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严重程度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PR)、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关系。方法检测30例健康对照者、30例I级斑块、30例Ⅱ级斑块、30例Ⅲ级斑块患者血清CRP、TNF-α、IL-6水平并进行对照,分析各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血清CRP、IL-6、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1);Ⅱ、Ⅲ级斑块患者CRP、TNF-α、IL-6水平明显高于I级患者(P均〈0.05)。结论血清ERP、TNF-α、IL-6水平增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时相血清淀粉样蛋白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49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空腹抽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脂和炎症细胞因子.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组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比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显著升高(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显著降低(P<0.05)和甘油三脂(TG)显著升高(P<0.05)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BMI、腰围与SAA、IL-6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CRP、TNF-α元显著相关性.SAA与TNF-α(P<0.01)、IL-6(P<0.01)显著正相关,而与CRP无相关性.结论 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2型糖尿病患者炎症细胞因子血清淀粉样蛋白A明显升高.炎症细胞因子SAA与肥胖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牙周炎患者高血压前期的发病情况,分析牙周炎的严重程度与高血压前期的关系,探讨炎性细胞因子在牙周炎伴高血压前期中的作用。方法:对310例牙周炎患者进行血压测量和牙周检查,调查牙周炎患者高血压前期的发病情况,分析轻、中、重度牙周炎与高血压前期的关系;随机选择单纯牙周炎43例,牙周炎伴高血压前期40例,伴高血压38例,测定受试者血清中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分析上述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牙周炎患者中高血压前期的发病率为42.26%,男性高于女性(P0.01);中、重度牙周炎伴高血压前期的发病率分别为36.64%和42.75%,显著高于轻度牙周炎伴高血压前期的发病率(P0.05或0.01);牙周炎伴高血压前期组的血清hs-CRP、IL-6、TNF-α水平显著高于单纯牙周炎组(P0.05或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中、重度牙周炎与高血压前期呈独立相关(P0.05),血清hs-CRP、IL-6、TNF-α水平与牙周炎伴高血压前期呈独立相关(P0.05)。结论:牙周炎患者高血压前期的发病率较高;炎性细胞因子与牙周炎伴高血压前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采用柔脉法自制中药参芪柔脉合剂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并探讨其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制。方法将10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给予辛伐他汀胶囊口服,试验组5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参芪柔脉合剂。均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病人血脂、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hs-CRP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血清hs-CRP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柔脉法可显著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血脂、血清hs-CRP,发挥抗颈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H型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炎症反应及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收集137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血清Hcy的10μmol/L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H型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A组,n=59)和普通型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B组,n=78),并于同期随机选取60例健康体检者为C组。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Hcy,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炎症细胞因子及斑块稳定性指标,全自动动脉硬化检测仪检测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结果 A、B组血清Hcy水平明显高于C组,且A组明显高于B组(P0.05)。A、B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人类软骨糖蛋白(HCGP)-3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明显高于C组,且A组明显高于B组(P0.05)。A、B组脂蛋白相关磷脂酶(Lp-PL)A2、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五聚素(PTX)3、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3水平明显高于C组,且A组明显高于B组(P0.05);A、B组baPWV、IMT水平高于C组,且A组高于B组(P0.05)。H型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Hcy与炎症因子TNF-α、IL-1β、HCGP-39、hs-CRP呈不同程度正相关性(r=0.724、0.761、0.658、0.635,均P0.05),与斑块稳定性指标Lp-PLA2、MMP-9、PTX3、FGF23呈不同程度正相关性(r=0.672、0.694、0.729、0.643,均P0.05),与baPWV、IMT呈正相关性(r=0.795、0.806,均P0.05)。结论血清Hcy介导了H型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炎症反应和斑块稳定性,早期检测血清Hcy可评估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IS)病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62例,颈动脉超声测定双侧颈总动脉IMT,空腹测定病人血清hs-CRP、IL-6、Hcy水平。结果斑块组病人hs-CRP、IL-6、Hcy水升高比例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组hs-CRP、IL-6、Hcy水平低于轻度狭窄组及中重度狭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hs-CRP、IL-6、Hcy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具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管软化丸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探讨是否与调控微小RNA-21(miRNA-21)和炎性因子水平有关。方法入选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辛伐他汀治疗,观察组采用血管软化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血清miRNA-21 mRNA的表达、血细胞比容、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miRNA-21 mRNA表达水平、血细胞比容和血清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等炎性因子水平较治疗前比较降低,且较对照组也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明显改善,且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对照组减轻(P0.05)。结论血管软化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可能与调控miRNA-21,进而调控血细胞比容,降低IL-10、TNF-α、IL-6等炎性因子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病人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92例高血压病病人,根据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分为H型高血压组131例和单纯高血压组61例,选择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测定血浆hs-CRP、IL-6、Hcy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H型高血压组和单纯高血压组病人血浆hs-CRP、IL-6、Hcy水平及IMT均显著增加(P0.05);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H型高血压组病人血浆中hs-CRP、IL-6、Hcy水平及IMT显著增加(P0.05)。