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支架植入(CAS)术后脑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及CT灌注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7年8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零六医院行CAS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08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4 d采用CT灌注成像检测患者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开始时间(rTS)、相对达峰时间(rTTP);比较患者术前与随访6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Barthel指数(BI)评分;脑血流动力学指标与颈动脉狭窄患者CAS术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患者术前及术后14 d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rCBF、rCBV、rTS及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rTT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14 d大脑中动脉rTTP短于术前(P0.05)。随访6个月患者NIHSS评分、mRS评分低于术前,BI评分高于术前(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术前与术后14 d大脑中动脉rTTP差值与颈动脉狭窄患者随访6个月NIHSS评分(r=0.644)、mRS评分(r=0.578)呈正相关(P0.001),与BI评分呈负相关(r=-0.499,P=0.001)。结论颈动脉狭窄患者CAS术后大脑中动脉rTTP缩短,且与患者预后有关;CT灌注成像能客观反映颈动脉狭窄患者CAS手术前后脑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助于评估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手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治疗应用及CT脑灌注成像对术前、术后脑血流量及手术效果的评价。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3年6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进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的18例患者,脑血管造影或CT脑血管成像提示单侧血管闭塞或严重狭窄;术前行脑CT灌注成像,通过评估感兴趣区内相关指标,明确是否存在血流动力学改变。对脑血流动力学结果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按照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选取患者进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手术。术后复查脑血管造影或CT血管成像以及CT灌注成像,通过测量术后相关指标,与术前进行比较,评估手术患者的血管吻合口状况及血流动力学情况。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状况。所有收集的数据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18例搭桥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CT灌注成像显示患侧脑血流量明显较术前升高(t=-6.443,P0.05),平均通过时间明显减少(t=6.270,P0.05),峰值时间也减少(t=3.574,P0.05)。术后12周随访NIHSS评分较术前下降(t=3.310,P0.05),神经功能症状有明显缓解。结论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通过增加手术侧的脑血流量,可以在短期内缓解缺血区域的脑血流量,对于存在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血管闭塞性疾病患者的神经功能症状有改善。CT灌注成像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术前评估及术后评价方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TA-MCA)吻合术对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闭塞、大脑中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患者脑血流的影响及治疗作用。方法49例患者术前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经颅彩色双功能超声(TCCD)、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SPECT,24例)和磁共振灌注成像(PWI,16例)行脑血流评价,提示均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并行STA-MCA吻合术。术后常规行脑血管造影和脑血流评价。术后每3~6个月随访1次,共随访约36个月。按改良Rankel量表(mRS)评定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状况。结果①49例患者经TCD检测,显示手术后MCA远端血流明显改善(P<0.05);42例经TCCD检测STA,发现术后患侧较健侧管径扩张,峰值流速升高,阻力指数减低,均P<0.05;24例经SPECT检测,显示术后患侧与健侧的脑血流比值明显高于术前(P<0.05);16例经PWI检测,发现手术后MCA分布区达峰时间明显缩短(P<0.05)。②49例患者术后血管造影,显示42例吻合口通畅,7例吻合口不通畅。随访期间患者未出现与患侧相关的缺血性卒中再发生,术后36个月随访的32例患者mRS评分为(0.5±0.7),与术前(1...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氙CT脑血流灌注成像技术在脑血运重建术前及疗效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症状性前循环供血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8例、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1例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旁路移植术6例,对比术前与术后2周内氙CT检测的局部脑血流量(r CBF)及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 (1)12例术前靶血管远端血流灌注异常患者平均r CBF值为(30±10)ml/(100 g·min),术后为(32±14)ml/(100 g·min),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3例术前靶血管远端血流灌注正常患者平均r CBF值为(48±6)ml/(100 g·min),术后平均r CBF值为(50±7)ml/(100 g·min),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mRS评分改善8例,稳定7例。