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尽管三维适形放疗(3D-CRT)以其照射野形状和剂量分布与肿瘤靶区的适形性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照射剂量的提高和正常组织的保护创造了条件,但摆位误差和器官运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NSCLC 3D-CRT治疗计划制定时计划靶区(PTY)确定和施照过程中肿瘤位置的不确定性,而影像引导放疗(IGRT)是分析和解决摆位误差和器官运动等因素对PTV确定及其施照过程中肿瘤位置变化影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千伏级锥形束CT(kV-CBCT)测量胸段食管癌调强放疗的摆位误差,探讨摆位误差对肿瘤靶体积和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的影响.方法 21例胸段食管癌患者经图像引导调强放疗,共获得173组CBCT摆位误差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中模拟患者的实际治疗过程,分析摆位误差对肿瘤靶区及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的影响.结果 21例患者左右、头脚、前后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是(2.73 ±1.85)、(3.19±2.71)和(2.35±1.71)mm.摆位误差对患者GTV的剂量学影响不明显,但误差却使患者95% PTV( D95%)接受的剂量与标准计划相比降低3.38 Gy,PTV最小剂量(Dmin)和平均剂量(Dmean)分别下降9.83和0.65 Gy,摆位误差的修正提高了计划靶区的适形度和剂量均匀性,标准计划相应值分别为(0.74±0.10)和(1.07±0.02),模拟计划相应值分别为(0.69±0.08)和(1.13±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3和-3.91,P<0.05);摆位误差对脊髓的最大剂量(Dmax)、双肺和心脏等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拟计划中脊髓的最大剂量均值为(42.20±4.97)Gy,标准计划为(41.37±2.75) Gy,摆位误差使部分患者脊髓最大剂量超过45 Gy,其中1例最大值达到52.8 Gy.结论 kV-CBCT图像引导胸段食管癌调强放疗可减小患者的摆位误差,提高PTV的受照剂量和治疗精度,摆位误差对双肺、脊髓和心脏受照剂量未见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电子射野影像装置(EPID)测量食管癌患者在调强放疗过程中的摆位误差,分析摆位误差对靶区和正常组织受量的影响,验证目前计划靶体积(PTV)外放范围的合理性。方法 36例食管癌患者用EPID测量其摆位误差,每位患者接受摆位验证4~6次(1次/周)。在医科达(CMS-XIO)治疗计划系统上模拟实际摆位误差,比较实际治疗过程中大体肿瘤体积(GTV)、临床靶区体积(CTV)和周围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结果 36例食管癌患者前后、左右、头脚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2.43±1.80)、(2.56±1.87)和(3.53±2.82)mm。摆位误差使食管癌患者GTV的95%体积接受的剂量(D95)与原治疗计划相比降低了50 c Gy,CTV的D95降低了78.21 c Gy。原计划(P1)和摆位误差计划(P2)的全肺接受20 Gy照射体积占全肺体积的百分比(V20)分别为24.34%和23.52%(P<0.05);心脏平均剂量分别为2 067.23 c Gy和2 021.33 c Gy(P<0.05);P1中无一例脊髓受量超过4 500 c Gy,而P2中12例脊髓最大剂量超过4 500 c Gy,其中1例最大剂量为5 602.70 c Gy。结论摆位误差使GTV、CTV的受照剂量降低,部分患者脊髓最大剂量超过耐受量,双肺、心脏受照剂量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4.
三维适形放疗在世界范围已逐渐成为放射治疗的常规技术,它能使治疗区的形状与靶区的形状一致,从三维方向上进行剂量分布的控制,提高局部的控制率,减少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在放射治疗中,定位和摆位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放射治疗的效果,不同程度的放疗并发症直接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现将腹部适形放疗患者的固定与摆位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全过程包括治疗靶区定位、治疗计划、治疗实施三个阶段。技术关键是靶区定位和摆位的精确以及靶区内照射剂量的高度集中。为了确保适形放疗的摆位精度,我们采用了检验坐标与计划坐标相互验证的摆位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摆位误差,提高了治疗精度。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随着临床剂量学和照射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在放射治疗中的应用,使得放射治疗的质和量有了很大提高,放射治疗的基本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将放射线的剂量集中到病变(靶区)内杀灭肿瘤细胞,、而使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少受或免受不必要的照射。这是放射治疗最理想的治疗技术,要使治疗区的形状与靶区形状一致,必须从三维方向上进行剂量分布的控制,立体定向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正是使高剂量区分布的形状在三维方向上与病变(靶区)形状一致,从而有效地提高治疗增益。  相似文献   

