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宿主因素、病毒因素、病毒应答模式以及干扰素(IFNα)种类和用药时间对老年丙型肝炎患者治疗结局的影响,寻找预测老年丙型肝炎患者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0月60例年龄≥60岁丙型肝炎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HCV RNA定量及基因型、IFNα种类、病毒应答模式以及病毒阴转后用药时间等因素与SVR的关系.结果 SVR组与非SVR组性别、年龄和BMI无统计学差异;SVR组HCV RNA定量显著低于非SVR组(t=4.209,P=0.022),ALT或AST显著高于非SVR组(t=15.724,P=0.006;t=10.549,P=0.003);HCV RNA定量<1×105 IU/ml组SVR率显著高于HCV RNA定量≥1×105 IU/ml(χ2=6.801,P=0.009);基因1b型SVR率为56.8%,低于非1b型(60.9%);PEG IFNα-2a组SVR率为62.5%,普通IFNα-2a组SVR率为53.6%,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49,P=0.484);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患者95%获得SVR,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患者68.4%获得SVR;IFN治疗时间≥72周SVR率82.8%,复发率6.9%;HCV RNA定量阴转后用药≥40周患者复发率3.2%.结论 老年患者抗病毒治疗前低HCV RNA定量、ALT及AST≥2倍正常上限(ULN),HCV RNA非1b型患者可获得较高SVR.RVR比EVR患者SVR率高约30%,延长病毒阴转后用药时间可提高SVR.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普通干扰素(IFN)α-2b联合利巴韦林为对照,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的临床疗效。方法成人CHC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8例,观察组给予PEGIFNα-2b,对照组给予IFNα-2b,均联合利巴韦林口服,疗程48周。观察两组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持久病毒学应答(SVR)和安全性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EVR率、ETVR率、SVR率均高于对照组(χ2分别=6.27、4.17、4.44,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P>0.05)。结论PEG-IFN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CHC疗效优于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但SVR率需要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病毒载量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快速病毒学应答(RVR)预测因素。方法对55例高病毒载量(HCVRNA>1×105拷贝/ml)慢性丙型肝炎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进行抗病毒治疗者进行前瞻性研究,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135μg或180μg/次,皮下注射,每周1次,利巴韦林900~1200mg/d口服,于治疗前及治疗第4周检测HCVRNA定量,4周血清HCVRNA检测不到为获得RVR。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RVR的影响因素,并比较治疗前不同病毒载量患者RVR的比例。结果 RVR与基线病毒载量呈负相关(B=-1.292)。基线HCVRNA≥1×105拷贝/ml且<1×107拷贝/ml者快速应答率为86.49%(32/37),基线HCVRNA≥1×107拷贝/ml者快速应答率为61.11%(11/18),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4.571,P=0.043)。结论基线HCVRNA水平可作为高病毒载量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过程中RVR的预测因素,治疗前HCVRNA<1×107拷贝/ml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慢性丙型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72例慢性丙型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6例患者,对照组采用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两组患者都给予常规口服降血糖药物和注射胰岛素。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清丙型肝炎病毒(HCV)R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空腹血糖水平及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RVR(80.56%)、EVR(86.11%)、ETVR(88.89%)及SVR(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RVR(52.78%)、EVR(69.44%)、(75.00%)及ETVR(55.56%),血清HCV RNA[(3.17±1.09)lgIU/mL]、ALT[(38.72±25.21)U/L]及AST[(30.85±14.78)U/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血清HCV RNA[(3.79±1.15)lgIU/mL]、ALT[(53.36±27.32)U/L]及AST[(39.26±19.75)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值都有所降低,都出现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对慢性丙型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的疗效显著,肝功能恢复较好,血常规代谢指标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普通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探讨其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对句容市人民医院慢性丙型肝炎住院患者进行普通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8周并随访至治疗结束后24周,观察治疗不良反应及应答情况。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并运用分类树建立预测模型。结果 21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完成了治疗周期及随访,其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为61.2%。SVR组与非SVR组基线病毒载量、白蛋白、血小板计数、甲胎蛋白及血糖存在显著差异。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基线病毒载量高(≥106IU/m L)者或血糖含量较高者更不易获得SVR。血小板计数较高者容易获得SVR(OR=1.02,95%CI=1.00~1.04)。SVR预测模型显示相对基线血小板计数低(140×109/L)者,血小板计数高者获得SVR的可能性增加17.9%。高血小板计数者中,基线HCV RNA低者(106IU/m L)更易获得SVR(79.7%︰57.9%)。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有早期感冒样症状(51.9%)、胃肠道反应(14.8%)、血象的改变(58.8%)、血糖升高(18.1%)、精神症状(8.8%)、甲状腺功能亢进(1.4%)、皮疹(14.8%)、脱发(6.5%)。结论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尚可,不良反应的程度较轻。基线病毒载量、血糖及血小板计数可能是丙型肝炎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无应答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使用大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疗效,并总结相关护理经验。方法将2008年12月至201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接受治疗的无应答慢性丙肝27例患者均给予Peg—IFNα-2a270μg每周皮下注射,联合利巴韦林15mg/(kg·d),治疗12周后改为Peg—IFNα-2a180μg每周皮下注射,联合利巴韦林15mg/(kg·d)继续治疗,总疗程72周,停药后均随访24周,观察其不良反应同时对出现的不良反应给予相应的护理。结果初始治疗无应答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接受大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后,快速病毒学应答(RVR)率为25.9%,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率为59.3%,病毒动力学缓慢下降。