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伴主动脉夹层发生的自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又称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或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是一种临床罕见的疾病,发病率低,国内外报道病例较少,发病原因不明确.2005年1月以来,我们共收治6例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患者,均采用保守治疗,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1年3月在深圳市中医院确诊的11例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病人的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影像特征,运用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等后处理方法显示真腔、假腔和内膜片。结果:64层螺旋CT对11例病人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真腔、假腔和低密度内膜片的显示率均为100%,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破口位置距腹主动脉开口平均24.1 mm,累及范围平均48.5 mm,夹层段肠系膜上动脉管腔直径平均增粗12.7 mm。11例病人中,肠系膜上动脉主干血栓形成8例,假腔内血栓形成4例。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清楚显示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病变,可作为该病无创性确诊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3.
正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MAD)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少见的疾病,是肠系膜上动脉腔内的血液渗入动脉壁,在肠系膜上动脉壁中层与外层之间形成血肿,沿动脉壁延伸剥离导致肠系膜上动脉严重损害~([1])。自发性孤立性SMAD起病急、进展快,需要临床医生迅速做出诊断,并进行相应的治疗。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6例自发性孤立性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要点,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患者中的诊断价值以及不同分型的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2-2014-01收治的12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根据CTA及DSA进行分型,探讨各型夹层的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12例患者中,6例保守治疗成功,6例行介入治疗。手术患者未出现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在出院前腹痛消失。结论:CTA能直观显示SISMAD的位置,长度及病变程度,可作为诊断及随访本病的无创、准确及快速的检查方法。血管介入技术能够迅速解除夹层对动脉血流的影响,是一种新型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不合并主动脉夹层的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在临床上十分罕见,尸检中发病率仅为0.06%[1].本研究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以来收集的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成像(CTA)证实为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6例患者的超声特点,旨在提高超声检查对本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治疗的护理要点。方法:对20例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予以心理护理、病情观察、围手术期护理及随访管理等,以促进其康复。结果:本组患者有1例行急诊手术后再次行支架置入,5例接受自膨支架植入治疗,其余14例患者接受保守治疗。术后随访6~24个月,全部患者恢复良好出院,无症状复发。结论: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的治疗中,临床护理措施及术后随访管理对于患者的顺利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急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是急腹症中少见的一类疾病,一般的肠系膜动脉夹层常伴随于主动脉的夹层而发生,而它却是独立出现的肠系膜上动脉的病变.患者常以急腹症表现来急诊就医,但目前临床医生对此病仍存在认识不足,首次就诊时检出率低,常有误诊漏诊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成人腹腔干异常的MSCT诊断和后处理选择。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6月上腹部MSCT增强扫描及血管成像发现腹腔干变异和病变共65例,分析变异和病变的CT表现并比较三维重组的显示效果,结合临床表现、脏器灌注、疾病类型进行总结。结果 (1)腹腔干变异27例:腹腔干与肠系膜上动脉共干16例,表现为腹主动脉发出短粗的动脉干后直接分出腹腔干与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干缺如2例,表现为肝总动脉与脾动脉分别单独起自腹主动脉前壁。腹腔干一级分支起源变异9例,表现为肝总动脉或脾动脉不从腹腔干发出,而由肠系膜上动脉发出。VR能立体直观显示腹腔干变异。(2)腹腔干管壁病变32例:腹腔干孤立性夹层5例,表现为血管壁内膜撕裂形成真假双腔,其中2例合并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腹腔干动脉瘤20例,表现为管腔局限性囊状或梭形扩张,其中14例合并其它内脏动脉的动脉瘤或夹层。腹腔干附壁血栓7例,表现为腹腔干管壁血栓形成,管腔变窄。MPR能清楚显示夹层的破裂口及内膜片,VR可直观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3)中弓韧带(压迫)综合征6例:表现为腹腔干近端受中弓韧带压迫呈"鱼钩状"或"U形"狭窄及狭窄后扩张。斜矢状位MPR有助于观察。结论 CT增强血管成像能有效诊断及区分腹腔干的变异及病变,辅以恰当的后处理技术,能清晰立体直观的显示腹腔干异常。  相似文献   

9.
