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其中SakamotoⅠ型6例,Ⅱ型4例,Ⅲ型10例,Ⅳ型6例。结果本组患者中,12例采用保守治疗,14例采用血管腔内治疗,治疗后患者症状均缓解。随访12个月结果显示,采用不同方式治疗的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复查CT血管造影(CTA)显示,肠系膜上动脉显影良好。结论 SISMAD患者需尽早行腹部CTA检查以明确诊断,同时了解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及分支血运情况;症状较轻、无明显肠道缺血者,可采用保守治疗;症状较重及肠道缺血严重或经保守治疗效果欠佳者,首选腔内介入治疗(选用裸支架);有肠坏死或夹层破裂迹象者,应积极行开腹探查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患者中的诊断价值以及不同分型的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2-2014-01收治的12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根据CTA及DSA进行分型,探讨各型夹层的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12例患者中,6例保守治疗成功,6例行介入治疗。手术患者未出现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在出院前腹痛消失。结论:CTA能直观显示SISMAD的位置,长度及病变程度,可作为诊断及随访本病的无创、准确及快速的检查方法。血管介入技术能够迅速解除夹层对动脉血流的影响,是一种新型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2-2014-01收治的29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最初保守治疗25例,其中5例保守治疗无效后改行血管腔内治疗;急诊手术4例,均行小肠切除,其中1例行肠系膜上动脉切开取栓+内膜部分切除术,1例小肠切除前行肠系膜上动脉溶栓+支架植入术。结果:20例保守治疗有效;CTA随访显示假腔血栓部分或大部溶解(14例)或夹层无变化(2例)。血管腔内治疗获满意效果,CTA随访显示假腔消失或血栓形成,真腔通畅。4例开放手术中,1例死亡,其余3例均恢复良好。结论:大多数SISMAD保守治疗有效,若腹痛持续或加重,应适时中止保守治疗,改行腔内治疗;外科手术适合于夹层所致肠缺血坏死或动脉瘤破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ial embolism,SMAE)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与治疗,以避免误诊及降低病死率。方法对2010年1—12月收治的7例SMAE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术前均经常规检查、上腹部CT及腹部计算机断层X线血管造影(CTA)检查确诊为SMAE,3例转上级医院行手术治疗,2例转血管外科予抗凝溶栓治疗;1例因腹腔穿刺抽出血性积液后转普外科行手术治疗证实为SMAE;1例按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后症状继续加重,剖腹探查确诊SMAE后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7例均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后遗症及死亡病例。结论对于中老年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突然发生剧烈腹痛且症状与体征不相符时,应考虑SMAE的可能,尽早行腹部CTA检查,及时诊断和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yndrome,SMAS)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对误诊为功能性胃肠病的1例SMAS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青年男性,因反复上腹部胀痛2年余入院。多次就诊外院及我院,行胃镜检查、肠镜检查诊断为功能性胃肠病,予相应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后行上消化道造影示十二指肠球部、降部及部分水平段管腔轻度扩张;上腹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示:腹腔干与肠系膜上动脉共干,肠系膜上动脉走行陡直,其后方十二指肠受压。确诊SMAS。行肠系膜上血管松解、十二指肠空肠侧侧吻合术,术后症状缓解。结论 SMAS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易误诊;对青年瘦长体型,餐后腹胀、恶心、呕吐、腹痛者应考虑本病可能,行上消化道造影及MRA检查可确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预测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6年5月经血管造影或病理确诊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52例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数据。结果:肠系膜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和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占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病因分别为32例(62.5%),14例(27%),和6例(10.5%)。腹痛是最常见的症状有48例(92.1%)、腹膜炎46例(86.7%)和休克12例(21.5%)。腹部CT血管造影42例(81%)。大多数患者进行了手术,6例(12%)患者进行了第二次手术,死亡率为40.3%。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多器官衰竭(42%)。结论: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及地高辛,症状持续到手术前的时间,存在休克,严重酸中毒和再手术可能增加患者的死亡率;CT血管造影、外科早期干预和肠外营养支持可能改善患者生存。  相似文献   

7.
