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梗死发病前使用抗栓药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05-05-2015-05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我院脑梗死登记库中信息收集所有这些患者的全部资料,包括入院时的基本资料,既往的治疗史(主要是抗凝药物以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具体使用情况)和头部CT/MRI以及脑血管等影像学资料。根据入院后48h的头部CT/MRI的结果,将出血转化患者纳入到出血转化组,从非出血转化患者中选取和出血转化组数量、性别、年龄非常匹配的患者纳入为非出血转化组。对比2组患者的用药情况和基线情况,对2组间有差异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脑梗死发病前使用抗栓药物治疗与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关系。结果:共纳入7 52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489例(6.5%)纳入出血转化组,性别、年龄和病程均与出血转化组匹配的未出血转化组患者也纳入489例(6.5%)。2组患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既往脑梗死病史以及心房颤动比较差异有着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血转化组病前使用抗拴药物的比例均显著高于非出血转化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入院时的NIHSS评分、心房颤动、既往脑梗死病史以及抗栓药物的使用均为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脑梗死发病前使用抗栓药物治疗与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独立相关,其与急性脑梗死预后的疗效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梗死发病前使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60例脑梗死患者,收集患者基本资料、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情况及头部CT或MRI复查资料。按头部CT或MRI复查结果分为出血转化组(n=32例)和非出血转化组(n=28例)。比较两组患者发病前用药情况,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对影响出血转化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结果显示,患者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史、及患有糖尿病对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无影响(P0.05)。心房颤动、脑梗死面积、NIHSS评分、高血压及发病前使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出血转化有影响(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房颤动、脑梗死面积4.5 cm、NIHSS评分10分及发病前使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急性脑梗死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P0.05)。出血转化组患者发病前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率为93.75%(30/32),显著高于非出血转化组的28.57%(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相关因素分析,心房颤动、大面积脑梗死、NIHSS评分、发病前使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影响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因素,其中发病前使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与出血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早期脑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2-01—2016-12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87例,入组患者均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治疗后根据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分为脑出血转化组(48例)和无脑出血转化组(239例)。两组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查阅患者病例搜集两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同型半胱氨酸、梗死面积、发病到溶栓间隔时间、房颤及NIHSS评分等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287例患者中共48例发生脑出血转化,发生率为16.72%。脑出血转化类型相对较多,排在前两位的分别为52.08%和41.67%;单因素结果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脑出血转化发生率与高血压史、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脑出血转化发生率与糖尿病史、梗死面积、发病到溶栓间隔时间、房颤及NIHSS评分关系密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脑出血转化发生率与糖尿病史、梗死面积、发病到溶栓间隔时间、房颤及NIHSS评分关系密切(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早期脑出血转化危险因素相对较多,应根据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降低脑出血转化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1—2018-12期间收治的245例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溶栓后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HT组与非HT组(NHT组)。收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发病至治疗时间(OTT)、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实验室检查指标、影像学特点等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245例接受rt-PA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HT的38例,占15.5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吸烟史、溶栓前收缩压、溶栓前血糖、糖尿病史、心房颤动史、溶栓前NIHSS评分、OTT、血尿酸、脑白质疏松是急性脑梗死溶栓后HT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OR=0.737,95%CI:0.765~1.048)、溶栓前NIHSS评分(OR=0.590,95%CI:0.428~0.814)、OTT(OR=0.351,95%CI:0.530~1.185)、血尿酸(OR=0.954,95%CI:0.928~0.980)、溶栓前收缩压(OR=0.819,95%CI:0.737~0.910)、脑白质疏松(OR=0.459,95%CI:0.865~0.912)是急性脑梗死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溶栓前NIHSS评分、OTT、血尿酸、溶栓前收缩压、脑白质疏松是急性脑梗死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临床上针对此类患者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时应谨慎,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继发出血转化危险因素,将危险因素构建预警模型。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2021年1月31日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45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转化组59例和非转化组186例,采用多因素分析溶栓后继发出血的危险因素,构建模型并通过ROC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的特异性与灵敏度。结果:年龄、NIHSS评分、心房颤动史、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空腹血糖(FPG)是溶栓后继发出血的影响因素(P<0.05);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溶栓前NIHSS评分、心房颤动史、FPG高水平、NLR高水平为溶栓后继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65,模型约登指数为0.695,敏感度92.1%,特异性78.6%,95%CI为2.608~51.295,P<0.051确定为模型最佳临界值。结论: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后继发出血发生风险较高,应引起临床护理人员的重视,同时本研究的出血转化预测模型可有效预测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后预后效果及继发出血情况,可为临床预防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脑梗死出血患者的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98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其中4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558例非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疗效、各检查指标及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出血性的并发症因素。结果 2组患者高胆固醇血症、心房颤动、尿蛋白阳性、梗死面积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计数、血糖、凝血酶原时间及入院NIHSS均显著小于对照组,但入院GCS显著高于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梗死面积、尿蛋白阳性、应用抗凝药物、心房颤动、高胆固醇等指标是影响脑梗死出血并发症的主要因素。