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单纯颗粒骨植骨治疗全髋翻修中的轻中度髋臼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随着生物材料的改进及对髋臼翻修的进一步理解,目前对轻中度髋臼骨缺损的髋臼翻修倾向于使用生物型假体固定.目的:观察采用单纯颗粒植骨治疗轻中度髋臼骨缺损的临床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病例来自2003-06/2008-06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骨科.对象:选择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骨科收治的全髓翻修术中轻中度髋臼骨缺损患者10例,男5例,女5例;年龄43~77岁,平均58.8岁:前次手术距翻修手术3~10(7.0±0.5)年;初次手术应用骨水泥型伞髋2例,非骨水泥型全髋3例,混合型全髋4例,双极股骨头半髋1例.髋臼骨缺损按AAOS分型:Ⅰ型6例,Ⅱ型4例.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40.6分.方法:采用单纯颗粒性植骨结合生物型假体治疗10例患者,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髋臼植骨后采用生物型髋臼杯固定并以螺钉固定,术后根据临床及X射线进行评估.主要观察指标:记录骨移植时间,移植过程中出血量,Harris评分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采用单纯颗粒性植骨结合生物型假体重建髋臼,1例术后1个月发生松动,二次手术改用特殊髋臼钢板结合颗粒骨移植,术后3个月弃拐行走.其余病例无并发症,平均随访3年,Harris评分平均87.0分.X射线除1例病例出现松动外,其余病例髋臼骨床与颗粒骨愈合,髋臼杯与颗粒骨块之间无完全性透亮带,无髋臼杯位移病例.未发现骨溶解现象,颗粒骨与宿主骨愈合良好.结论:单纯颗粒骨植骨治疗轻中度髋臼骨缺损简单、有效,早期随访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全髋关节置换术和翻修术中髋臼侧骨缺损重建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2002年7月-2009年6月行全髋置换术和翻修术中发生髋臼侧骨缺损21例(23髋)。根据美国骨科医师协会(AAOS)分型法,Ⅰ型11髋,Ⅱ型6髋,Ⅲ型5髋,Ⅳ型1髋。分别采用大直径非骨水泥假体臼、非骨水泥假体臼加松质颗粒植骨、骨水泥假体臼加Cage加松质颗粒植骨,以及骨水泥假体臼加定制型假体加松质颗粒植骨等方法,对不同类型髋臼骨缺损进行修复。术后定期随访,采用Harris方法评估髋关节功能,根据X线片判断假体是否有松动,移植骨是否愈合。结果21例均获随诊6~84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Harris评分平均85分,较术前平均改善36分。随访复查X线片无假体松动下沉,术后8个月可见移植骨-宿主骨交界处有连续骨痂形成。结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或翻修术中,大部分髋臼侧骨缺损可使用较大型号非骨水泥假体或加松质颗粒植骨进行修复;对于影响假体稳定性较大缺损,使用骨水泥假体臼加Cage加松质颗粒植骨的方法可获得良好效果;一些新型Cage在处理严重髋臼骨缺损中有独特优势,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背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髋臼假体的选择上,多数研究认为螺旋型髋臼较压配型髋臼能的稳定性好。目的:对比螺旋型髋臼与压配型髋臼两种不同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选择螺旋型髋臼与压配型髋臼两种不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39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与结论:①随访时间:随访4~51个月,平均32.6个月。②Harris评分:末次随访时两组Harris评分均较置换前明显提高(P<0.05),且螺旋型髋臼假体组稍高于压配型髋臼假体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不良反应:压配型髋臼假体组置换1年后松动1例,术后行走疼痛3例,髋臼假体周围成骨6例,髋臼假体周围出现透亮带3例,髋臼假体周围骨硬化1例,髋臼假体周围骨吸收1例;螺旋型髋臼假体组髋臼假体周围成骨3例,髋臼假体周围出现透亮带1例,髋臼假体周围骨吸收1例。表明螺旋型髋臼假体的初始稳定性优于压配型髋臼假体。  相似文献   

4.
