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源CT能量成像技术在不同胃癌病理分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22例胃癌术前双能量扫描模式CT资料,应用能谱分析软件,测定并分析(40ke V-190ke V)的正常胃壁组织及不同胃癌病理分型组织的能谱曲线图。测量不同能量水平的CT值,计算出不同胃癌组织的平均CT值,并绘制相关的能谱曲线,计算其斜率并评估其衰减趋势。结果:不同的胃癌病理类型在不同ke V值下的衰减程度不同,曲线均为下降型,斜率均为负值。胃非黏液癌组的曲线斜率绝对值明显高于胃黏液癌组,其中动脉期时的斜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静脉期及实质期两组的斜率差异较明显,均有统计学意义。印戒细胞癌组的能谱衰减曲线高度普遍高于黏液腺癌组,静脉期及实质期两组的斜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动脉期时两者间的斜率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低分化腺癌组的能谱衰减曲线高度普遍稍高于中高分化腺癌组,静脉期及实质期两组的斜率差异具统计学意义,动脉期时的斜率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源CT的双能扫描模式利用双能量能谱曲线,可有助于鉴别不同病理类型的胃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扫描能谱曲线鉴别肝脏囊肿与乏血供肝转移瘤的价值。方法:对患者行双源CT双能量增强扫描,将扫描获得的数据上传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及分析,得出病灶能谱曲线。结果:肝乏血供转移瘤与肝囊肿在能谱曲线特征上存在明显差异。结论:能谱曲线对于鉴别肝乏血供转移瘤与肝囊肿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双源CT双能量技术中碘含量及能谱成像在结直肠癌转移性淋巴结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且具有完整资料的35例结肠直肠癌患者。将双源CT双能量扫描后动脉期100 kVp及Sn140 kVp两组薄层图像调入双能量工具软件中,选择"Liver VNC"模式测量结直肠癌原发病灶及腹部区域淋巴结碘含量;选取"Mono Energetic"模式对其能谱曲线进行分析。比较原发病灶、转移性淋巴结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碘含量及能谱曲线斜率的差异。结果 35例结直肠癌患者中,原发灶35个,共发现腹部区域淋巴结70枚,其中转移性淋巴结39枚,反应性增生淋巴结31枚。原发病灶与转移性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淋巴碘含量分别为(1.67±0.82)mg/ml、(1.55±0.99)mg/ml、(2.59±1.04)mg/ml,曲线斜率分别为0.72±0.41、0.71±0.16、0.48±0.10,三者碘含量及曲线斜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两比较,仅原发病灶与转移性淋巴结间碘含量及曲线斜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双源CT双能量扫描动脉期碘含量及能谱曲线斜率对结直肠癌转移性淋巴结及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能谱CT预测同步放化疗(CRT)用于中晚期食管癌效果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CRT前后均接受能谱CT增强扫描的89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根据疗效分为有效组(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和无效组(疾病进展+疾病稳定)。在GE AW4.7后处理工作站于碘图中勾画病灶ROI,获得CRT前(pre-)、后(post-)病灶动脉期标准化碘值(SAI)及静脉期标准化碘值(SVI),计算CRT前后标准化碘值变化率(△SAI%、△SVI%);再于单能量图像上勾画病灶ROI,获得病灶动脉期(kA)及静脉期(kV)能谱曲线斜率,计算CRT前后能谱曲线斜率变化量(△kA、△kV)。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参数评估CRT疗效的效能。结果 CRT后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51例,疾病进展31例,疾病稳定2例,即有效组56例、无效组33例;组间pre-SAI、post-SVI、△SAI%、△SVI%、post-kA、post-kV、△kA及△k  相似文献   

5.