15例患者术后mRS评分为[1(0,3)]分,与术前[3(1,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无一例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血运重建术可改善术前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的症状性前循环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靶血管远端局部脑血流灌注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而术前氙CT脑血流灌注成像灌注异常可能较灌注正常患者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使用第三代双源CT"一站式"全脑CT灌注(CTP)联合4D-CT血管成像(CTA)探讨颅内外动脉旁路移植术(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病人的病例资料。所有纳入病人均于术前、术后行全脑CTP联合4D-CTA检查,然后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划定特定区域作为感兴趣区(ROI),取得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灌注时间(TTD)、起始时间(TTS)以及达峰反应时间(TMax)的参数值。采用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CTP参数的差异。利用4D-CTA图像直观观察血管吻合口及侧支循环形成状况。结果 25例病人手术前后全脑CT灌注成像结果显示,术前患侧ROI的灌注参数值CBF较健侧明显减少(P0.01),MTT、TTD、TTS、TMax均较健侧明显延长(P0.01),CBV则与健侧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侧病变区CBF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MTT、TTD、TTS、TMax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CBV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D-CTA可清楚显示桥血管及吻合口。结论全脑CTP联合4D-CTA检查可对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手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对术前及手术效果的评估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经以机械取栓为主的动脉内多模式治疗的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在广西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采用以机械取栓为主的动脉内多模式治疗的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82例,根据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50例和预后不良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治疗情况及治疗结果,经以机械取栓为主的动脉内多模式治疗的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高血压发生率、心房颤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闭塞部位及糖尿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方式、取栓次数及行支架置入、行动脉溶栓、行静脉溶栓、行球囊扩张、术中应用替罗非班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病至穿刺时间、穿刺至血管开通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修正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术前与术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24 h颅内出血发生率及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闭塞部位[OR=5.003,95%CI(1.809,13.836)]、糖尿病[OR=4.948,95%CI(1.950,12.554)]、mTICI分级[OR=0.234,95%CI(0.079,0.696)]、术前NIHSS评分[OR=3.536,95%CI(2.385,5.243)]、术后24 hNIHSS评分[OR=3.127,95%CI(2.184,4.476)]、术后24 h颅内出血[OR=3.801,95%CI(1.297,8.621)]、血管再通[OR=0.217,95%CI(0.070,0.672)]是经以机械取栓为主的动脉内多模式治疗的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闭塞部位、糖尿病、mTICI分级、术前NIHSS评分、术后24 hNIHSS评分、术后24 h颅内出血及血管再通是经以机械取栓为主的动脉内多模式治疗的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颅内外动脉支架植入术前后脑灌注CT成像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接受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的脑缺血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支架植入前颈内动脉狭窄侧脑血流容积(CBV)和对侧CBV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颈内动脉狭窄测的脑血流量(CBF)明显比对侧CBF低,平均通过时间(MTT)明显比对侧长(P<0.05);50例患者支架植入后,41例患者术后血流明显改善,9例患者没有明显的MTT恢复,分别占总数的82%和18%。术后对应供血区的rCBF明显比术前高,rMTT明显比术前短(P<0.05);所有患者的脑组织血流灌注均显著改善。结论脑灌注CT成像能够对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脑血学流改变进行敏感检测,在对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评价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尿激肽原酶(HUK)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深圳市松岗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AIS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在对症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予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观察组患者予以HUK0.15PNAU+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7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区域软脑膜评分(rLMC)及治疗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观察治疗前后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梗死体积、缺血半暗带(IP)体积、患侧/健侧相对灌注参数[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达峰时间(rTTP)、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脑血流量(rCBF)]及侧支循环改善情况,计算ΔrMTT(治疗后rMTT-治疗前rMTT)、ΔrTTP(治疗后rTTP-治疗前rTTP)、ΔrCBV(治疗后rCBV-治疗前rCBV)、ΔrCBF(治疗后rCBF-治疗前rCBF)。