7.
前列腺癌调强放疗技术的开展已有十余年,已有大量研究证明调强放疗能显著降低膀胱直肠受量,提高靶区适形度,从而能提高靶区照射剂量[1-2].在前列腺癌调强放疗实施过程中,摆位误差、器官的运动造成的分次间误差和分次内误差会造成靶区漏照和危及器官超量等现象[3-4].近年来开展的图像引导放疗(IGRT)技术能在线校正摆位误差,能安全给予靶区更高的剂量.本研究通过分析摆位误差对前列腺癌调强放疗剂量的影响,探讨在线校正对前列腺癌调强放射治疗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研究放疗同期联合肿瘤治疗电场(TTF)治疗恶性胶质瘤时,TTF阵列对放疗摆位精度的影响。方法使用kV级锥形束CT(CBCT)以及X射线容积成像系统(XVI),分别对29例常规放疗患者和12例TTF同步放疗患者进行放疗摆位验证分析,在左右(Lat)、头脚(Lng)和胸背(Vrt)、侧旋(Roll)、侧倾(Pitch)和旋转(Rtn)6个方向上评估放疗摆位中心和治疗计划中心的误差。根据摆位误差数据重新确定计划中心点,并在不改变射野参数的条件下,重新计算剂量分布,评估计划靶区(PTV)和临床靶区(CTV)的V_(40)、D_(mean)、D98%、D2%,以及头皮组织的D_(mean)、D20 cm^(3)、D30 cm^(3)。结果行TTF同步放疗的患者在佩戴TTF阵列时,摆位误差朝脚方向平均增加了2 mm,最大增加了3.5 mm;朝背方向平均增加了1.3 mm,最大增加了2.7 mm;Roll和Rtn方向的摆位误差均向一侧增加了1.1°。PTV的V40最大下降了4.78%,D98%最大下降了6%,头皮的Dmean最大增加2.6%,D20 cm3最大增加3.2%,D30 cm3最大增加3.5%。CTV及PTV其余剂量参数偏差均在2%以内。结论TTF阵列对患者的Lng和Vrt方向的摆位误差有较明显的影响,并且增加了Roll和Rtn方向的摆位难度,Lat方向和Pitch方向无明显误差;摆位误差过大会明显降低PTV的剂量。  相似文献   

9.
调强放疗即适形调强放疗(conformal intensitymodnlated radiotherapy)。是在三维适形放疗(3-dimentional conformal radiontherapy)的基础上实现的。3DCRT是指照射野的形状在线束视野观(bearn eye view,BEV)方向上与靶区的形状一致而且高剂量区等剂量面的三维分布与靶区的三维形状一致;IMRT则是在3DCRT的基础上,通过射束剂  相似文献   

