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调查北京社区超重及肥胖人群血脂异常患病及知晓情况.方法 对9786例"首都社区居民胆固醇教育及控制"项目受调查者资料进行分析.按体质指数将受调查者分为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3类人群.根据晨起空腹血浆化验结果,评价3类人群各型血脂指标水平及血脂异常患病率.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评价血脂异常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情况.结果 (1)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与体质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7、0.18、-0.26和0.35(P均<0.01).(2)随体质指数增加,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逐渐上升.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人群标准化后,血脂异常患病率男性分别为23.9%、43.3%和65.4%,女性分别为17.9%、29.2%和42.3%.血脂异常患病率肥胖男性高于肥胖女性(65.4%比42.3%,P<0.01).患高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以及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风险男性肥胖者分别是正常体重者的1.6、2.9、2.4及2.7倍,而女性肥胖者分别是正常体重者的1.3、1.9、1.7及2.1倍.(3)血脂异常患病知晓率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男性分别为20.8%、27.8%和25.2%(P>0.05),女性分别为34.6%、34.5%及29.4%(P>0.05).结论 肥胖者血脂异常患病率高于正常体重人群,但其患病知晓率仍然较低.应将肥胖人群,尤其是年轻男性肥胖者作为降脂干预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北京社区超重及肥胖人群血脂异常患病及知晓情况.方法 对9786例"首都社区居民胆固醇教育及控制"项目受调查者资料进行分析.按体质指数将受调查者分为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3类人群.根据晨起空腹血浆化验结果,评价3类人群各型血脂指标水平及血脂异常患病率.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评价血脂异常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情况.结果 (1)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与体质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7、0.18、-0.26和0.35(P均<0.01).(2)随体质指数增加,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逐渐上升.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人群标准化后,血脂异常患病率男性分别为23.9%、43.3%和65.4%,女性分别为17.9%、29.2%和42.3%.血脂异常患病率肥胖男性高于肥胖女性(65.4%比42.3%,P<0.01).患高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以及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风险男性肥胖者分别是正常体重者的1.6、2.9、2.4及2.7倍,而女性肥胖者分别是正常体重者的1.3、1.9、1.7及2.1倍.(3)血脂异常患病知晓率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男性分别为20.8%、27.8%和25.2%(P>0.05),女性分别为34.6%、34.5%及29.4%(P>0.05).结论 肥胖者血脂异常患病率高于正常体重人群,但其患病知晓率仍然较低.应将肥胖人群,尤其是年轻男性肥胖者作为降脂干预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3.
北京社区超重及肥胖人群血脂异常患病及知晓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调查北京社区超重及肥胖人群血脂异常患病及知晓情况.方法 对9786例"首都社区居民胆固醇教育及控制"项目受调查者资料进行分析.按体质指数将受调查者分为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3类人群.根据晨起空腹血浆化验结果,评价3类人群各型血脂指标水平及血脂异常患病率.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评价血脂异常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情况.结果 (1)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与体质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7、0.18、-0.26和0.35(P均<0.01).(2)随体质指数增加,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逐渐上升.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人群标准化后,血脂异常患病率男性分别为23.9%、43.3%和65.4%,女性分别为17.9%、29.2%和42.3%.血脂异常患病率肥胖男性高于肥胖女性(65.4%比42.3%,P<0.01).患高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以及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风险男性肥胖者分别是正常体重者的1.6、2.9、2.4及2.7倍,而女性肥胖者分别是正常体重者的1.3、1.9、1.7及2.1倍.(3)血脂异常患病知晓率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男性分别为20.8%、27.8%和25.2%(P>0.05),女性分别为34.6%、34.5%及29.4%(P>0.05).结论 肥胖者血脂异常患病率高于正常体重人群,但其患病知晓率仍然较低.应将肥胖人群,尤其是年轻男性肥胖者作为降脂干预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4.
