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时间对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的疗效。方法 96例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A、B、C组,每组32例,3组均选取(髀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四穴进行针刺治疗,A组进针得气后即可出针,B组进针得气后留针30 min,C组进针得气后留针60 min,3组每天针刺1次,5次为1个疗程,共5个疗程。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运用临床痉挛指数、Fugl-Meyer评分对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并运用表面肌电图系统记录治疗前后患侧膝屈曲和踝背屈时主动肌及拮抗肌肌电活动差异。结果 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结束后,3组主动肌(股二头肌和胫前肌)积分肌电值(IEMG)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A、B组主动肌IEMG明显升高且B组高于A组(P0.05)。2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结束后3组拮抗肌(股直肌和腓肠肌内侧)IEMG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A、B组拮抗肌IEMG明显降低且B组明显低于A组(P0.05)。3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结束后3组患侧肢体膝屈曲、踝背屈协同收缩率(CO)均明显降低(P0.05),与A、C两组比较,B组的降幅差异明显(P0.05)。4与治疗前相比,3组临床痉挛指数、Fugl-Meyer评分均显著改善(P0.01),且B组显著优于A组和C组(P0.05)。结论不同针刺时间均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康复,30 min留针疗效最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按纳入标准将6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经皮电神经刺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患侧下肢踝跖屈肌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定、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及最大步行速度(MWS)评定,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CSI评分、FMA、MWS分别为(10.58±2.50)分、(19.01±4.67)分、(35.93±6.78) m/min,试验组CSI、FMA、MWS分别为(8.41±2.29)分、(23.41±5.45)分、(41.52±8.16) m/min.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踝跖屈肌痉挛明显缓解(t=3.506、P〈0.05),下肢运动功能及最大步行速度明显提高(t=3.358、t=2.886、P〈0.05).结论 经皮电神经刺激可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踝跖屈肌痉挛,提高下肢运功功能,改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下肢穴位按摩对脑卒中偏瘫病人膝过伸的影响。方法 98例急性脑卒中偏瘫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观察组病人给予45 d的规范的康复治疗,并给予下肢穴位按摩,对照组病人只给予45 d的规范康复治疗。结果入组45 d时,观察组病人膝过伸发生率为16.0%低于对照组的33.3%(P<0.05)。结论下肢穴位按摩可以有效防止膝过伸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以电针拮抗肌运动点为核心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足下垂病人下肢功能和步态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治疗组给予以电针拮抗肌运动点为核心的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治疗组相同的康复训练,并接受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步态相关参数、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功能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比较两组主动肌(胫前肌)、拮抗肌(腓肠肌)最大积分肌电值(iMEG),计算踝背屈状态下的肢体协同收缩率(CR)。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侧摆动相缩短,患侧支撑相延长,患侧着地仰角、离地仰角增大,患侧着地内翻角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FMA、BBS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FMA、BB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胫前肌iMEG增加,腓肠肌iMEG和踝背屈状态CR降低,且治疗组胫前肌iMEG高于对照组,腓肠肌iMEG和踝背屈状态CR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以电针拮抗肌运动点为核心的康复治疗可有效缓解脑卒中后足下垂病人肌肉痉挛,改善下肢功能和步态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透穴针刺联合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8例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4例。两组均予内科基础及对症处理,对照组予Bobath技术疗法,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予透穴针刺,以4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缺损功能、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估肢体痉挛状况、简化Fugl-Meyer量表(FMA)量表评估肢体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估日常生活能力,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4周、8周、12周NIHSS评分降低(P 0.05),上肢、下肢MAS及FMA评分均降低(P 0.05),MBI评分降低(P 0.05);与同时间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4周、8周、12周NIHSS评分较低(P0.01),上肢、下肢MAS及FMA评分均较低(P 0.05),MBI评分较低(P 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透穴针刺联合Bobath技术可显著改善脑卒中病人偏瘫肢体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悬吊疗法Neurac技术结合振动器治疗脑卒中后膝过伸的应用研究。方法 采集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在大连理工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Neurac技术结合振动器进行训练。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下肢关键肌积分肌电值(iEMG)、膝关节本体感觉。结果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BBS评分、FMA评分、下肢关键肌积分肌电值(iEMG)、膝关节本体感觉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悬吊疗法Neurac技术结合振动器在治疗脑卒中后膝过伸时,可改善患者躯干的平衡能力、下肢的运动功能和膝关节的本体感觉,增强患者对肢体肌肉控制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熄风通络颗粒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永年县第一医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1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熄风通络颗粒组40例和联合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熄风通络颗粒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熄风通络颗粒治疗,联合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熄风通络颗粒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潜伏期、波幅。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FMA评分、MBI评分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熄风通络颗粒组和联合组患者FMA评分和MBI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患者FMA评分和MBI评分高于熄风通络颗粒组(P0.05)。