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多中心研究比较阿司匹林与调整剂量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在18个中心,根据入选标准将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分配至阿司匹林组(150~160mg/d)和调整剂量华法林组(初始剂量2mg/d),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0~3·0(年龄≥75岁者的INR为1·6~2·5)。常规门诊随访,调整华法林剂量并记录两组患者的终点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主要终点事件为缺血性脑卒中和死亡,次要终点事件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腔隙性脑梗死、外周动脉栓塞、急性心肌梗死和严重出血。结果共704例患者进入分析,阿司匹林组369例,华法林组335例。男性420例(59·7%),平均年龄(63·3±9·9)岁,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包括合并疾病和伴随用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时间中位数19个月(2~24个月)。与阿司匹林比较,调整剂量华法林明显降低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2·7%比6·0%,P=0·03,OR0·44,95%可信区间(CI)为0·198~0·960],相对危险下降54%;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对危险下降62%(1·8%比4·6%,P=0·04,OR0·38,95%CI为0·147~0·977);总血栓栓塞事件相对危险下降52%(10·6%比5·4%,P=0·01,OR0·48,95%CI为0·269~0·858)。次要终点事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华法林组轻微出血和严重出血发生率均高于阿司匹林组(P<0·05)。华法林组总死亡率低于阿司匹林组[4例(1·2%)比8例(2·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包括主要和次要终点的联合终点事件华法林组低于阿司匹林组(8·4%比13·0%,P=0·047)。结论与阿司匹林相比,华法林可明显降低国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华法林组出血的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组,但多数出血并发症发生在INR>3·0。严密监测(INR2·0~3·0)下的调整剂量华法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与华法林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栓塞预防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66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组,利伐沙班组20例,口服利伐沙班10mg 1次/日;华法林组46例,随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控制INR值在2-3。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至1年,利伐沙班组发生栓塞2例,出血2例;华法林组发生栓塞3例,出血7例,组间比较栓塞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出血发生率低于华法林组(P0.05)。结论利伐沙班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预防栓塞有效性与华法林相当,其出血发生风险低于华法林,可以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应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栓塞预防。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采用利伐沙班与华法林治疗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2月~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共60例,随机分组后对比不同用药模式下治疗效果及血栓情况差异。结果使用华法林治疗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使用利伐沙班,治疗的观察组达到93.33%。血栓方面,对照组出血事件及栓塞的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6.67%与13.33%,观察组则分别为3.33%与3.33%。结论利伐沙班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疗效更为显著,且对血栓情况的抑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华法林可预防缺血性卒中,但剂量调整、凝血功能监测和出血并发症限制了其应用.SPORTIF是在2000-2001年在北美409个医疗中心进行的多中心随机双盲试验,包括3 922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并伴有其他一些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对直接口服凝血酶抑制剂西美加群(ximelagatran)与华法林预防卒中和全身性栓塞的疗效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华法林可预防缺血性卒中,但剂量调整、凝血功能监测和出血并发症限制了其应用。SPORTIF是在2000-2001年在北美409个医疗中心进行的多中心随机双盲试验,包括3922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并伴有其他一些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对直接口服凝血酶抑制剂西美加群(ximelagatran)与华法林预防卒中和全身性栓塞的疗效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简化抗凝指标检测法及低抗凝强度华法林应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可行性。方法108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低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率(INR)1.6~2.0]和标准抗凝强度组(INR2.1~3.0),服用华法林后第3天采血检测INR,以后每周至每月检测1次,观察两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106例患者第3天检测INR≤3.0,2例INR>3.0;平均随访2.9年,低抗凝强度组栓塞年发生率0.62%,标准抗凝强度组未发生栓塞,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年发生率分别为1.23%和7.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简化抗凝检测方法是可行的,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可考虑应用低抗凝强度华法林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慈溪市人民医院和市第二、第三人民医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36例,随机分为调整剂量华法林组(初始剂量2mg/d),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0~3.0,阿司匹林组(100mg/d)和对照组(未用抗栓药物)。常规门诊随访,调整华法林剂量并记录三组患者的终点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36例患者,失访4例,随访男性77例,占58.3%,女性55例。华法林组40例[平均用量为(2.45±0.97mg)],阿司匹林组42例,对照组50例,平均年龄70.6±5.9岁,三组患者基本特征(包括合并疾病和伴随用药)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一年脑梗死未发生率分别为(100.0%、90.5%、90.0%,P=0.129)。有≥3项伴随危险因素的病人,三组一年脑梗死未发生率分别为(100.0%、57.1%、78.3%,P=0.02)。结论有≥3项伴随危险因素的病人,华法林可降低NVAF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华法林组多数出血并发症发生在INR>3.0。严密监测(INR2.0~3.0)下的调整剂量华法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患有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或曾患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TIA)者具有复发性卒中的高度危险性。我们研究Ximelagatran对曾患卒中或TIA患者的作用是否不亚于华法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对东亚地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检索Cochrane、Pubmed、Embase和CBM数据库,收集东亚地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使用不同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相关研究,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2篇。比较INR 1.50~1.99组(低强度组)和2.0~2.5组的栓塞与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发现,低强度组栓塞事件发生率并未增加[OR=1.12,95%CI:0.84~1.49,P=0.43],但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OR=0.72,95%CI:0.56~0.93,P=0.01];进一步比较低强度组与标准强度组(INR 2.0~3.0),结果显示,低强度组的栓塞事件仍未增加[OR=1.30,95%CI:0.97~1.75,P=0.08],而出血事件[OR=0.62,95%CI:0.48~0.80,P0.01],甚至致命性出血事件发生率[OR=0.58,95%CI:0.38~0.88,P=0.01]显著降低。另外INR 2.6~3.0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2.0~2.5组[OR=0.67,95%CI:0.46~0.97,P=0.04]。结论:低强度(INR 1.50~1.99)是华法林治疗的有效范围,且比较安全,而INR 2.6~3.0时出血风险较大,故东亚地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治疗时,其INR维持在1.5~2.5是较理想的范畴。  相似文献   

