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老年冠心病患者显著增加,且常伴有一种或多种合并症.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和冠脉事件的发生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在老年患者中充分评估病情,合理应用抗血小板药物不仅可以显著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减少药物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现就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3.
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的进展(2)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栓栓塞性疾病及其并发的病变,是最常见的死亡病因之一,且其发病率仍在不断上升.血小板作为血栓的主要组成成份,在血栓形成中,特别是在动脉血栓和微血管血栓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正常循环血液中血小板处于静息状态,当血管壁受损如动脉硬化斑块破裂暴露血管内皮下基质,血小板就会通过其表面膜糖蛋白(GP)Ⅰ b与yon Willebrand因子(vWF)结合而黏附于内皮下的胶原组织,同时通过其表面的胶原受体GP Ⅰ a-Ⅱa和GPⅥ直接与胶原相结合,从而牢固地黏附于内皮下胶原组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高龄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情况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间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干四科住院治疗的高龄老年(年龄≥75岁)冠心病患者75例,分为双联抗血小板组(n=32)、单用阿司匹林组(n=16)、单用氯吡格雷组(n=12)及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组(n=15)。比较双联抗血小板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患者凝血功能及血栓弹力图指标。结果 75例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双联抗血小板占42.7%,单用阿司匹林占21.3%,单用氯吡格雷占16.0%,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占20.0%。双联抗血小板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常规凝血指标及血小板计数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97.9%服用阿司匹林治疗者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IRAA)50%,70.5%服用氯吡格雷治疗者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IRADP)≥30%。双联抗血小板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3组患者R、K、Angle、MA值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MAADP、IRADP、IRAA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双联抗血小板组MAADP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及氯吡格雷组(P0.05),IRADP显著高于阿司匹林组及氯吡格雷组(P0.05),氯吡格雷组IRAA显著低于双联抗血小板组及阿司匹林组(P0.05)。结论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率较高,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均获得较好的抗血小板疗效,但阿司匹林反应低下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5.
<正>老年人发生冠心病的风险增加,冠状动脉血栓事件严重影响老年人群的健康和预期寿命。血小板激活和聚集会导致血栓形成,抗血小板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由于老年人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和肾功能不全等多种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常呈多支、多处、弥漫、钙化及慢性完全闭塞等特点。且老年人多病共存,多种药物联用,更易发生药物间相互作用。此外,随着年龄增长,抗血小板治疗的出血风险增大,需格外关注。 相似文献
6.
结合冠心病特别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理生理,阐述血小板的作用机制和抗血小板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8.
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的进展(3)抗血小板治疗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血小板治疗在现代冠心病治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抗血小板制剂包括:乙酰基水杨酸(ASA)、噻氯匹定(Ticlopidine)和氯吡格雷(Clopidogrel). 相似文献
9.
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普及,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综述冠心病高危患者介入治疗后抗血小板治疗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处理策略,介绍近年来抗血小板药物的研发情况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活化的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结合,在活化的血小板之间起桥梁作用,导致血小板血栓形成.阿昔单抗、依替巴肽和替罗非班是目前作用最强、应用最广泛的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六项大规模安慰对照、双盲临床试验(EPIC、IMPACT-Ⅱ、RESTORE、CAPTURE、EPILO和EPISTENT)表明,GPⅡb/Ⅲa抑制剂可显著降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30天时死亡、心肌梗死或紧急血运重建术的发生率,而不增加并发症.在RAPPORT试验中,急性心肌梗死接受PCI治疗组应用Ⅱb/Ⅲa抑制剂,30天时患者的病死率、心肌梗死或急诊血运重建术的发生率降低40%以上.在急性心肌梗死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也对静脉使用的GPⅡb/Ⅲa受体阻滞剂进行了深入研究,已经证实该类药物可降低这些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术发生率.高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肌钙蛋白增高、缺血性ST段改变、正在发生的缺血)早期接受PCI者,采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获益最大,依替巴肽和替罗非班总共使用48~72小时或直到术后12~24小时.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的广泛开展,口服抗血小板治疗已经成为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治疗手段。目前,用于临床治疗的抑制血小板活性的噻吩并吡啶类药物主要包括两类,一类不可逆抑制腺苷二磷酸 相似文献
12.
