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癫痫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9—2013年贵港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500例,根据脑卒中后癫痫发生情况分为癫痫组46例和非癫痫组454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性别、年龄、有无高血压和糖尿病、卒中类型、有无发热和意识障碍、病灶是否累及皮质及有无低钙血症等,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脑卒中后癫痫的影响因素。结果癫痫组患者糖尿病、出血性卒中、发热、意识障碍、病灶累及皮质、低钙血症发生率高于非癫痫组(P0.05);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卒中类型〔OR=0.354,95%CI(0.178,0.703)〕、发热〔OR=2.213,95%CI(1.072,4.572)〕、意识障碍〔OR=2.952,95%CI(1.328,6.558)〕、病灶累及皮质〔OR=4.844,95%CI(2.105,11.147)〕是脑卒中后癫痫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出血性卒中患者或合并发热、意识障碍、病灶累及皮质的脑卒中患者易发生癫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继发性癫痫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山东省临清市人民医院2013年7月—2014年11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23例,根据继发性癫痫发生情况分为对照组(未发生继发性癫痫,n=104)和观察组(发生继发性癫痫,n=19)。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阳性率、基础疾病、高血压分级、血电解质、病灶位置、病灶直径、病变类型及入院时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评分,筛选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继发性癫痫的危险因素;分析继发性癫痫发生情况及临床特征,包括发作类型、发病时间、脑电图异常情况、治疗转归及复发情况等。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继发性癫痫发生率为15.5%(19/123);发作类型:部分发作11例,全面发作8例;发病时间:早发性12例,迟发性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阳性率、糖尿病发生率、高脂血症发生率、冠心病发生率、高血压分级、血电解质及病灶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病灶位置、病变类型及入院时S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灶位置为脑叶〔OR=2.899,95%CI(1.791,3.007)〕、病变类型为脑血栓形成〔OR=6.317,95%CI(1.388,29.973)〕及入院时SSS评分30分〔OR=2.372,95%CI(1.133,2.979)〕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继发性癫痫的危险因素(P0.05)。脑电图检测结果显示,正常7例,轻度异常8例,中度异常4例。经针对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及抗癫痫治疗后,所有患者癫痫症状得到有效控制。随访1年发现,早发性癫痫患者复发率为1/4,迟发性癫痫患者复发率为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继发性癫痫发生率较高,以部分发作和早发性发作较常见,病灶位置为脑叶、病变类型为脑血栓形成及入院时SSS评分30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继发性癫痫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武汉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普通病房和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 244例,其中发生SAP 286例(观察组),未发生SAP 958例(对照组)。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包括人口学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临床特征,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SAP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组急性脑梗死患者SAP发生率为22.9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年龄≥70岁者所占比例,既往史〔高血压、冠心病、心房纤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阳性率,尿蛋白阳性率,非腔隙性脑梗死、吞咽困难、意识障碍、幕下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应激性溃疡发生率,鼻饲支持率及血清清蛋白水平、空腹血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OR=3.650,95%CI(2.236,5.960)〕、有COPD病史〔OR=18.513,95%CI(9.359,36.623)〕、非腔隙脑梗死〔OR=2.453,95%CI(1.507,3.997)〕、吞咽困难〔OR=2.875,95%CI(1.616,5.114)〕、鼻饲支持〔OR=19.559,95%CI(9.121,41.942)〕、意识障碍〔OR=3.487,95%CI(1.882,6.463)〕、幕下脑梗死〔OR=2.011,95%CI(1.090,3.710)〕、出血性转化〔OR=3.411,95%CI(1.866,6.237)〕、应激性溃疡〔OR=13.658,95%CI(5.995,31.326)〕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SA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70岁、有COPD病史、非腔隙性脑梗死、吞咽困难、鼻饲支持、意识障碍、幕下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应激性溃疡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SAP的独立危险因素,低水平血清清蛋白及高血糖也能增加急性脑梗死患者SAP发生风险,临床应针对SAP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以降低S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后早发性癫痫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95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2例出现早发性癫痫.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早发性癫痫中以全面强直阵挛发作为主,共30例(57.69%).