10.
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早期乳腺癌(Ⅰ -Ⅱ期)局部治疗模式已由传统的切除全乳的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转变为乳腺肿瘤局部切除或扩大切除术+术后放射治疗.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手术后实施全乳放射治疗的技术,主要包括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常规切线野放疗(CRT)、三维适形放疗(3D-CRT)和词强适形放疗(IMRT).本研究采用热释光测量方法,在临床治疗剂量条件下,实测患者健侧乳腺入射皮肤剂量,观察左乳腺癌保乳术后在仰卧位摆位条件下不同放射治疗技术时的健侧乳腺皮肤入射剂量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胸中段食管癌适形调强放疗(IMRT)和三维适形放疗(3D-CRT)两种不同技术中计划靶区(PTV)及正常组织的受量。方法对52例ⅡB-Ⅳ期胸中段食管癌患者用同一放疗计划系统分别设计IMRT和3D-CRT根治性放疗计划,应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比较两种方法中计划靶区和正常组织受量并且计算计划靶区适形指数(CI)和剂量不均匀指数(HI)。结果 IMRT方法的PTV适形度优于3D-CRT;脊髓剂量的最大值低于3D-CRT,但无统计学差异;心脏接受V25和V40的体积百分比低于3D-CRT;IMRT显著降低了肺部V10和V20的有效体积,但其肺部的V5大于3D-CRT。结论在可接受的放射性损伤的基础上,IMRT技术较3D-CRT能够提高行根治性放疗的ⅡB-Ⅳ期胸中段食管癌患者靶区剂量,靶区适形度高,但可使肺组织受到更大容积的低剂量照射。  相似文献   

12.
李勤  伍钢 《放射学实践》2005,20(1):73-76
目的 :通过三维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分别采用不同照射技术设计 ,以探讨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技术 (IMRT)的最佳剂量分布。方法 :选取一前列腺癌病例 ,对其分别进行常规、适形和调强适形三种放射治疗计划的设计 ,利用剂量体积曲线图 (DVH)等方法评价不同技术对肿瘤靶区和正常组织受照剂量的结果 ,治疗剂量为 3 0Gy。结果 :在得到相同处方剂量的前提下 ,直肠和膀胱受照剂量 >2 0Gy的体积百分比 ,常规计划照射分别为 82 %和 85 % ;适形计划照射分别为 68%和3 5 % ;而调强适形计划照射则均为 3 2 %。结论 :虽然三种放射治疗技术均能满足肿瘤靶区的剂量学要求 ,但对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则有很大的差异 ,IMRT剂量分布对正常组织的保护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患者呼吸状态的改变对实时位置监测系统(RPM)引导下自由呼吸立体定向门控放疗影响。方法通过自行研制运动模体模拟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基线偏移, 呼吸频率改变, 呼气末延时、吸气末延时, 以及不规则呼吸情况, 并分析三维适形、固定野动态调强、单弧旋转调强3组计划各状态变化与模体中心小球位置(L)及电离室受照剂量的相关性。结果自研模体的摆位重复性和测量稳定性良好。L与基线偏移呈现正相关(r=0.99, P<0.01)。基线偏移小于摆位误差时, 剂量变化在4%以内, 相对较小, 超出后受照剂量快速下降并呈现负相关(r= -0.95, P<0.01), 偏移超出与不超出摆位误差时所测得的受照剂量,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 -3.06, P<0.01)。3组计划受基线偏移的影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频率改变对L和剂量影响较小。吸气末延迟和呼气末延迟都导致3组计划剂量下降, 最大达-1.74%, 同时吸气末延迟相对呼气末延迟影响更大,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 -2.67, P <0.01), 但延迟时间长短对剂量的影响率没有明显相关性(P&g...  相似文献   

14.
肺癌发病率已位居恶性肿瘤之首,早期肺癌首选手术治疗,中晚期则提倡以放化疗为主综合治疗。常规放疗受肿瘤周围正常组织耐受剂量所限,很难达到肿瘤根治量,而照射剂量又与肿瘤局部控制率成正比,多年来单纯放疗肺癌的5年生存率一直徘徊在10%左右。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崭新的放射治疗技术,能最大限度地增加肿瘤的局部放射剂量,并减低周围正常组织的放射剂量。作者采用3DCRT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4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适形放射治疗的临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形放疗技术是一种有效提高治疗增益比的技术,它使得在照射过程中高剂量区剂量分布的形状在三维方向上与肿瘤靶区的形状一致,从而提高肿瘤组织剂量,减少正常组织受量,提高局部控制率,进而提高生存率和治愈率。适形治疗技术能够对靶区进行精确定位,具备强大的治疗计划系统,能通过CT、MRI等对肿瘤体积进行精确判定。近年来,人们对颅内肿瘤、头颈部肿瘤、肺癌、巨块型肝癌或肝转移癌、前列腺癌等进行了适形放射治疗,并得出满意的结论。但存在的一些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及探讨。  相似文献   