10.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胡大一等在全国18家医院进行的房颤脑卒中病例对照研究显示,我国房颤脑卒中的患病率为24.8%。马长生等对北京地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报告,非瓣膜病房颤患者非抗凝状态下缺血性脑卒中年发生率为5.3%。  相似文献   

11.
高秀菊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5):3284-3285
非瓣膜性房颤(NVAF)在我国中老年人中有较高的发病率,其主要的并发症是动脉栓塞,发生率显著高于窦性心律者〔1〕。因此对于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也是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研究显示〔2~4〕,华法林和阿司匹林都可以显著地减少栓塞的形成,减少脑卒中等各种并发症的产生。但是目前国内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与华法林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5月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收治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1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华法林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利伐沙班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并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随访期间血栓栓塞事件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肝功能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及总胆红素(TBiL)]。结果 (1)两组患者随访期间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随访期间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PT、APTT、TT、FIB、INR及治疗6个月TT、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6个月PT和APTT短于对照组,INR低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ALT、AST、ALP及TBi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两组患者ALT、AST、ALP及TBi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预防作用与华法林相近,且二者对肝功能均无明显影响,但利伐沙班出血事件发生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3.
华法林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具有高风险血栓栓塞患者运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后脑卒中的发生率及高龄患者(≥65岁)运用华法林的安全性.方法 观察我院2005年1月-2007年12月心内科住院治疗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具有高风险血栓栓塞患者204例,按照是否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华法林抗凝,起始剂量为2.0 mg/d,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0~3.0之间),对照组常规治疗,未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比较两组年脑卒中发生率,其次将治疗组按照年龄是否≥65岁分为高龄组和低龄组,比较两组年出血率及脑卒中发生率.结果 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组年脑卒中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高龄患者与低龄患者的年出血率明显差异(P>0.05).结论 非瓣腊性心房勯动患者运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后明显降低脑卒中发生率,且高龄患者运用适当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华法林对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华法林对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在18个中心进行阿司匹林(150~160 mg/d)与调整剂量华法林组随机对照研究中选取患者。华法林初始剂量2 mg/d,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3.0(年龄≥75岁者为1.6~2.5),常规门诊随访,分析该组患者终点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发生及与抗凝强度的关系。结果共335例患者随机服用华法林,男204例(60.9%),年龄(62.6±10.3)岁,随访2~24个月(中位数19个月)。华法林平均剂量(3.19±0.69)mg。共进行 INR 测定3482人次,其中2378次 INR(占68.3%)维持2.0~3.0。用药期间发生主要终点事件10例(2.7%),次要终点事件19例(5.7%)。服用华法林期间总出血发生率为23例(6.9%),其中严重出血5例(1.5%),轻微出血18例(5.4%);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缺血性卒中及体循环栓塞)19例(5.4%),其中15例(4.5%)患者发生事件时的 INR<2.0。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显示,抗凝出血和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年龄>75岁,前者收缩压≥160mm Hg,血肌酐升高,INR>3.0;后者有卒中病史,左室射血分数<0.40%和 INR<2.0。结论中国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 INR 维持在2.0~3.0是安全有效的,但应避免 INR>3.0,以最大限度减少出血并发症,尤其应严密监测高龄、合并心力衰竭和肾功能异常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文献检索对国内外华法林在非瓣膜病性心房纤颤患者中的应用进行汇总分析,了解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现状及治疗后可能出现出血风险。总之,目前华法林规范化抗凝治疗是心房颤动患者卒中和栓塞风险、降低病死率的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不适合服用华法林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中,对比阿司匹林单药与阿司匹林与双嘧达莫联合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CHADS2评分至少为1分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98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阿司匹林组。观察两组血栓栓塞事件、各种出血事件及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联合治疗组缺血性脑卒中和总缺血事件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发生,联合治疗组发生轻微出血7例,阿司匹林组发生轻微出血4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CHADS2评分≥1分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阿司匹林与双嘧达莫联合预防血栓栓塞事件有效安全,优于单纯服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7.
