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高压氧(HBO)下健康志愿者的经皮氧分压、呼出气中氧浓度及心率、呼吸、血压的变化。方法选取9名健康志愿者行高压氧治疗,共19次。升压20 min受试者吸入舱内空气。压力升至0.1 MPa后,受试者戴面罩吸入纯氧,25 min后停止吸氧,减压出舱。加压前、开始稳压、吸氧过程中及出舱时,用密封储气袋收集受试者呼出的气体,同时记录受试者经皮氧分压、心率、呼吸频率和血压等的变化。出舱后迅速测定储气袋中氧浓度。结果常压下受试者呼出气中氧浓度、经皮氧分压分别为17.9%和66 mmH g,压力升至0.1 MPa时分别为19.1%和132 mmH g,吸氧后两者迅速增高,2 min时氧浓度达到91%左右,之后氧浓度上升缓慢,4 min时达到最大值94%。4 min时经皮氧分压达到817 mmH g,之后上升速度减慢,吸氧结束时达到922 mmH g。与加压前相比,吸氧结束时受试者心率减慢(P0.05),血压和呼吸频率无显著变化。结论高压氧治疗的初始阶段受试者经皮氧分压、呼出气中氧浓度迅速升高,4 min时氧浓度达到最大,经皮氧分压持续缓慢增高。高压氧可减慢心率,但对呼吸频率、血压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多人氧舱内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气管切开昏迷患者给予人工鼻吸氧,观察人工鼻吸氧方式对舱内氧浓度、理论通风换气量和实际压缩空气使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0-08/2005-08暨南大学第一、二临床医学院高压氧科收治的行高压氧治疗的40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另选择440例行高压氧治疗的清醒患者,两类患者在年龄、原发病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本实验操作过程均为常规临床技术操作,遵循国家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所有患者及家属都被告知实验目的并同意参加。①高压氧治疗方案:0.20MPa,30min×2 10min,1次/d,10d/疗程,间歇吸氧。②高压氧吸氧方式:按国标要求440例清醒患者采用常规面罩和呼吸回路连接吸氧。而40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采用如下吸氧方式:人工鼻吸氧(20例):将人工鼻置于人工气道外接口和吸排氧回路的“Y”型管之间,连接时动作轻柔,检查人工鼻连接的密封。护理人员用手轻扶人工鼻,防止人工鼻重力压迫、刺激气管;局部面罩一级供氧吸氧(10例):将面罩罩于气管切开外套管处,局部一级持续供氧、舱内排氧。传统头盔吸氧(10例):一级持续供氧、氧舱内排氧。舱内吸氧休息阶段,摘除带有“Y”型管的吸氧回路,人工鼻保留在气管外套管上;其他吸氧方式完全移开吸氧回路,停止吸氧和一级供氧,直接呼吸舱内压缩空气。③分组:每舱吸氧总人数均为12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与常规面罩吸氧患者同舱治疗,分为4组:人工鼻 常规面罩吸氧组:人工鼻吸氧患者2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0例;局部面罩 常规面罩吸氧组:局部面罩一级供氧吸氧患者1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1例;传统头盔 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吸氧患者1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1例;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2例。④随机选取每组10个舱次的氧浓度记录和与之相应的压缩空气使用量,观察各组高压氧治疗过程氧舱内氧浓度、氧舱内理论通风换气量和实际压缩空气使用量的变化。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行卡方检验、t检验以及方差分析的LSD检验。结果:①各组氧舱内氧浓度的变化:人工鼻 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舱内平均氧浓度分别为(21.98±0.26)%和(21.95±0.22)%,均小于国标规定界限23%,两组比较基本相似(P>0.05)。局部面罩 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 常规面罩吸氧组舱内平均氧浓度分别为(24.82±0.31)%和(25.12±0.41)%,均大于国标规定界限23%,两组比较基本相似(P>0.05)。②各组氧舱内氧浓度监测图的变化:人工鼻 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氧舱内氧浓度虽随着吸氧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至吸氧结束时舱内氧浓度最高值分别为22.1%和21.9%,均低于23%,两组舱内氧浓度曲线相同。局部面罩 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 常规面罩吸氧组随吸氧时间的延长氧舱内氧浓度明显增高,至吸氧结束时分别达到23.8%和24.1%,均超过23%,两组舱内氧浓度曲线相同。③各组高压氧治疗压缩空气实际用气量及理论通气量的比较:人工鼻 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高压氧治疗压缩空气实际用气量及理论通气量均明显少于局部面罩 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 常规面罩吸氧组(P<0.01)。结论:气管切开昏迷患者在多人舱内使用人工鼻吸氧,氧舱内氧浓度<国标规定界限23%,且高压氧治疗期间理论通风量和压缩空气的使用量少。不仅保证了高压氧治疗的安全,同时节省了高压氧的成本消耗。  相似文献   

3.