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rLM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rLMC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DWI序列梗死体积、IP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DWI序列梗死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IP体积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健侧ΔrMTT、ΔrTTP、ΔrCBV、ΔrCB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患侧ΔrMTT、ΔrTTP、ΔrCB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患侧ΔrCB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侧支循环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HUK能有效改善AIS患者神经功能,降低患者残障程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促进患者侧支循环建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28排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在老年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溶栓治疗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例行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给予128排容积CT进行全脑灌注扫描,应用后处理软件重建生成全脑灌注3D图像,分析患侧病灶区与健侧对照区脑血容量(r CBV)、脑血流量(r 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差异及治疗后1、7、14 d患侧病灶区r CBV、r CBF、MTT变化。结果两组患侧病灶区r CBV、r CBF、MT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侧病灶区治疗后1、7、14 d与治疗前比较,r CBV、r CBF增高,MTT降低(均P0.05),治疗后1、7、14 d各指标呈逐渐改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128排CT全脑灌注成像准确快速地诊断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可敏感反映老年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溶栓治疗后的脑血流改善情况,为治疗提供有力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模式血管再通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40例,采用动脉内溶栓、取栓、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多模式血管再通治疗,观察患者血管再通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术前及术后24h患者神经功能变化,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对患者术后3个月的预后进行评估。依据mRS评分将40例患者分成预后良好组(mRS≤2分)及预后不良组(mRS≥3分),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40例患者均接受3个月的随访,其中血管再通成功患者32例(80. 00%);术前NIHSS平均评分为(15. 71±5. 14)分,与术后24h的NIHSS平均评分为(11. 50±5. 3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3个月随访出现症状性、无症状性的颅内出血9例(22. 50%)。有2例发生死亡,存活38例中,预后良好组25例(65. 79%),预后不良组13例(34. 21%)。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在术前NIHSS评分、发病-穿刺时间、穿刺-开通时间、年龄、高血压、心房颤动、局部麻醉、取栓次数、取出栓子、支架成形、动脉溶栓、静脉溶栓、球囊扩张、替罗非班使用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在术后24h NIHSS评分、性别、糖尿病、血管再通分级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管再通级别高是良好预后的保护因素,而糖尿病属于患者预后不良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模式血管再通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效果显著,血管开通率较高,预后良好。血管再通级别越高,患者预后越好。糖尿病具有比较高的出血转化风险,可能是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脑电活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12月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ACI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0例;后对照组患者中脱落10例,试验组患者中脱落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者入院24 h内、治疗7 d、治疗14 d健侧、患侧、整体δ及θ频段绝对功率值、慢波化比率(DTABR),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DTABR与ACI患者NIHS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时间与方法在健侧、患侧、整体δ频段绝对功率值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方法在健侧、患侧、整体δ频段绝对功率值上主效应显著(P0.05)。治疗后14 d试验组患者健侧、患侧、整体δ频段绝对功率值低于对照组(P0.05)。(2)时间与方法在健侧、患侧、整体θ频段绝对功率值上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方法在健侧、患侧、整体θ频段绝对功率值上主效应显著(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7 d健侧、患侧、整体θ频段绝对功率值低于对照组(P0.05)。(3)时间与方法在健侧、患侧、整体DTABR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方法在健侧、患侧、整体DTABR上主效应显著(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7d、14 d健侧、患侧、整体DTABR低于对照组(P0.05)。(4)时间与方法在NIHSS评分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在Barthel指数评分上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方法在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上主效应显著(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7 d、14 d 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14 d 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DTABR与ACI患者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936,P=0.021)。