华法林预防瓣膜病伴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临床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观察不同抗凝强度的华法林对瓣膜病伴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的预防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确诊为二尖瓣狭窄伴房颤患者 197例分为华法林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率 (INR) 2 5~ 3 5(中等强度 ,76例 )和INR1 8~ 2 4(低等强度 ,12 1例 )两组 ,给予抗凝治疗。观察两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低等强度组血栓栓塞年发生率为 0 55% ,中等强度组为 0 ,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组病例中 96%的不良反应为出血 ,低等强度组出血不良反应的年发生率为 7% ,中等强度组为 16%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但两组中无一例为严重出血。其他不良反应为皮疹及消化道症状。结论 华法林抗凝强度INR1 8~ 3 5能明显降低瓣膜病伴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 ,其安全性好。INR1 8~ 2 4时有一定的血栓栓塞危险 ,INR2 5~ 3 5时有一定的严重出血危险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在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轻中度慢性肾损害患者的抗凝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8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及住院的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轻中度慢性肾损害患者120例(肌酐清除率30~70 ml/min),随机分为达比加群酯组60例,华法林组60例。所有患者治疗6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栓塞和出血事件,治疗前、治疗3个月、6个月血生化指标变化,以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达比加群酯组缺血性脑卒中及其他血栓栓塞事件合计5例(8.3%),华法林组8例(13.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比加群酯组总出血事件和一般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华法林组(6.7%vs 20.0%,5.0%vs 13.3%,P0.05)。达比加群酯组与华法林组治疗3个月和6个月肌酐、空腹血糖、丙氨酸转氨酶、胆红素和T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比加群酯组与华法林组在消化不良、腹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头痛头晕和失眠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比加群酯组皮疹发生率明显低于华法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vs 13.3%,P0.05)。结论对于高龄合并轻中度慢性肾损害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达比加群酯和华法林抗凝治疗具有相似的临床疗效,且达比加群酯出血事件低于华法林。  相似文献   

19.
华法林对中国人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73,自引:2,他引:73  
Sun YH  Hu DY 《中华内科杂志》2004,43(4):258-260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的抗栓治疗 ,初步探讨中国人华法林国际标准化率 (INR)的合理范围。方法 调查 4 35例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及INR监测情况 ,分析出血和血栓栓塞事件的危险因素及与INR的关系。结果 华法林疗程时间中位数 7个月 ,平均剂量为(2 77± 0 83)mg。共发生出血事件 31例 (7 11% ) ,其中严重出血 5例 ,轻微出血 2 6例。发生出血患者年龄略高于对照组 [(6 5 1± 10 0 )岁与 (6 2 0± 12 2岁 )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2 5 9) ;出血患者血压高于对照组 ,合并心力衰竭较多 (P =0 0 5 )。多因素分析中INR≥ 3为预测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OR =3 74 )。血栓栓塞事件 37(17 4 7% )例 ,发生缺血性卒中或栓塞的危险随INR下降明显增加。结论 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目标INR值应避免低于 1 5或高于 3 0。  相似文献   

20.
华法林预防瓣膜病伴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琦 《山东医药》2007,47(26):104-105
2000年1月-2006年4月,我们应用华法林预防瓣膜病伴心房颤动(下称房颤)患者血栓栓塞,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