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干细胞致瘤性研究是临床应用干细胞安全性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因此明确干细胞是否具有致瘤性尤为重要。裸鼠在肿瘤学、免疫学、药品及生物制品的安全性评价领域占据愈来愈重要的地位。目的:将神经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Balb/c免疫缺陷裸鼠皮下,检测其是否具有致瘤性。方法:将免疫缺陷Balb/c裸鼠随机分为5组,除空白组外,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神经干细胞组和间充质干细胞组分别将肝癌细胞HepG2、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传代至第4代的神经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于注射后12周进行解剖检查,观察裸鼠移植部位肿瘤形成情况。同时进行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考察神经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软琼脂克隆形成情况。结果与结论:裸鼠致瘤性实验结果显示,空白组、阴性对照组、神经干细胞组、间充质干细胞组在接种12周后,未在裸鼠注射部位形成肿瘤,病理组织学检查未见异常。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神经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在软琼脂阻力介质中未表现出细胞形成克隆的能力。提示短期传代后的神经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不具有致瘤性。  相似文献   

2.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髓中的含量极低,体外的长期培养过程中易丧失干细胞潜能以及体内移植后安全性等问题的存在,限制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目的:探索体外分离纯化、冻存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最适方法,并观察以此方法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体内后是否具有成瘤性。方法:分别采用差速贴壁结合24h首次换液、24h首次换液、48h首次换液的方法纯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筛选最适纯化方法进行后续实验。配制含体积分数为10%,20%,30%,40%,50%胎牛血清的细胞冻存液冻存细胞,复苏后计算细胞存活率,测定复苏后细胞的生长曲线及成脂诱导能力。将第3,15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裸鼠肌肉、肝脏局部注射体内移植,45d后取注射部位行病理组织标本检查。结果与结论:差速贴壁结合24h首次换液法所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纯度最高,而细胞增殖能力与其他两组无明显差别,因此选用该方法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然后进行传代培养;含体积分数为30%血清冻存液既可保证细胞活性与增殖能力,又可保证干细胞特性及多向分化潜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15代仍保持间充质干细胞特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裸鼠肝脏45d后仍可在肝脏局部存活,生长状态与体外培养相似,无异型性及向周围浸润生长,提示体外长时间培养15代以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裸鼠体内存活且无成瘤性。  相似文献   

3.
背景:细胞移植疗效监测取决于有效的标记方法,从而能够对移植细胞进行示踪.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SPIO)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新型磁共振对比剂,用SPIO标记细胞可实现对移植细胞进行活体示踪.而荧光活性染料CM-Dil无细胞毒性,不影响细胞的生长,适合标记和示踪细胞.目的:观察SPIO及CM-Dil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标记及示踪效果.方法:全骨髓法培养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含50 mg/L铁浓度的SPIO及CM-Dil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双标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冠状动脉注入猪心肌梗死模型.4周后取心脏组织行冰冻切片观察.结果与结论:SPIO及CM-Dil在体外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效率高,几乎达100%.经冠状动脉移植4周后心肌组织可找到双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果提示SPIO及CM-Dil双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内示踪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背景:国内外动物实验多是研究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移植,但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活体椎间盘内的存活情况还知之甚少.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兔椎间盘内的存活情况.方法:选取新西兰大白兔15只,每只兔子的椎间盘被分为3组,即空白组(L1~2)、生理盐水组(L2~3)、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L3~4,L4~5,L5~6).空白组不注射,生理盐水组髓核内注射生理盐水25 μL,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注射1×109 L-1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理盐水混悬液25 μL.移植后1,2,4,6,8周取材,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细胞的分布情况及其数量.结果与结论: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移植后1,2,4,6,8周标本切片,髓核内均可见绿色荧光细胞.移植后6,8周的荧光细胞数量明显少于移植后1,2,4周(P<0.001).提示移植后8周以内,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兔椎间盘内存活.  相似文献   

