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8 毫秒
1.
目的总结川崎病(KD)临床特点,探讨冠状动脉损害(CAL)的高危因素。方法对178例K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将KD患者分为冠脉损害组(CAL)和无冠脉损害组(NCAL),比较两组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结果。结果川崎病男性患者多见,发病高峰在4~6月份;CAL组较NCAL组:其年龄、热程、血红蛋白、血小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症状不典型病例,CAL的发生率较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川崎病(Kwasaki disease,KD)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的危险因素。方法参照KD及CAL诊断标准,回顾性分析124例KD患儿,分成两组,CAL组50例和非冠状动脉损害组(not coronary artery lesions,NCAL)74例。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组患儿的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血清钠、血清钾的变化。结果与NCAL组患儿相比,CAL组患儿WBC、PLT、CRP、IgGI、gAI、gM明显增高(P〈0.05),血清钠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钾、Hb、E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istic回归分析显示PLT、CRPI、gGI、gM、血清钠与KD合并CAL密切相关。结论 PLT、CRPI、gGI、gM及血清钠可作为KD患儿并CAL的可靠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刘丁  杨方 《临床荟萃》2018,33(3):236
目的 分析本中心50例典型川崎病和16例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为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7年7月在本中心收治的50例典型川崎病和16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分析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特点;分析两组患儿基本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分析两组患儿在活动期冠状动脉病变(CAL)情况。结果 ①典型川崎病组和不完全川崎病组患儿确诊时发热的天数、年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不完全川崎病组的临床症状如皮疹、颈部淋巴结非化脓性肿大、唇充血和草莓舌、手足硬性水肿和脱皮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典型川崎病组(P<0.05);③两组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④不完全川崎病组中冠状动脉扩张率显示高于典型川崎病组(40.0% vs 81.3%)(P<0.05)。结论 不完全川崎病易发生于年龄小的男童,且不完全川崎病的冠脉扩张率明显高于典型川崎病。  相似文献   

4.
72例川崎病临床及冠脉损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川崎病(KD)患儿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KD住院患儿的病例资料,对可能影响CAL发生的因素进行卡方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诊断典型KD 61例(84.7%),非典型KD (AKD)11例(15.3%).发病年龄6月至13.1岁(中位数2.73岁),5岁以下发病占87.5%.66例行超声检查,发现冠脉损害32例(48.5%).②卡方分析显示C反应蛋白(CRP)与CAL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P、是否使用静脉注入免疫球蛋白(IVIG)、IVIG使用时间、IVIG使用剂量与KD合并CAL显著独立相关(P<0.05).[结论]CRP增高、未使用IVIG或IVIG使用过晚、剂量小为KD合并CAL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探讨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425例诊断为KD的临床特点,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KD并发CAL的高危因素.[结果]住院治疗的KD患儿逐年上升,2岁以下为高发年龄段,KD合并CAL的发生率为36.2%,单因素分析显示热程、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使用时间、血沉(ESR)、心肌钙蛋白I(cTnI)、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CAL有关(P<0.05),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提示热程、IVIG使用时间、cTnI与CAL的发生相关(P<0.05).[结论]热程、IVIG使用时间、cTnI是KD并发CAL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清脂肪因子chemerin、网膜素-1(omentin-1)、脂联素(APN)、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检测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15-06—2018-06期间收治的KD患儿98例作为KD组,同期选取体检中心健康儿童30例作为健康组,检测所有儿童血清chemerin、omentin-1、APN、IL-1β、TNF-α水平并分析其与意义。结果:KD组血清chemerin、IL-1β、TNF-α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KD组血清omentin-1、APN水平明显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组中,急性期患儿血清chemerin、IL-1β、TNF-α水平明显高于亚急性期患儿,急性期患儿血清omentin-1、APN水平明显低于亚急性期患儿,冠脉损伤(CAL)患儿血清chemerin、IL-1β、TNF-α水平明显高于无CAL患儿,CAL患儿血清omentin-1、APN水平明显低于无CAL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hemerin、omentin-1、APN、IL-1β、TNF-α水平是KD患儿急性期及CAL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KD患儿存在较为严重的脂质代谢紊乱及炎症反应,且急性期及CAL患儿的脂质代谢紊乱及炎症反应更严重,提示chemerin、omentin-1、APN、IL-1β、TNF-α可作为评估KD发生发展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AL)的临床特点;观察大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对KD患者冠状动脉的影响。