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Smith等进行的联合MERCI试验(muti MERCI试验)显示,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静脉用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tPA)后,再进行机械取栓,其安全性与单独进行机械取栓相似。  相似文献   

2.
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首选方法,但在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中的血管再通率较低.以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为代表的血管内治疗能有效使缺血性卒中患者闭塞血管再通和改善转归.文章对静脉溶栓桥接治疗的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对缺血性卒中超早期治疗日益重视,动静脉溶栓及血管介入治疗已逐渐成为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主要方法。然而,静脉溶栓后再通血管中约14%早期会发生再闭塞而致预后不良~([1]),动脉溶栓早期再闭塞率高达17%~22%(平均19%)~([2-4]),而动脉取栓早期血管再闭塞率约为13%~([5])。因此,如何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静脉溶栓桥接支架取栓对比直接支架取栓的经济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南京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接受机械取栓的AIS患者。根据患者取栓前是否行阿替普酶桥接治疗,分为直接取栓组和桥接治疗组。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评价两组血管再通率,采用出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两组治疗方式的短期疗效(短期症状改善),采用出院后3个月时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长期疗效(良好预后)。记录患者住院期间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评估两组的安全性。经济性评价采用成本效果法,若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则选用最小成本法,并采用非参数Bootstrap法进行概率敏感性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绘制增量成本效果平面散点图和结合不同的支付意愿阈值绘制成本效果可接受曲线(CEAC)。结果 共41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直接取栓组251例,桥接治疗组166例。两组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直接取栓组和桥接治疗组成功再通率分别为87.6%(220/251)、86.7%(144/166),短期症状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期间在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老年(60~75岁)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按是否联合替罗非班分为替罗非班组和非替罗非班组。替罗非班组在静脉溶栓后2 h启用静脉泵入替...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直接的血管再通手段,机械取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直存在着争议。文章通过对机械取栓装置的发展过程以及机械取栓治疗最新临床试验结果的总结,对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DRAGON[dense cerebral artery,mRS(改良Rankin量表),age,glucose level,onset to treatment time,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对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术后患者临床结局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12月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试验(EAST)中接受机械取栓及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49例,为发病至治疗时间≤6 h,于术前经CT血管成像和(或)MR血管成像和(或)DSA证实。根据治疗后90 d mRS评分,将149例患者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组和预后不良(mRS评分3~6分)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等)、入院时NIHSS评分、发病时间、卒中前mRS评分、影像学特征、实验室检查、DRAGON评分、治疗方式的差异。对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不同预后者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DRAGON预测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患者预后的最佳截断值。结果(1)预后良好组患者基线NIHSS评分低于预后不良组[14(11,18)分比18(14,21)分],男性比例高于预后不良组[71.1%(59/83)比50.0%(33/66)],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高脂血症、卒中史、高密度征、早期脑梗死征象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预后良好组血糖水平及基线DARGON评分均低于预后不良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5±1.5)mmol/L比(8.2±3.3)mmol/L,(4.4±1.3)分比(5.2±1.4)分;均P<0.01];两组发病至治疗时间、发病至再通时间、血肌酐、白细胞计数、卒中前mRS 0~1分比例及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术后预后良好者基线NIHSS评分、发病至治疗时间、发病至成功再通时间、血糖水平、基线DARGON评分均低于预后不良者,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4(10,16)分比19(16,24)分,168(126,134)min比239(210,295)min,199(183,285)min比275(260,345)min,(6.4±1.2)mmol/L比(9.0±2.4)mmol/L,(4.3±1.5)分比(6.1±1.2)分;均P<0.05];二者间其余基线和临床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基线DRAGON评分预测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术后90 d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0,最佳截断值为6分,其敏感度为63.6%,特异度为91.7%。结论入院时DRAGON评分可能对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后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目前的随机对照研究尚未明确对急性卒中患者单纯行机械取栓(MT)治疗效果。由于静脉溶栓(IVT)治疗的禁忌证,因此在MT之前,是否行IVT治疗的数据也非常有限。德国Essen医院的Weber等在一所大型三级神经介入中心进行研究,在严格掌控IVT禁忌证的前提下,比较单独行MT患者与先行IVT后行MT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后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具有高死亡率及致残率的特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目标。机械取栓(MT)作为早期血管再通的有效手段之一,近年来在AIS,尤其是后循环大动脉闭塞导致的AIS领域引起极大关注。随着新的研究结果发布,MT在后循环AIS患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获得了新的证据。本文就MT治疗后循环AIS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正>卒中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致死原因和第三大致残原因,其中缺血性卒中占80%~([1-3])。而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机制中,血小板活化在导致血栓形成,并进一步阻塞血管致缺血事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选择性快速抑制血小板聚集非常关键,不但能够起到溶解血栓作用,且能够预防血栓再次形成~([4])。替罗非班是一种选择性非肽类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能通过与血小板表面Ⅱb/Ⅲa受体结合,阻断其与纤维蛋白原配体特异性结合,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动脉取栓治疗中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5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76例AIS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均采用动脉取栓治疗,观察组术中经动脉鞘管注射替罗非班。比较两组治疗情况、术后血流分级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g量表(mRS)评分变化及动脉取栓联合替罗非班治疗AIS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观察组取栓操作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后动脉再通率为76.32%,与对照组的65.7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4,P=0.312)。两组术后24 h、术后2周NIHS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两组术后2周NIHSS评分均较术后24 h降低,观察组术后2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观察组mRS评分为(1.05±0.18)分,低于对照组的(1.98±0.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预后良好率为50.00%,高于对照组的2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 h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7.89%,与对照组的10.5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IS治疗中,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较单纯动脉取栓在不增加出血风险前提下可减少取栓操作次数,提高血管再灌注,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2.
