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患者手术治疗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高分级[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FNS)分级Ⅳ~Ⅴ级]a SAH住院患者142例,均经头部CT确诊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且经头部CT血管成像或DSA确诊为颅内责任动脉瘤。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142例分为手术治疗组(65例)和保守治疗组(77例)。记录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资料、伴随症状及并发症,并进行组间比较。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糖尿病;临床资料包括WFNS分级、Fisher分级、瞳孔变化、脑内血肿、脑室内积血、动脉瘤位置、动脉瘤直径;a SAH伴随症状包括院内再出血、症状性血管痉挛、症状性脑积水、癫痫、肺部感染;治疗相关并发症包括院外再出血、脑梗死、颅内感染。对手术治疗组患者进行预后良好及预后不良的单因素分析,并对其预后不良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手术治疗组年龄、脑室积血比例均小于保守治疗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4±9)岁比(60±12)岁,t=2. 947; 55. 4%(36/65)比77. 9%(60/77),χ~2=8. 175;均P 0. 01];其余基线资料、临床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2)两组院内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症状性血管痉挛、症状性脑积水、癫痫及肺部感染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手术治疗组未并发院外再出血,保守治疗组院外再出血发生率13. 0%(10/7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手术治疗组脑梗死及颅内感染发生率均高于保守治疗组[47. 7%(31/65)比19. 5%(15/77),χ~2=12. 809; 16. 9%(11/65)比1. 3%(1/77),χ~2=11. 12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1)。(3)手术治疗组预后良好率高于保守治疗组,病死率低于保守治疗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预后良好率:60. 0%(39/65)比26. 0%(20/77),χ~2=16. 803;病死率:27. 7%(18/65)比70. 1%(54/77),χ~2=25. 396;均P 0. 01]。(4)高分级a SAH患者手术治疗组中,预后良好者年龄、瞳孔变化比例及颅内感染发生率均低于预后不良者,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2±7)岁比(58±8)岁,t=2. 537; 28. 2%(11/39)比57. 7%(15/26),χ~2=5. 652; 7. 7%(3/39)比30. 8%(8/26);均P 0. 05];不同预后患者其余基线资料、临床资料及并发症发生率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5)以手术治疗患者预后不良为因变量,将年龄(由低到高)及瞳孔变化(有或无)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是高分级a SAH患者手术治疗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1. 067,95%CI:1. 006~1. 147,P 0. 05)。结论相较于保守治疗,高分级a SAH患者行手术治疗在防止院外动脉瘤再破裂出血方面具有优势,可能增加脑梗死、颅内感染的风险,但总体预后较好。高龄是导致高分级a SAH手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手术治疗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8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经手术治疗的27例(动脉瘤28个)Hunt—HessIV、V级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入院时Hunt—HessIV级23例,V级4例。行动脉瘤夹闭27个,孤立和血管重建1个。术中行第三脑室造瘘或脑室外引流13例,去骨瓣减压14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职7例中,出院时死亡8例,死亡原因为术中出血导致术后脑梗死2例;术后严重的血管痉挛导致大面积脑梗死6例。出院时残留偏侧肢体肌力下降6例,定向障碍5例,意识不清4例。②术后出现肺部感染19例,电解质紊乱20例,心律失常6例。③平均随访47个月(15~96个月)。随访期死亡2例。总体疗效恢复良好率为51.9%(14/27),预后差为11.1%(3/27),病死率为37.0%(10/27)。⑤在年龄、Hunt—Hess分级、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手术距离出血的时间及是否合并急性脑积水的因素中,影响患者的预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为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结论高级别aSAH患者预后与多因素有关。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可以改善高分级aSAH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外科治疗时机尚有争议,可行手术治疗的比例和外科治疗效果尚不十分明确。作者通过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生存率及功能状况分析,回答了上述问题。 作者调查了芬兰Jyvadkyla246000人口中原发性动脉瘤性SAH的497例患者,其中146例是1976年~1978年在赫尔辛基大学神经外科中心救治的,存活了69名;351例是1980年~1987年在Kuopio大学神经外科中心救治的,存活了175名。两组病例均经CT、血管造影、脑脊液检查及尸体解剖确诊。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弹簧圈瘤腔内栓塞与动脉瘤颈夹闭术治疗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的效果。方法选取100例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FNS)分级为Ⅳ~Ⅴ级的a SAH患者,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栓塞组与夹闭组各50例,栓塞组行弹簧圈瘤腔内栓塞,夹闭组行动脉瘤颈夹闭术,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行为功能,比较两组近期疗效、并发症及免疫指标水平。结果两组整体预后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栓塞组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夹闭组(P<0.05);栓塞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夹闭组(P<0.05);治疗后第3天,夹闭组Ig G、Ig A与Ig M水平较术前显著下降,且显著低于栓塞组(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Barthel指数明显提高,且栓塞组明显高于夹闭组(P<0.05)。结论弹簧圈瘤腔内栓塞相对动脉瘤颈夹闭术治疗高分级a SAH疗效更佳,安全性更高,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较小,且对行为功能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5.