刘洁  吴跃春  林婧 《全科护理》2014,(26):2496-2496
高压氧治疗是指将病人处于高气压的密闭氧舱内,通过佩戴吸氧面罩呼吸高浓度氧气,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气管切开的病人在高压氧舱内接收治疗,不能按常规佩戴面罩吸氧,目前国内没有统一的吸氧方式。使用常规吸氧面罩吸氧时,病人呼吸道及肺在氧舱内受到高浓度氧的刺激可引起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痰多易呛咳,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影响病人缺氧状态的恢复。为满足治疗需要,采用Ⅰ级供氧(封闭式连续供氧)时,供氧压力大,易使氧气从面罩缝隙漏出致舱内氧浓度升高,为了能使气管切开插管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高压氧治疗,争取最佳治疗时间,确保舱内治疗的安全,笔者将自制高压氧吸氧用具应用于气管切开病人,收到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发并验证适合于高压氧舱内气管切开患者吸氧头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先由正常受试者戴研发头罩进行临床验证(常压及高压下吸氧),找出合适的供氧流量,并记录治疗过程中的感受,头罩内和氧舱内氧浓度值,之后再用于颅脑损伤伴气管切开,且意识障碍患者的高压氧治疗,通过心电监护及家属观察患者反应,并记录吸氧、吸痰过程中头罩内和氧舱内氧浓度值。结果:合理的供氧流量为5L/min,正常受试者高压氧治疗时供氧3min之内头罩内氧浓度即达99%,且舱内氧浓度始终保持在20.8%~20.9%。气切患者高压氧治疗时供氧1min内罩内氧浓度即达99%,且舱内氧浓度始终保持在20.8%~21.0%。此头罩操作方便但存在舒适性不够、吸痰时戴脱头罩不方便等问题。结论:本研究研发的头罩安全、有效、密闭性好,只是舒适性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介绍一种改良氧气面罩的制作、使用方法和优点,为临床提供一个促进患者吸氧舒适度并可防控面部压疮的方法。方法 选取2019年6月1日—11月1日在神经外科ICU收治的130例面罩吸氧患者,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5例。观察组使用改良氧气面罩(在传统氧气面罩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增设鼻饲管口、口唇部护理翻盖、雾化气管孔),对照组使用传统氧气面罩,比较2组面部压疮发生率和面罩佩戴舒适度。结果 观察组压疮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氧气面罩制作简单,优化护理流程,提高了患者佩戴舒适度,并降低面部压疮发生率,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龙颖  谢小梅  涂超群  钟敏珍  黄琴凤  易治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7):130-133,i0008
目的:在多人氧舱内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气管切开昏迷患者给予人工鼻吸氧,观察人工鼻吸氧方式对舱内氧浓度.理论通风换气量和实际压缩空气使用量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0-08/2005-08暨南大学第一、二临床医学院高压氧科收治的行高压氧治疗的40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另选择440例行高压氧治疗的清醒患者,两类患者在年龄、原发病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本实验操作过程均为常规临床技术操作,遵循国家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所有患者及家属都被告知实验目的并同意参加。①高压氧治疗方案:0.20MPa,30min&;#215;2+10min,1次/d,10d/疗程,间歇吸氧。②高压氧吸氧方式:按国标要求440例清醒患者采用常规面罩和呼吸回路连接吸氧。而40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采用如下吸氧方式:人工鼻吸氧(20例):将人工鼻置于人工气道外接口和吸排氧回路的“Y”型管之间,连接时动作轻柔,检查人工鼻连接的密封。护理人员用手轻扶人工鼻,防止人工鼻重力压迫、刺激气管;局部面罩一级供氧吸氧(10例):将面罩罩于气管切开外套管处,局部一级持续供氧、舱内排氧。传统头盔吸氧(10例):一级持续供氧、氧舱内排氧。舱内吸氧休息阶段,摘除带有“Y”型管的吸氧回路,人工鼻保留在气管外套管上;其他吸氧方式完全移开吸氧回路。停止吸氧和一级供氧,直接呼吸舱内压缩空气。