结论无应答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大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并同时配和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1b型慢性丙型肝炎(HCV 1b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病毒动力学与Peg-IFN α-2b联合利巴韦林疗效的关系.方法:51例初治或复治HCV 1b型患者,应用Peg-IFN 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并前瞻性地按照计划时间点收集血清和PBMC.结果:治疗24周,有病毒学应答(VR)率和无病毒学应答(NR)率分别为72.5%和27.5%.VR组与NR组治疗前血清病毒载量、PBMC感染率以及治疗后4、12和24周时PBMC内HCV RNA阴转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PBMC内HCV RNA含量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87.治疗12周时当PBMC内HCV RNA含量小于2 860 copies/106 cells时,阴性预测值最大,为92.3%.结论:治疗早期PBMC中HCV动力学,尤其治疗前和治疗12周时PBMC内病毒含量,可预测Peg-IFN α-2b联合利巴韦林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化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50例为治疗组,普通干扰素α-2a(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46例为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具有较高的谷丙转氨酶(ALT)复常率(72.0%)和丙肝病毒(HCV-RNA)转阴率(56.0%),随访半年后,治疗组ALT持续复常率(56.0%)及HCV-RNA持续转阴率(46.0%)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药联用副反应无明显增加.结论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可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转氨酶持续正常的慢性丙型肝炎(CHC)远期疗效.方法:选择68例丙氨酸转移酶(ALT)持续正常CHC患者为观察组,50例ALT升高的CHC患者为对照组,均接受PEG-IFN α-2a每周一次皮下注射,同时口服利巴韦林,HCV RNA基因型为1b或未分出型者疗程为48周,基因为2a型者疗程24周.两组患者均随访至停药后3年,内容包括持续病毒学应答、生化应答、影像学改变及生存质量评估.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51例和40例完成3年随访.结果:随访至3年末,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获得相似的较高持续病毒学应答率(80.4% vs 80.0%,P=1.000),随访1年末时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的病例在后2年的随访中无一例复发.取得SVR的患者均保持了持续生化学应答和影像学稳定,同时两组患者生存质量也得到提高,尤其是社会功能、活力、总健康状况、情绪角色及心理健康5个领域改善明显.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转氨酶持续正常的慢性丙型肝炎可取得与ALT升高者相似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XC趋化因子9在冷球蛋白血症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CHC)患者血清中表达水平及其对抗病毒疗效的影响。方法我院收治的100例冷球蛋白血症CHC患者(观察组)和60例同期我院体检正常者(对照组),观察组予聚乙二醇干扰素ɑ-2ɑ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CXC趋化因子9等相关指标的检测,分析影响CHC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观察组血清CXC趋化因子9水平高于对照组(P 0. 001)。观察组快速病毒学应答率(RVR)为32%、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率(c EVR)为66. 00%,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为64. 00%。存在CHC家族史及总胆红素(TBIL)、CXC趋化因子9和HCV RNA水平过高为导致冷球蛋白血症CHC患者未能出现SVR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在冷球蛋白血症CHC患者中血清CXC趋化因子9以较高水平表达,且为影响其抗病毒治疗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可将CXC趋化因子9的检测作为临床上预测冷球蛋白血症CHC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及利巴韦林联合索非布韦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效果比较。方法选取慢性丙型肝炎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与利巴韦林药物治疗,研究组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及利巴韦林联合索非布韦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等。结果研究组EVR率(55%)、SVR率(37.50%)高于对照组EVR率(30%)、SVR率(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NR率(7.50%)低于对照组NR率(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HCV-RN、ALT指数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HCV-RN、ALT指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7.50%)低于对照组(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联合索非布韦药物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效果突出、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0例患者随机化分配入组。治疗组皮下注射PEG-IFNα-2a 50 mg,1次/周;对照组皮下注射IFNα-2b 300万U,3次/周;两组均同时口服利巴韦林300 mg,3次/d;治疗期持续24~48周。结果:两组治疗终点应答率分别为73.3%和60.0%(P〈0.05),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81.8%和66.7%(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优于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安全性相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翻倍剂量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原发无应答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的疗效。方法无应答慢性丙肝患者66例,入组后均行丙肝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基因型、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8B基因rs12979860位点多态性检测;并给予翻倍剂量长效干扰素(360μg/次,1次/周,皮下注射)联合口服利巴韦林15mg/(kg·d),根据早期病毒学应答(early virological response,EVR)情况决定抗病毒疗程。比较不同HCV基因型、IL-28B基因位点患者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us response,SVR)率、复发率、无应答率。结果 66例中HCV基因1b型57例,HCV基因2a型9例;IL-28Brs12979860位点是CC型19例,CT型23例,TT型24例;基因1b型患者中实现SVR率为31.6%,无应答率为56.1%,复发率为12.3%,基因2a型患者中实现SVR率为22.2%,无应答率为55.6%,复发率为22.2%,不同基因型患者SVR率、复发率、无应答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L-28B rs12979860位点为CC型患者SVR率为63.16%、复发率为15.79%、无应答率为21.05%,IL-28Brs12979860CT型患者SVR为34.78%、复发率为8.70%,无应答率为56.52%,IL-28Brs12979860TT型患者SVR率为0,复发率为14.67%,无应答率为83.33%,IL-28Brs12979860CC组与TT组,IL-28Brs12979860CT组与TT组SVR率、无应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28B基因rs12979860位点多态性可预测翻倍剂量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再治疗无应答慢性丙肝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补气实脾法对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不良反应的干预效果及其对中医辨证分型的影响。