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从痹证的病因谈起 病因学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疾病病理变化、指导治疗。中医所说的“审因治论”,即说明了审查病因是辨证论治的基础。同样.我们对痹证病因的认识也有利於对痹证病理的认识,提高辨证论治水平。  相似文献   

2.
一、从痹证的病因谈起 病因学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疾病病理变化、指导治疗。中医所说的“审因治论”,即说明了审查病因是辨证论治的基础。同样.我们对痹证病因的认识也有利於对痹证病理的认识,提高辨证论治水平。  相似文献   

3.
病因学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疾病病理变化、指导治疗。中医所说的“审因治论”既说明了审查病因是辨证论治的基础。同样,我们对痹证病因的认识也有利於对痹证病理的认识,提高辨证论治水平。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及临床疾病谱的变化,我们对痹证病因的认识也有待提高,以利於痹证学术的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浅论痹证从肝论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兴华 《中医杂志》2007,48(7):666-666
1痹证的病因非独外邪所致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及临床疾病谱的变化,对痹证的病因的认识也有待深入。《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即认为痹证是由于人体同时感受外界的风、寒、湿邪气所致。自《内经》时代以来,历代医家多遵循《内经》外感风寒湿之说。这种传统的理论一直约束着对痹证病因病机的认识,影响痹证的研究和发展。事实上痹证的病因非独为外感风、寒、湿、热邪气所致,痹证的病因亦可因内伤七情、饮食失节或其它疾病发展而形成。情志失调,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是常见的导致痹证的病因。其实古代医家也认识到,某些痹证发病…  相似文献   

5.
病因学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疾病病理变化,以指导治疗.随着临床疾病谱的变化,我们对痹证病因的认识也有待提高,以利于中医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论痹证病因非独外感风寒湿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兴华 《北京中医》2007,26(1):30-31
病因学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疾病病理变化,以指导治疗。随着临床疾病谱的变化,我们对痹证病因的认识也有待提高,以利于中医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痹证从脾论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是临床常见病证 ,中医学在辨证论治、针灸理疗等方面的治疗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其病程长、易复发、疗效不稳定 ,后期还可发展为痿症等。从脾论治痹证 ,能达到标本兼顾 ,双向调节目的。试将其机理阐述于下 :1 理论依据1 1 中医学对痹证的认识是以《黄帝内经》为基础所谓“营气之道 ,内谷为宝。”营行脉中 ,内注于脏腑 ,外濡四肢百骸 ;卫主脉外 ,“而先行四未分肉皮肤之间”。二者均化生于水谷精微 ,并将营养物质输转至全身 ,营卫生成、运行、会合和功能正常 ,正是脾主运化的具体表现。也是维持人体筋骨、肌肉关节活动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提出继承传统中医学、发展现代中医学的关键是要创新与完善现代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现代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除了必须发展微观辨证,实行整体辨证、局部辨证和微观辨证相结合以外,还必须发展辨病论治,实行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辨病论治有利于对疾病的性质与预后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辨病论治应根据病情实行阶段论治,注意与辨证论治相结合。无论是辨病论治,还是辨证论治,都必须整体辨证、局部辨证和微观辨证相结合,都必须坚持整体观念、系统思维、辨证分析。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许多治疗方法超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范畴,而"辨病论治"的提法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且不能从中医理论上对其进行阐释。现代医学对许多疾病的病因已经认识得比较清楚,中医学如果据此建立辨因论治的理论,将可能解决上述问题,并对中医理论的发展产生重要意义:可能会将现代医学科学的研究成果纳入中医理论的范畴,辨因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可能会取得更佳的临床疗效,可能会成为中医临床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可能为中医药的发展指出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关于痹证的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对痹证的论述设有专篇,不仅定义了痹证,并且阐明了痹证的病因病机,对后世医家辨证论治痹证奠定了基础。但在治疗方面,《黄帝内经》只提出了针灸施治痹证的方法,对方药如何论治未有说明。因此,现将中医学对痹证的认识以及现代医家的研究进展加以分析整理,以期对临床治疗痹证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浅谈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陵冬 《国医论坛》2004,19(4):17-18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也是中医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有别于其他医学且最具特色的重要环节,由此也让许多人产生了一种误解,认为中医只讲“辨证”,不讲“辨病”与“辨症”,这实际上不符合中医学发展的客观情况,是对中医学的片面理解。毋庸置疑,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体系的核心,也  相似文献   