治疗前3组患者MEP潜伏期、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熄风通络颗粒组与联合组患者MEP潜伏期短于对照组,MEP波幅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熄风通络颗粒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能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和神经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超声联合电刺激与单独超声定位两种方法引导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改善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果.方法 选取40例脑卒中后偏瘫伴一侧下肢痉挛的患者,下肢以踝跖屈肌群痉挛为主,随机分为超声联合电刺激定位组(超声联合组)和单独超声定位组(单独超声组),每组20例,分别给予小腿后群肌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超声联合组接受超声联合电刺激引导注射,单独超声组单独以超声引导注射,每组在注射治疗前以及注射治疗后2 w评定患者的改良Ashworth量表(MAS)、Berg平衡量表(BBS)、简化Fugl-Meyer量表(下肢运动部分,FMA-L)、改良Barthel指数(MBI)以及步速.结果 超声联合组与单独超声组治疗后MAS得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BBS、FMA-L、MBI得分及步速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相对于单独超声组,超声联合组治疗后的MAS得分下降趋势及BBS、FMA-L、MBI得分及步速增加趋势较治疗前更加明显,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型肉毒毒素注射超声联合电刺激定位与单独超声定位比较,前者缓解肌张力、改善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果好,且定位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芍药甘草汤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在脑卒中康复期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4例脑卒中康复期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每次20min,每周5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芍药甘草汤;两组均连续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CRRCAE)评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临床痉挛指数(CSI)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85%,低于观察组的95.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听、复述、说、出声读、阅读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上肢、下肢FMA评分较治疗前升高,CS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上肢、下肢FMA评分高于对照组,CS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病人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芍药甘草汤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康复期病人效果显著,能够控制肢体痉挛,改善语言和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观察踝足矫形器个体化强化步态训练结合A型肉毒毒素后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痉挛步态疗效。方法 选择脑卒中偏瘫步态患者30例,进行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注射后佩戴踝足矫形器进行个体化步态训练,治疗4周,治疗前后进行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评估,并采集MAS、痉挛指数、Holden功能步行分级、10米最大步行速度、BI量表评估数据。结果 (1)量表评估:注射4周后,MAS值下降,痉挛指数降低,Holden步行能力提高、10米最大步行速度、Fugl-Meyer下肢评分、BI均提高,P<0.01差异有显著意义。(2)时空参数:注射前患侧与健侧相比步长、步幅缩短,单支撑期短,双支撑期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注射后患侧较健侧各项参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侧注射前后步态参数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3)运动学参数:患侧膝关节屈曲角度由(30.58±16.00)提高至(43.65±9.84)和踝关节背伸角度由(13.44±6.49)提高至(22.33±5.36),均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4)动态表面肌电参数:患侧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持续被动运动(CPM)治疗脑卒中患者下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将5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使用CPM运动下肢,比较治疗下肢肌痉挛的效果。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Ashworth评分及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均有明显差异,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肌痉挛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CPM训练能减轻脑卒中患者下肢肌痉挛状态,减小了康复治疗师的工作量,也为缓解脑卒中患者肌肉痉挛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局部多点注射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步行能力的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依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下肢痉挛肌群A型肉毒毒素局部多点注射加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综合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 w对两组进行改良Ashworth评级(MAS)、经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10 m最快步行速度(MWS)、Berg平衡量表(BBS)、肌表面肌电积分值(IEMG)、生理消耗指数(PCI)评分。结果治疗后4 w,两组MAS、FMA、10 m MWS、BBS、IEMG、PC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 A型肉毒毒素局部多点注射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综合训练可改善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的步行能力,可作为一种康复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自制金黄膏外敷联合穴位拔罐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后肩痛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予以自制金黄膏外敷联合穴位拔罐治疗,对照组予以针刺治疗。两组均采用视觉类比模拟疼痛评分(VAS)、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MBI)评分进行评价,并比较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1.7%与76.7%,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FMA评分及MBI评分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VAS评分、FMA评分和MBI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制金黄膏外敷联合穴位拔罐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病人肩痛症状、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悬吊运动疗法(SET)在脑卒中偏瘫并膝关节反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并膝关节反张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SET;两组患者均持续干预4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膝过伸次数、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下肢功能评分、10 m步行时间,干预前及干预2、4周后患侧腓肠肌、股直肌、股二头肌积分肌电值(iEMG),干预后步行功能改善效果。