5.
背景:通过动员自身或移植外来的骨髓来源肝干细胞可促进肝再生,但是,在大规模临床应用前,其安全性需要进一步研究.目的:采用含体积分数5%淤胆血清的培养基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干细胞方向分化,将这些骨髓来源肝干细胞接种到裸鼠体内,观察其是否具有成瘤性.方法:用含体积分数5%淤胆血清的培养基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免疫荧光法检测白蛋白、甲胎蛋白及细胞角皮素18在诱导后细胞的表达;以糖原染色及尿素合成检测细胞功能. 将培养14 d的大鼠骨髓来源肝干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观察局部有无新生物形成.结果与结论:用含体积分数5%淤胆血清的培养基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4 d后出现细胞集落,细胞为圆形;7 d后集落变大,其周围开始出现多角形细胞;培养14 d后可见细胞呈多角形和排列成铺路石样,免疫荧光染色发现这些细胞表达角皮素18、甲胎蛋白和白蛋白,糖原染色显示细胞内有糖原颗粒;培养第12~15天的培养液中尿素氮浓度逐渐升高.经诱导的大鼠骨髓来源的肝干细胞接种到裸鼠皮下,30 d后局部未见新生物形成,组织结构未见异常.结果提示用体积分数5%淤胆血清培养基诱导的大鼠骨髓源性肝干细胞可能无成瘤性.  相似文献   

6.
温倜  戚勋 《中国临床康复》2014,(19):3017-3022
背景:生长因子是干细胞强有力的动员剂,可以增加注射细胞的黏附力和增殖力,诱导干细胞向梗死区迁移、增殖分化,参与心肌修复。 目的:观察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联合应用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体移植治疗心肌梗死中的作用。 方法: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后采用红光荧光染料 CM-Dil 标记。结扎冠脉前降支制作兔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然后随机均分为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肝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组和肝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于心肌梗死区心肌内分4点共注射不同干预试剂。Masson三色法染色检测存活心肌;免疫荧光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心脏超声评价心功能。 结果与结论:建模后4周,肝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 CM-Dil/cTNT+细胞数量明显多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其存活心肌最多,左室射血分数改善最明显,左室舒张末径最小。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联合应用促进自体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增加存活心肌数量,改善心功能,抑制心室重构,可能成为心肌梗死后细胞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背景:人端粒酶反转录酶是调控增殖及定向分化的首选生长因子之一,具有多重生物学效应。目的:观察人端粒酶反转录酶表达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糖尿病的效果。方法:体外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反转录病毒PLXSN为载体介导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转染前后用RT-PCR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的表达。60只雌性SD大鼠中随机取15只作为正常对照组,一次性注射生理盐水,余45只按45 mg/kg的剂量注射链脲霉素建立糖尿病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分别通过大鼠尾静脉注射移植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0.2 m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0.2 mL、生理盐水0.2 mL。结果与结论:转染48 h后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人端粒酶反转录酶mR NA的表达,且重点集中于胞核内。移植后14 d,糖尿病组大鼠空腹血糖维持在较高水平,且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糖尿病组相比,各移植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显著下降(P<0.05);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相比,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显著下降(P<0.05),接近正常对照组水平(P>0.05)。结果提示人端粒酶反转录酶表达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有效治疗大鼠糖尿病。  相似文献   

8.
背景: 因发病机制不明,目前尚无治愈老年性痴呆的有效方法.现临床上主要是采用药物治疗,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替代治疗尚处于基础研究阶段,其海马移植后对老年性痴呆认知能力的影响未见报道.目的: 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老年性痴呆大鼠认知能力和海马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老年雄性Wistar大鼠30只,制各自然衰老痴呆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3组,选取双侧海马为移植区,分化细胞移植组注射定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4 μL(2×105个细胞),干细胞移植组注射等量常规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模型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通过Y迷宫试验测定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透射电镜观察海马区超微结构.结果与结论: 与移植前大鼠学习、记忆分数比较,移植后12周模型组均显著下降(P<0.01),干细胞移植组均有所提高(P>0.05),分化细胞移植组均显著提高(P<0.01).移植后12周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移植组、分化细胞移植组大鼠学习、记忆分数均显著提高(P<0.01).电镜观察模型组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可见明显损伤,干细胞移植组损伤减轻,分化细胞移植组多数神经细胞结构正常.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提高老年性痴呆大鼠的认知能力,且定向神经诱导分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效果优于未分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减少海马组织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可能是其改善老年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背景:外周静脉移植间充质干细胞只有1%~5%的移植细胞能归巢到心肌梗死区域。目的:观察干细胞生长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的影响。方法:采用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传至3~5代细胞。建立SD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干细胞生长因子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干细胞生长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3d和移植后3d单独或混合皮下注射干细胞生长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不注射细胞因子。结果与结论: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至心肌梗死组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干细胞生长因子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迁移至心肌梗死区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没有明显的区别(P>0.05),干细胞生长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显示,植入的部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心肌特异蛋白cTnI。结果说明干细胞生长因子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两种细胞因子联合应用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至心肌梗死区域,在体内微环境的诱导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转化为心肌样细胞。  相似文献   