方法以中日友好医院儿科收治的57例K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NCAL)和CAL组,并对两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和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t检验或χ2检验对NCAL和CAL组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52例KD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NCAL者32例,CAL者20例,包括冠状动脉扩张(CAD)16例,冠状动脉瘤(CAA)4例。CAL组口腔黏膜病变及肛周皮肤脱屑的发生率低于NCAL组(P<0.05);发热时间、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高于NCAL组(P<0.05);在CAD患者中,左冠状动脉脉病变的发生率高于右冠状动脉(P<0.01)。IVIG治疗后6~18 d复查超声心动图,CAD患者左、右冠状动脉直径均明显缩小(P<0.05);CAA患者冠状动脉内径变化不明显(P>0.05)。33例KD患者进行随访,18例NCAL者无新发病变,13例CAD患者冠状动脉直径恢复正常,1例CAA冠状动脉直径增加,1例CAA病变明显减轻。结论热程长、血WBC、CRP及AST升高是KD患者并发CAL的危险因素,而性别、年龄和PLT与CAL无关,大剂量IVIG可促进KD患儿CAL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清铁蛋白(SF)、C反应蛋白(CRP)、25羟维生素D3[25(OH)D3]、趋化素(Chemerin)与川崎病(KD)患儿冠状动脉损害(CAL)和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耐药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4月该院收治的KD患儿70例,根据是否合并CAL分为合并CAL组(13例)和不合并CAL组(57例);所有患儿均接受IVIG治疗,根据是否耐药分为IVIG耐药组(12例)和IVIG敏感组(58例)。比较各组患儿血清SF、CRP、25(OH)D3、Chemerin水平,并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KD患儿IVIG耐药的危险因素。结果 合并CAL组患儿血清SF、CRP、Chemerin水平均高于不合并CAL组,25(OH)D3水平低于不合并CA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VIG耐药组患儿血清SF、CRP、Chemerin水平均高于IVIG敏感组,25(OH)D3水平低于IVIG敏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近年来不完全川崎病(IKD)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特点,为尽早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IKD 173例及典型川崎病(KD)45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对IKD和典型KD患儿的年龄、性别、发病季节、临床特点、急性期实验室特点、超声心动图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IKD组与典型KD组在发病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但IKD组发病年龄偏小,两组均以春夏季发病为主;(2)IKD组发热持续时间长;IKD组结膜充血、口唇干裂、杨梅舌、指(趾)端脱皮、颈部淋巴结肿大及皮疹发生率低于典型KD组,而卡疤红肿则高于典型KD组;(3)IKD组检测白蛋白及前白蛋白较典型KD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KD组发生冠状动脉损害(CAL)与典型KD无统计学差异;IKD组支原体感染率高于典型KD组。结论 IKD患儿发热时间长,易卡疤红肿,白蛋白及前白蛋白较典型KD高,不明原因肝脏损害、外周血检测炎症指标与典型KD相似。因此,对于发热时间较长的患儿,应尽早完善相关检查,结合临床特点均有助于IKD诊断,可减少CAL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典型川崎病(KD)患儿应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的必要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收住的49例非典型KD患儿,分A组(26例)IVIG加阿司匹林治疗,B组(23例)单用阿司匹林治疗。对其冠状动脉损害(CAL)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病程6~21天时发生CAL例数:A组3例(11.54%),B组9例(39.13%),A、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1年CAL例数:A组0例(%),B组5例(21.74%),A、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非典型KD急性期应用IVIG能降低CAL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WBC)和C-反应蛋白(CRP)对川崎病(KD)早期诊断的价值及其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CAL)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8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226例KD患儿作为KD组,其中85例有CAL(CAL组),141例无CAL(NCAL组)。选择同期住院的17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感染组;另外选择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150例正常儿童作为健康体检组。分别采用一步免疫测定夹心法、全自动免疫比浊法和全自动白细胞计数法,检测3组的PCT、WBC和CRP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上述指标与CAL的关系。结果 KD组患儿的PCT、WBC和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感染组和健康体检组[PCT(μg/L):1.63±2.64比0.84±1.06、0.13±0.19,WBC(×109/L):13.28±5.69比10.85±4.67、7.45±2.46,CRP(mg/L):12.21±7.32比10.72±5.59、2.07±1.13,均P0.05];CAL组患儿的PCT、CRP水平均明显高于NCAL组[PCT(μg/L):2.74±3.67比1.19±1.85,CRP(mg/L):17.68±6.24比9.01±5.76,均P0.05],而两组W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WBC和CRP早期水平升高与KD密切相关,同时检测PCT和CRP水平对预测CAL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研究川崎病(KD)患儿各期血浆中人软骨糖蛋白39(HC gp-39)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探讨HC gp-39对KD诊断及病情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1月于山西省儿童医院心血管与风湿免疫科确诊为KD的患儿50例作为KD试验组,每例根据病程分为急性期(发病1~2周,治疗前)和亚急性期(发病2~4周,治疗后),同时将KD试验组的急性期患儿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显示分为冠状动脉损伤组(CAL组)17例和无冠状动脉损伤组(NCAL组)33例,将同时段来山西省儿童医院门诊体检的健康儿童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研究对象血浆中HC