(6)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可有效降低ACI患者δ及θ频段绝对功率值、DTABR、NIHSS评分,提高ACI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且安全性较高,有利于改善脑微循环、神经功能,缓解脑水肿,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探讨陈旧性脑梗死缺血脑区的影像学特点和加压灌注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低灌注脑缺血区的影像学特点,检验经动脉内加压灌注治疗陈旧性脑梗死的可靠性和疗效,以探讨加压灌注治疗的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对4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责任病灶进行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比值测定(患侧/健侧),确定低灌注脑区的影像学特点和缺血分期:代偿期(rCBF保持正常,rCBV升高,MTT延长);失代偿期(rCBF轻度下降,rCBV正常或下降,MTT延长);梗死前期:(rCBF下降,rCBV下降,MTT延长)。结合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进行加压灌注治疗;术后复查PWI,对比相应区域上述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评定治疗效果;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NIHSS)标准对45例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分。结果45例脑梗死患者经加压灌注治疗后,神经缺损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NIHSS中位数由10分降到8分;对比术前和术后的脑灌注磁共振影像,大部分皮质型脑梗死(14/19)、所有分水岭区脑梗死(23/23)血流灌注状态有所好转,2例基底节区脑梗死无效(2/3)。结论脑梗死后长期存在低灌注脑区,DSA结合PWI可以较为准确的评价低灌注脑区的缺血损害程度以及治疗价值,侧支循环的建立是加压灌注治疗能否起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第三代双源CT全脑灌注在慢性缺血性脑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32例单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病人行CT平扫和一站式全脑CT灌注成像(CTP)检查,脑CTP检查获得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排空时间(TTD)、流入时间(TTS)及Tmax灌注伪彩图,同时获得动态CT血管成像(CTA),并根据CTA中MCA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状况,将32病人分成侧支丰富组和侧支减少组,比较两组CTP参数,并统计CT平扫和全脑CTP检查的辐射剂量。结果 32例单侧MCA狭窄或闭塞病人,患侧与健侧比较,CBF降低,CBV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支丰富组病人患侧与健侧比较,CBF降低,CBV增高,MTT、TTD、TTS、Tmax延长,患侧与健侧的CBF、CBV、M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与健侧TTD、TTS、Tmax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侧支减少组患侧CBF降低,CBV增高,患侧与健侧的CBF、CB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TT、TTD、TTS、Tmax均延长,患侧与健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T平扫和全脑CTP总的辐射剂量均值为(2.41±0.11)mSv。结论第三代双源CT全脑灌注MCA狭窄或闭塞可提供有价值的脑血流动力学信息和全面显示灌注异常范围,并且重建CTA可以显示血管狭窄或闭塞及侧支循环状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国产中间导管抽吸联合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79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采用单一支架机械取栓治疗,观察组采用国产中间导管抽吸联合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比较两组入院基线资料、发病至穿刺时间(OTP)、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PTR)、取栓次数、血管再通、颅内出血、血栓逃逸、术后7 d NIHSS评分、术后90天mRS评分等;术前及术后7 d进行两组头颅核磁共振平扫,测量梗死灶及对侧相应区域表观弥散系数(ADC)并计算相对ADC(rADC)。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合并症、吸烟史、卒中病史、卒中TOAST分型、术前NIHSS评分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PTR较对照组缩短,取栓次数少于对照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颅内出血及血栓逃逸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NIHSS评分、mR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前ADC和rAD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7 d观察组梗死灶ADC及rAD...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治疗老年闭塞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效果。方法老年闭塞性脑血管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搭桥组)和颞肌、颞浅动脉贴敷术(贴敷组)。术后随访3个月、1年。术后复查测定脑血流改变,评价脑血流动力学状态的改善情况,记录患者神经影像学结果,并根据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有效和无效的判定,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搭桥组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显著升高,血流阻力降低;搭桥组术后1年造影与术后3个月造影比较,颞浅动脉随时间推移出现逐渐增粗的现象,且颅内显影血管亦明显增粗、增多;搭桥组有效率明显高于贴敷组,无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贴敷组(P<0.05)。结论颅内-外动脉搭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较好,可显著改善脑部血流,不良并发症较少,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电图慢波化比率〔(θ+δ)/(α+β)值,DTABR〕、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成像(ASL)检测相对脑血流量(r CBF)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46例发病7 d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记录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洛桑卒中预后评分(ASTRAL),脑电监测DTABR,ASL测量梗死区即感兴趣区(ROI)的CBF-ROI及对侧镜像区(ROM)的CBF-ROM,计算CBF-ROI/CBF-ROM得到相对脑血流量(r CBF),随访发病28 d的Barthel指数(BI),分析预后与上述指标的关系,探讨预测脑梗死预后的因素。