俞阳  范海泉  陈铭  黄宏杰 《华西医学》2012,(8):1150-1152
目的探讨使用生物型非骨水泥假体治疗髋臼内陷症的近期疗效。方法 2007年6月-2010年5月,对11例12髋髋臼内陷患者行生物型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男2例,女9例;年龄38~57岁,平均47.3岁。其中继发于类风湿性关节炎7例,创伤4例;病程1~18年,平均8.9年;轻度髋臼内陷6髋,中度髋臼内陷6髋。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估,摄X线片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术后第2天X线片示,人工股骨头距Kohler’s线外移(1.42±2.27)mm,较术前股骨头内陷(5.17±2.04)mm明显改善(P<0.05)。术后1周,患者Harris评分为(85.75±4.73)分,较术前(39.75±5.24)分显著提高(P<0.05)。术后1年X线片示髋臼假体与髋臼内侧壁无透亮线,已骨融合。术后患者获随访2~5年。髋臼假体均无松动移位、脱位或移植骨的吸收。结论使用生物型非骨水泥假体结合自体骨移植治疗髋臼内陷症,能有效恢复髋臼运动中心的解剖位置,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曹敏芳 《全科护理》2016,(20):2114-2115
总结22例生物型髋臼假体加颗粒打压植骨髋臼翻修术的护理措施,包括完善术前检查、适应性训练及术后控制疼痛、预防并发症、康复锻炼等。认为对生物型假体加植骨髋臼翻修术进行系统、正规的康复护理,有利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背景:髋臼重建植骨分为颗粒植骨、结构植骨和混合植骨,而颗粒骨由于制作简便、愈合时间短等优点而被大量使用。
  目的:探讨全髋人工关节翻修中髋臼AAOSIII型骨缺损颗粒打压植骨技术的应用要点和临床效果。
  方法:16例髋关节翻修AAOSIII骨缺损患者采用单纯颗粒打压植骨技术、结合金属器械或结构植骨处理髋臼AAOSIII型骨缺损。对比治疗前及治疗后定期随访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影像学资料,评估颗粒打压植骨对该型髋臼骨缺损的治疗效果。
  结果与结论:按照治疗后3,6,12个月及每半年周期随访中,16例患者髋关节疼痛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并恢复行走功能。16例患者治疗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由治疗前平均48.00分提高到84.94分(P<0.01),其中优5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1%,患者满意率为94%。16例患者术后X射线片示髋臼旋转中心均恢复(接近)正常,臼杯骨性覆盖良好,植骨颗粒获得放射学骨整合,臼杯假体未发生移位,假体植入物未发生位置改变或断裂现象。结果提示颗粒打压植骨技术修复翻修髋臼AAOSIII型骨缺损,有效重建了髋臼的骨性结构,保留并恢复了髋臼的骨量,具有良好的技术优势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髋关节翻修手术时不同治疗方法和填充材料对髋臼骨缺损修复及疗效的差异。方法:分析2002-03/2003-04解放军总医院骨科进行的髋臼骨缺损翻修病例18例20髋,男10例,女8例,年龄38~72岁,平均54.3岁。第1次翻修16例18髋,第2次翻修2例2髋。按美国骨科学会(AAOS)分类法:Ⅰ型:节段性骨缺损10例11髋;Ⅱ型:腔隙型骨缺损3例3髋;Ⅲ型:混合性缺损5例6髋。术中用多孔表面髋臼假体翻修9髋,钛网加异体颗粒骨植骨翻修11髋,所有患者均使用异体冷冻干燥颗粒骨移植,颗粒骨的直径为4~6mm。结果:18例患者平均随访3年2个月,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异体颗粒骨均愈合良好。②X射线检查:假体包容满意,假体与骨床间无X射线透亮区,原骨缺损得以修复。③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的15~43分提高到术后的62~89分。结论:髋臼翻修中使用异体颗粒骨移植修复包容性骨缺损,或用打压植骨加钛网修复节段型缺损,为颗粒骨提供稳定的愈合条件。观察证明移植颗粒骨生长良好,钛网固定稳定,假体位置良好,达到了修复骨缺损和固定假体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俞广  王继芳  韩萌  王岩  王晋东  陈华  李永滨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3):102-103,106
目的:分析髋关节翻修手术时不同治疗方法和填充材料对髋臼骨缺损修复及疗效的差异。 方法:分析2002-03/2003-04解放军总医院骨科进行的髋臼骨缺损翻修病例18例20髋,男10例,女8例,年龄38~72岁,平均54.3岁。第1次翻修16例18髋,第2次翻修2例2髋。按美国骨科学会(AAOS)分类法:Ⅰ型:节段性骨缺损10例11髋;Ⅱ型:腔隙型骨缺损3例3髋;Ⅲ型:混合性缺损5例6髋。术中用多孔表面髋臼假体翻修9髋,钛网加异体颗粒骨植骨翻修11髋,所有患者均使用异体冷冻干燥颗粒骨移植,颗粒骨的直径为4~6mm。 结果:18例患者平均随访3年2个月,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异体颗粒骨均愈合良好。②X射线检查:假体包容满意,假体与骨床间无X射线透亮区,原骨缺损得以修复。③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的15-43分提高到术后的62~89分。 结论:髋臼翻修中使用异体颗粒骨移植修复包容性骨缺损,或用打压植骨加钛网修复节段型缺损,为颗粒骨提供稳定的愈合条件。观察证明移植颗粒骨生长良好,钛网固定稳定,假体位置良好,达到了修复骨缺损和固定假体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人工髋关节置换的临床问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人工髋关节置换前后X射线片评估的临床意义?人工髋关节置换前后X射线片对比,可以观察有无假体周围的透亮线、骨溶解、脱位、假体松动、下沉等。透亮线为假体周围出现的进行性线形透亮区,直径〈2mm。骨溶解定义为假体周围出现的进行性非线形透亮区,最宽处直径≥2mm。髋臼的松动定义为髋臼位置的变化或移动、表面颗粒的脱落以及髋臼严重磨损造成的复发性髋关节脱位。股骨假体的松动定义为假体~骨界面100%透亮线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应用钛网及颗粒骨植骨处理人工全髋关节翻修中髋臼骨缺损的效果.