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应用抗凝药物、尿蛋白阳性、高胆固醇血症及心房颤动史是出血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脑梗死出血性并发症由多因素、多机制共同作用导致,值得临床医生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治疗)预后的因素。方法 以2020年1—12月于北京市平谷区医院收治的1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对象,均行静脉溶栓治疗(阿替普酶),随访1年,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32例和预后良好组116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治疗)预后的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有无卒中相关性肺炎、有无症状性出血转化、脑梗死部位、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时间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与患者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有卒中相关性肺炎、有症状性出血转化、入院时NIHSS评分≥15分、发病至溶栓时间3~4.5 h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据此构建的预测模型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52(95%CI:0.785~0.905),敏感度为78.12%,特异度为78.45%,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结论 有卒中相关性肺炎、有症状性出血转化、入院时NIHSS评分≥15分、发病至溶栓时间3~4.5 h与急性脑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出现出血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阿替普酶治疗ACI患者294例的临床资料,24 h内发生出血转化为转化组(19例,6.46%),余为非转化组(275例,93.54%)。对比两组一般资料,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脑梗死溶栓治疗出现脑出血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94例ACI患者中,转化组(19例)和非转化组(275例)的急诊收缩压(SBP)、急诊舒张压(DBP)、入院至静脉溶栓门针时间(DNT)、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线血糖、基线凝血功能、基线血小板、既往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心房颤动史、冠心病史、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史、糖尿病史、吸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SBP高水平(OR=1.627)、DNT越长(OR=1.015)、溶栓前NIHSS评分越高(OR=1.087)是发生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采用阿替普酶治疗的ACI患者,入院时的NIHSS评分高,高SBP,长DNT是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在静脉溶栓取栓后早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在2016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需使用符合静脉溶栓取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将其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为2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进行术后处理,观察组术后早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分析两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取栓后24h、7d、14d两组的NIHSS评分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再梗死、HT(出血性转化)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溶栓取栓后,早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有着较高的安全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伴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 连续收集发病时间<4.5h的94例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将64例无心房颤动患者作为非心房颤动组,30例伴心房颤动患者作为心房颤动组,并收集同一时段30例未行溶栓治疗的伴有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观察颅内出血(ICH)和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发生率,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对3组患者3个月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心房颤动组和非心房颤动组溶栓后7d的NIHSS评分较溶栓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颤动组的ICH发生率高于非心房颤动组(26.7%vs.9.4%,P<0.05),而两组之间SICH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3%vs.6.3%,P>0.05);心房颤动组、非心房颤动和对照组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分别为40.0%、45.3%和16.7%,心房颤动组和非心房颤动组的3个月预后良好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叭);心房颤动组、非心房颤动组和对照组预后极差的比例分别为20.0%、18.8%和33.3% (P >0.05).结论 伴有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尿激酶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后发生出血性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AIS患者120例,根据尿激酶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后是否出现HT分为HT组(11例)和非HT组(109例),对溶栓治疗后出现HT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T组与非HT组的治疗前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史、大面积脑梗死、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房颤史、入院血糖、入院NIHSS评分及溶栓24 h后收缩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引起溶栓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大面积脑梗死、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房颤史、入院血糖、入院NIHSS评分及溶栓24 h后收缩压(P<0.05)。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房颤史、入院血糖、入院NIHSS评分及溶栓24 h后收缩压是AIS患者发生HT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总结62例重组组织型纤溶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护理。护理重点为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直接经过溶栓绿色通道办理入院,做好溶栓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并缓解患者和家属的紧张情绪;及时开通静脉通路,遵医嘱输注溶栓药物;积极预防出血、再灌注损伤等并发症,协助患者早期锻炼。经溶栓治疗及护理后患者NIHSS量表评分逐渐降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逐渐增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微小核糖核酸(micro RNA, miR)-130a 与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 患者溶栓后再出血转化的关系,并分析再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纳入2018 年8 月~ 2020 年8 月于邢台市第三医院诊治的175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建模组,根据出血转化情况分为发生组、未发生组,另纳入同期于该院诊治的10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验证组。比较发生组、未发生组的miR-130a 表达情况,采用ROC 曲线分析miR-130a对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应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应用R 软件建立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采用ROC 曲线分析该模型预测建模组、验证组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效能。结果 建模组中再出血转化组(发生组)45 例,未发生组130 例,出血转化率为25.71%。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OR=1.684,95%CI:1.124 ~ 2.521)、基线NIHSS 评分(OR=2.627,95%CI:1.169 ~ 5.903)、溶栓药物剂量(OR=0.535,95%CI:0.306 ~ 0.938 )、溶栓前血糖(OR=12.305,95%CI:1.250 ~ 4.248 )、CT 早期梗死面积(OR=1.747,95%CI:1.144 ~ 2.668)和miR-130a(OR=2.106,95%CI:1.123 ~ 3.952)均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再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均P < 0.05)。