③分组:每舱吸氧总人数均为12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与常规面罩吸氧患者同舱治疗,分为4组:人工鼻+常规面罩吸氧组:人工鼻吸氧患者2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0例;局部面罩+常规面罩吸氧组:局部面罩一级供氧吸氧患者1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1例;传统头盔+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吸氧患者1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1例;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2例。④随机选取每组10个舱次的氧浓度记录和与之相应的压缩空气使用量,观察各组高压氧治疗过程氧舱内氧浓度、氧舱内理论通风换气量和实际压缩空气使用量的变化。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行卡方检验、t检验以及方差分析的LSD检验。 结果:①各组氧舱内氧浓度的变化:人工鼻+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舱内平均氧浓度分别为(21.98&;#177;0.26)%和(21.95&;#177;0.22)%,均小于国标规定界限23%,两组比较基本相似(P〉0.05)。局部面罩+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常规面罩吸氧组舱内平均氧浓度分别为(24.82&;#177;0.31)%和(25.12&;#177;0.41)%,均大于国标规定界限23%,两组比较基本相似(P〉0.05)。②各组氧舱内氧浓度监测图的变化:人工鼻+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氧舱内氧浓度虽随着吸氧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至吸氧结束时舱内氧浓度最高值分别为22.1%和21.9%,均低于23%,两组舱内氧浓度曲线相同。局部面罩+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常规面罩吸氧组随吸氧时间的延长氧舱内氧浓度明显增高,至吸氧结束时分别达到23.8%和24.1%,均超过23%,两组舱内氧浓度曲线相同。③各组高压氧治疗压缩空气实际用气量及理论通气量的比较:人工鼻+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高压氧治疗压缩空气实际用气量及理论通气量均明显少于局部面罩+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常规面罩吸氧组(P〈0.01)。 结论:气管切开昏迷患者在多人舱内使用人工鼻吸氧,氧舱内氧浓度〈国标规定界限23%,且高压氧治疗期间理论通风量和压缩空气的使用量少。不仅保证了高压氧治疗的安全,同时节省了高压氧的成本消耗。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全麻气管插管患者复苏期应用T管和面罩吸氧的效果。方法选择56例全麻气管插管术后自主呼吸恢复的患者,按手术顺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采用T管吸氧,对照组采用面罩吸氧,氧流量均采用6L/min,以Drager监测仪持续监测患者吸入氧浓度、吸入二氧化碳浓度、呼出氧浓度、呼出二氧化碳浓度、脉搏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分别在吸氧后5min、10min和15min记录各监测值。采用DM3000型血气分析仪测定吸氧后10min的血气值。结果复苏期三个不同时间段,观察组的吸入氧浓度、呼出氧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吸入二氧化碳浓度、呼出二氧化碳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血氧饱和度、脉搏氧饱和度及呼吸频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动脉血氧分压高于对照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气管插管患者复苏期应用T管吸氧的吸入氧浓度高,能避免二氧化碳重复吸入,比面罩吸氧更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测氧仪直接测定在不同给氧流量时面罩内混合气体的氧浓度,目的是掌握实际吸入氧浓度,保证准确科学地实施氧疗,为临床心脏术后呼吸监护及处理提供依据。测量方法是在患者面罩雾化吸氧时从面罩侧孔处放入测氧仪探头,10min后记录所测数值。测试结果表明,当流量表给氧流量5Lmin时,面罩内氧浓度为56%~58%。认为面罩雾化给氧时的氧浓度依靠流量表数值换算是不妥的,应使用倒氧仪地进行严密监测,防止调节不当带来的并发症,以保证心脏手术患者术后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吸氧面罩在气管镜检查中清除痰液及职业防护的效果。方法将328例患者按检查顺序编号,逢单数入试验组,逢双数入对照组,两组各164例。