分级不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untHessⅢ级和Ⅲ级以上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手术治疗时机和技巧,以提高分级不良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16例分级不良的动脉瘤性SAH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时机分为早期手术组(SAH后72h内)27例,间期手术组(SAH后72h至14d)12例和延期手术组(SAH14d后)51例。疗效以随访1年以上的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评定。结果HuntHessⅢ级90例,手术治疗79例,随访62例。早期手术、间期手术和延期手术组的预后不良比分别为5/17、3/9和11.11%(4/36),P<0.001。未手术11例,均在22d内死亡。Ⅳ级16例,手术治疗8例,术后早期死亡3例,随访到4例,早期手术的2例中GOS4分1例,GOS1分1例;延期手术者2例,均GOS4分。Ⅴ级10例,早期手术3例,其中GOS3分1例、2分1例、1分1例;未手术7例,均为GOS1分。结论对于HuntHessⅢ级患者,延期手术的结果优于早期手术和间期手术,其中间期手术最差。对于Ⅳ级患者,积极的手术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早期手术虽可挽救部分Ⅴ级患者的生命,但预后均不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网下腔出血(aSA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高分级aSAH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Ⅳ~V级)的临床资料。发病≤72h手术者为早期手术(19例),〉72h手术者为延期手术(18例);对20例存在脑内血肿,严重脑室积血、积水的患者行动脉瘤夹闭并减压术,其余17例患者行单纯动脉瘤夹闭术。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RS)量表评价患者的预后。结果37例患者均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5个月。37例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4.1%(20/37),总体预后良好率为59.5%(22/37),病死率为27.0%(10/37)。Hunt—HessIV级者的预后良好率为67.9%(19/28),病死率为21.4%(6/28);V级者的预后良好比例为3/9,病死患者比例为4/9。早期手术的19例中,17例行动脉瘤夹闭并减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3.7%(14/19),预后良好率为42.1%(8/19);延期手术18例中,单纯动脉瘤夹闭15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3.3%(6/18),预后良好率为77.8%(14/18)。延期手术组与早期手术组比较,并发症少,预后相对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合并严重脑内血肿,脑室积血、积水的高分级aSAH患者,延期手术可以相对减少术后并发症,预后相对较好。在临床上应结合病情,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外科手术方式,可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分级与治疗决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引言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有意和无意决策的结果.当我们成功地使自己了解了建立在事实和资料之上的决策过程时,我们就远离了个人观念、单位习惯和教育定式,而走上科学的、循证的医疗习惯之路,这将提高我们的专业水平.当然这种分析可以应用到医学的每个领域.  相似文献   

8.