结果 (1)两组患者干预前膝过伸次数、BBS评分、FMA下肢功能评分、10 m步行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膝过伸次数少于对照组,BBS评分、FMA下肢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10 m步行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2)时间与方法在患侧腓肠肌、股直肌、股二头肌iEMG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方法在患侧腓肠肌、股直肌、股二头肌iEMG上主效应均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2、4周后患侧腓肠肌、患侧股直肌、患侧股二头肌iEMG高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患者干预后步行功能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SET可有效减轻脑卒中偏瘫并膝关节反张患者膝关节反张症状,改善患者肢体平衡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增强患者下肢关键肌肉肌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医定向药透治疗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3月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收治的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和康复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中医定向药透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简化Fugl-Meyer量表(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VAS、FMA、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FMA、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中医定向药透治疗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和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Thera-Band弹力带抗阻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住院病人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Thera-Band弹力带抗阻力训练。采用简化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病人的康复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后,2组病人FMA、BBS、TUGT、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FMA、BBS、TUGT、MBI评分改善更为显著(P<0.05或P<0.01)。结论 脑卒中偏瘫病人采用Thera-Band弹力带治疗,能够提高病人下肢运动功能,改善病人的步行和平衡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自理能力,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联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治疗中的应用与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BTX-A局部多点注射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行BTX-A局部多点注射。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2个月采用改良的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简化Fugl-Meyer(Fugl-Meyer assessment,FMA)运动功能评定、步行能力(采用10 m步行时间及6 min内步行距离测定)进行疗效评估。结果肌张力变化: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1周、1个月、2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痉挛评分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痉挛评分改善幅度较显著(P<0.05)。肢体功能与步行能力: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2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均有显著提高,组内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肌肉注射BTX-A联合康复训练能更明显地改善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状态,改善步态、提高行走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电针外关、外劳宫穴联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手指屈曲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2月在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后手指屈曲挛缩的病人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取患侧外关、外劳宫穴接电针治疗,配合手三里、曲池等穴位针刺,针刺结束行康复训练,对照组单纯行康复训练。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及3个疗程后分别对两组病人进行改良Ashworth量表、Fugl-Meyer评价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ADL)评分。结果 两组治疗1个疗程及治疗3个疗程后改良Ashworth评分、FMA评分、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且观察组治疗1个疗程及治疗3个疗程后改良Ashworth评分、FMA评分、AD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电针外关、外劳宫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手指屈曲痉挛,可有效减轻缺血性脑卒中后手痉挛,改善手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下肢肌力和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膝关节过伸及下肢功能的改善。方法 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康复科门诊进行康复治疗的15名脑血管疾病患者,平均年龄54.3岁。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予以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股四头肌(股内侧肌训练为主)、腘绳肌抗阻训练及膝关节控制训练,比较治疗前后两组间膝过伸角度、Fugl-Ma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MAS)、10m最大步行速度及平均步长、股四头肌、腘绳肌最大等长肌力,观察时间为6周。结果 治疗组膝过伸角度减小8.1°(纠正率为68%,P<0.01);FMA评分增加14.43分,MAS平均降低1级,优于对照组(P<0.05);10m最大步行速度平均增加19.19m/min,平均步长增加14.11cm,较对照组增加显著(P<0.01)。治疗组股四头肌、腘绳肌肌力增长率为48.26%、48.08%(P<0.05),较对照组增加显著(P<0.01)。结论 加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股四头肌、腘绳肌肌力及膝关节控制能力的锻炼,可有效改善膝关节过伸状态,提高下肢的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减少门腔分流量对肝硬化患者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后肝性脊髓病(HM)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TIPS治疗后发生HM的患者资料。采用临床痉挛指数(CSI)及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对HM的严重程度进行量化, 并结合临床表现, 将其分为I~IV级;将HM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药物治疗组(A组)与限流组(B组), 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后CSI及下肢FMA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若满足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 若不满足正态分布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χ2检验), 若样本量不足40例, 或有期望频数小于1, 则采用Fisher确切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结果共纳入421例接受TIPS术的肝硬化患者, 30例发生HM, A组22例, B组8例。TIPS术后HM的发病率约为7.13%。A组患者在治疗后, CSI逐渐上升, 下肢FMA逐渐下降, B组则反之;两组患者CSI在治疗后6、12、18、24个月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下肢FMA在治疗后12、18、24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