方法:自2003-01/2008-07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氏院骨关节二科对31例行髋臼翻修的患者采用颗粒状松质骨打压植骨联合金属钛网固定重建髋臼骨缺损,男13例,女18例;年龄56~77岁,平均65岁;前次手术距翻修手术2.5~11.0年,平均8.3年.髋臼缺损按AAOS分类;Ⅱ型14例,Ⅲ型17例,翻修前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37分.31例患者均使用骨水泥固定假体,术后进行临床评估及X射线评估.结果:3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5年.患者术后24h即开始下肢被动功能锻练,3周下床不完全负重活动20例,11例于术后5周下床活动,3个月正常活动.术后半年Hams评分较术前平均提高45分,其中优20例,良9例,可2例,优良率94%.术后早期3个月内未见感染、假体周围骨折、脱位、神经血管及盆腔脏器损伤、栓塞等并发症;3例患者伤口延迟愈合,间断性渗液至术后3周;无髋臼假体需再次翻修病例.2例患者在X射线平片上出现透亮带,考虑存在移植骨被吸收可能.结论:打压植骨联合金属钛网固定在处理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缺损时,操作简单方便,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1.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伴骨关节炎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伴骨关节炎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1999年1月至2005年12月,对30例32髋成人髋臼发育不良伴严重骨关节炎的患者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非骨水泥型25髋,骨水泥型7髋。术中利用股骨头股骨距致密骨块,以反转方式植骨修补外上方承重区骨缺损12髋。结果:随访1~7年,平均50个月。术后X线照片显示植骨块完全愈合,髋臼假体与周围骨质匹配良好,无植入骨块吸收和假体臼松动病例。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平均87分(优20髋、良9髋、可3髋),近期优良率达到91%。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伴严重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股骨距骨块反转植骨具有修补骨缺损和骨支撑作用,是重建髋臼和稳定髋臼假体的好办法。选择合适的假体和正确的安放是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早期负重锻炼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住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术后1 w进行负重锻炼.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6、12及24个月的假体周围骨密度及Harris评分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3、6、12个月的假体周围骨密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Harris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负重锻炼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密度的影响较佳,可促进机体的早期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原因及疗效。方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患者50例、术后感染15例、假体周围骨折15例、脱位5例,85例(85髋)均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手术;比较手术前、后Harris评分及VA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本组手术过程均顺利,术后患者关节疼痛症状均较术前改善,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10~60(39.93±2.57)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1.32±0.17)较术前(6.92±0.23)明显降低,Harris评分(87.53±2.00)较术前(34.82±1.40)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检查示假体位置良好,髋臼侧植骨明显增厚,未见假体周围透亮线及骨溶解,治疗优良率90.59%。结论假体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骨折和感染是引起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主要原因,髋关节翻修术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后随时间推移假体周围骨密度和溶骨的改变情况及THA术后假体松动和骨重建的时间,分析假体周围骨量丢失的原因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THA术后患者83例,对比观察THA术侧髋关节和健侧髋关节,同时按固定方式分为骨水泥组和非骨水泥组。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各组THA术后股骨柄假体及髋臼假体周围的骨密度。结果 不论是骨水泥固定还是非骨水泥固定,髋臼周围骨密度在1年以内和7年以后下降明显,4~7年没有明显变化。同时,骨水泥固定方式髋臼周围骨质丢失的情况比非骨水泥组出现的时间早而且范围广。结论 髋臼假体底周的骨质丢失较股骨柄假体更早、更快、更严重,尤其在髋臼的负重区。其改变的时相规律为:THA术后1年之内骨密度下降明显,4~7年内相对稳定,7年后骨丢失呈持续性日趋下降的趋势。采用髋臼假体用非骨水泥、股骨柄假体用骨水泥固定这种混合型固定方式有利于防止髋臼假体底周的骨质丢失。  相似文献   

15.