对本社区中老年人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进行筛查,统计不同性别血脂异常发生率。结果:血脂异常检出率为35.13%,男性TG异常、LDL-C异常、HDL-C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的TC、TG、LDL-C水平明显高于女性,而男性HDLC水平明显低于女性,两组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社区中老年人血脂异常检出率高,尤其男性,需加强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超重肥胖人群合并高血压的发生情况及护理干预对其的影响.方法 在我院周围小区应用系统抽样方法抽取超重肥胖患者452例,依据WHO诊断标准进行筛查,并对符合高血压标准的人群实施护理干预,进行结果测评.结果 本组超重肥胖人群高血压发生率明显增高,为30.8%,通过护理干预可使患者体质量指数降低(2.68±0.07)kg/m2,收缩压平均下降(25.5±5.0)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平均下降(10±5)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重肥胖是高血压的危险行为因素,通过护理干预可使患者树立正确健康观念,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从而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超重及肥胖患者的膳食结构,分析超重及肥胖与膳食结构的关系。方法对806例超重及肥胖患者进行膳食结构调查,收集3日食谱数据,整理后输入营养专家系统软件,分析三大供能物质及几种主要维生素、矿物质及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及比例。结果随着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摄入及供能比的增加,人群患超重(肥胖)风险升高。能量和17种营养素摄入量中,能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脂肪供能比、膳食纤维、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维生素C、维生素E、钠、钾、铁、磷、锌与推荐摄入量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结论超重及肥胖患者的膳食结构存在高能量、高脂肪、低膳食纤维、抗氧化营养素摄入不足的特点,针对以上特点改进膳食结构对减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微  程然  金道龙  张冰  季乐丹  王晓 《山东医药》2007,47(10):51-51
肥胖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肥胖儿童不仅有发展为成人肥胖的危险,而且与其成人后慢性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关。为了解乐清市中小掌生超重、肥胖情况及流行病学病因,为防治中小学生单纯性肥胖提供资料,2005~2006年我们进行了相关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我院1998年下半年641例中老年干部门诊血脂测定值与体重超重,高血压、冠心病、糖耐量低下、糖尿病的关系作一系统分析。1 对象及方法1.1 病例选择本组对象为本市市直中老年干部血脂检查者,共641例,其中男性395例(61.%),平均64.8岁,女性246例(38.4%),平均59.6岁。1.2 方法所有体检均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担任。内容包括常规体检项目、血脂、心电图、B超检查。最后由主任医师综合分析。根据血脂情况分为TC及TG都升高组、单纯TC升高组、单纯TG升高组、HDL降低组及血脂完全正常组,就各组并发症与相对血脂正常组作比较,最后经统计学…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2016—2018年新疆乌鲁木齐市某小学6~12岁学龄儿童超重及肥胖的情况,为预防儿童肥胖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取乌鲁木齐市某小学6~12岁健康学生,检测身高、体重,按体质指数(BMI)标准判断超重和肥胖。结果超重检出率为17.10%,肥胖检出率为17.89%;其中男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为分别为20.15%和23.43%,女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2.72%和11.78%。结论乌鲁木齐市城区6~12岁小学生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呈较高水平,不良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是主要危险因素;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是预防肥胖的主要手段,学校家庭社会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泸州市社区老年人群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特点及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患病情况。方法:通过多级抽样方法,对泸州市社区60岁以上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生化检测。体质量指数(BMI)≥28.0为肥胖,24.0~27.9为超重。结果:共收集有效资料4 445份,平均BMI为24.1±3.4,男性与女性BMI不同(P<0.001)。样本人群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分别为38.25%、12.78%;各年龄段超重率不同(P<0.05),60~69年龄段超重率最高(P<0.05),随年龄的增长,超重率有下降趋势(P<0.001);男、女性肥胖率分别为10.01%、14.69%(P<0.001),各年龄组肥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血压、高血糖、高三酰甘油等患病率随BMI升高而增加(P<0.05),在超重、肥胖组的患病率高于BMI<24.0组(P<0.05)。