结论 H型高血压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炎性反应、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治疗前后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脂联素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方法:选取52例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高血压组接受替米沙坦治疗6个月后,观察对照组及高血压组治疗前后的血压、脂联素、胰岛素、颈动脉IMT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的血压、颈动脉IMT升高,脂联素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高血压组治疗6个月后血压显著降低(P0.0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颈动脉IMT显著下降(P0.05),脂联素水平显著升高(P0.05),胰岛素、胰岛素抵抗得到显著改善(P0.01)。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程度、颈动脉IMT均呈负相关。结论:替米沙坦显著增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对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炎性因子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老年病科门诊收治的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两组患者口服药物至少维持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收缩压、舒张压)、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和白介素6(IL-6)〕、血管内皮功能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一氧化氮(NO)〕及颈动脉斑块情况〔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面积〕,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CRP和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CRP和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EGF、NO、颈动脉IMT及斑块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EGF、NO高于对照组,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未出现脱落病例。结论通心络胶囊能明显降低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3月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及不同严重程度、预后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IL-1、IL-6、IL-10、hs-CRP、TNF-α水平高于轻度、中度急性脑出血患者,中度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IL-1、IL-6、IL-10、hs-CRP、TNF-α水平高于轻度急性脑出血患者(P0.05)。死亡患者血清IL-1、IL-6、IL-10、hs-CRP、TNF-α水平高于存活患者(P0.05)。结论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升高,且其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和糖耐量减低(IGT)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胰岛素抵抗(IR)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9月在该院干部病房住院病人T2DM、IGT患者各90例以及90例空腹血糖(FBG)及餐后2 h血糖均正常的老年人(年龄≥60岁)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的血清hs-CRP、TNF-α浓度、颈动脉IMT并观察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测定FBG、空腹胰岛素(FIns)并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血清hs-CRP、TNF-α水平、颈动脉IMT以及HOMA-IR在T2DM组、IGT组显著升高(P0.05或P0.01),而且T2DM组与IGT组比较血清hs-CRP、颈动脉IMT及HOMAIR也有显著升高(P0.01)。(2)颈动脉IMT增厚组(IMT≥0.9 mm)hs CRP、TNF-α的水平以及HOMA-IR均明显高于颈动脉IMT正常组(IMT0.9 mm)(P0.01),且颈动脉IMT增厚组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颈动脉IMT正常组(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897,P=0.004)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FBG(OR=374.911,P=0.001)、TNF-α(OR=4.532,P=0.000)、hs-CRP(OR=1.748,P=0.002)和甘油三酯(TG)(OR=2.345,P=0.009)是发生糖代谢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是独立保护因子(OR=0.094,P=0.014)。结论 (1)T2DM和IGT表现为一种慢性系统性的低度炎症,炎性因子在T2DM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血清高水平的hs-CRP、TNF-α参与了T2DM和IGT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3)血清高水平的TNF-α和hs-CRP促进了IR的发生和发展。(4)血清高水平的FBG、TNF-α、hs-CRP和TG是发生糖代谢紊乱最终导致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是独立保护因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心肌肌钙蛋白(cTn)Ⅰ及白细胞介素(IL)-6水平的变化及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 AMI患者109例为观察组,正常健康者10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IL-6、cTnⅠ、hs-CRP与TNF-α水平。结果观察组cTnⅠ、hs-CRP、TNF-α及IL-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心功能Ⅲ级患者cTnⅠ、hs-CRP、TNF-α及IL-6均明显高于Ⅰ级和Ⅱ级患者P0.05);Ⅱ级患者cTnⅠ、hs-CRP、TNF-α及IL-6均明显高于Ⅰ级(P0.05);AMI患者血清cTnⅠ与hs-CRP和IL-6呈正相关(r=0.521、0.622,P0.05);hs-CRP和IL-6呈正相关(r=0.406,P0.05),TNF-α与cTnⅠ、hs-CRP及IL-6无相关性(P0.05)。结论 AMI患者血清IL-6、cTnⅠ、hs-CRP与TNF-α水平明显增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在病情评估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与脂肪酸结合蛋白及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 9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根据粥样硬化程度分组,测定各组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空腹胰岛素、血糖、血脂等指标,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比较各组参数的差异,颈动脉硬化积分与各检测指标作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脂肪细胞性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及ISI在颈动脉硬化各组逐级增高(P0.05)。以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评分分值为因变量,各参数为自变量做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收缩压、A-FABPI、S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评分呈正相关,且A-FABPI、S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评分相关程度高。结论 A-FABP水平及ISI在高血压患者中随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而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脂肪酸结合蛋白及胰岛素抵抗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1(SAA1)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09年9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发病24 h以内入院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对其SAA1基因rs12218多态性进行分析,根据基因型分为TT组、CT组、CC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观察颈部动脉血管内膜并测量IMT,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清SAA、IL-6和TNF-α水平。