背景:随着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随访时间的延长,需行翻修者逐渐增多.而人工关节出现机械性松动前常已发现假体周围骨溶解,它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加重,不断加重的骨溶解会引起人工关节松动,最终导致关节翻修.目的:观察非骨水泥假体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翻修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04/2009沈阳市骨科医院收治的人工关节置换后患者41例(41髋)进行了翻修,再置换关节为北京普鲁士钢研外科植入物有限公司提供的旋入式全髋关节及美国史塞克有限公司生产的非骨水泥压配式全髋关节.41个髋臼中无髋臼骨缺损8髋,Gustillo Ⅰ-Ⅱ型髋臼松动17髋,Ⅲ型髋臼松动8髋,对上述患者直接用纯钛螺旋臼成型或髋臼底加用颗粒植骨;Ⅳ型髋臼松动骨缺损8髋,采用颗粒植骨,钛网重建髋臼,骨水泥髋臼假体成型.取出假体柄后试情况置入非骨水泥普通假体柄或加长柄,根据试骨缺损情况进行假体周围植骨,必要时捆绑带固定.结果与结论:髋臼侧进行了钛网重建植骨的8例患者翻修后3 d可以下地非负重拄拐行走,其余患者均可以于翻修后3 d下地负重行功能练习.翻修后随访6-66个月,无假体移位下沉等不稳迹象,无需要再重新翻修的病例,Harris评分由翻修前的平均32.6分增加到翻修后的平均88.1分.随访X射线片显示部分患者骨质改建,密度增加,未发现假体周围有新出现亮带的患者.结果提示,采用非骨水泥假体对髋关节进行翻修后,近期可取得较好的修复效果,远期效果有待随访.  相似文献   

16.
选择2002—02/2007—05在天津医院关节外科发育性髋臼发育不良、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出现假体周围骨折的患者9例(9髋)。男1例,女8例,年龄52—69岁。初次全髋关节置换选用股骨假体与髓腔锉同号,髋臼假体直径比髋臼锉直径大2mm。对患者术后疼痛、功能、活动范围、畸形程度进行Harris评分。随访时间最短1年,最长6年。髋臼骨折中4例为稳定性骨折,给予多枚螺钉加强固定,1例为不稳定性骨折,给予结构性植骨配合多枚螺钉固定;股骨骨折中1例为VancouverAG型,给予钢丝捆绑固定,3例为BI型,给予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或钢丝捆绑,1例为C型,给予LCP内固定。定期复查X射线片,未发现髋臼假体周围透亮带及松动表现。Harris评分平均为87.2分。结果表明:在发育性髋臼发育不良患者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选用的非骨水泥型髋臼假体直径应当不超过髋臼锉直径2mm。对于骨折疏松明显的患者,最好选用与髋臼锉相同直径的髋臼假体并使用螺钉固定,或选用骨水泥型假体。当出现髋臼骨折时,可选用多枚螺钉固定或同时进行髋臼植骨。术中发生骨折,应当根据骨折类型和假体稳定性选用适合的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17.
