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王静波  盛豫  赵娜  关娟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0):4363-4364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联合间接检眼镜检查对白内障患者进行术前眼底评估的优势。方法通过OCT对黄斑区进行扫描,再联合间接检眼镜检查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进行术前眼底检查。结果 126例(180眼)白内障患者中,112例(132眼,73.3%)患者可通过OCT来检查黄斑区视网膜结构,89例(108眼,60.0%)患者可通过间接检眼镜来观察眼底,二者差异显著(χ2=7.20,P=0.007)。通过OCT检查发现的黄斑区异常有27例(30眼),主要包括视网膜出血、玻璃膜疣、黄斑水肿、色素上皮脱离和视网膜前膜等。通过间接检眼镜检查发现的黄斑区异常有23例(25眼),主要包括视网膜出血、玻璃膜疣、硬性和软性渗出、视网膜前膜等。结论通过OCT的检查,可清晰地观察视网膜(包括部分脉络膜)各层的细微结构,但其无法对整个眼底进行平面形态学观察,而间接检眼镜检查则可弥补OCT的这一缺陷。通过OCT联合间接检眼镜检查,可对大多数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在术前进行详细准确的眼底检查,可及早发现并诊断眼底病变,为术后视力的预测提供详实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CTA)技术测量更年期女性干眼症患者角膜上皮各分区厚度的效果。方法更年期女性干眼症患者和正常女性各12例应用OCTA采用分频辐去相关血管造影(SSADA)算法对角膜情况进行成像。获得每只眼睛所需图像后,按照17分区和25分区所得数据进行统计测量和平均分析,测量其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厚度。结果干眼组角膜全层厚度最大值为(689.78±58.94)μm,最小值(557.43±44.64)μm;正常组角膜全层厚度最大值为(655.67±59.16)μm,最小值(530.48±39.32)μm。干眼组角膜上皮厚度最大值为(65.21±6.11)μm,最小值为(56.45±4.66)μm;正常组角膜上皮厚度最大值为(59.87±3.85)μm,最小值为(52.12±5.92)μm。17分区和25分区图像中,干眼组在全部分区角膜上皮厚度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干眼组在上侧(S)、鼻下侧(IN)、下侧(I)、颞下侧(IT)、颞侧(T)、颞上侧(ST)6个区域的内、中、外环角膜总厚度均显著厚于正常组(P<0.05)。结论利用OCTA可以对更年期女性干眼症患者各区域角膜上皮厚度进行测量。  相似文献   

4.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发展已经改变许多眼科疾病的临床管理模式,它通过进一步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从而改善对疾病进展的监测,并帮助量化眼科疾病的治疗方案。OCT提供的信息大大提高了人们对青光眼的认识,该文就OCT在青光眼诊断中应用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仪深度增强成像(EDI)模式检测正常人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的黄斑脉络膜厚度,探讨不同程度病变对脉络膜形态的影响。方法选择168例2型糖尿病患者(试验组)和30例正常志愿者(对照组),试验组根据视网膜病变程度分为无DR(NDR)组47例、非增殖性DR(NPDR)组54例和增殖性DR(PDR)组67例。应用海德堡SPECTRALIS-OCT EDI模式行黄斑区扫描,分别测量上方、下方、鼻侧、颞侧黄斑中心凹边缘(距中心小凹175μm)、旁中心凹区边缘(距中心小凹675μm)的脉络膜厚度。统计学分析脉络膜厚度与年龄、部位的关系,检测不同程度DR患者脉络膜厚度的差异。结果随着年龄的增加,正常人黄斑区脉络膜厚度逐渐减小,志愿者不同年龄组之间差异显著(F=7.55,P0.01;P均0.05)。黄斑中心凹边缘平均脉络膜厚度大于旁中心凹区边缘(t=3.13,P0.01)。对照组、NDR组、NPDR组和PDR组黄斑区平均脉络膜厚度分别为:(278.52±28.31)μm,(258.36±25.73)μm,(231.34±21.90)μm,(211.25±23.47)μm,各组之间差异显著(F=66.69,P0.01)。随着DR程度的增加,黄斑区脉络膜厚度明显减小,各组内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EDI OCT能清晰显示脉络膜结构特点。糖尿病患者脉络膜厚度变薄,且随着DR程度的加重而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CTA)系统分析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角膜上皮各区域厚度和角膜全层厚度改变。方法对12例先天肌源性轻(≤2 mm)、中度(3~4 mm)上睑下垂患者(实验组)和随机选12位健康受试者的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厚度的OCTA图谱进行分析,对双眼进行3次OCTA全层扫描,将所得的左眼数据翻转,并将双眼数据叠加,选取平均值,借助系统软件,用两种分区方式将角膜分别划分为25和17个区域。