结论:被调查人群超重和肥胖患病率超过50%,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患病率达40%以上;老年人超重、肥胖问题严峻,控制老年超重和肥胖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南京市城区年龄≥40岁的中老年人超重、肥胖的流行特点,并分析肥胖人群多种代谢性疾病患病率情况.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南京市城区6个社区40~79岁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生化检测.共调查9696人,剔除信息不全334人,最终共9362人纳入统计分析,男性3204人(占34.2%),女性6158人(占65.8%).按照《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预防控制指南》标准,体重指数≥28.0 kg/m2为肥胖,24.0~27.9 kg/m2为超重.对不同性别、年龄组人群超重、肥胖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总的超重率41.0%,男性高于女性(43.91%vs.39.48%,x2=17.01,P<0.001).总的肥胖率16.79%,其中男性为16.73%,女性为16.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肥胖率高于受教育程度较高人群(x2=47.95,P<0.001).与正常体重人群比较,肥胖人群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发生率明显增加(x2值分别为42.02,641.88,9.58,236.08,13.24,138.82,P均<0.001).结论 南京市城区40岁以上人群超重和肥胖发生率高,肥胖人群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河北省老年居民的超重和肥胖情况,并按照不同分类对其超重和肥胖情况进行分析,从而为减少各种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河北省老年居民按照体质监测要求进行超重和肥胖筛查,并按照年龄阶段、城乡种类和性别分别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河北省老年人群超重、肥胖分布特征.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老年人群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河北省老年人群BMI平均值为24.93±3.21.从城乡分布来看,男性和女性超重率和肥胖率均以城镇人口为最高;年龄分布来看,男性和女性超重率和肥胖率均从60岁年龄组开始,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老年男女的身高、体重及皮褶厚度(上臂皮褶厚度、肩胛皮褶厚度、腹部皮褶厚度)等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身体围度(胸围、腰围、臀围)及腰臀围比无显著的差异性.影响老年人群超重的影响因素按重要程度排序为:睡眠质量>坐位活动时间>参加锻炼的次数>烟龄>职业>吸烟状况.影响肥胖的因素按重要程度排序为:烟龄>睡眠质量>坐位活动时间>参加锻炼的次数>吸烟状况>职业.结论 河北省老年人群的超重肥胖已成为普遍存在的、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预防与控制超重肥胖应成为地区防治慢性病的关键之一,可以从改变生活方式入手,建立良好的锻炼习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顺德地区老年人群超重及肥胖的现况.方法 在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整群随机抽取2个村中年龄≥60岁的常住人口调查,总人数1503例,最终入选资料完整的1372例,男性570例,女性802例,60~69岁857例,70~79岁416例,≥80岁99例.调查入选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空腹血糖(FPG)...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体力劳动强度降低,饮食结构改变,致使体质量增加现象越来越普遍。肥胖人数在全球迅速增长,肥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流行病。随着现代医学的深入研究,肥胖与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关系日益显著,并成为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肥胖不仅严重影响个人生活质量,而且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加大了卫生资源的消耗。所以,尽早开展肥胖的防治和研究,必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此,我们对永外社区2014例居民的体质量进行调查,为进一步防治肥胖及相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福建沿海地区人群超重和肥胖的现状及其与血压、血脂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横断面调查方法,纳入福建省沿海地区30岁以上人群3343例,进行身高、体质量、血压、腰围、血糖、血脂等指标检测,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BMI与血压、血脂的相关性。结果:调查地区超重及肥胖检出率为34.6%和10.0%,男性超重率显著高于女性(40.4%比30.7%,P0.05);超重和肥胖人群比例在70岁以前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显著增高,70岁以后有下降趋势。与年龄匹配的正常体重人群比较,青年(40岁)超重和肥胖人群血压、腰围显著升高(P均0.01);中老年(40岁)超重和肥胖人群血压、腰围、TC、LDL-C水平显著升高,而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0.01)。偏相关分析显示BMI与腰围、收缩压、舒张压、TC、LDL-C和HbA1c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01,0.218,0.238,0.068,0.120,0.135,P均0.01),与TG和HDL-C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均=-0.069,P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BMI与腰围、性别、年龄、DBP、HDL-C、FBG显著相关。