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硬化性血栓性疾病是目前全球范围内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原因,鉴于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在动脉血栓形成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以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为代表的抗血小板药物在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S)、缺血性卒中等动脉血栓性疾病的治疗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并被证实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1-2],其中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已被公认是ACS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标准方法[3].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有出血性卒中病史的老年糖尿病冠心病患者金属裸支架(BMS)植入术后,三联抗血小板治疗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和再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60例患者支架植入术后按1:1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日100mg,氯吡格雷日75mg(1个月)。治疗组加用西洛他唑日200mg(6个月)。6~9个月后冠脉造影(CA)随访。结果9个月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6个月CA随访结果,最小管腔直径(MLD)治疗组高于对照组(2.15±0.57mmvs1.81±0.36mm,P〈0.05)。管腔晚期丢失(0.71±0.19mmvs1.28±0.33mm)、再狭窄率(RR,13.8%73537%)、靶病变重建率(TLR,13.3%VS34.5%),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对冠脉病变参考血管直径≥3.0mm且病变长度≤20mm、合并出血性卒中史的老年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可考虑用BMS;并在两联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加用6个月西洛他唑,有降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趋势,增加随访期的MLD、减少BMS术后RR和TLR,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15.
新型抗血小板药物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已认识到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起关键作用。抗血小板药物能在血栓形成级联中多个位点阻断血小板黏附、活化、聚集。环氧化酶-1抑制剂阿司匹林在防止心血管事件方面有效,但远非理想。近年来,开发了许多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文章就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在临床应用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老年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基础疾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类型和剂量、影响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的药物、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查结果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为老年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提供改进和指导。方法选择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并定期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的老年患者1404例,归类分析基础疾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类型和剂量、同时联用可能影响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的药物、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查结果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患者比较,服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以及两药联用的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水平明显下降(P<0.01);服用氯吡格雷同时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和(或)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二磷酸腺苷诱导血小板聚集功能水平下降幅度均低于仅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P<0.01);服用氯吡格雷同时联用PPI和(或)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以及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PPI和(或)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二磷酸腺苷诱导血小板聚集功能水平下降幅度均低于仅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的患者(P<0.01)。结论老年患者中仍存在一定比例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同时服用PPI和(或)他汀类药物,对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治疗效果有潜在不利影响;合理的药物联用原则,高度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方式,以及更加精确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需要尽快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8)
目的通过对老年住院患者抗血小板药物规范化应用现状进行系统性分析,探讨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病房住院诊治的2771例患者,根据是否规范化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分为规范治疗组2305例和未规范治疗组46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t检验及多因素分析等方法,分析组间各个临床资料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规范治疗组应用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为83.2%;未规范治疗组为16.8%。吸烟(OR=2.23;95%CI:1.75~2.83;P=0.001)、冠心病(OR=2.03;95%CI:1.60~2.58;P=0.000)、糖尿病(OR=1.74;95%CI:1.38~2.20;P=0.000)的患者规范化应用抗血小板药物较好,年龄≥75岁(OR=0.39;95%CI:0.32~0.49;P=0.001)、PCI术后(OR=0.73;95%CI:0.58~0.92;P=0.000)、外周动脉粥样硬化(OR=0.66;95%CI:0.50~0.87;P=0.000)、贫血(OR=0.45;95%CI:0.32~0.64;P=0.004)的患者往往抗血小板药物规范化应用较差。结论在我院就诊的老年患者中,83.2%患者能规范化应用抗血小板药物,但仍有16.8%患者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存在不规范现象。年龄≥75岁、并存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肾脏疾病、介入治疗、出血顾虑等是影响我院老年患者抗血小板药物规范化应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是目前抗血小板治疗的标准组合.但两药合用导致的出血发生率增加、以及日益受到关注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使得现有抗血小板治疗难以满足临床需要.对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将进一步提高抗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12)
目的探讨冠心病治疗中口服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1月我中心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65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硫酸氯吡格雷片口服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普拉格雷片口服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血小板反应指数、血小板聚集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小板反应指数(PRI)及血小板聚集率(MPA)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口服治疗,可取得良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规范化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些年来循证医学研究显示对于冠心病患者只要加强抗血小板治疗其心脏事件发生率就会明显降低,例如有关阿司匹林的临床研究(12个试验荟萃)显示服用阿司匹林与安慰剂相比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降低46%。近年来的CURE和CREDO研究显示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Clopidogrel)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较单服阿司匹林其心脏事件的相比危险性分别降低20%和27%。以上研究提示抗血小板治疗在冠心病防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血管狭窄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所诱发的急性血栓形成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