10.
背景:体内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实验动物的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心肌梗死犬梗死区的分化以及对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3/2007—12在美国Texas Heart Institute干细胞研究室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第三军医大学完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材料:成年杂种犬,平均体质量25~35k。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以BrdU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外科手术于近端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植入布洛芬缩肌装置并结扎相连分支的方法制作犬心肌梗死模型。造模后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于损伤缺血部位注射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主要观察指标:对移植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心肌梗死犬心肌梗死区组织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同时采用DeadEnd^TM Colorimetric TUNEL System对心梗标本进行凋亡细胞的染色观察。结果: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心脏组织切片BrdU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大量细胞核呈现深褐色或黑色的阳性反应,在心脏组织的不同区域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其中大多数植入心肌细胞间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上与心肌细胞无异,而其他区域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则与间质细胞较相似,无特定的形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心肌梗死区凋亡的心肌细胞数少于未移植组。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肌内移植后可在心肌梗死区分化成心肌细胞,并减轻犬心肌梗死后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1.
背景:非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培养中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可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表现出多分化潜能,在移植到缺血损伤脑内可存活并且部分可分化为神经细胞或神经胶质细胞。目的:观察小鼠非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缺血小鼠脑内对神经功能的修复作用。方法:全骨髓法分离β-Gal转基因小鼠总骨髓细胞,采用反复转移非黏附骨髓细胞的培养法收集纯化的第3代非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0只C57BL/6J小鼠建立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随机区组法分为2组,造模后7d,细胞移植组将第3代非黏附骨髓问充质干细胞悬液3μL定向移植到小鼠脑损伤处,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移植28d后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连续8d。结果与结论:在定位航行实验中细胞移植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及游泳总路程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O.05),空问探索实验中细胞移植组小鼠穿越原平台次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提示非黏附骨髓干细胞移植能够提高脑缺血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2.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急性心肌梗死组织后是否能迁移、分化及存活,目前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急性心肌梗死组织后,在体内的迁移、分化及其存活.方法: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DAPI标记细胞.结扎兔左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造模成功后30只新西兰大耳兔抽签法分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于冠状动脉结扎后1 h在梗死周边区用微量注射器分4点注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于相同部位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点注射体积30 μL.分别于移植后10 min,3 d,4周时各组各处死5只动物.取心脏行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观察DAPI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布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标记细胞是否表达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Ⅰ和α-肌动蛋白.结果与结论:DAPI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兔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心脏微环境中,蓝色细胞核分布广泛,呈椭圆形,似心肌细胞核,其排列方向与宿主心肌纤维方向一致,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胞浆心肌特异性蛋白肌钙蛋白Ⅰ、α-肌动蛋白均为阳性.说明缺血心肌内移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局部微环境的刺激下向心肌细胞定向分化.  相似文献   