gp-39的表达水平,同时记录与川崎病相关的实验室指标,通过各组间的比较来综合分析川崎病患儿各期血浆中HC gp-39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结果定量检测表明:KD试验组各期患儿血浆HC gp-39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三组血浆中HC gp-39的表达水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94.42,P<0.05);KD试验组的急性期血浆HC gp-39的表达水平高于亚急性期(P<0.05);KD试验组在急性期CAL组血浆HC gp-39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NCAL组(t=4.39,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患儿血浆中HC gp-39与红细胞沉降率(r=0.78,P<0.05)、血小板计数(r=0.80,P<0.05)、C反应蛋白(r=0.71,P<0.05)均呈正相关。结论 HC gp-39在KD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动态检测血浆中HC gp-39可能对KD的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儿童川崎病(KD)并发严重心血管后遗症(SCS)的高危因素。方法 选取KD患者505例,根据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病变(CAL)分为非严重心血管后遗症(N-GS)组474例和SCS组31例。分析年龄、性别、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WBC)、发热时间、血红蛋白(Hb)、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降钙素原(PCT)、血浆D-二聚体定量(D-D)、抗链球溶血素O定量测定(ASO)、EB病毒(EBV)、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无反应和KD再发与KD并发SCS的相关性。分析KD并发SCS的高危风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SR、PCT、发热时间>10 d、KD再发、IVIG无反应与KD并发SCS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热时间>10 d(OR=6.73, 95%CI:1.75~22.94,P=0.02)、KD再发(OR=3.87, 95%CI:1.43~8.55,P=0.04)、IVIG无反应(OR=4.28, 95%CI:1.62~9.75,P=0.03)为KD并发SCS的独立高危因素。结论 发热时间>1...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急性期及应用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前后,血清趋化素浓度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天津市儿童医院经心脏内科确诊71例KD患儿,根据是否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arterylesion,CAL)分为CAL组(21例)与非CAL组(50例);并选取同期5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根据IVIG治疗有效性,分为IVIG治疗敏感组(60例)与IVIG治疗无应答组(11例)。检测KD患儿IVIG治疗前后及对照组血清趋化素水平,比较分析血清趋化素水平与KD患儿急性期CAL的相关性。结果 CAL组与非CAL组血清趋化素水平、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IVIG治疗敏感组治疗后血清趋化素、CRP、IL-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IVIG治疗无应答组血清趋化素、CRP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丙种球蛋白应用时间对川崎病(KD)患儿退热时间及冠状动脉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12月该院儿科住院部接收并经检查确诊的110例KD患儿纳入临床研究,均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且根据应用时间的不同将患儿分为3组,早期用药组(病程为1~5d)32例,中期用药组(病程为超过5~10d)37例,晚期用药组(病程超过10d)41例。分析其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冠状动脉病变发生情况、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情况及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中期用药组和晚期用药组患儿退热时间及各种症状消退时间均较早期用药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用药组患儿退热时间、颈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及手足肿胀消退时间均较中期用药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期用药组和晚期用药组患儿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早期用药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用药组患儿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早期用药组和中期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治疗后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沉降率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D患儿于发病6~10d时开始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其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发生率均较低,且治疗所需时间缩短,推测此阶段是丙种球蛋白应用的最好时机,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9年8月间652例KD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不完全KD与典型KD进行比较。结果:在冠状动脉病变(CAL)发生率方面不完全KD(18.5%)明显高于典型KD(7.5%)。结论:不完全KDCAL发生率高,临床应重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小儿不完全川崎病(IKD)的危险因素,以减少冠状动脉损害(CAL).方法 按照IKD诊断标准,对2005年1月至2011年4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36例IKD患儿临床资料、实验室资料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36例IKD患儿中发生CAL 8例(22.2%).