背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破裂动脉瘤夹闭术的手术时机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早期夹闭可预防再出血,后者是SAH后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早期手术也有可能的有害作用,即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本综述评价了不同手术时机对SAH后转归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据。  相似文献   

9.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是一种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的疾病,尤其足对临床Hunt—HessIV、V级的病例,以往治疗效果均不佳。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的飞速发展,手术技术的提高以及血管内治疗设备、材料的改进,如何通过积极而慎重的治疗措施改善这部分患者的预后,成为神经血管外科医师面临的挑战。随着对高分级aSAH研究的不断深入,呈现出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美国大约有5%的成年人颅内隐藏着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囊性动脉瘤。按11/10万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率计,估计美国和加拿大每年约有26,000人罹患本病。在过去十年中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总发病率,并不象其它类型的脑血管病和心血管病那样呈下降趋势,而仍在继续威胁着具有工作能力和看来身体健康的青壮年,但也可发生于老年和偶见于少年。不管在诊断和治疗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何,本病的总发病率和病死率仍然较高,且约有60%的病人为妇女。据 Adams 的新近报告,接受动脉瘤研究机构合作治疗的24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在3天内死亡者达36%,约有18%的病人在出血90天后仍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要降低本病的病死率和病残率,就必须早期诊断和提高疗效,并对尚未破  相似文献   

11.
背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破裂动脉瘤夹闭术的手术时机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早期夹闭可预防再出血,后者是SAH后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早期手术也有可能的有害作用,即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本综述评价了不同手术时机对SAH后转归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据。 目的:明确SAH后的手术时机是否会对总体治疗转归有显著影响。 检索策略:检索了Cochrane卒中评价组试验资料库、Medline、Embase和Cochrane对照试验资料库(Cen—tral/CCTR)。还与研究者进行了联系以确定其他的和未发表的试验。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神经介入配合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4-08~2015-09收治的92例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行神经介入配合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对照组行单纯血管内治疗配合常规外科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疗效及预后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52%,对照组为34.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神经介入配合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重症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效果满意,可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致残率及致死率,利于患者远期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15.
2009年12月11—13日,由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及神经外科主办的“全国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诊疗策略高峰论坛”在美丽的雁荡山成功召开。来自全国40多位脑血管病外科专家参加了此次论坛,对高分级aSAH的诊断、治疗、并发症的防治及预后等主要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并对该疾病的诊疗达成了初步的专家共识。该论坛由著名脑血管病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沈建康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凌锋教授主持。现将论坛讨论的主要焦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17.
背景:继发性缺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转归不良的常见原因。其发病机制仍未阐明,可能与血管痉挛有关。实验研究提示,钙拮抗剂可防止或逆转血管痉挛。已有多项试验研究了钙拮抗剂,但资料互相矛盾。还没有对钙拮抗剂进行过总评。 目的:评价钙拮抗剂是否能改善动脉瘤性SAH患者的转归。 检索策略:检索Cochrane卒中组试验资料库(最后检索日期为2001年11月),此外手工检索了2种俄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介入栓塞术与手术夹闭法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绵竹市人民医院2010年8月—2015年2月收治的a SAH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手术夹闭法治疗。比较两组短期预后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及术后第1、3天免疫功能指标(IgG、IgM及IgA),手术前后血清类胰岛素一号生长因子(IGF-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 ICAM-1)及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 VCAM-1)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短期预后优于对照组(u=-1.754,P=0.040)。术前两组患者IgG、IgM及Ig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天观察组患者IgG、IgM及Ig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血清IGF-1、s ICAM-1及s VCAM-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血清IGF-1、sICAM-1及sVCAM-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8%,低于对照组的50.0%(P0.05)。结论与手术夹闭法相比,介入栓塞术治疗a SAH的临床效果更佳,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行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治疗的脑动脉瘤破裂患者23例为研究对象,并评价其疗效。结果在本组研究中的23例患者,预后较好者19例(82.61%),预后较差者3例(13.04%),死亡1例(4.35%)。预后较差及死亡患者依据Hunt-Hess标准进行分级:Ⅱ级1例、Ⅲ级2例、Ⅳ级1例。结论临床在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时,可采取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治疗方法,可起到较好的治疗疗效,且有助于促进患者预后质量的显著改善,可在临床上予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动脉瘤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治疗目的是通过夹闭动脉瘤预防再出血及防治脑缺血和脑积水。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SAH病人的处理,既往几乎多数报道是关于药物疗效以及早期与延期动脉瘤外科手术效果的研究。多数神经外科医师相信,早期动脉瘤手术可以预防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