13.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率与良好的血液供应关系密切,在移植早期其自身所分泌产生的促血管生长因子不足以刺激血管新生而容易导致移植的细胞死亡。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对大鼠梗死心肌组织修复重建、血管再生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的细胞基因工程实验,于2006-01/2007-12在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学研究中心完成。材料:选取具有相同遗传背景的雄性SD大鼠40只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6~8周龄.体质量250~300g。方法:体外分离、培养、纯化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BrdU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腺病毒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造模后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梗死心肌内注射体外转染腺病毒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梗死心肌内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转染组,注射腺病毒介导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照组,注射无血清IMDN培养液。主要观察指标:移植4周后观察移植细胞分化和新生血管的形成,并通过超声多普勒检测心功能变化。结果:细胞移植4周后,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移植区移植细胞表现为心肌肌钙蛋白T染色阳性,细胞呈肌样细胞形态,并且两组心功能都较移植前有明显改善,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改善程度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部分BrdU染色阳性的细胞可以分化成为内皮细胞,参与构成了梗死区域新生毛细血管,相对于单纯细胞移植与细胞因子移植,细胞移植结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促进毛细血管新生更明显。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可以通过促进心肌再生和新生血管的形成来重建缺血心肌,明显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以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千细胞。压迫法制作大鼠脊髓压迫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咬除T8-10棘突和椎板,不损伤脊髓。模型制作后DMEM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分别进行DMEM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损伤区周围局部4点注射。结果假手术组脊髓组织中仅见微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在细胞移植后1,3,5 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趋势与DMEM组相同,但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相应时间点的DMEM(P0.05),移植后7,14 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仍明显高于DMEM组(P0.01)。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增加了脊髓损伤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并延长其表达时间。  相似文献   

1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目前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在内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细胞替代治疗,可能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工程细胞,但其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效果尚不明确.目的:观察定向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行为学的影响,试图发现有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策略.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9-03在武警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完成.材料: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鼠龄24个月,体质量450 g左右.方法:自然衰老痴呆模型大鼠是通过迷宫试验筛选,将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0只.对照组大鼠双侧海马注射生理盐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常氧分化移植组大鼠注射常氧环境下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低氧分化移植组大鼠注射低氧环境下向神经元样细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主要观察指标:阿尔茨海默病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在移植前及实验后8周通过Y迷宫试验测定,记忆能力测定在学习能力测定48 h后进行.结果:对照组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术后学习记忆成绩均下降,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学习记忆成绩提高,与移植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常氧分化移植组和低氧分化移植组大鼠学习记忆成绩均较移植前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其他3组大鼠学习记忆成绩均提高(P<0.01).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痴呆大鼠的认知功能障碍有治疗作用,且定向诱导分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优于未分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低氧诱导分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背景:近年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研究其最佳的移植方式具有重要意义。目的:观察不同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PKH26标记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并流式细胞仪检测标记率;采用改进Feeney法制作脑损伤致海马神经元损伤模型。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脑损伤区移植组:造模后注射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理盐水10μL;尾静脉移植组:自尾静脉注入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理盐水1mL;创伤性脑损伤组:不给予任何处理。结果与结论:荧光显微镜观察PKH26标记的BMSCs呈球形,呈现均匀分布的红色荧光;PKH26标记BMSCs的阳性率>99%。脑损伤区移植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明显好于其他两组,PKH26阳性细胞和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中的神经元数量脑损伤区移植组多于尾静脉移植组,尾静脉移植组多于创伤性脑损伤组(P<0.05)。GAP-43mRNA的表达脑损伤区移植组高于尾静脉移植组,尾静脉移植组高于创伤性脑损伤组(P<0.05)。提示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海马神经元有保护作用,脑损伤区移植优于尾静脉移植。  相似文献   