从测得的数值里选取最高信号强度指数的扫描图以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角膜上皮的厚度最小值较薄,为(49.22±3.14)μm(P=0.032),最小值与最大值差值较大为(-10.40±1.63)μm(P=0.06),这一差异来源于角膜上皮上方(S)、鼻上(SN)、颞上(ST)角膜上皮变薄(P0.05)。角膜全层厚度的最小值则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睑下垂对眼球表面的机械效应可能重塑角膜上皮,使得角膜上皮层和角膜全层部分区域变薄,且可利用OCTA技术检测出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在老年性黄斑变性(AMD)诊断应用中的优势。方法选取来该院就诊的AMD患者73例(106只眼),对所有患眼分别进行OCT、共焦激光断层扫描(HRT)、视网膜厚度分析(RTA)检测,分析其检测结果,对不同检测方法的检测效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分析3种检测方法对几种病因的阳性检出率,发现相对RTA和HRT检测方法,OCT对AMD具有更高的检出率。其中对玻璃膜疣、脉络膜新生血管、地图状萎缩病变症状检出效率均显著高于RTA和HRT检测方法(P<0.05)。结论对AMD的检查中,相对其他检测方法,OCT技术灵敏性及特异性较高,且具有非接触性及对机体伤害小的特点,在目前的老年性眼底黄斑病变的检查中显示出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小气道”是指直径<2 mm的气道,是慢性气道疾病(如慢阻肺)最明显和最早受累的病变部位,也是影响肺通气功能的主要位置.但目前对小气道的解剖位置及结构特征尚未明确.气道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EB-OCT)是一种新的气道成像光学模拟技术,其成像导管直径为0.9 mm,可通过支气管镜引导伸至远端小气道进行活体内实时显像,而且空间分辨率接近组织病理学水平,可清晰显示支气道黏膜上皮、固有层以及软骨等组织的显微结构.本研究通过EB-OCT成像技术,观察活体内正常中小气道的结构形态特征并探讨年龄增长相关气道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在老年白内障患者术前前房深度(ACD)与晶状体厚度(LT)测量中以及术后黄斑区结构扫描中的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92眼)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患者术前采用OCT对患者ACD与LT进行测量,采用变异系数(CV)及类内相关系数(ICC)评价OCT测量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同时,于术后采用OCT对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形态进行扫描观察,客观评价患者术后的黄斑病变情况及视力情况。结果白内障患者术前ACD与LT行OCT测量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较好。同时,术后黄斑区域OCT扫描结果显示,60眼(65.22%)黄斑区未见异常;32眼(34.78%)发生黄斑区病变。术后,60眼黄斑区未见异常患者的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而32眼黄斑区发生病变患者的视力较术前下降(P0.05)。结论 OCT在白内障患者术前ACD与LT测量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精确可靠,且可为白内障术后黄斑病的早期诊断及术后视力预判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高云仙  银丽  赵勇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3):2691-2692
目的观察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白内障患者142例,随机分为超声组和非超声组,超声组76例采取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非超声组66例采取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疗效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费用。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 d,视力情况出现比较,差异显著(P<0.05),超声组组优于非超声组;术后1 w和1个月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结论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是一种疗效好、费用低、操作简便、易于推广外科治疗方式,特别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1.
