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2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其中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43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30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48例,与50例对照组比较,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CS各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STEMI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NSTEMI组(P<0.05)和UAP组(P<0.05)。结论 ACS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增高对ACS的防治和病情的观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一种发病急、致死率高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急性血栓形成导致的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的主要策略是尽早完全疏通梗死的相关动脉,使血流重建,恢复组织水平的血液再灌注,以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扩大或缩小心肌缺血范围,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降低致死率[1],主要治疗手段是静脉溶栓和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目前临床上特别是基层医院应用最多的是溶栓治疗。早期溶栓治疗应用于临床以来,大大降低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致死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机会和生命质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是第三代纤维蛋白选择性溶解药物,具有纤维蛋白选择性强、出血率低、半衰期长的特点,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早期溶栓治疗中,可使栓塞的血管再通,及时恢复血液供应,对患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急救及存活患者长期生活质量的改善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成为临床首选药物[2]。近年来我院采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2014年5月-2015年4月收治的21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应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孙菁  沈洪 《中国急救医学》2008,28(4):303-305
目的 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再灌注治疗前后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60例我院急诊AMI患者确诊AMI后即刻和再灌注治疗后第3天采集标本,12例对照者空腹采集标本,应用固相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测定血浆TM水平.结果 AMI组再灌注治疗前后血浆T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就诊时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组血浆TM水平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治疗后第3天急诊溶栓 补救PCI组血浆TM水平升高最显著(P<0.05);AMI再灌注治疗后有并发症组就诊时血浆TM水平与无并发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治疗后第3天两组TM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浆TM水平变化与急性冠脉血管闭塞性损害有关,可以作为评价再灌注对微血管损伤程度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心电图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对116例心肌梗死患者均给以尿激酶溶栓治疗,按有无再灌注,分为再灌注组和未再灌注组,观察再通率以及两组心电图ST段再抬高、心律失常和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情况,并比较两组心律失常的类型.结果: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后的再灌注率为65.5%,再灌注组与未再灌注组在ST段再抬高、心律失常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上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再灌注组在频发室性早搏上与未再灌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上,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其他心律失常类型(房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阻滞和心室颤动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溶拴后出现短暂的ST段反常抬高与心律失常,可作为心肌再灌注与心肌再灌注损伤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再灌注治疗方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及BNP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对72例接受急诊冠脉介入(PCI)或溶栓治疗的患者,于入院即刻及发病12~24h测定血浆BNP水平,比较不同治疗方式之间BNP的差异,BNP与ST段回落、出院时心功能指标的关系。结果PCI组与溶栓治疗组相比,12~24hBNP水平明显下降(P0.05);ST段回落更好(P0.05);出院时左室射血分数也明显高于溶栓治疗组(P0.05)。随访期间发生心力衰竭患者12~24hBNP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者。结论对于急性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PCI较溶栓治疗能显著降低发病12~24h测定血浆BNP水平及改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D-二聚体、心肌肌铺上蛋白I(cTnI)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检测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意义及其相关性分析。方法 143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冠状动脉造影阴性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D-二聚体、cTnI和NT-ProBNP水平;将观察组按照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52例、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组24例和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组67例,分析三组患者的D-二聚体、cTnI和NT-ProBNP水平在冠脉病变不同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D-二聚体、cTnI和NT-ProBN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三组亚组的cTnI和NT-ProBNP水平在冠脉病变不同严重程度时呈正相关(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二聚体、cTnI和NT-ProBNP联合检测有助于ACS的诊断,且与其病变严重程度有一定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再灌注治疗方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1)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及BNP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对72例接受急诊冠脉介入(PcI)或溶栓治疗的患者,于人院即刻及发病12~24h测定血浆BNP水平,比较不同治疗方式之间BNP的差异,BNP与ST段回落、出院时心功能指标的关系。