对各基因型组间IMT和血清SAA、IL-6、TNF-α进行比较。结果 CC、CT基因型较TT基因型IMT、SAA、TNF-α、IL-6水平均显著增高(F值分别为32.173、276.14、351.02、78.08,均P0.01),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SAA与IMT、TNF-α和IL-6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65、0.71、0.73,均P0.01)。结论 SAA1基因rs12218CC基因型患者可能通过显著升高血清SAA水平,从而上调血清中TNF-α和IL-6等炎性因子的表达,促使颈动脉炎症水平加重,颈动脉IMT增加,最终促使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增加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中国产与进口瑞舒伐他汀治疗高龄糖尿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的影响。方法 74例高龄糖尿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国产瑞舒伐他汀组(37例)和进口瑞舒伐他汀组(37例),两组在常规糖尿病治疗的同时,分别给予国产瑞舒伐他汀(10 mg/d)和进口瑞舒伐他汀(10 mg/d)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治疗前后CIMT用超声检测,并检测血脂、hs-CRP、IL-6、TNF-α和MMP-9水平。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CIMT、斑块积分、hs-CRP、IL-6、TNF-α和MMP-9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TC、TG、LDL-C、CIMT、斑块积分、hs-CRP、IL-6、TNF-α和MMP-9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而HDL-C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但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国产组8.1%,进口组5.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产与进口瑞舒伐他汀均有明显的调脂和抗炎效果,并可显著改善颈动脉硬化程度,两者疗效相当,使用均较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探讨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结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4月-2017年5月期间收录的高血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总结,从中抽取108例设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54例)和探讨组(54例)。对照组者给予患者使用氨氯地平片,探讨组给予患者使用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结局。结果 (1)两组患者的降压有效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s-CRP和TNF-α水平明显改善(P0.05),其中探讨组治疗后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探讨组患者治疗后的TG、TC、HDL-C和LDL-C均明显改善(P0.05),且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颈动脉IMT和动脉粥样硬化PV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探讨组治疗后动脉粥样硬化PV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为突出(P0.05)。结论在高血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通过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可有效维持患者的正常血脂水平,具有较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抵抗素样分子(RELM)-β与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住院老年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将无斑块患者37例纳入A组,将斑块稳定患者35例纳入B组,将斑块不稳定患者30例纳入C组,设计一般情况调查表,详细记录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等)、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RELM-β水平。采用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检验血清RELM-β水平与各主要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相关分析检验血清RELM-β水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结果三组L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RELM-βB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血清RELM-β、IL-6、IL-1β、hs-CRP水平最高,其次为B组,A组最低,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双变量Pearson直线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清抵抗素样分子β水平与IL-6、IL-1β、hs-CRP呈正相关(r=0.754、0.672、0.837,均P0.001)。将血清RELM-β作为因变量,将斑块是否稳定作为自变量,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清RELM-β升高可能是诱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 RELM-β水平过高可能是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影响因素,增加斑块脱落风险,加重病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A型行为得分、外周血单核细胞先天固有免疫系统Toll样受体4(TLR4)和下游炎症因子变化与罹患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依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n=275)和健康对照组(对照组,n=301)。采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2 A型行为量表评定行为类型(≥11分为A型)。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表面TLR4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组A型行为检出率高于对照组(58.68%比24.64%,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清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高于对照组[(17.53±9.98)比(6.83±5.16)μg/L,(863.62±240.58)比(441.17±194.05)ng/L;均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单核细胞TLR4表达及IL-6和IL-18水平高于对照组[(14.07±3.54)%比(9.81±3.42)%,(301.87±18.43)比(274.44±13.79)ng/L,(450.39±28.66)比(364.28±34.78)ng/L;均P0.05]。无论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还是对照组,A型行为者单核细胞TLR4、血清IL-6和IL-18、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高于非A型行为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年龄、高血压、心血管病家族史、A型行为、敌意得分、TLR4表达、血清IL-6和IL-18水平是罹患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交感神经活化程度高于健康人;A型行为者交感神经活化程度、单核细胞TLR4蛋白表达及血清炎症水平高于非A型行为者;A型行为、单核细胞TLR4蛋白表达及血清炎症水平与罹患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8(IL-18)、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根据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将128例T2DM患者分为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1 mm, A组]66例和单纯T2DM组(CIMT<1 mm, B组)62例。再根据CIMT将A组患者分为A1组(1 mm≤CIMT<1.1 mm)21例、A2组(1.1 mm≤CIMT<1.2 mm)25例及A3组(CIMT≥1.2 mm)20例。根据有无颈动脉粥样斑块将A组分为有斑块组(20例)及无斑块组(46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测定CIMT并分组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血清炎症因子与CIMT的相关性。结果 A组患者空腹素(FINS)、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依次升高、IL-18、hs-CRP、TNF-α水平均高于B组(P<0.05)。A1组、A2组及A3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