张海帆 《山东医药》2012,52(9):88-89
2006年1月~2010年10月,我院对142例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选择在我院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142例(169眼),男53例(65眼)、女89例(104眼),年龄43~88岁、平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评价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升高对视网膜血管结构的影响。方法2014年4月至2018年12月期间眼科门诊行双眼OCT检查的受试者115例,根据血清Hcy水平将受试者分为高Hcy组(观察组,37例)和非高Hcy组(对照组,78例)。对照组进一步分成Hcy轻度升高亚组(28例)和Hcy低水平亚组(50例)。分析比较性别、年龄、BMI、吸烟情况、基础疾病、血脂及双眼OCT检查视网膜血管计量参数。结果糖尿病及冠心病占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视网膜血管定量参数中动脉壁厚度、动脉壁/管腔比值比及动脉横截面面积观察组[(21.69±3.22)μm,(0.32±0.04),(7974.35±1706.88)μm2]均显著大于对照组[(16.23±3.62)μm,(0.24±0.05),(6056.05±1465.72)μm2],动脉内径[(94.81±13.98)μm]小于对照组[(102.55±13.43)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动静脉内径比观察组显著小于对照组[(0.69±0.09)比(0.75±0.12),P<0.05]。Hcy轻度升高亚组和Hcy低水平亚组视网膜静脉外径[(170.82±24.71)μm比(159.74±18.82)μm]、静脉壁厚度[(13.77±4.16)μm比(12.75±2.27)μm]及静脉横截面面积[(6703.14±1742.75)μm2比(5528.54±1087.07)μ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Hcy水平升高可影响视网膜血管结构,初期以视网膜静脉结构改变为主,后期以视网膜动脉结构改变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结合组织型转谷氨酰胺酶lgA抗体(tissue transglutaminase IgA antibody,tTGA)检测对乳糜泻的诊断价值,构建相关列线图模型并验证其预测患乳糜泻的效能。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的109例乳糜泻筛查评分≥3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是否病理确诊为乳糜泻分为乳糜泻组和非乳糜泻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tTGA以及OCT表现,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获得独立预测因素,基于独立预测因素构建预测患乳糜泻风险的列线图模型,绘制列线图模型的校准曲线,评价列线图模型的校准能力,绘制独立预测因素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进一步分析其预测效能。结果 乳糜泻组体重指数[(20.2±1.4)kg/m2比(23.3±1.5)kg/m2,t=2.459,P=0.023]以及血红蛋白含量[(79.8±10.7)g/L比(88.7±10.9)g/L,t=3.487,P<0.001]明显低于非乳糜泻组,乳糜泻筛查评分明显高于非乳糜泻组[(7.0±1.0)分比(4.0±1.0)分,t=8.157,P<0.001],tTGA阳性所占比例(16/24比20/85,χ2=5.462,P=0.024)以及OCT小肠绒毛萎缩所占比例(20/24比10/85,χ2=9.255,P<0.001)明显高于非乳糜泻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TGA阳性(OR=2.687,95%CI:1.496~7.289,P=0.011)、乳糜泻筛查评分(OR=2.336,95%CI:1.254~7.875,P=0.017)以及OCT小肠绒毛萎缩(OR=5.635, 95%CI:1.534~12.009,P<0.001)为乳糜泻的独立预测因素。以tTGA、乳糜泻筛查评分以及OCT小肠绒毛萎缩结合其影响权重建立列线图模型,校准曲线显示,乳糜泻患病风险的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符合度良好(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tTGA预测乳糜泻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56(95%CI: 0.721~0.826);乳糜泻筛查评分预测乳糜泻的AUC为0.789(95%CI: 0.751~0.854),最佳诊断截点为8分; OCT小肠绒毛萎缩预测乳糜泻的AUC为0.819(95%CI: 0.783~0.872),三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913(95%CI: 0.867~0.954)。结论 基于tTGA、乳糜泻筛查评分以及OCT小肠绒毛萎缩建立的列线图模型能用于准确预测乳糜泻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可促进血管内膜增生,易损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支架边缘夹层等。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是目前最先进的血管内成像技术,临床主要用于识别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和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术后随访。该文主要介绍OCT评估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相似文献   

15.
孙冉  张健  刘大川 《山东医药》2014,(12):18-20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手术(Phaco)对老年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眼底盘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30例(45只眼),均成功施行Phaco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定量测量术前及术后3d、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眼底盘周RNFL厚度,观察术后矫正视力、视乳头水肿发生情况。结果术前及术后3d、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盘周RNFL厚度分另0为(93.24±8.46)、(91.71±8.19)、(95.49±8.53)、(192.00±8.10)、(105.91±7.15)、(102.02±7.10)μm;术后2周及1、3、6个月RNFL厚度较术前增加(P均〈0.05);术后2周及1、3、6个月RNFL厚度较术后3d增加(P均〈0.05);术后1、3、6个月RNFL厚度较术后2周增加(P均〈0.01);其余时间点各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及术后3d、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矫正视力分别为0.16、0.44、0.54、0.51、0.56、0.67。