<正>患者男,61岁。因"上腹伴腰背部疼痛半天"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腹部彩超:距肠系膜上动脉起始段20mm以远肠系膜上动脉管壁增厚,呈实性等回声,最厚处约4.6mm,该处动脉外径9.2mm,局部管腔变细,内径约4.0 mm,累及长度约86mm,CDFI:局部血流变细,呈偏心,增厚管壁内未见血流信号显示。CTA:距肠系膜上动脉开口约18mm处可见破裂口,该处动脉管径约10mm,动脉壁内见对比剂充盈,壁内血栓长度约80 mm。胸、腹主动脉干及其他主要分支均未见夹层形成。诊断: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图1~2)。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2-2014-01收治的29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最初保守治疗25例,其中5例保守治疗无效后改行血管腔内治疗;急诊手术4例,均行小肠切除,其中1例行肠系膜上动脉切开取栓+内膜部分切除术,1例小肠切除前行肠系膜上动脉溶栓+支架植入术。结果:20例保守治疗有效;CTA随访显示假腔血栓部分或大部溶解(14例)或夹层无变化(2例)。血管腔内治疗获满意效果,CTA随访显示假腔消失或血栓形成,真腔通畅。4例开放手术中,1例死亡,其余3例均恢复良好。结论:大多数SISMAD保守治疗有效,若腹痛持续或加重,应适时中止保守治疗,改行腔内治疗;外科手术适合于夹层所致肠缺血坏死或动脉瘤破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DSMA)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5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的护理措施及效果。结果:本组15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全部治愈出院,随访4~30个月,进食基本正常。结论:早发现、早治疗是降低DSMA患者病死率的关键,合理的护理是治疗的重要环节,可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治疗策略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 ,SISMAD)是指不合并主动脉夹层,而单独出现的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 是一种较少见的血管外科疾病[1] .由于临床症状和生化检查一般无特异性, 早期诊断困难.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有关该病的报道逐渐增加,但关于该病的治疗至今仍无一致的意见.本文总结并分析了武汉协和医院2008 ~2010 年收治的6 例SISMAD 患者临床特点及诊疗过程,并回顾了相关文献,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CT诊断自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dissections of th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是临床罕见的血管性疾病,文献报道较少,由Bauersfeld在1947年首次报告.本文回顾性分析4例自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病例,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诊断该病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9例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保守治疗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7年1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9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护理特点。结果本组9例患者中男8例,女1例,平均年龄(52±5)岁。患者均接受保守治疗,腹痛症状均得到缓解,平均住院时间(7±2)d。住院期间未发生相关并发症。平均随访(6±2)个月,所有患者均可正常进食,未发现病情反复或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的护理,应注意观察患者腹部及全身症状的细微变化,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特别注意有无肠缺血坏死和(或)肠系膜上动脉破裂发生。另外,阶段性饮食控制和调整,使用抗凝药物期间的出血迹象观察,也是本病护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裸支架载瘤动脉腔内血管重建术治疗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我院血管外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抗凝治疗,观察组予裸支架载瘤动脉腔内血管重建术结合常规抗凝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腹痛缓解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死亡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腹痛缓解情况在治疗后1d比例为7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0.00%,在治疗后3d比例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腹痛缓解时间在治疗后2d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裸支架载瘤动脉腔内血管重建术治疗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安全性高,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其中SakamotoⅠ型6例,Ⅱ型4例,Ⅲ型10例,Ⅳ型6例。结果本组患者中,12例采用保守治疗,14例采用血管腔内治疗,治疗后患者症状均缓解。随访12个月结果显示,采用不同方式治疗的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复查CT血管造影(CTA)显示,肠系膜上动脉显影良好。结论 SISMAD患者需尽早行腹部CTA检查以明确诊断,同时了解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及分支血运情况;症状较轻、无明显肠道缺血者,可采用保守治疗;症状较重及肠道缺血严重或经保守治疗效果欠佳者,首选腔内介入治疗(选用裸支架);有肠坏死或夹层破裂迹象者,应积极行开腹探查手术。  相似文献   

17.
钱家新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2):2046-204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及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血管成像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病变或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26例的64排螺旋CT资料.使用philips 64排螺旋CT容积扫描,增强扫描于注射对比剂后延迟25 ~ 30 s扫描动脉期,60~ 65s扫描门静脉期.在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重组肠系膜上动脉图像,分析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和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26例患者均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26例中发现肠系膜上动脉夹层6例,其中单纯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1例,腹主动脉夹层累及肠系膜上动脉5例,CT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内真假腔和低密度的内膜片;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性病变16例,CT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管壁钙化、管腔狭窄、血栓形成,肠壁增厚、水肿.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4例,包括十二指肠瘀滞症3例,CT表现为十二指肠第一、二段扩张,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变小;“胡桃夹”综合征1例,CT表现为左肾静脉受压及远端左肾静脉扩张.结论:64排螺旋CT肠系膜上动脉血管成像可以明确观察肠系膜上动脉各类病变情况及周围血管情况,对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及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孤立性外周动脉夹层与主动脉夹层的不同影像学特点。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孤立性外周动脉夹层和25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CTA图像,对比其影像学特征。结果:主动脉夹层和孤立性外周动脉夹层CTA图像均可清晰分辨真腔、假腔及夹层累及动脉长度。两组大部分患者伴有不同程度动脉硬化表现。两组间比较,假/真腔比值、动脉受累长度、动脉硬化发生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孤立性外周动脉夹层往往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受累动脉局限,真腔往往大于假腔,病情相对稳定,其影像学表现与主动脉夹层存在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9.
正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MAD)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少见的疾病,是动脉腔内的血液渗入动脉壁,其中层与外层之间形成夹层血肿,沿动脉壁延伸剥离导致血管严重损害的一种急症[1]。虽然相关报道逐年增多,但仍有较高的误诊率及病死率。SMAD起病急、进展快,需临床医护人员迅速做出诊断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及护理。医护人员在病程中需给予全面、专业、积极的护理,有利于患者度过急性期,平稳病情并加快恢复。本文回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dual—sourceCTangiography,DSCTA)在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mesentericischemia,AM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或介入治疗证实AMI患者的DSCTA影像资料。结果14例患者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2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6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3例(1例合并门静脉血栓),肠系膜上动脉重度狭窄1例,表现为血管突然中断,管腔内充盈缺损,管壁增厚,管腔变小,钙化影;肠系膜上动脉夹层2例,显示为真假双腔,内膜片清晰。间接征象为不同程度肠腔扩张,肠管内气液平,肠壁增厚或变薄,腹腔积液。增强扫描时肠壁不强化或强化延迟、减弱。结论DSCTA可准确显示AMI直接征象,是较理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