血小板糖蛋白(platelet glycoprotein,GP)Ⅱb/Ⅲa受体拮抗药替罗非班已广泛应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translun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治疗.文章介绍了替罗非班的作用机制以及在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动脉溶栓、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强调了替罗非班在急诊脑血管成形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随着精准的筛选和材料的改进,机械取栓已成为急性大血管闭塞卒中推荐等级最高的治疗方案。技术的命名是基于材料的发展,机械取栓材料主要包括取栓支架及抽吸导管。支架及抽吸导管单独或联合使用产生了眼花缭乱的技术命名。本文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治疗技术进行概述,并对我国人群发病更高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闭塞的取栓技术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4.
15.
在出现不可逆性神经细胞损伤之前迅速安全地再通血管、恢复血流以挽救缺血半暗带组织,是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 )的主要治疗目标。目前,在AIS早期开通血管的方法主要是静脉溶栓,但由于其治疗时间窗短、血管再通率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高等原因,效果常不令人满意。近年来,随着机械取栓装置的研发及介入技术的发展,使得AIS的治疗时间窗显著延长,血管开通率显著提高,临床转归显著改善,机械取栓治疗已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轻中度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及各TOAST亚型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2021年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轻中度AIS患者3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替罗非班组,每组150例。按照TOAST分型将两组患者进一步分别分为小动脉闭塞型(SAO)、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心源性栓塞型(CE)、其他已知原因型+不明原因型(其他)亚组,其中常规SAO亚组70例、常规LAA亚组45例、常规CE亚组30例、常规其他亚组5例,替罗非班SAO亚组60例、替罗非班LAA亚组51例、替罗非班CE亚组33例、替罗非班其他亚组6例。常规组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基础上予以常规治疗。替罗非班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2 h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比较常规组与替罗非班组及各常规亚组与替罗非班亚组入院时、治疗7 d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治疗90 d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预后、安全性指标[颅内出血(IH)、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 常规组与替罗非班组治疗7 d后NIHSS...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多。除药物溶栓外,逐渐开发出各种各样的机械取栓装置,其中以删取栓器最为引人注目。尽管脑缺血机械取栓(MERO)试验证实Merci取栓器能够显著提高血管再通率,并且出血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不同学者对其结果的看法并不一致。目前对Merci取栓器相对于其他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不能得出确定的结论,还需要进行一项以临床转归作为评价指标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来回答这一问题。机械取栓与药物溶栓可能各有所长,应根据不同患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进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和转归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和其他临床资料,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价发病90d时临床转归,转归良好定义为mRS评分0~2分.根据HT情况将患者分为HT组和非HT组,根据mRS评分将患者分为转归良好组和转归不良组.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HT和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48例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男性25例(52.1%),平均年龄(64.77 ±9.14)岁,平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17.70 ±3.77)分.22例(45.8%)发生HT,其中9例为有症状HT;24例(50.0%)转归良好.HT组男性比例显著低于非HT组(30.4%对72.0%;x2=8.293,P=0.004),而糖尿病(65.2%对36.0%;x2=4.090,P=0.043)和心房颤动(78.3%对44.0%;x2=5.880,P=0.015)的患者比例以及基线空腹血糖水平[(8.514±4.400) mmol/L对(6.354±1.472) mmol/L;t =2.319,P=0.025]则显著高于非HT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优势比(odds ratio,OR)6.13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617~23.291;P=0.042]是机械取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转归良好组基线NIHSS评分[(16.050±4.865)分对(19.210±4.423)分;=2.354,P =0.023]以及糖尿病(29.2%对70.8%;x2=8.333,P=0.004)、前循环卒中(62.5%对87.5%;x2 =4.000,P =0.046)、大脑中动脉闭塞(29.2%对75.0%;x2=10.101,P=0.002)和脑实质血肿(4.1%对33.3%;P=0.011)患者比例显著低于转归不良组,而心房颤动(75.0%对45.8%;x2=4.269,P=0.039)和椎基底动脉闭塞(37.5%对12.5%;x2=10.113,P=0.006)患者比例显著高于转归不良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5.898,95% CI 1.699~20.479;P=0.005)、基线NIHSS评分(OR1.167,95% CI 1.011 ~1.347;P=0.035)和脑实质血肿(OR 1.295,95% CI 1.099 ~ 1.875;P =0.028)是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心房颤动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治疗后HT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糖尿病、基线NIHSS评分较高和并发脑实质血肿是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因此,在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开展机械取栓治疗前应充分评估其HT和转归不良风险.  相似文献   

19.

从1995 年起,静脉溶栓治疗就成为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的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在 中国仅有4%~5% 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有机会接受到静脉阿替普酶的治疗。文章简介中国静脉溶栓治疗之现状,探讨 目前存在的问题、相关因素、变化趋势,并罗列了近几年来出现的“卒中地图”等中国特色的急救模式,对国内静脉溶 栓治疗发展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性别对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卒中中心接受机械取栓术治疗的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00例,发病均在6 h内,年龄≥18岁,并经头部CT血管成像和(或)MR血管成像证实存在大血管闭塞,入院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