结果PCI组与溶栓治疗组相比,12-24hBNP水平明显下降(P〈0.05);ST段回落更好(P〈0.05);出院时左室射血分数也明显高于溶栓治疗组(P〈0.05)。随访期间发生心力衰竭患者12~24hBNP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者。结论对于急性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PCI较溶栓治疗能显著降低发病12-24h测定血浆BNP水平及改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含量的差异.方法 选取我院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诊断为STEMI并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100例.同时选取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100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间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含量.结果 2组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和吸烟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TEMI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为(2.38±0.91)g/L,对照组为(2.65±0.68)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P<0.05).D-二聚体的平方根STEMI组为(13.23±5.08)μg/L,对照组为(9.40±5.0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6,P<0.01).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含量比值的平方根STEMI组为(9.11±4.13),对照组为(5.92±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9,P<0.01).结论 STEMI患者的纤维蛋白原低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的对照组,D-二聚体高于对照组,提示在STEMI急性期存在急性血栓形成和继发纤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耐量减低(IGT)及IGT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纤溶受抑状态。方法97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IGT组33例,IGT+ACS组32例,ACS组32例;正常对照组20例。检测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及D-二聚体的水平,并计算出PAI-1/D-二聚体的比值。结果IGT组、IGT+ACS组和ACS组血浆t-PA、PAI-1和D-二聚体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IGT组和IGT+ACS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增高幅度则显著低于ACS组(P<0.05,P<0.01);IGT组和IGT+ACS组的PAI-1/D-二聚体比值分别比正常对照组及ACS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IGT患者存在纤溶受抑状态,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结合PAI-1/D-二聚体比值能反映患者纤溶受抑的状态及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8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内接触溶栓,分别于溶栓前、溶栓后2、4、244、8 h抽血测定血浆D-二聚体及hs-CRP,其中再通组58例,未再通组31例,并与健康对照组89例进行对比。结果溶栓组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比较D-二聚体及hs-CRP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脉溶栓再通组2 h血浆D-二聚体含量达峰值,后迅速下降,但48 h仍高于治疗前,而未再通组血浆D-二聚体在4 h后迅速下降,与再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再通组hs-CRP平均含量在各时间点与再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及hs-CRP均可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的指标;且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监测对判断动脉溶栓是否再通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方法符合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发病至静脉溶栓在12 h以内,无溶栓禁忌证者148例。随机分为两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组60例,发病12 h以内溶栓者均采用90 min加速给药方法;尿激酶(UK)溶栓组88例,该组患者在发病1~12 h内给予尿激酶静脉点滴治疗。观察冠状动脉血管再通率、不良反应、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情况、再梗死情况及7 d病死率。结果血管再通率:rtPA溶栓组3 h内溶栓者血管再通率83.33%,3~6 h 80.00%,6~12 h给药者为75.00%,总体再通率为80.00%。不良反应:轻微出血20例,颅内出血和肺出血各1例,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11例,无再梗死发生。7 d病死率4.7%。结论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采用静脉溶栓疗效肯定,安全可靠,尤其适用于无条件进行介入治疗的基层医院,rtPA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较UK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各种方法治疗前后心电图指标的观察,对比各种治疗方法是否有效及疗效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将入选病例分为六组:非再灌注治疗再通组(A1组)、非再灌注治疗未再通组(A2组)、溶栓治疗再通组(B1组)、溶栓治疗未再通组(B2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组(C组)、溶栓+补救性PCI治疗组(D组)。分别测量各组治疗前后心电图ST段抬高导联ST段抬高的总和(∑ST)及最长QT间期(QTmax)、最短QT间期(QTmin)。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ST段抬高的总和及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ed)的差异均有显著性,QT间期离散度(QTd)在B1、C、D组差异有显著性;ST段抬高总和的下降幅度在A1与A2组、B1与B2异有显著性;四个再通组ST段抬高总和的下降幅度和QTcd的下降幅度之间差异无显著性,而QTd下降幅度差异有显著性。结论①ST段恢复及QT间期离散度可以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成功的敏感指标。