控制年龄、性别、血糖等混杂因素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超重(OR=2.283,95%CI 1.915~2.721)和肥胖(OR=4.419,95%CI 3.329~5.865)是高血压、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超重(OR=1.356,95%CI 1.160~1.584),肥胖(OR=1.691,95%CI 1.319~2.167)],P均0.01。结论:福建沿海地区人群超重/肥胖率较高,超重、肥胖人群中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比例显著增高,控制体重对高血压、血脂异常及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肥胖患病率在全球呈快速增长趋势。肥胖是指体内脂肪过度堆积,并显著增加心血管代谢紊乱性疾病的发病风险。已观察到在一些人群中,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患病率的变化表现不一致。本文就我国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患病率的变迁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导致了高血压、糖尿病及其相关疾病的患病率上升,肥胖者也日益增加。为进一步了解温州市城乡居民体重超重、肥胖与血压、血糖的关系,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可靠的信息和科学依据。现对我市2003年开展的高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分析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探讨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预防措施,提高输血安全性。方法:收集2014-01—2017-12上报到输血科的不良反应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回顾性分析近4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8 996例输血患者中,输血不良反应135例(0.47%)。其中红细胞悬液输注发生93例(68.89%),血浆输注发生35例(25.93%),血小板输注发生4例(2.96%),其他3例(2.22%)由洗涤红细胞和冷沉淀输注导致。所有不良反应发生类型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最常见,占所有不良反应的60.00%,其次为过敏反应,占34.81%,输血相关性循环超负荷(TACO)占1.48%,疑似输血不良反应占3.70%。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率显著性高于无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P0.01)。血液成分与不良反应类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输血不良反应主要由红细胞悬液输注导致的FNHTR和血浆输注导致的过敏反应组成,除了2例诊断为TACO的严重不良反应外,没有溶血性及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TRALI)等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和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根据不同血液成分或不同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情况,采用相应措施进行预防,有利于减少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医院应加强医护人员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及上报的培训,建立积极血液预警系统,减少严重不良反应的漏报,保障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19.
超重、肥胖及其与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分析   总被引:41,自引:2,他引:41  
目的 调查中国40岁以上社区人群超重、肥胖的基线数据,并探讨超重、肥胖与糖尿病(DM)和糖耐量低减(IGT)的患病风险。方法 在1997—1998年随机抽取我国22个社区人群,测量研究对象的体重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以诊断肥胖。并按WHO标准筛查了DM和IGT。结果 获得了我国≥40岁人群的年龄调整超重率(男34.88%,女34.94%)和年龄调整肥胖率(男9.75%,女15.48%)等指标的基线数据。超重、肥胖率随地区和人群有很大的差别。随超重,肥胖程度增加,可明显加大DM(OR值,男性:1.90;女性:1.75)和IGT(OR值,男性:1.65;女性:1.46)的患病风险,并且这一患病风险与年龄增长无关。WC和WHR的增加,不仅与年龄增长有关,而且与增加DM和IGT的患病风险也有关。结论我国≥40岁人群中的超重和肥胖人数在增加。超过限值的BMI,WC和WHR是易患DM,IG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成都市区超重与肥胖人群现状调查——7288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生活方式变化对超重与肥胖的相关因素及现状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 ,对成都市区有代表性人群 72 88例进行社会经济状况 ,体重指数 (BMI=体重kg/身高m2 ) ,血压及某些危险因素综合调查 .结果 本组BMI平均 2 2 4 4(男 2 2 86 ,女 2 1 95) ,正常BMI( 18 5~ 2 3 9)占人群 57 96 % ,BMI≥ 2 4及BMI≥ 2 8(超重及肥胖者 )达 30 56 %和 5 96 % ,男性 30岁后女性 4 0岁后即接近峰值 ,70岁以后稍降低 ,危险因素水平 (血压 ,血糖 ,TC ,TG等 )及心血管病事件均随BMT增加 ,BMI与多种危险因素明显相关 .结论 近年来BMI明显增加 ,而BMI与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治人群体重进一步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