16.
适形放疗技术是一种有效提高治疗增益比的技术,它使得在照射过程中高剂量区剂量分布的形状在三维方向上与肿瘤靶区的形状一致,从而提高肿瘤组织剂量,减少正常组织受量,提高局部控制率,进而提高生存率和治愈率。适形治疗技术能够对靶区进行精确定位,具备强大的治疗计划系统,能通过CT、MRI等对肿瘤体积进行精确判定。近年来,人们对颅内肿瘤、头颈部肿瘤、肺癌、巨块型肝癌或肝转移癌、前列腺癌等进行了适形放射治疗,并得出满意的结论。但存在的一些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及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患者呼吸状态的改变对实时位置监测系统(RPM)引导下自由呼吸立体定向门控放疗影响。方法 通过自行研制运动模体模拟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基线偏移,呼吸频率改变,呼气末延时、吸气末延时,以及不规则呼吸情况,并分析三维适形、固定野动态调强、单弧旋转调强3组计划各状态变化与模体中心小球位置(L)及电离室受照剂量的相关性。结果 自研模体的摆位重复性和测量稳定性良好。L与基线偏移呈现正相关(r=0.99,P<0.01)。基线偏移小于摆位误差时,剂量变化在4%以内,相对较小,超出后受照剂量快速下降并呈现负相关(r= -0.95,P<0.01),偏移超出与不超出摆位误差时所测得的受照剂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 -3.06,P<0.01)。3组计划受基线偏移的影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频率改变对 L 和剂量影响较小。吸气末延迟和呼气末延迟都导致3组计划剂量下降,最大达-1.74%,同时吸气末延迟相对呼气末延迟影响更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 -2.67,P<0.01),但延迟时间长短对剂量的影响率没有明显相关性(P>0.05),3组计划受波形改变的影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规则呼吸对剂量影响较大,3组计划重复测量6次受照剂量分别为三维适形(709.68±180.00)cGy;固定野动态调强(751.40±127.16)cGy;单弧旋转调强(750.00±185.60)cGy,均小于处方剂量,一致性欠佳。结论 患者呼吸状态改变会导致剂量下降,基线偏移超出摆位误差阈值或者波形变异较大出现不规则呼吸时更甚,且与放疗技术不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三维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摆位质量。方法:应用瓦里安6MVX线直线加速器匹配中科院大恒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三维全身肿瘤立体放射治疗计划系统(STSR-2000)。对89例腹部肿瘤患者采用三维适形治疗(3DCRT),每次照射剂量3—4Gy每周照射3—5次,肿瘤总剂量为40-50Gy。结果:通过多种物理方法可以提高摆位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9.
放射治疗是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放射治疗中 ,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和重要器官不可避免地要接受一定的照射剂量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这些组织和器官的损伤 ,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随着适形和调强技术及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在放射治疗临床上的应用 ,可以更好地保护重要器官免受高剂量照射 ,并且通过治疗计划系统可以给出正常组织和器官所接受的剂量及其剂量分布。借助于一定的数学模型 ,由其剂量分布可获得正常组织并发症出现的概率 (NTCP)。这种模型必须能适用于正常组织和器官受到非均匀照射 ,并能反映出对组织类型的依赖性和较好地解…  相似文献   

20.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是上世纪中叶在常规放射治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精确的放射治疗方法。它可以改善靶区的剂量分布,使得高剂量分布区与病变(靶区)的三维形状的适合度比常规放疗大有提高,减少靶区周围正常器官和组织的照射量。本文系统地阐述了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技术的特点及其新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