回归分析显示脑出血(OR=2.18,P<0.05),病变部位累及皮质(OR=5.56,P<0.01),NIHSS评分≥20分(OR=6.10,P<0.01)是脑卒中后早发性癫痫患者的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脑出血、NIHSS高评分及病灶累及皮质的脑卒中患者应高度警惕其癫痫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6月安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60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分为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77例(进展组)和未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183例(非进展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合并疾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吸烟情况、饮酒情况、发热情况、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舒张压、血脂指标、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梗死体积、TOAST病因学分型及治疗用药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发生率、吸烟率、饮酒率、入院时舒张压、血脂指标、TOAST病因学分型及治疗用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患者高脂血症、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发热发生率和既往卒中或TIA史阳性率、基线NIHSS评分、空腹血糖及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非进展组,梗死体积大于非进展组,入院时收缩压低于非进展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空腹血糖偏高〔OR=1.31,95%CI(1.02,1.74)〕、既往有卒中或TIA史〔OR=1.14,95%CI(1.01,1.35)〕、基线NIHSS评分偏高〔OR=1.08,95%CI(1.04,1.13)〕、发热〔OR=1.01,95%CI(1.00,1.47)〕、纤维蛋白原偏高〔OR=1.04,95%CI(1.00,1.23)〕、入院时收缩压偏低〔OR=1.03,95%CI(1.01,1.13)〕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空腹血糖偏高、既往卒中或TIA史、发热、基线NIHSS评分偏高、纤维蛋白原偏高、入院时收缩压偏低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应加强治疗和护理,以降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老年脑卒中并吸入性肺炎(AP)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2年5月哈尔滨二四二医院收治的老年脑卒中患者737例,其中合并AP者58例,未合并AP者679例。分析58例并AP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其危险因素。结果 58例老年脑卒中并AP患者共分离出9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27株(29.0%);革兰阴性菌66株(71.0%)。年龄70岁〔OR=1.897,95%CI(0.413,2.052)〕、意识障碍〔OR=1.676,95%CI(0.311,1.792)〕、侵袭性操作〔OR=1.387,95%CI(0.383,1.975)〕、吞咽困难〔OR=1.433,95%CI(1.407,4.452)〕及体位不当〔OR=1.994,95%CI(0.873,2.017)〕是老年脑卒中患者并发A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脑卒中并AP患者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临床医生卧位、意识障碍、有侵袭性操作及吞咽困难的老年脑卒中患者应加强干预护理,以降低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急性脑卒中并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长沙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285例,根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分为睡眠障碍组116例和非睡眠障碍组16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卒中类型(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既往史(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卒中部位(左半球、右半球)、并发症(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分析急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 285例患者中出现睡眠障碍116例,睡眠障碍发生率为40.7%,包括出血性脑卒中51例和缺血性脑卒中65例。出血性脑卒中并睡眠障碍患者表现为睡眠过多者29例,入睡困难者13例,睡眠维持困难及早醒者6例,打鼾、多梦、睡眠倒错者3例;缺血性脑卒中并睡眠障碍患者表现为不同形式失眠者46例,睡眠过多者15例,其他类型睡眠障碍者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卒中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障碍组患者NIHSS评分及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发生率高于非睡眠障碍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IHSS评分15分〔OR=2.15,95%CI(1.65,5.85)〕、冠心病〔OR=1.55,95%CI(1.01,3.06)〕、肺部感染〔OR=1.86,95%CI(1.21,3.48)〕、尿路感染〔OR=1.53,95%CI(1.03,2.77)〕是急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其中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以睡眠过多为主,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以失眠为主;NIHSS评分15分、冠心病、肺部感染、尿路感染是急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心源性脑梗死后癫痫发作特点、预测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连续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2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心源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341例。随访2年,根据随访脑卒中后有无癫痫分为癫痫组87例和无癫痫组254例,比较2组临床特征、梗死灶位置、面积和癫痫发作特征,分析其预测因素。结果 癫痫组心房颤动比例明显高于无癫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癫痫组受累脑叶中颞叶、顶叶比例明显高于无癫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显示,癫痫组早发型癫痫发作率为33.3%,晚发型癫痫发作率为66.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OR=0.394,95%CI:0.227~0.683,P=0.001)、累及颞叶(OR=0.353,95%CI:0.198~0.630,P=0.000)、累及顶叶(OR=0.271,95%CI:0.148~0.497,P=0.000)与心源性脑梗死发生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相关。结论 心源性脑梗死梗死灶累及颞叶、顶叶时可能增加脑卒中后癫痫发作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彭州市人民医院2010年8月—2013年12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6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分析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结果96例患者中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27例(病例组),未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69例(对照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为28.