ROC 曲线分析显示,血清miR-130a 预测再出血转化的最佳截断值为1.08,曲线下面积为0.803(95%CI:0.730 ~ 0.876)。列线图模型预测建模组与验证组的C-index 分别为0.844 和0.816。建模组的AUC为0.823(95%CI:0.753 ~ 0.894),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89%,76.92%,验证组的AUC为0.797 (95%CI:0.722 ~ 0.872),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82%,74.36%。结论 心房颤动、基线NIHSS 评分、溶栓药物剂量、溶栓前血糖、CT 早期梗死面积和miR-130a 均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再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以这6 项指标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再出血转化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不同剂量瑞替普酶(reteplase,rPA)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符合中国脑血管防治指南规定的溶栓条件、发病时间在6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不同剂量rPA(0.9mg/kg或0.6mg/kg)静脉溶栓治疗。比较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溶栓24小时NIHSS评分、3个月后病死率、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等。结果 (1)两种不同剂量组在入院时的NIHSS评分、发病距溶栓用药时间、溶栓后12小时的凝血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种不同剂量组溶栓前后NIHSS评分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种不同剂量组sIcH发生率、溶栓后24小时NIHSS评分及3个月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不同剂量(0.9mg/kg或0.6mg/kg)rPA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均有效,两种不同剂量组间sIcH的发生无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多模式CT与CT平扫指导下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20例急性脑梗死且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颅脑CT采用不同检查方法分为对照组(60例,CT平扫)、研究组(60例,多模式CT)。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发病至溶栓时间、诊治满意度。结果: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同组治疗前,组内差异(P0.01);研究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同期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研究组发病至溶栓时间少于对照组、诊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前采用多模式CT检查,能缩短发病至溶栓时间,促进缺损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及其家属诊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脑白质病变(WML)对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患者的临床预后及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收集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WML患者326例,收集临床资料,分析WML对急性缺血性卒中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预后和出血转化的影响。结果:预后不良组的高龄、冠心病、合并中重度WML、溶栓前NHISS评分、合并房颤患者比例较预后良好组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重度WML(OR 2.040,P=0.024)、溶栓前NIHSS评分(OR 1.128,P0.01)是急性脑梗死rt-PA溶栓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出血转化组的合并高血压、冠心病、中重度WML、溶栓前NHISS评分的患者较未出血组升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重度WML(OR 4.059,P=0.012)是急性脑梗死rt-PA溶栓患者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结论:中重度WML是急性缺血性卒中rt-PA静脉溶栓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出血转化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前后炎症反应指标的动态变化,探讨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后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具有溶栓指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60例,男36例,女24例,分为3组:①溶栓治疗24小时内NIHSS评分减少大于或等于4分为溶栓治疗成功组,共有36例;②溶栓治疗24小时内NIHSS评分改善小于4分为溶栓治疗不成功组,共有11例;③采用改善循环、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为常规治疗组,共有13例.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炎症反应指标(体温、外周血白细胞数目)与卒中严重程度(NIHSS评分)的关系,采用成组t检验比较溶栓治疗成功组与其他两组治疗前后炎症指标变化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 炎症反应指标与卒中严重程度(NIHSS评分)相关.治疗前NIHSS评分越高,外周血白细胞数目越多,在发病后第2、3天明显(P<0.05);体温升高在第3天明显(P<0.05).与其它两组比较,溶栓治疗成功组在治疗后1d、6d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明显下降;在治疗后第2d体温显著降低(P<0.05),外周血白细胞数目显著减少(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卒中越严重,炎症反应越明显,体温、外周血白细胞数目,超早期成功的溶栓治疗能显著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溶栓后3 d复查头颅CT的结果,将患者分为有HT组31例和无HT组155例,对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糖尿病史、心房纤颤史、大面积脑梗死、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起病-溶栓时间(OTT)以及溶栓后24 h血压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面积脑梗死、溶栓前高NIHSS评分、溶栓后24 h高舒张压及收缩压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溶栓前高NIHSS评分、溶栓后24 h高舒张压及收缩压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血糖对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再灌注出血与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2例,按照入院时测定的血糖值,将血糖≥8.0mmol/L的4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血糖8.0mmol/L的4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PW Iv降低人数多于对照组,DW Iv升高人数少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有所降低,但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发生再灌注出血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相比于血糖水平较正常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高血糖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再灌注的临床效果较差,容易发生再灌注出血情况,预后性较差。  相似文献   

20.
陈燕平 《全科护理》2023,(29):4068-4071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预测模型构建。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1月收治的187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病人为研究对象,病人均接受静脉溶栓治疗,依据病人治疗后是否发生HT将其分为对照组(未发生HT)146例与观察组(发生HT)41例。整理两组病人临床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病人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并根据统计学分析结果构建预测模型。结果:两组病人年龄、糖尿病病史、脑梗死病史、心房颤动病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多中心卒中调查(MSS)评分、血小板计数(NLR)、空腹静脉血糖(FP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病史、NIHSS评分、NLR、FPG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获得回归方程为Logit(P)=-4.056+1.258×有心房颤动病史+0.085×NIHSS评分+0.159×NLR+0.125×FPG。结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