合并CAL组与无CAL组白细胞计数分别为(18.36±4.63)、(13.48±3.27)×109/L,血小板计数分别为(450.30±155.40)、(350.60±56.80)×109/L,红细胞比容分别为(0.25±0.03)、(0.33±0.02),C反应蛋白分别为(18.30±3.80)、(9.70±2.50)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8、2.65、2.73、2.48,P均<0.05).≤1岁患儿第一次接受静脉丙种球蛋白的退热时间为(2.5±1.5)d,>1岁组为(1.5±1.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35,P<0.05).结论 年龄≤1岁,发热持续时间≥5 d原因不明,伴有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红细胞比容降低的婴儿应警惕IKD并发CAL.婴儿IKD对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敏感性低,易并发CAL,应尽早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川崎病(KD)患儿急性期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05例急性期KD患儿临床资料(KD组),并选取同期入院体检的11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KD组患儿入院后均经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比较KD组与对照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GDF-15、SAA水平差异。以发病3个月后冠状动脉损伤(CAL)情况为依据,将患儿分为CAL组和非CAL组,比较2组治疗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GDF-15、SAA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上述指标对KD患儿CAL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KD组治疗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GDF-15、SAA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KD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组发病初期CAL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高于发病3个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L组(n=31)治疗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GDF-15、SAA水平均高于非CAL组(n=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治疗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GDF-15、SAA水平对KD患儿CAL均具有较高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UC)=0.632、0.846、0.775,P0.05],其截断值为78.60%、1 655.39 ng/mL、795.41 mg/L,且3项联合检测的预后预测价值最高(AUC=0.908,P0.05)。结论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GDF-15、SAA可能参与KD急性期病情进展,治疗前水平能预测KD患儿发病3个月后CAL情况。  相似文献   

19.
冯冰瑜  刘凯  孙娜  朱焰  姜武林 《新医学》2014,(2):127-130
目的:比较川崎病(KD)与不完全川崎病(iKD)临床特点差异。方法通过多中心观察性研究,收集2007年至2012年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辽河油田中心医院,慈溪市人民医院3家三甲医院收治的234例KD患儿及48例iKD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和转归情况,比较两者临床特点差异。结果KD组患儿手足硬肿、指趾端脱皮、多形性红斑、眼结膜充血、口唇充血皲裂、草莓舌、颈部淋巴结肿大发生率均明显高于iKD组(P均<0.05),且KD组患儿以发热、球结合膜充血最常见,而 iKD组主要为指趾端脱皮及手足硬肿。KD组患儿中血红蛋白下降者及白细胞增多者比例高于iKD组,iKD组患儿中心肌酶升高者比例高于KD组(P均<0.01)。KD组患儿多以多形性红斑为首发症状,而iKD较早出现的症状为球结合膜充血。iKD组患儿心电图检查示急性期窦性心动过速者比例高于KD组(P<0.01)。iKD组对IVIG治疗不敏感者比例高于KD组(P<0.01)。结论KD和iKD在临床表现和预后不尽相同,在诊疗是应积极分开对待。  相似文献   

20.
川崎病患儿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Z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Z值定量川崎病(KD)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612例KD患儿急性期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及其临床表现。将冠状动脉内径转换为Z值,KD患儿按冠状动脉Z值的大小分为4组,无扩张组(ND)415例、小冠状动脉瘤组(SCAAs)133例、大冠状动脉瘤组(LCAAs)47例及巨大冠状动脉瘤组(GCAAs)17例,比较各组患儿间性别、年龄、典型病例比例、发热时间、实验室检查结果(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血小板),以及恢复期冠状动脉内径及其Z值变化。结果 ND组KD患儿发热天数为(7.75±3.12)d、SCAAs组为(8.50±4.12)d、LCAAs组为(8.57±3.58)d、GCAAs组为(11.88±4.33)d,各组KD患儿发热天数随冠状动脉Z值的增大有逐渐延长的趋势(F=22.375,P<0.05)。各组KD患儿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及白细胞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236、1.116、0.121,P均>0.05);但各组KD患儿血小板数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小板数量随冠状动脉Z值增大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以GCAAs组患儿的血小板数量最高(F=22.029,P=0.000)。与急性期比较,ND组的患儿在恢复期冠脉内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4±0.34)mm vs(2.33±0.36)mm,t=1.926,P>0.05],但其Z值的比较(0.41±0.82 vs 1.17±0.75)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32,P<0.05);并且SCAAs组(1.32±0.89 vs 3.40±0.62)、LCAAs组(3.12±2.27 vs 6.20±1.28)、GCAAs组(11.88±6.77 vs 20.4±9.70)冠状动脉内径Z值均比急性期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073、4.579、3.480, P均<0.05)。结论冠状动脉内径Z值是经体表面积校正的标准值,消除了病程中患儿年龄增长的因素,可准确反映KD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及其恢复期变化过程。根据患儿的年龄和身体大小准确定量冠状动脉内径对KD管理及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