肠系膜上动脉急性栓塞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建平  唐小斌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2):2150-2151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MAE)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04年4月至2007年4月收治的42例SMA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2例患者中,均有动脉硬化闭塞症、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或栓塞病史;临床表现为剧烈的腹痛、早期的胃肠排空等;行多普勒超声及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确诊28例,早期诊断率为67%;肠系膜上动脉造影24例,均能确诊,早期诊断率为100%;误诊3例,误诊率7%。行肠系膜上动脉切开取栓术21例,肠系膜上动脉旁路术5例,肠切除吻合术16例。29例康复出院,13例死亡,病死率31%。死亡原因,多器官功能衰竭6例,吻合口漏致感染性休克3例,短肠综合征2例,心肌梗死2例。结论:提高对SMAE的认识,早期、及时、正确作出诊断和治疗是影响患者预后和生存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Riolan动脉弓的CTA影像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多层面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Riolan动脉弓的影像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2006年2月腹部大血管病变行CTA检查,合并有Riolan动脉弓显示的病例共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19~80岁,平均52.1岁。8例男性患者有动脉硬化和/或高血压病史,1例男性患者为先天性腹主动脉缩窄;5例女性患者均有多发性大动脉炎病史。结果:14例中腹主动脉闭塞7例, 肠系膜上动脉闭塞2例、狭窄7例、正常5例。肠系膜下动脉闭塞6例、狭窄3例、正常5例。Riolan动脉弓直径为4~10mm,平均6.9mm。结论:Riolan动脉弓的出现通常提示肠系膜上或下动脉出现了严重的狭窄或闭塞,多层面螺旋CT血管造影不仅可以清晰的显示Riolan动脉弓,而且可以很好显示相关血管狭窄与闭塞情况,对临床治疗方案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急性肠系膜动脉闭塞11例的诊断及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动脉闭塞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方法,提高治疗效果。方法 对我院1987~2002年间收治的11例急性肠系膜动脉闭塞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明确诊断4例,不能确诊3例,诊断错误4例。10例行手术治疗,治愈7例,死亡3例,保守治愈1例。结论 早期诊断难度大,腹部症状与体征不相符是本病的早期特点,结合血管造影可提高早期诊断和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合并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的原因。方法对我院1例终末期肾病行腹膜透析合并A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因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行维持性腹膜透析1年半,间断腹痛伴血性腹腔积液1周入院。当地医院行腹部CT检查疑诊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转我院后行腹部增强CT检查发现胸腹AD,进一步行腹部螺旋CT动脉造影(CTA)确诊为AD(DebakeyⅢ型),行AD带膜支架植入手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继续腹膜透析,血性腹腔积液未再出现。结论终末期肾病维持性透析患者AD发病率较高,当出现血性腹腔积液时,在排除腹膜感染等原因后需注意排查AD可能,行超声及CTA检查可资鉴别。  相似文献   

11.
肾盂旁囊肿的诊断和治疗——附1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肾盂旁囊肿的诊断与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肾盂旁囊肿患者16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影像学检查确诊率B超为44%(6/14),CT 100%(9/9),静脉肾盂造影(IVP)66%(11/15).7例行开放性囊肿去盖并脂肪填塞术,1例行肾部分切除术,2例行腹腔镜囊肿去盖术,6例行保守治疗.行手术治疗者效果满意,无自觉症状行保守治疗者,未见病情进一步加重.结论IVP结合B超检查,可作为诊断本病的常规方法.CT对诊断本病准确率高.囊肿去盖并脂肪填塞术治疗效果佳,值得推荐.对无自觉症状、囊肿小、无肾积水者,可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2.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1例患者中,急性组19例,36.8%患者有肢体血栓性静脉炎或肺栓塞史,均以腹痛为首发症状,并进行性加重,57.9%患者出现腹膜刺激征,68.4%出现腹水征;13例患者经腹部CT或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确诊,CT检出率83.3%;93.3%患者血浆D-二聚体升高;手术治疗13例,抗凝治疗6例,病死率15.8%,复发率21.1%,2例死亡.慢性组12例,均无急腹症表现,经腹部CT检查确诊,66.7%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结论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病死率高的疾病,腹部CT检查对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及时手术、抗凝治疗可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AAD)继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ADD合并AMI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关辅助检查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均以胸痛为首发症状,伴有心电图ST-T改变,确诊ADD前均首诊为AMI,1例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时确诊,4例行大动脉CT血管造影(CTA)确诊,1例行心脏彩超(UCG)确诊,2例行320排CTA确诊;确诊后均转入心胸外科,手术治疗4例,保守治疗4例,治愈6例,死亡2例。