试验组采用改良吸氧面罩接吸痰管吸引痰液,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用纸巾擦拭痰液,比较两组清除痰液的效果及护士职业防护的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清除痰液、血液及灌洗液等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护士职业防护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吸氧面罩接吸痰管在气管镜检查中能有效清除痰液,并且在职业防护上有明显的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分析高压氧治疗中舱内氧浓度过高的原因,提出护理对策。氧浓度过高的原因与氧气输送管道漏气、吸氧方式、面罩佩戴不密封、排氧阀未开及舱内急救供氧流量表未关等因素有关。严格执行设备安全管理制度,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吸氧方式,加强宣教,加强巡视,严格监测氧浓度及加强护士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可预防舱内氧浓度过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秦寒枝 《全科护理》2012,10(6):483-484
[目的]探讨面罩内鼻导管吸氧在无创机械通气中的应用疗效。[方法]8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使用面罩内鼻导管吸氧无创机械通气,对照组使用面罩外接氧气无创机械通气。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后4h、12h、24h的心率、呼吸频率、pH、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氧合指数的变化。[结果]面罩内鼻导管吸氧组经治疗4h、12h和24h后心率、呼吸频率、PCO2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降低更明显(P<0.05);pH值、氧分压(PO2)及氧合指数则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罩内鼻导管吸氧较常规面罩外接氧气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能明显提高无创机械通气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田琳 《现代护理》2006,12(6):540-540
氧气吸入和雾化吸入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我们用高压氧舱一次性的专用面罩制作成一种既可吸氧又可雾化的面罩,方便、实用,现介绍如下。1材料选用高压氧舱专用的一次性吸氧面罩1个,吸氧时备玻璃接头1个、输液瓶橡胶塞1个;雾化时备短接头1个、一次性吸氧波纹管1根。2方法在氧舱专用面罩下缘剪出直径为0.5~1.0 cm的圆形小孔3~5个。2.1吸氧面罩制作方法将输液瓶橡胶塞上扎一小孔,玻璃接头从小孔中穿入,利用瓶塞的弹性将其固定,也可在瓶塞两侧玻璃接头处缠绕胶布以防移位。将瓶塞与吸氧面罩接口端相连,使瓶塞边缘向上反折,包裹在面罩接口外部,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面罩复合丙泊酚/瑞芬太尼镇静用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94例丙泊酚/瑞芬太尼TEE镇静的患者,采用前瞻性、半随机对照试验、单盲的方法按吸氧方式的不同分为试验组(经内镜面罩插食管超声探头并加压吸氧)和对照组(传统TEE并鼻导管吸氧),每组各47例。监测记录一次插管成功率及插管时间、操作时间;吸氧前和吸氧后5 min、10 min血氧饱和度(Sp O2)的变化;吸氧前和吸氧后10 min、20 min酸碱度(p H)、二氧化碳分压(Pa CO2)、氧分压(Pa O2)、氧饱和度(Sa O2)的变化。结果试验组比对照组操作时间明显缩短(P<0.01),两组一次插管成功率及插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氧气吸入后5 min、10 min Sp O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吸氧前后对p H、Pa CO2的影响是一致的,试验组在吸氧后在10 min、20 min Pa O2、Sa O2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镜面罩复合丙泊酚/瑞芬太尼镇静用于TEE,不仅一次插管成功率高、插管时间及操作时间短,且迅速提高Sp O2,动脉血气分析值正常、稳定,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孙鑫  王燕  徐旭东  王金旋 《全科护理》2014,(21):2016-2016
吸氧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氧疗的一部分。对于纠正缺氧,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氧饱和度有重要作用[1]。目前临床使用的吸氧面罩不仅可以用于呼吸困难严重的病人和高流量吸氧的病人,还可以在病人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缺氧时发挥重要作用[2]。  相似文献   

15.