②各种再灌注治疗均可降低ST段抬高及QT间期离散度,即恢复心肌组织和细胞水平再灌注及心室肌复极均一性。③非再灌注治疗与再灌注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存在差异,但不同再灌注治疗方法之间尚无依据证明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血浆D-二聚体的测定方法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浆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活动性纤溶较好的指标,是目前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的重要指标。对血栓形成性疾病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肺栓塞、脑血管疾病、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外科手术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同时D-二聚体检测还是溶栓药物治疗监测的重要指标。本文对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逐一论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DD)联合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84例老年AMI患者,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51例(STEMI组),急性非ST段抬高型33例(NSTEMI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D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GRACE...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其与冠脉再通的关系。方法57例STEMI患者经rt-PA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溶栓后90min进行冠脉造影,观察罪犯血管的再通情况。结果溶栓治疗中46例(80.7%)发生心律失常,冠脉造影再通(TIMIⅡ级或Ⅲ级)42例(73.7%),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多发生在再通组。结论STEMI溶栓治疗时再通组的再灌注心律失常以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最常见,它是提示冠脉再通的较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6.
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时ST段再抬高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时ST段再抬高的意义.方法:将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的93例AMI患者根据有无ST段再抬高分为A、B两组,并对A、B两组进行对照性分析.结果:两组间再通率、KillpⅡ~Ⅳ级、肌酸磷酸激酶峰值、再灌注心律失常及伴发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时ST段再抬高与病例有并发症有关,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存在梗死,血管狭窄程度重及再灌注损伤,在临床治疗中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与溶栓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7月94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以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每组47例。对照组采用直接PCI治疗,观察组采用择期PCI联合溶栓治疗,比较两组心功能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和再住院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时N-末端脑钠肽前体、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均低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ACE发生率及再住院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择期PCI联合溶栓治疗效果显著,还可降低MACE发生率及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ST段再抬高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静脉溶栓治疗中ST段再抬高产生的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静脉溶栓标准的 10 7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 ,据溶栓后有无ST段再抬高而分为ST段抬高组 (A组 )和ST段未抬高组(B组 ) ,比较两组血管再通率、心律失常发生率、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及心功能变化。结果两组溶栓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A组血管再通率明显低于B组 (P <0 .0 5 ) ;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均高于B组 (P <0 .0 5 ) ;A组伴发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血脂明显多于B组 (P <0 .0 5 )。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时ST段再抬高与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有密切关系。在溶栓后 1~ 4小时内出现ST段下降后再抬高或原有梗死相关部位ST段抬高再加重 ,其原因可能与溶栓后再灌注损伤及冠脉痉挛有关。而在 2 4小时后出现ST段再抬高可能与新的血栓形成引起再闭塞或梗死延展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r-PA)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60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给予相同的护理方法,观察组给予r-PA溶栓,对照组给予尿激酶溶栓;比较两组溶栓后冠状动脉再通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冠状动脉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并发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r-PA溶栓治疗STEMI患者具有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给予专人护理,严格观察和监护,及时预防和发现并发症,以提高溶栓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静脉溶栓后ST段再抬高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符合静脉溶栓标准的AMI患者101例,根据溶栓后有无ST段再抬高分为ST段抬高组(A组)和ST段未抬高组(B组),比较两组间发病年龄、伴发疾病、梗塞相关血管、再通率、梗塞后开始溶栓时间、再灌注心律失常,心功能变化(Killip分级)。结果A组伴发糖尿病、高血压、高膪血症、梗塞血管多支病变、心功能不全、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均高于B组,而冠状动脉再通率明显低于B组。结论溶栓治疗后ST段再提高与患者并发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密切相关,冠状动脉存在多支病变。该类患者再通率低,心肌受损重,易并发心功能不全,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高,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