目的针对宝石能谱CT成像在不同组织来源、病理类型肿瘤及其转移淋巴结中的诊断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12月至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食管癌、胃癌、肺癌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采用宝石能谱CT成像技术对不同肿瘤组织的原发病灶、淋巴结转移、以及转移淋巴结中的有效原子序数、Ct值、碘基含量等进行检测,并进行相关的统计比较。结果不同病理类型以及原病灶淋巴结转移(小细胞肺癌、肺腺癌、肺鳞癌、小细胞肺癌转移淋巴结、肺腺癌转移淋巴结、肺鳞癌转移淋巴结、胃癌-食管癌转移淋巴结)的CT能谱特征参数值存在着统计学差异(P0.05)。小细胞肺癌的不同能量keV下的CT能谱特征参数值与肺腺癌、肺鳞癌的比较普遍较低,随着能谱能量的升高,CT能谱特征参数值逐渐降低,部分keV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等患者的淋巴结碘含量、CT能谱衰减曲线斜率的比较,小细胞肺癌最低,肺鳞癌转移淋巴结、胃癌-食管癌转移淋巴结较高,部分病理类型间比较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而不同病理组织和原病灶淋巴结转移组患者的有效原子序数值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宝石能谱CT成像技术,在不同组织来源、病理类型肿瘤及其转移淋巴结的诊断中,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双能量CT诊断喉癌侵犯甲状软骨的价值。方法 收集106例术前接受喉部双能量CT增强扫描的喉癌患者,以手术病理为金标准,对比双能量CT混合能量图像及碘基图联合混合能量图像定性评估喉癌侵犯甲状软骨的价值;比较受侵甲状软骨与对侧正常非骨化甲状软骨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分析双能量CT客观定量参数的鉴别效能。结果 106例中,40例甲状软骨受侵,双能CT混合能量图像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75.00%(30/40)、83.33%(55/66)及80.19%(85/106),碘基图联合混合能量图像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87.50%(35/40)、95.45%(63/66)及92.45%(98/106)。受侵甲状软骨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0.16±0.05及1.92±0.39,均高于对侧正常非骨化甲状软骨(-0.01±0.02及0.19±0.06;P均<0.05)。利用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鉴别受侵甲状软骨及正常非骨化甲状软骨的临界值分别为0.05及0.71,AUC均为0.98,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50%、92.50%和92.50%、97.50%。结论 以双能CT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0.05及能谱曲线斜率=0.71为诊断阈值,鉴别喉癌侵犯甲状软骨和正常非骨化甲状软骨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能谱曲线鉴别诊断脊柱恶性肿瘤与非恶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价值。方法对38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脊柱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患者行能谱CT扫描,包括非恶性组18例,其中良性和中间型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分别为12例和6例;恶性组20例。获得单能量图像,生成CT能谱曲线,计算40~140keV不同能级水平下的CT值和能谱曲线斜率。同时获得病变在混合能量图像的静脉期CT值。对所得CT值和能谱曲线斜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0~80keV非恶性组CT值分别为(197.97±95.69)HU、(141.30±63.66)HU、(105.78±44.04)HU、(84.21±32.65)HU、(68.92±26.16)HU,恶性组CT值分别为(321.86±97.97)HU、(225.46±72.42)HU、(159.98±50.03)HU、(120.53±41.69)HU、(96.59±37.86)HU。40~80keV条件下,非恶性组与恶性组相同能级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90~140keV条件下,非恶性组与恶性组相同能级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非恶性组能谱曲线斜率为1.58±0.89,低于恶性组能谱曲线斜率(2.76±0.83;t=-3.48,P=0.002)。非恶性组与恶性组混合能量图像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P=0.250)。结论 CT能谱曲线对鉴别恶性与非恶性脊柱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有一定价值,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影响淋巴瘤能谱CT单能CT值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观察淋巴瘤能谱CT参数特征,探讨能谱CT在淋巴瘤影像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采用GE能谱CT对22例初诊淋巴瘤患者[霍奇金病(HD)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7例]进行扫描,测量最大病灶的能谱曲线,记录40~140keV对应的CT值,观察同一病灶不同keV条件下CT值的变化规律。依据淋巴瘤部位、分期、病理类型、病灶大小、B症状、Ki-67等因素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组间淋巴瘤病灶在不同keV条件下CT值的差异。结果对于每个病灶的单能曲线,随着keV降低,曲线斜率逐渐变大,对应的CT值逐渐递增。在各临床病理因素中,仅病灶位置与单能CT值相关(P<0.05)。而对于14例胸部患者,HD的平均CT值在低能区段(40~70keV)与NH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线性模型结果也显示,不同部位及病理类型淋巴瘤的单能CT值与低能keV存在相关关系。结论淋巴瘤能谱CT单能曲线具有相似的形态。