背景:CroweⅡ、Ⅲ、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真臼发育差,且受股骨头蚀损影响,外侧壁常有缺损,因此大部分患者均需采用自体植骨、假臼重建。目的:观察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时采用自体股骨头植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7-03/2009-11四川省骨科医院髋部创伤科收治的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患者15例15髋,单侧患者双下肢不等长为(2.7±0.8)cm,置换前Harris评分为(41.6±12.8)分。术中15髋采用标准全髋关节置换,同时采用自体股骨头植骨重建髋臼旋转中心。置换后随访摄骨盆正位和患髋侧位X射线平片评价髋臼和股骨假体位置、植骨块愈合情况以及双下肢长度。结果与结论:置换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一两年,平均1年。置换后12个月X射线平片示植骨块均已愈合。末次随访时单侧患者双下肢不等长(0.8±0.3)cm,Harris评分为(89.3±6.5)分,与置换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X射线平片示髋臼和股骨假体无移位,未见植骨块有明显移位和吸收塌陷征象。提示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行全髋关节置换时采用自体股骨头植骨有利于恢复髋臼旋转中心,提供良好髋臼固定。  相似文献   

18.
背景:CroweⅡ、Ⅲ、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真臼发育差,且受股骨头蚀损影响,外侧壁常有缺损,因此大部分患者均需采用自体植骨、假臼重建。目的:观察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时采用自体股骨头植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7-03/2009-11四川省骨科医院髋部创伤科收治的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患者15例15髋,单侧患者双下肢不等长为(2.7±0.8)cm,置换前Harris评分为(41.6±12.8)分。术中15髋采用标准全髋关节置换,同时采用自体股骨头植骨重建髋臼旋转中心。置换后随访摄骨盆正位和患髋侧位X射线平片评价髋臼和股骨假体位置、植骨块愈合情况以及双下肢长度。结果与结论:置换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一两年,平均1年。置换后12个月X射线平片示植骨块均已愈合。末次随访时单侧患者双下肢不等长(0.8±0.3)cm,Harris评分为(89.3±6.5)分,与置换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X射线平片示髋臼和股骨假体无移位,未见植骨块有明显移位和吸收塌陷征象。提示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行全髋关节置换时采用自体股骨头植骨有利于恢复髋臼旋转中心,提供良好髋臼固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髋臼缺损的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后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方法选择2001-11/2005-06遵义医学院第五附属(珠海)医院等3家单位骨科收治的髋臼缺损患者17例。影像学评估骨质缺损程度、髋关节运动中心上移程度<2cm的3例,>2cm的1例。13例采用自体股骨头颗粒骨及扩髓碎屑植骨后髋臼假体植入;4例采用髋臼扩大,较大骨水泥髋臼假体植入术。术后平均随访33个月。结果17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关节置换后疼痛、跛行基本消失,肢体短缩基本纠正,臀中肌功能良好,关节活动度接近正常。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61分提高到术后93.5分,未发现假体松动和移植骨吸收。结论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者术前应特别注意有无髋臼骨缺损。如有髋臼骨缺损,术前应对缺损类型、程度进行严密的评估,并结合术中探查结果确定最合适的重建措施,尽量恢复髋臼的骨储备和正常的关节运动中心,是获得术后运动功能恢复的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全髋关节置换假体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实验于1998-06/2005-12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完成。①实验对象:对116例(128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患者进行了全髋关节置换术。男13例(15髋),女113例(106髋),年龄16~66岁,平均年龄42.6岁。按Crowe分级:Ⅰ级57例(60髋),Ⅱ级20例(23髋),Ⅲ级16例(20髋),Ⅳ级23例(25髋)。②技术方法:髋臼侧均在真臼位置重建,除1例外均行生物型固定,常规置换83髋,小号髋臼假体27髋;颗粒植骨后使用常规髋臼11髋,髋臼外上缘自体股骨头植骨后,安置小号髋臼假体7髋。股骨侧选用生物型假体119个,普通骨水泥假体4个(其中CDH柄2个),长柄骨水泥假体柄6个,S-ROM假体4个。③效果评估:髋关节功能评价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方法。X线摄片观察假体位置情况。结果:①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38.5分恢复到平均88.5分。②假体松动、髋关节脱位和翻修:未发生此类病例,患肢长度平均延长2.3cm。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③随访X线摄片:显示关节假体位置正常,宿主骨对臼杯的覆盖良好,平均覆盖率为95%(90%~100%),2例金属臼杯与宿主髋臼之间出现透光线,1例股骨假体出现透光线,但均无临床不稳。④不良反应:术后1例出现坐骨神经牵拉伤,4个月恢复,1例出现股神经牵拉伤,3个月恢复。4例遗留髋关节持续性疼痛。结论: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时,尽可能在真臼位置重建髋臼,尤应注意个性化的正确选择股骨侧假体是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