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纤颤、颈动脉狭窄发生率,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OR=2.171,95%CI(1.080,4.361)〕、糖尿病〔OR=3.842,95%CI(1.638,9.012)〕、心房纤颤〔OR=6.573,95%CI(1.073,40.286)〕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较高,高血压、糖尿病、心房纤颤是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首次癫痫发作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内科急性缺血性卒中后首次癫痫发作的住院患者252例,经随访1~5年,排除7例死亡、13例失访,最终共232例(早发型111例、迟发型121例)纳入研究。按首次癫痫发作后是否复发,将232例分为复发组(108例)及无复发组(124例)。记录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头部MRI或CT影像学资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6分、首次癫痫发作的情况、常规脑电图或视频脑电图表现、癫痫发作出现时间等,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卒中患者首次癫痫发作后癫痫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1)复发组和无复发组患者NIHSS评分≥16分的比例分别为61.1%(66/108)和44.4%(55/12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95,P=0.011)。复发组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率及NIHSS评分水平均高于无复发组,年龄低于无复发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余基线资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复发组迟发型癫痫发作比例高于无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0%(67/108)比43.5%(54/124),P0.05];两组癫痫持续状态及发作类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复发组脑电图结果异常、皮质受累、出血性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比例均高于无复发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8.3%(63/108)比32.3%(40/124)、51.9%(56/108)比21.0%(26/124)、38.0%(41/108)比13.7%(17/124)、48.1%(52/108)比27.4%(34/124),均P0.05];高尿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癫痫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皮质受累(OR=3.118,95%CI:1.452~6.697,P=0.004)、出血性脑梗死(OR=2.672,95%CI:1.113~6.410,P=0.028)、大面积脑梗死(OR=2.463,95%CI:1.081~5.612,P=0.032)、NIHSS评分≥16分(OR=2.080,95%CI:1.013~4.271,P=0.046)、脑电图异常(OR=2.612,95%CI:1.175~5.808,P=0.018)、迟发型癫痫发作(OR=2.079,95%CI:1.026~4.215,P=0.042)是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较高为保护因素(OR=0.932,95%CI:0.896~0.969,P0.01)。结论缺血性卒中后出现首次癫痫发作的患者,皮质受累、出血性脑梗死、梗死面积大、NIHSS评分≥16分、脑电图异常、迟发型癫痫发作的患者癫痫复发的可能性大;年龄较高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心房颤动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东莞台心医院神经内科2014年7月—2015年6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0例,根据心电图检查结果分为对照组(未合并心房颤动)和观察组(合并心房颤动),每组75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出血转化情况,分为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和无症状性颅内出血(a SICH)。根据出血转化发生情况将观察组患者分为出血转化组21例和非出血转化组54例,结合相关文献报道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对照组患者发生出血转化10例(13.3%),其中SICH 3例(4.0%)、a SICH 7例(9.3%);观察组患者发生出血转化21例(28.0%),其中SICH 9例(12.0%)、a SICH 12例(16.0%)。观察组患者出血转化发生率、SICH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出血转化组与非出血转化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率、糖尿病病史阳性率、高血压病史阳性率、高脂血症史阳性率、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阳性率、抗血小板治疗率、溶栓治疗前1d舒张压、溶栓治疗前1 d血小板计数、溶栓治疗前1 d纤维蛋白、溶栓治疗后1 d收缩压、溶栓治疗后1 d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前1 d收缩压、溶栓治疗前1 d血糖、溶栓治疗前1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早期颅内缺血改变发生率、溶栓期间收缩压变异系数、溶栓期间舒张压变异系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溶栓治疗前1 d收缩压〔OR=11.324,95%CI(1.567,68.235)〕、溶栓治疗前1 d NIHSS评分〔OR=2.613,95%CI(1.082,4.423)〕、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OR=92.075,95%CI(7.411,177.896)〕、早期颅内缺血改变〔OR=1.574,95%CI(1.159,3.324)〕、溶栓期间收缩压变异系数〔OR=18.710,95%CI(1.426,65.758)〕、溶栓期间舒张压变异系数〔OR=22.021,95%CI(1.519,56.368)〕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心房颤动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心房颤动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发生率较高,溶栓治疗前1 d收缩压、溶栓治疗前1 d血糖、溶栓治疗前1 d 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早期颅内缺血改变、溶栓期间收缩压变异系数、溶栓期间舒张压变异系数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心房颤动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相关性癫痫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79例脑卒中病例中173例继发癫痫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卒中后相关性癫痫的发生率为8.74%,其中有61.27%在卒中早期出现癫痫,晚期癫痫发作38.73%。