白细胞输血器(简称白细胞滤器)过滤后输血与单用一次性管道输血器输血来观察患者输血过程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情况,并对用白细胞滤器过滤前后供者血液的有关参数变化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血液流变学有关指标与血液乳酸的相关性分析上海市中医医院(200071)张晓峰,黄松章,胡开敏近年来,血液流变学已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癌症、中医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但血液流变学与人体中糖代谢的关系未见报道。本文以血乳酸为指标,通过相关性分析,探...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去白细胞前后血液质量变化,及临床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降低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的效果。方法随机采集全血30袋(300ml/袋),在滤除白细胞操作前、后分别留取血液样本进行检测,分别记录过滤前后血液指标。分析临床130例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患者和133例输悬浮红细胞患者FNHTR的发生率。结果过滤后红细胞(RBC)回收率大于90%、白细胞去除率99.99%、血小板去除率76.66%、过滤后血液容积减少(44.28±3.12)ml,血红蛋白(HGB)含量、红细胞压积Hct、游离血红蛋白含量FHb、MCV、MCH及MCHC过滤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去白细胞组FNHTR发生率(2.95%)低于悬浮红细胞组(1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国产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滤器可有效去除白细胞,且红细胞回收率大于90%,达到或超过血站基本标准中对去白细胞血液成分的要求。临床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能有效减少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提高输血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回收式自体输血和异体输血对心脏手术患者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氧合状况以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2018年间,我院收治的拟行心脏手术患者69名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输血方式分为观察组(采用回收式自体输血,n=35)和对照组(采用异体输血,n=34)。于输血前、后采血,比较两组患者的循环指标、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氧合状况以及免疫功能。结果输血后1h,观察组PaO_2、PvO_2、SvO_2明显高于对照组(t=5.806、12.866、9.326,P0.05),ERO_2明显低于对照组(t=2.166,P0.05);观察组术后1 d,CD3+、CD4+、NK细胞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6.836、4.065、3.231,P0.05),术后7d,CD3+、CD4+、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t=10.808、6.796、6.497,P0.05);输血前后两组患者循环功能、凝血功能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回收式自体输血可有效维持循环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稳定,对凝血功能影响较小,相对异体输血更能改善患者血液氧合、减轻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14.
胡斌  赖俊浩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6):3834-3834
目前常见的各种血液和血液成分均含有大量的白细胞及炎性细胞因子,可引起非溶血性发热(FNHIR),据报道在多次输血的患者中发生率高达15%~37%<'[1,2]>,此外,还可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等.为保证临床输血安全和治疗效果,我院2007-09-01起在输血治疗时使用白细胞滤除器滤出血液中的白细胞,预防输血反应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国产白细胞滤器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输血是抢救和治疗疾病必不可少的手段,不同程度的失血或贫血对输血量和次数的要求都不一样,反复多次输血,易产生由同种免疫反应引起的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且大多与输入的白细胞有关。本采用滤除白细胞输血器(简称白细胞滤器)过滤后输血与单用一次性输血器输血比较的方法,观察患输血过程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情况,并对用白细胞滤器过滤前后供血液的有关参数变化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混杂样本剖析法”对900例不同性别、年龄组人群十三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参考值进行了研究,所得参考值多数与文献报道一致或相近,说明“混杂样本剖析法”可用于血液流变学指标参考值的确定,少数参考值与文献报道结果存在差异,由于某些血液流变学指标受地城、气候、年龄、性别和实验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生理性波动,各地应建立自己实验室的正常参考值。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运动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观察了38例冠心病患者运动前后血液流变学习指标的变化,并与3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表明:冠心病组在运动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具有高度显著性,特别是全血比粘度和纤维蛋白原.而对照组运动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无显著性。两组间运动前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无显著性,运动后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提示运动前后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有助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8.
观察无心肌梗塞的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10项指标的改变。结果:治疗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0项指标明显低于治疗前,经t检验差异性非常显著,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出现于心电图改变之前,出现于心肌梗塞发病之前,是冠心病发生心肌梗塞之前最早的发现。对冠心病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监测,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对预防急性心肌梗塞发生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白细胞滤除对保存期红细胞流变性及形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30名健康献血者的血液制备成红细胞悬液,随机分为实验组(n=30):使用去白细胞输血过滤器去除红细胞悬液中的白细胞(简称滤白组);对照组(n=30):未滤白的红细胞悬液;2组一起常规保存.取采血后d0、d7、d14、d21、d28、d35的血标本作白细胞(WBC)和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血液高剪切力、低剪切力及细胞形态学检测.结果 过滤前后红细胞悬液内的WBC为(6.80±0.85)(× 109/L) vs (3.12±0.26)(×106/L) (P <0.01);保存d21时低、高切粘度分别为:对照组(11.28±1.88)1/s、(2.85±0.29)200/s,滤白组(12.36±1.57)1/s、(2.93±0.22) 200/s,较保存1~2周明显上升(P<0.05),但组间比较未见明显著变化(P>0.05);瑞氏染色结果显示2组细胞形态也有不同变化,滤白组红细胞形态保存较好.结论 白细胞滤除能有效减少白细胞崩解产物或分泌因子对红细胞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检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前后11项参数进行自身配对比较,表明术后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手术创伤的应激反应和术中出血失水等引起全血粘度升高与输血补液,组织水分重新分布导致的全血粘度下降两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提示外科手术应“欠量”输血,以晶体、胶体液补充血容量,维持低HCT状态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