结论:AAD累及冠状动脉和(或)相关因素导致心肌氧供需平衡可继发AMI,临床症状及心电图、心肌酶谱、心肌标志物与原发性AMI不易鉴别,及其容易导致误诊及不恰当治疗,对首诊为AMI的患者,应警惕合并ADD的可能,并完善相关辅助检查予以明确,防止误诊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6~2009年收治的8例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经腹部选择性动脉造影确诊为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3例,肠系膜上静脉损伤修复后经超声多普勒检查诊断血栓形成1例,手术探查证实肠系膜上动脉栓塞4例。给予溶栓治疗4例,手术治疗5例(其中1例为溶栓治疗无效者)。7例痊愈,1例合并糖尿病肾病取栓术后6d死于肾衰竭。结论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确诊困难,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是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肠系膜上动脉(SMA)狭窄(闭塞)的临床特点,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对2006年8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误诊为其他疾病的SMA狭窄(闭塞)1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均因不同程度的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就诊,先后误诊为慢性胆囊炎、上消化道溃疡、恶性肿瘤等,后经腹部血管超声、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等确诊为SMA狭窄(闭塞),行手术或介入治疗,术后予抗血小板聚集后好转出院。随访6~35个月,患者症状及体征均明显缓解,饮食逐渐恢复正常,其中1例在术后32个月死于心肌梗死,生存期间腹痛未复发。结论临床遇及餐后上腹部不适、体重减轻等症状与体征不符的患者时,要考虑到本病的可能,尽早完善相关检查是避免或减少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向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慢性肠系膜上动脉狭窄(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慢性肠系膜上动脉狭窄(闭塞)10例,其中9例为肠系膜上动脉狭窄,给予顺行开通治疗;1例为肠系膜上动脉合并腹腔动脉闭塞,给予逆行开通治疗。观察术前、术后1个月血红细胞、血红蛋白、白蛋白及体重变化情况,记录腹痛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定期复查腹部血管超声以评估血管通畅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均植入支架1枚,术中血管造影证实支架开通良好,血流通畅,肠系膜上动脉狭窄(闭塞)完全解除,远端血管显影良好,成功率100%,且无穿刺部位出血、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25个月,平均17个月,其中8例术后1周腹痛消失,2例术后1个月腹痛消失,且随访期间均无肠坏死、病死等情况发生。所有患者均定期复查腹部血管超声,血管狭窄未复发。与术前比较,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的血红细胞、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的体重较术前增加,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慢性肠系膜上动脉狭窄(闭塞)成功率高,能够迅速恢复血流,改善肠道缺血症状,安全有效,且当肠系膜上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无法进行常规顺行开通治疗时,可考虑经侧支循环进行逆行开通治疗。  相似文献   

17.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19例诊治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MVT)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9 例AMVT的临床资料.结果:19均表现为中~重度腹痛,其中恶心、呕吐17例,便血10例,腹胀2例.血常规和腹部X线平片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13例行彩超检查,11例行腹部CT扫描均提示异常.本组15例经手术治疗、4例经B超和CT扫描明确诊断.18例治愈,其中15例手术治愈,2例行外周静脉溶栓,1例经肠系膜上动脉行介入溶栓;1例合并胰腺癌和恶病质者放弃治疗后死亡.本组并发短肠综合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各1例.结论: 彩超和CT扫描早期确诊AMVT后应立即行适当抗凝、溶栓治疗或手术治疗,术后配合抗凝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血性肠病并发脾梗死的诊断及治疗方法,以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以肠梗阻症状首诊的缺血性肠病伴脾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以腹痛、腹胀伴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入院,初步考虑为肠梗阻,但腹部疼痛与体征不符合,后行腹部增强CT诊断为脾梗死,进一步行腹腔计算机断层X线血管造影(CTA)示腹主动脉及其分支动脉硬化,转肝胆外科行保守治疗,1周后症状缓解出院。结论临床接诊不明原因的腹部症状与体征不符合的肠梗阻患者应首先考虑缺血性肠病,同时还需想到并发脾梗死的可能,借助腹部增强CT及CTA检查可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19.
材料和方法硬脑膜动静脉畸形9例,其中纯硬脑膜动静脉畸形5例,软硬脑膜混合型动静脉畸形4例。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14~42岁,平均25岁。全部病例均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其中5例行全脑血管造影,1例双侧颈总动脉造影,3例1侧颈总动脉造影,9例中有2例行超选择性颈内和颈外动脉造影。5例行CT检查。讨论1.分型:颅内动静脉畸形在血管造影上依其供血  相似文献   

20.
评价超声内镜(EUS)在诊断慢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中的价值。选择年龄>50岁,有慢性上腹痛病史及有血管动脉粥样硬化高风险因素的病人作为对象,每个病人均行EUS、经腹多普勒(T-DUS)及腹腔动脉CT动脉造影(CTA)检查,从而判定EUS的准确性。37例患者完成研究,其中27例患者CTA证实为慢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EUS的诊断准确率(92.6%)明显高于T-DUS(44.4%,P<0.05)。EUS能有效诊断慢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