卒中后癫痫的发生率与病灶部位(皮质/皮质下)及病灶的大小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卒中的年龄、性别、类型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脑卒中累及皮质和大灶病变是重要致痫因素,早期和晚期癫痫发作的机制、治疗、预后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病毒性脑炎(VE)患儿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德州市人民医院儿科2011年3月—2015年2月收治的VE患儿92例,根据儿童格拉斯哥预后量表(CGOS)评分分为预后不良组(CGOS评分1~3分,n=24)和预后良好组(CGOS评分4~5分,n=68),比较两组患儿性别、年龄、既往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发热至治疗时间、治疗情况(抗病毒治疗、激素治疗)、临床症状(头痛、发热、意识障碍、精神行为异常、恶心呕吐、癫痫)、病情严重程度、影像学检查结果〔脑电图异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异常、颅脑CT检查结果异常、肌力异常〕、实验室检查指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钠、血钾、脑脊液蛋白含量)、CGOS评分、病变部位(颞叶、额叶、脑干)、病灶数目(单个、多个),分析VE患儿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VE患儿临床症状以头痛、发热、精神行为异常、恶心呕吐为主。两组患儿性别、年龄、既往上呼吸道感染史阳性率、采用激素治疗者所占比例、发热发生率、恶心呕吐发生率、颅脑CT检查结果异常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钾及脑脊液蛋白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患儿发热至治疗时间长于预后良好组,采用抗病毒治疗者所占比例、头痛发生率、血钠、CGOS评分低于预后良好组,意识障碍发生率、精神行为异常发生率、癫痫发生率、重症患儿所占比例、脑电图异常率、MRI检查结果异常率、肌力异常发生率、病变部位为颞叶及脑干者所占比例、病灶数目为多个者所占比例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热至治疗时间〔OR=7.344,95%CI(1.601,33.662)〕、意识障碍〔OR=1.569,95%CI(1.092,2.395)〕、病情严重程度〔OR=1.465,95%CI(1.039,3.214)〕、MRI检查结果异常〔OR=16.262,95%CI(2.865,38.226)〕、血钠〔OR=13.547,95%CI(2.741,48.664)〕、CGOS评分〔OR=20.431,95%CI(3.805,82.415)〕、病灶数目〔OR=3.784,95%CI(1.534,8.234)〕为VE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抗病毒治疗〔OR=0.326,95%CI(0.112,0.948)〕为保护因素(P0.05)。结论 VE患儿以发热、头痛、精神行为异常、恶心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热至治疗时间、MRI检查结果异常、血钠、CGOS评分、意识障碍、病情严重程度、病灶数目为VE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抗病毒治疗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海南省农垦总医院呼吸科就诊的AECOPD患者68例,收集患者病历资料并记录其年龄、性别、吸烟史、文化程度、病程及感染、胸腔积液、咳脓痰及呼吸困难情况。结果 68例患者发生不良事件39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7.4%。不同年龄、有无吸烟史、不同文化程度及有无感染、胸腔积液、呼吸困难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病程及有无咳脓痰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935,95%CI(2.481,3.439)〕、吸烟史〔OR=2.845,95%CI(2.466,3.204)〕、感染〔OR=3.225,95%CI(2.759,3.729)〕、呼吸困难〔OR=3.771,95%CI(3.167,4.376)〕是AECOPD患者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OR=0.475,95%CI(0.138,0.823)〕是AECOPD患者不良事件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AECOPD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年龄、吸烟、感染、呼吸困难是AECOPD患者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是AECOPD患者不良事件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苏州市市立医院2010—2014年收治的住院BPPV患者99例,按照随访结果分为复发组21例和非复发组78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45岁或45岁)、并发症(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颈椎病)、发作类型(单纯型:累及1个半规管,复杂型:累及2个及以上半规管)、治疗方法 (单纯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手法复位),分析BPPV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性别、高脂血症发生率、颈椎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发作类型及治疗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并发糖尿病〔OR=6.021,95%CI(1.817,19.953)〕、单纯药物治疗〔OR=6.295,95%CI(1.904,20.807)〕是BPPV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并发糖尿病、单纯药物治疗是BPPV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工作人员应注意控制BPPV患者的血糖,无禁忌证者尽量联合手法复位,以减少BPPV的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老年冠心病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27例,按照年龄分为老年组69例和中年组58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老年冠心病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饮酒史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女性比例、吸烟史阳性率、高血压病史和糖尿病病史阳性率及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于中年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中年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2.18,95%CI(1.87,4.98)〕、吸烟史〔OR=2.13,95%CI(1.80,4.76)〕、高血压病史〔OR=2.28,95%CI(1.98,5.46)〕、糖尿病病史〔OR=3.57,95%CI(2.76,7.13)〕、TC〔OR=1.75,95%CI(1.47,4.09)〕、TG〔OR=1.88,95%CI(1.63,3.85)〕、HDL-C〔OR=1.35,95%CI(1.08,3.14)〕、LDL-C〔OR=1.59,95%CI(1.45,3.90)〕是老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女性、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TC、TG、HDL-C、LDL-C是老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高龄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0—2014年张家港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超高龄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2例(≥80岁),患者入院后即刻采集性别、年龄、既往史、症状及体征等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详细记录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偏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冠心病、心房纤颤、心脏瓣膜病、烟酒史及既往卒中史。