不同部位淋巴瘤的单能CT值存在差异。同为胸部淋巴瘤,HD与NHL的单能CT值在低能量区段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75例食管癌螺旋CT影像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癌的螺旋CT影像特征。方法经病理及手术证实的食管癌75例口服76%泛影葡胺100 ml后行螺旋CT平扫或增强扫描、薄层扫描。结果食管壁增厚,管腔变窄69例,累及周围结构25例,淋巴结肿大14例,双肺转移1例;管壁无增厚6例。结论食管癌,特别是中晚期食管癌,螺旋CT能弥补常规检查的不足,为食管癌的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单能谱成像技术去除颅内金属伪影用于颅内动脉瘤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0例颅内动脉瘤术后复查的患者使用DSCT双能量扫描,采用双能量扫描程序,用单能谱成像技术利用不同的能谱直接进行不同密度的金属减影。用单能谱成像技术进行以下6个ke V的后处理:40ke V、70ke V、100ke V、130ke V、160ke V、190ke V。两名放射科医生根据4分评价表评估6个不同的ke V图像和120 ke V加权图像。结果:各单能谱组与120k V加权组的图像评分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且130ke V时去除金属伪影效果最佳。结论:DSCT双能量扫描单能谱成像技术能够有效去除金属伪影,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术后的细微结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双源CT(DSCT)的碘图和能谱曲线对良恶性肺内小结节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图像。根据临床诊断及病理结果分为恶性肿瘤(恶性组)32例,良性结节(良性组)23例。均采用双源CT扫描,获取并比较2组病灶的标准化碘含量(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NIC)和能谱曲线斜率(K)。结果良性组NIC值高于恶性组[(0.279±0.146)比(0.196±0.120),t=2.225、P=0.032],良性组K的绝对值高于恶性组[(-3.55±1.88)比(-2.43±1.19),t=2.500、P=0.017]。结论双源CT的碘图和能谱曲线对肺小结节病灶的良恶性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可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在骨关节骨折金属内固定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骨关节外伤金属内固定术后复查47例患者,采用双源CT双能量扫描模式,一次扫描同时采集2个不同能量的数据,对所得140 k V、80 k V能量数据及平均加权120 k V数据传至后处理站,用能谱软件不同能谱值(ke V)进行金属伪影减影后处理,包括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结果:用低能谱值如40 ke V时,图像质量不佳,金属伪影多,随着能谱值的增加,如90 ke V及以上时,图像质量明显改善,金属伪影明显减少或无伪影,局部骨质结构、固定器材均显示清晰,与平均加权120 k V图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9.774,P<0.05)。结论: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用高能谱值处理,能够有效去除金属内固定器材线束硬化伪影,能清晰显示局部细微结构,是骨关节金属内固定术后影像复查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能谱CT平扫多参数成像在鉴别纯磨玻璃密度结节(pGGN)肺腺癌病理亚型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我院接受能谱CT平扫并经病理证实为pGGN肺腺癌的患者45例,分为A组[原位腺癌(AIS) 9例及微浸润腺癌(MIA)12例]和B组[浸润性腺癌(IA)24例]。所有组别结节的定性CT征象评估基于联合40%ASIR-V迭代技术重建的70keV单能水平图像,包括结节的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和异常血管征。定量分析成像参数包括40~140 keV单能量CT值、水基值(WC)、有效原子序数(Eff-Z)及能谱曲线斜率k1~k3(k1~k3分别为40~70keV、70~100keV、100~140keV段能谱曲线斜率)。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 Mann-Whitney U 检验及c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血管征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分叶征、毛刺征、空气支气管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40~70 keV能谱曲线斜率低于A组(P<0.05),而两组间70-100keV、100-140keV段能谱曲线斜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WC高于A组(P<0.05),而两组间Eff-Z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能谱CT平扫可以在提供pGGN形态学征象的基础上获得多种定量参数,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有助于提高pGGN肺腺癌病理亚型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能谱CT多参数定量分析预测原发性肺癌病理类型的价值。方法 纳入137例接受能谱CT检查的肺癌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腺癌组(n=74)、鳞癌组(n=39)及小细胞肺癌(SCLC)组(n=24)。对比各组能谱CT参数,包括病灶40~100 keV间隔为10 keV的单能量CT值、碘浓度(IC)、标准化碘浓度(NIC)及能谱曲线斜率等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各参数预测肺癌病理类型的效能。