结果 46例患者中BI60分35例,≤60分11例。预后不良组的女性比例较高,梗死体积、入院NIHSS评分、ASTRLA评分、DTABR患/健侧增加,CBF、r CBF值减少。Barthel指数与入院NIHSS评分、ASTRAL评分、梗死体积、DTABR患/健侧均呈负相关(r=-0.862,P=0.000;r=-0.772,P=0.000;r=-0.520,P=0.000;r=-0.414,P=0.004),与CBF-ROI、r CBF呈正相关(r=0.331,P=0.025;r=0.538,P=0.000)。DTABR患/健侧与r CBF呈负相关(r=-0.302,P=0.044)。入院NIHSS评分、DTABR患/健侧是预测脑梗死预后的危险因素,NIHSS评分、DTABR患/健侧越高预后越差。入院NIHSS评分8分,DTABR患/健侧1.159是预测不良预后敏感度及特异性均较好的界值。结论入院NIHSS评分联合定量脑电图DTABR有助于急性脑梗死的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储备(CVR)功能状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发病48 h内收治于吉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应用经颅多普勒(TCD)结合屏气试验和过度换气试验检测CVR功能。随访3个月,按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3分)及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分),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相关分析。结果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病灶侧与非病灶侧CVR各参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且病灶侧CVR各参数明显低于对侧(P0.01)。预后不良组屏气指数(BHI)及过度换气指数(HVI)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P=0.040,0.02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HI(OR=0.000,95%CI 0.000~0.043,P=0.017)、HVI(OR=0.053,95%CI 0.004~0.079,P=0.005)和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0.077,95%CI 0.016~0.365,P=0.010)是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CVR功能降低,检测BHI及HVI有助于预测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导致急性心源性脑栓塞动脉取栓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或单纯动脉内取栓治疗心房颤动导致脑大动脉闭塞的急性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资料。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住院的阵发性或持续性心房颤动导致的心源性脑栓塞患者22例,其中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级10例(预后良好组),3~6级12例(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资料、治疗情况。对患者年龄、性别、术前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栓塞部位、取栓前是否桥接静脉溶栓、发病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到再灌注时间(TOR)、术中是否使用替罗非班、取栓次数、术后改良脑梗死溶栓治疗(m TICI)血流分级、术后颅内症状性脑出血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INR、栓塞部位、取栓前静脉溶栓例数、术中使用替罗非班的例数、m TICI 2b级以上的比例、术后症状性脑出血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发病时NIHSS评分(15.2±2.0)分,低于预后不良组(22.9±8.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TOR(307±86)min,少于预后不良组(426±145)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取栓1.5(0.5,3.0)次,少于预后不良组取栓4.0(2.0,7.0)次,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房颤动致急性脑栓塞患者动脉取栓治疗时,缩短再灌注时间、减少术中取栓次数,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但尚需更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对翼状胬肉患者泪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翼状胬肉患者30例(30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以对侧健眼为对照,于术前1天及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分别记录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It)、角膜荧光素染色(FL)及泪膜干涉图像检查结果,术前与健眼对照,术后不同时间结果与术前对照。结果术前与健眼比较:患眼的BUT缩短、SIt减少、FL评分高、泪膜正常干涉图像比率低(P均<0.05)。患眼手术前后比较:术后1个月:四项试验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BUT延长,SIt增加,FL评分降低,泪膜正常干涉图像比率增加(P均<0.05),但该时期的测试结果与健眼BUT及FL评分仍存在差异(P均<0.05),而SIt及泪膜正常干涉图像比率已接近健眼水平(P均>0.05)。术后3个月:四项试验结果已恢复到健眼水平(P均>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使翼状胬肉患者患眼的泪膜功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早期行颅骨修补术前后脑血流灌注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高血压脑出血行脑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30例于行颅骨修补术前3d及术后14d行头部CT灌注成像检查以了解颅骨修补术前后患者脑血流灌注的变化,并由专人分别于颅骨修补术前及术后3个月行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术后全部患者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好转,颅骨修补术后Barthel指数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前手术侧大脑皮层、基底节区域脑血流量(rCBF)明显低于健侧,术后14d手术侧皮层rCBF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手术侧和健侧无明显差异。结论颅骨修补术可改善高血压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手术侧皮层rCBF,进而有利于恢复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