随访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患者预后,并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超高龄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头晕/眩晕(占69.5%)和肢体无力(占68.3%),主要临床体征为肢体瘫痪(占54.9%)、Babinski征/Chaddock征阳性(占46.3%)、共济失调(占43.9%)、中枢性面瘫(占40.2%)。发病后3个月患者预后良好56例(68.3%),预后不良26例(3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低〔OR=2.648,95%CI(1.552,4.463)〕、发病至就诊时间长〔OR=1.784,95%CI(1.142,2.864)〕、既往有卒中史〔OR=4.402,95%CI(1.165,16.458)〕、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3.624,95%CI(2.360,5.714)〕、高血压〔OR=2.991,95%CI(1.886,4.705)〕、糖尿病〔OR=5.903,95%CI(3.884,9.025)〕、低密度脂蛋白偏高〔OR=3.052,95%CI(1.663,7.152)〕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超高龄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为头晕/眩晕、肢体无力、肢体瘫痪、Babinski征/Chaddock征阳性、共济失调和中枢性面瘫,且入院时NIHSS评分低、发病至就诊时间长、既往有卒中史及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偏高患者多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淡漠情绪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收治的缺血性卒中患者94例,按是否发生急性期淡漠情绪障碍分为淡漠组34例与对照组60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淡漠情绪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性别、饮酒史阳性率、吸烟史阳性率、高血压发生率、冠心病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枕叶病变发生率、顶叶病变发生率、颞叶病变发生率、皮质下白质病变发生率、中脑病变发生率、半球病变发生率、丘脑病变发生率、延髓病变发生率、小脑病变发生率、总胆固醇水平、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三酰甘油水平、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淡漠组患者额叶病变发生率、基底核病变发生率、卒中史阳性率、年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额叶病变〔OR=8.317,95% CI(2.032,34.042)〕、基底核病变〔OR=6.851,95% CI(1.784,26.310)〕、卒中史〔OR=4.998,95% CI(1.531,16.316)〕、年龄〔OR=2.931,95% CI(1.314,6.538)〕、NIHSS评分〔OR=3.824,95% CI(1.635,8.944)〕、Hcy〔OR=2.715,95% CI(1.293,5.701)〕是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淡漠情绪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额叶病变、基底核病变、卒中史、年龄、NIHSS评分、Hcy是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淡漠情绪障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对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31例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相关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性分析,使用流行病学原理探究其发作时间、发作类型、卒中类型与病灶部位的关系、治疗与预后等。结果脑卒中后癫痫发生率为6.54%,早发性癫痫发生率1.05%,迟发型癫痫5.49%(P0.05);皮下病灶继发癫痫发生率32.26%,皮层病灶继发癫痫发生率67.74%(P0.05);14例血性卒中继发性癫痫,17例缺血性卒中继发性癫痫(P0.05);在患者预后情况中发现,此次研究41例患者中,早发性癫痫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未出现癫痫发作,迟发性癫痫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7例偶发症状,两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癫痫主要为迟发性癫痫,普遍为全面性皮层发作,出血性卒中发生癫痫率较高,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青年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5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门诊就诊及住院的青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84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20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受试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青年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受试者年龄、空腹血糖、血清K+水平、血清Na+水平、血清Ca2+水平、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及是否有焦虑情绪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试者BMI、腰臀比、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血清三酰甘油(TG)水平、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血尿酸(UA)水平、血肌酐(Cr)水平、性别、有无高血压家族史、是否吸烟、是否饮酒、睡眠情况、运动情况、有无高盐饮食及有无高脂饮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OR=20.66,95%CI(6.37,66.95)〕、TC〔OR=4.02,95%CI(2.40,6.74)〕、TG〔OR=7.83,95%CI(2.41,25.23)〕、HDL-C〔OR=3.92,95%CI(2.99,5.12)〕、LDL-C〔OR=5.36,95%CI(4.51,6.37)〕、高血压家族史〔OR=14.69,95%CI(3.88,55.59)〕、饮酒〔OR=5.96,95%CI(1.78,19.98)〕、高盐饮食〔OR=7.07,95%CI(2.13,23.43)〕是青年原发性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肥胖、血脂异常、遗传因素、不良生活习惯是青年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