方法:9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6例在常规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基础上,加用补气实脾法组方的中药颗粒剂,每日1剂,对照组56例给予常规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疗程均为48周。观察病毒学应答指标、药物的不良反应、中医辨证分型变化规律。结果:观察组可提高延迟病毒学应答(DVR)率,改善白细胞下降水平,减轻神疲、乏力等临床症状;选择补气实脾法干扰,可使慢性丙型肝炎出现的症状或不良反应出现的症状减少/减轻;中医证型并未影响慢性丙肝早期治疗结果,特别是快速病毒学应答(RVR)和早期病毒学应答(EVR)率未受影响。结论:抗HCV治疗的药物不良反应如神疲、乏力、白细胞减少等,可以归纳为中医气虚证;补气实脾法可减少/减轻慢性丙肝抗病毒药治疗不良反应,提高DVR,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丙肝提供了有益方法;补气实脾法可明显使慢性丙肝其他中医证型症状减少/减轻,向无证可辨型转变,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依从性。  相似文献   

15.
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是慢性肝炎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进展为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丙型肝炎患者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30%~50%的患者可获得持续病毒应答(SVR)。有证据显示,抗病毒治疗能预防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进展为肝癌。然而,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的患者中仍可能发展为肝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比较。方法:3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3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分别为两组,两组患者治疗前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以病毒学应答和生化应答作为疗效的主要评价指标。同时观察患者药物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结果:慢性丙型肝炎组持续性病毒应答率和ALT复常率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的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年9月至2008年9月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慢性丙型肝炎60例,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所有患者均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氟伐地汀;用药后4、12、24、36、48周及停药后12周、24周复查病毒RNA定量。结果氟伐他汀治疗合并高LDL血症的慢性丙型肝炎的患者的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和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3.3%vs.46.7%,85.1%vs.63.3%,81.5%vs.53.3%,P<0.05)。结论氟伐他汀有利于提高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抗病毒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观察臭氧自血回输疗法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实验室检测分析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丙型肝炎患者13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3例、对照组7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干扰素α-2b(Interferonα-2b)500万国际单位肌注、每周3次,并联合利巴韦林片300 mg、每日3次口服;治疗组患者加用臭氧自血回输疗法、每周3次治疗.治疗12周后,分别观察、比较其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核酸(Hepatitis C virus ribonucleic acid,HCV RNA)水平的变化、血清病毒学应答率、生化学应答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12周,两组患者血清HCV RNA水平中位数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组血清HCV RNA水平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血清生化学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病毒学应答率及生化学应答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0.05).两组均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 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得出臭氧自血回输疗法治疗丙型肝炎,可以使患者血清HCV RNA水平明显下降,并能促进患者肝功能恢复,安全性好;可用于丙型肝炎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9.
李娟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2):2836-2837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0例患者随机分为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组(观察组)和普通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组(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血液病毒学和生化学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病毒学应答率及生化学应答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相似。结论: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具有良好的抗病毒和改善肝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第一高变区( HVR1)抗体的交叉反应性与抗病毒治疗早期病毒应答(EVR)的关系.方法 用ELISA丙型肝炎病毒(HCV)HVR1抗体交叉反应性矩阵试剂检测抗HCV高变区抗体差异性,16条高变区抗原与患者血清交叉反应性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同时对2009年1月至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4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基线血清标本进行分析.用荧光定量逆转录(RT)-PCR检测46例患者在治疗前、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12周、48周的血清HCV RNA水平,并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4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HCV2a型16例,1b型30例;治疗12周及结束时分别检测HCV RNA,其中,EVR组33例,非EVR组13例;2a型EVR发生率[93.8% (15/16)]高于1b型[60.0%( 18/30),x2=4.316,P<0.05].HCV 1b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EVR组平均多靶点HVR1抗原阳性反应数目为(12±4)个,明显高于非EVR组[(7±5)个,t=2.797,P<0.01].经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HVR1抗原编号分别为001、003、009、013、016的5条抗原在EVR组患者基线血清的反应阳性率明显高于非EVR组(P均<0.05).结论 HVR1抗体的交叉反应性可能是一项抗病毒治疗疗效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