17.
背景:研究发现不同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能向脊髓损伤部位迁移,进而发挥治疗作用。目的:探讨CXCL12/CXCR4生物学轴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趋向脊髓损伤部位迁移的作用。方法:采用改进的脊椎骨破坏法制备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只打开皮肤,不损伤脊髓且不作任何干预;模型组于造模后第2天采用腰骶鞘内注射5μL生理盐水;细胞移植组于造模后第2天采用腰骶鞘内移植5μ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果与结论:①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横切的脊髓损伤局部有大量的标记细胞聚集,而在损伤部位远端1cm处,仅见少量的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中等水平的趋化因子CXCL12,其特异性结合受体CXCR4也有低水平表达。③脊髓损伤7d后,局部CXCL12表达增强,主要集中在脊髓损伤部位的皮质区域,而在损伤部位1cm以外的脊髓组织未见大量表达的CXCL12。CXCR4蛋白表达没有明显的时间效应。④检测CXCL12mRNA的转录水平发现细胞移植组的CXCR4转录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损伤后14d脊髓损伤局部CXCL12的转录水平最强,21d时降低,CXCL12的局部转录水平明显高于远端。⑤脊髓损伤部位也表达趋化因子CXCR4,但其表达水平没有时程差异。损伤局部的CXCR4转录水平略高于远端,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CXCL12/CXCR4生物学轴参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脊髓损伤区域迁移。  相似文献   

18.
背景:近年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研究其最佳的移植方式具有重要意义。目的:观察不同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PKH26标记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并流式细胞仪检测标记率;采用改进Feeney法制作脑损伤致海马神经元损伤模型。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脑损伤区移植组:造模后注射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理盐水10μL;尾静脉移植组:自尾静脉注入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理盐水1mL;创伤性脑损伤组:不给予任何处理。结果与结论:荧光显微镜观察PKH26标记的BMSCs呈球形,呈现均匀分布的红色荧光;PKH26标记BMSCs的阳性率〉99%。脑损伤区移植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明显好于其他两组,PKH26阳性细胞和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中的神经元数量脑损伤区移植组多于尾静脉移植组,尾静脉移植组多于创伤性脑损伤组(P〈0.05)。GAP-43mRNA的表达脑损伤区移植组高于尾静脉移植组,尾静脉移植组高于创伤性脑损伤组(P〈0.05)。提示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海马神经元有保护作用,脑损伤区移植优于尾静脉移植。  相似文献   

19.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分化潜能,但其在体外经5-氮胞苷诱导后移植于急性心肌梗死大鼠中,能否改善近期及远期的心功能,目前尚不明确.目的:观察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急性心肌梗死组织后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5-氮胞苷诱导4周后,体外DAPI标记.新西兰兔随机均分3组,假手术组:打开胸腔1 h后缝合胸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于冠状动脉结扎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后1 h在梗死周边区用微量注射器分4点注射诱导后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急性心肌梗死组:造模后于相同部位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移植后3 d,4周超声心动图检测各组大鼠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及射血分数变化.结果与结论: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移植后3 d,4周心脏标本中均发现有DAPI标记的阳性细胞,呈散在分布于瘢痕周边区并沿心肌纤维排列方向走行.移植后3 d,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与急性心肌梗死组相比,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及射血分数无明显差异,心功能没有明显的改善;移植4周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与急性心肌梗死组相比,射血分数明显提高,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0.
背景:研究发现不同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能向脊髓损伤部位迁移,进而发挥治疗作用。目的:探讨CXCL12/CXCR4生物学轴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趋向脊髓损伤部位迁移的作用。方法:采用改进的脊椎骨破坏法制备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只打开皮肤,不损伤脊髓且不作任何干预;模型组于造模后第2天采用腰骶鞘内注射5μL生理盐水;细胞移植组于造模后第2天采用腰骶鞘内移植5μ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果与结论:①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横切的脊髓损伤局部有大量的标记细胞聚集,而在损伤部位远端1cm处,仅见少量的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中等水平的趋化因子CXCL12,其特异性结合受体CXCR4也有低水平表达。③脊髓损伤7d后,局部CXCL12表达增强,主要集中在脊髓损伤部位的皮质区域,而在损伤部位1cm以外的脊髓组织未见大量表达的CXCL12。CXCR4蛋白表达没有明显的时间效应。④检测CXCL12mRNA的转录水平发现细胞移植组的CXCR4转录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损伤后14d脊髓损伤局部CXCL12的转录水平最强,21d时降低,CXCL12的局部转录水平明显高于远端。⑤脊髓损伤部位也表达趋化因子CXCR4,但其表达水平没有时程差异。损伤局部的CXCR4转录水平略高于远端,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CXCL12/CXCR4生物学轴参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脊髓损伤区域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