高压氧舱安全无阻力吸氧装置的临床实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测定新吸氧装置吸氧阻力和舱内氧浓度值,探讨新吸氧装置的高压氧治疗临床实用性。【方法】分三组分别测量肺式供氧吸氧装置(A组)、连续供氧装置(B组)、新吸氧装置(C组)的吸氧阻力及舱内氧浓度值,并进行比较判定。【结果】B组舱内氧浓度值明显高于A、C两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C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吸气阻力值明显高于B、C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B、C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吸氧装置既能减小吸氧阻力,又能将降低舱内的氧浓度,既有利于患者的高压氧治疗;又保证了高压氧治疗的安全性,这一新吸氧装置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6.
高压氧治疗的患者主要采用面罩吸氧.一般的面罩是用两根宽约1.5 cm的弹力带固定于面罩的两侧,吸氧时套在患者头部,患者会有不适感,有些烦躁患者因头部频繁转动使面罩不能与面部紧密贴合,不能达到有效吸氧.为减轻不适、提高吸氧效果,我们自制了一种固定带,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制一种通气口可调、可拆卸新型吸氧面罩.方法 于传统的吸氧面罩下方增加一个可调、可拆卸通气盘,解决患者需摘下氧气面罩而中断吸氧的问题;两侧氧气进口改变了氧气进出的通道,增加患者的舒适性,对涉及颈部、胸前区等部位的医疗操作时,可完全避开其操作范围;面罩两侧各有1个专供胃肠引流管等管道的薄膜出口设计,增加面罩的密闭性. 结果该面罩能提高吸氧治疗效果,增加患者舒适性,有利于医疗操作.结论 该面罩具有创新性和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制一种通气口可调、可拆卸新型吸氧面罩.方法 于传统的吸氧面罩下方增加一个可调、可拆卸通气盘,解决患者需摘下氧气面罩而中断吸氧的问题;两侧氧气进口改变了氧气进出的通道,增加患者的舒适性,对涉及颈部、胸前区等部位的医疗操作时,可完全避开其操作范围;面罩两侧各有1个专供胃肠引流管等管道的薄膜出口设计,增加面罩的密闭性. 结果该面罩能提高吸氧治疗效果,增加患者舒适性,有利于医疗操作.结论 该面罩具有创新性和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改良面罩高流量吸氧在纤维支气管镜诊疗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普通面罩的排气侧孔剪掉,使之变成2个便于纤维支气管镜经两侧鼻腔插入的侧孔,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后,调节氧流量8~10 L/min经改良面罩给患者持续吸氧至手术完毕.结果本组1398例纤维支气管镜诊疗术中使用改良面罩高流量吸氧的患者,均1次进镜顺利完成纤维支气管镜的诊疗操作,无缺氧症状,血氧饱和度全程保持在95%~10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改良面罩高流量吸氧在纤维支气管镜诊疗术中的供氧效果好,大大提高患者的耐受性,且改良方法简单,方便纤维支气管镜的操作.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压氧医学的迅速发展,高压氧治疗已广泛应用于儿科多种疾病,尤其是小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冶疗,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高压氧治疗就成为一种特别有效的主要治疗手段。针对我院氧舱类型和结构难以适合婴幼儿使用。我们于1996年研制出婴幼儿吸氧面罩,应用于临床200余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1 材料与结构 氧罩采取8cm厚的透明有机玻璃制成,罩长32 cm,宽27 cm,氧舱内有一级供氧阀,波纹塑料管(白、兰色),密封圈,气体流量计,氧罩前端和末端设有进气口和排气口,一种在进气端中开有一应急窗口,另一种在氧罩两侧面距中各开一应急窗口,窗口内面粘有长 40 cm的透明膜,用时可随手臂长短伸缩,不用时折叠放于边缘,外圈橡胶圈密闭。氧罩入口处,根据不同年龄、体型的患儿,我们备有不同型号的密封圈,防止氧气外漏。吸氧面罩结构见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