术后3d、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视乳头水肿发生率分别为0、42%、55%、62%、31%。结论老年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Phaco术后眼底盘周RNFL厚度增加,手术可能对眼底视神经造成了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长期随访研究。方法:共入选经过冠状动脉造影(至少4体位造影)证实病变狭窄处于临界病变的患者90例。将入选者按照2∶1随机分为:血管内超声组(IVUS)60例,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组30例。通过血管内超声定量分析最小管腔直径、参考血管直径、最小管腔面积等参数指标;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分析最小管腔直径、最小管腔面积。同时依据两组检查方法不同特征确定斑块的性质进行定性亚组分析:纤维性斑块、钙化斑块及脂质斑块等,对于高危易损斑块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规律服用药物,观察两组术后住院期间、30d、3个月、9个月、1年和2年的主要心血管事件。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两组2年内免于心血管事件的差异。结果:IVUS和OCT进行亚组软斑块分析,两组测得最小管腔直径分别为[(1.84±0.06)vs.(1.84±0.13)mm,P=0.947]。另外,在最小管腔面积方面两组分别为[(4.7±0.98)vs.(4.8±1.17)mm2,P=0.853]。OCT组通过分析软斑块纤维帽厚度为(94±24.72)μm。通过COX回归模型显示,两组在免于心血管事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6)。结论:对于临界病变的患者,采用IVUS或OCT成像系统能够更好的分辨血管内斑块性质,尤其易识别易损斑块。对于临界病变的患者,采用介入影像学方法进行测量分析是安全的、可靠的,能更好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玻璃体切除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在该院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的IMH患者,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观察术前黄斑裂孔形态(最小直径、基底直径、裂孔高度),记录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比较BCVA的变化,分析与视力预后相关的因素。结果术后BCVA与患者病程、裂孔最小直径、基底直径呈负相关(P0.05),与术前BCVA、黄斑裂孔指数(MHI)、黄斑裂孔预后因素(HPF)呈正相关(P0.05)。结论术前BCVA是评价术后BCVA的最佳指标,MHI、HPF可作为评价临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用于食管早癌浸润深度判断的准确性,并将OCT与放大内镜联合窄带成像(ME-NBI)在食管早癌浸润深度评估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本前瞻性研究纳入对象为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内镜黏膜下膜剥离术(ESD)前接受OCT及ME-NBI评估的28例食管早癌患者。根据检查过程中获得的OCT和ME-NBI图像,对病变浸润深度进行实时判断。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OCT和ME-NBI两种方法对于食管早癌浸润深度判断的准确性,检查操作过程所需时间及并发症也一并进行分析。 结果 OCT和ME-NBI对28例食管早癌浸润深度判断的整体准确率分别为67.9%(19/28)和75%(21/2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CT对浸润至上皮层/固有层(EP/LPM)病变评估的准确率为78.9%(15/19),与ME-NBI相比(68.4%,13/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CT评估过程所需时间为6.0±2.9min,显著短于ME-NBI的16.3±5.4min(P<0.001)。 结论 OCT在评估食管早癌浸润深度及筛选位于上皮层/固有层(EP/LPM)食管早癌准确率上,与ME-NBI能力基本一致,且所需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养阴行血方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对黄斑厚度的影响。方法按湿性AMD属中医肝肾阴虚证的诊断标准收集病例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予养阴行血为法组成的双芍护睛方,对照组予杞菊地黄丸。治疗前及治疗30 d后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黄斑网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CBRC)及视网膜神经上皮层(RNL)的厚度。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CBRC厚度及RNL厚度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养阴行血方能降低黄斑厚度,与控制或减轻黄斑区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的形成,促进视网膜下出血及渗出的吸收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与非罪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74例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诊断为ACS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造影及OCT检查的患者。结果:PLR是易损斑块(TCFA)的危险因素(OR=1.011,95%CI:1.002~1.020,P=0.015)。PLR对TCFA的诊断敏感性为84.0%,特异性为55.1%。高PLR组患者冠状动脉血管内非罪犯脂质斑块的最大脂质核心角度[(162.30±64.31)vs.(133.33±55.29)°,P=0.012]、平均脂质核心角度[(123.51±44.46)vs.(107.11±44.84)°,P=0.049]、脂质斑块长度[4.75(2.93,7.20)vs. 3.40(2.20,5.30)mm,P=0.023]及脂质指数[535.40(303.26,877.19)vs. 344.03(181.93,673.00),P=0.014]均显著高于低PLR组患者,纤维帽厚度[100.00(60.00,157.50)vs. 130.00(80.00,195.00)μm,P=0.031]显著低于低PLR组。高PLR组的纤维斑块数量(P=0.038)、易损斑块发生率(P=0.006)及斑块破裂发生率(P=0.007)均高于低PLR组。同时,PLR与脂质斑块纤维帽厚度(FCT)呈负相关(R=0.205,P=0.020)。结论:高水平PLR可能与ACS患者易损斑块特征有关。PLR水平在评估ACS患者非罪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方面具有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