结果 动脉期3组间40 keV单能量CT值、IC、NIC及能谱曲线斜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CLC组40 keV单能量CT值、IC、NIC及能谱曲线斜率与腺癌组、鳞癌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静脉期3组间40~100 keV每间隔10 keV单能量CT值、IC、NIC及能谱曲线斜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CLC组40~90 keV每间隔10 keV的单能量CT值、IC、NIC及能谱曲线斜率与腺癌组、鳞癌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据此将腺癌组和鳞癌组合并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根据上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诊断SCLC与NSCLC的AUC均>0.7;联合动、静脉期40 keV单能量CT值、NIC及能谱曲线斜率诊断SCLC与NSCLC的AUC分别为0.809和0.855。结论 能谱CT多参数联合定量分析预测原发性肺癌的病理类型具有较高效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T能谱成像定量分析对孤立性肺结节(SPN)的诊断价值。方法 根据病变情况将79例接受能谱CT双期增强扫描且经病理证实的SPN患者分为恶性组(54例)、炎性组(14例)及结核组(11例);分别测量增强早期及晚期病灶的能谱曲线斜率、碘浓度及标准化碘浓度,采用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比较各能谱参数间的差异。结果 两期扫描中,3组之间能谱曲线斜率、碘浓度及标准化碘浓度均为炎性组最大、结核组最小,且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能谱成像有助于定性诊断SPN。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肺部良性和恶性占位病变进行能谱CT扫描,讨论宝石CT能谱成像分析在诊断与鉴别肺良恶性占位病变的影像学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经病理确诊的肺部良性占位12例,肺部恶性占位18例,均用宝石能谱CT进行能谱扫描(GSI),分别得到动脉期和静脉期能谱曲线含碘图40~140 keV能量水平的CT值和斜率值对照,以及碘基图像,然后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增强扫描中动脉期和静脉期40~140 keV能量水平的CT值中,40~80 keV能量水平的CT值良性占位组均低于恶性占位组,单能量越低时CT值差别越大;动脉期良性占位组与恶性占位组40~70 keV区间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2.57±0.21、3.22±0.23,2组间斜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和静脉期碘基图像上良性占位组的碘浓度均低于恶性占位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宝石能谱CT对肺部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良性与恶性占位病变能谱成像上碘含量不同的特征,可以初步区分肺部良性与恶性占位病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肺癌化疗应用双源CT(西门子)双能量进行扫描检测的效果。材料与方法: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选择化疗肺癌80例患者予以回顾性地分析,患者均于化疗前后采用双源CT(西门子)双能量予以扫描检测,且根据临床疗效分成2组,将治疗无效者34例作为对照组,将治疗有效者46例作为观察组,对两组各能量条件CT值与静动脉期碘覆盖值、标准化碘及形态学变化率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于120k V、100k V、80k V、60k V与40k V能量下CT值均比对照组低,且形态变化率均比对照组大(P0.05);观察组治疗后NICAP、CTA值均比治疗前和对照组改善(P0.05)。结论:肺癌化疗患者应用双源CT(西门子)双能量进行扫描检测价值高,能够增强扫描效率,有效反映患者病灶信息与静动脉期碘覆盖值、标准化碘,且为检测临床化学治疗的效果提供实践基础及理论依据,具有推广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能谱CT又称能量CT,在20世纪70年代CT诞生时首次被提出这个概念,经过近十年发展已成为主流CT成像并且广泛投入临床及科研当中[1,2]。应用于临床的能谱CT以双源CT(双X线球管的双能量CT)、宝石能谱CT(瞬时kVp切换的单源能量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4):898-899
选取我院44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为研究病例,可见结节数量56个,将40个良性结节设为B组,16个恶性结节为A组,另选40例对侧正常甲状腺为C组,通过能谱CT进行GSI单能模式平扫和增强扫描,对各组的碘浓度及能谱曲线进行分析。动脉期及静脉期A、B组与C组碘浓度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平扫期间A、B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C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当单能ke V增加时,病灶CT值下降,两者呈负相关,CT值降低幅度越小时ke V值越高,曲线为下降型,斜率负值,三组衰减情况存在明显差异,低能时差异较为明显,动脉期和静脉期三组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宝石能谱CT借助碘浓度分析及能谱曲线斜率观察有利于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宝石能谱CT在良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6月我院接收的胸腔积液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经病理检查确诊35例良性胸腔积液,35例恶性胸腔积液,所有患者均接受宝石能谱CT扫描并构建图像分析,对比良恶性胸腔积液扫描图像的各项图像CT值、能谱曲线斜率、水基值、血基值、脂基值及有效原子序数。结果:良性胸腔积液患者的40KeV单能量图像CT值、100KeV单能量图像CT值高于恶性胸腔积液患者,有效原子序数低于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胸腔积液患者的混合能量图CT值、能谱曲线斜率、水基值、血基值及脂基值与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宝石能谱CT 40KeV单能量、100KeV单能量及有效原子序数方面检测对判断良恶性胸腔积液具有鉴别意义,可推荐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