12.
张凯  范为民  胡怡芳  李艳 《光明中医》2015,30(2):252-253
<正>痹证的临床表现与现代医学中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感染性风湿病、代谢与内分泌疾病伴发的风湿性疾病相类似[1]。中医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进步,对于痹证的病因病机及论治已有深刻认识。早在《素问·痹论》就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论述。可见风、寒、湿三邪的侵入人体乃是痹证发病的病因。《素问·痹论》曰:"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失于疏故不通"。清代名医叶天士云:"大凡经主气,以络主血,久病血瘀。"据《血证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存在着的以西医辨病替代中医辨证的错误倾向,就中医学的辨证论治体系及其指导思想作了阐述。强调必须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正确运用中医辩证论治方法去认识疾病的本质,抓住其主要矛盾,才能提高诊疗水平,进一步发扬中医学的特色与优势。  相似文献   

14.
王涛  胡攸水  周卫国 《新中医》2009,(3):117-117
类风湿性关节炎(RA)属中医学痹证范畴。《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此即为痹证的发病病因及致病特点。但笔者临证发现,瘀血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致病作用亦不容忽视,就此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5.
简述中医学对风湿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中医辨证论治、分期论治、对药应用、基础方或单方单药应用等特色治疗方法,同时介绍一些医家对风湿痹证的不同认识以及其他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类风湿性关节炎 (RheumatoidArthritis ,RA)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组织慢性炎症病变为主要表现的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属于中医痹证范畴。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尚未阐明 ,中医学认为痹证的病因以风寒湿为外因 ,肾虚为内因。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 ,运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阐释肾虚痹证的发病机理 ,对于认识和治疗RA ,促进中西医结合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 肾虚是痹证发生的重要原因中医学认为 ,肾藏精 ,主骨生髓 ,只有当肾气充盛时 ,方能“筋骨坚” ,“筋骨劲强 ,肌肉满状”。若肾精亏虚 ,或先天不足 ,则…  相似文献   

17.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痹证的分期、分型及辨证论治作了详尽的论述。痹证之治有发汗祛湿、轻清宣化、固表除湿诸法。  相似文献   

18.
辨病与辨证论治的历史沿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临床上倾向于把病证结合理解为以西医诊病与中医治证的结合,并视作病证结合的基本模式,这种认识存在片面性。系统地回顾中医学辨病与辨证论治的历史沿革表明:《内经》时期确立辨病论治原则并产生辨证论治思想的萌芽;东汉张仲景奠定了在辨病论治体系下辨证论治的基础;晋唐时期辨病论治是进一步的继承与发展;宋金元明清时期确立辨证论治的核心地位;近现代医家对辨病与辨证结合论治作出重视审视。  相似文献   

19.
痹证病因早在<黄帝内经素问·痹论>中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不与风寒湿合,故不为痹",认为痹证是由于人体同时感受外界的风、寒、湿邪所致.自此以后,很多医家大多遵循痹证病因为感受外邪之说直至现代,认为痹证是由于风寒湿邪侵袭人体或感受热邪所致.这种痹证病因是由风寒湿热等外邪所致的传统理论制约着我们对痹证病因的认识,也影响痹证学术的研究和发展,事实上痹证病因并非单独由感受外邪所致,痹证也可单独由内伤七情,饮食不节或其他原因所导致.现将痹证的一些常见病因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病下辨证论     
中医学是世界上迄今作为一个体系能够保留最完整的传统医学。几千年来,其内涵不断发展和完善。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之一。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也一直是中医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深入探讨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有助于推动中医学的发展。笔者现追溯中医诊治及辨病、辨证的历史,结合现代医学,本着与时俱进的思想,提出“病下辨证”理论,希望有助于中医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