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背景:肝细胞的再生主要受细胞因子的整体控制,肝细胞生长因子在肝细胞的再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对肝星状细胞再生替代的研究较少.目的:观察肝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肝部分切除后肝细胞再生及肝星状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11/2007-05在河南省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选用健康SD雌性大鼠52只,体质量(200±20)g,用于制造肝切除动物模型.肝细胞生长因子由北京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提供.方法:将52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n=12)打开腹腔,重新关腹.术后第2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 mL/d;肝部分切除组(n=20)行肝部分切除,术后第2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 mL/d;肝细胞生长因子组(n=20)肝部分切除术后第2天腹腔注射肝细胞生长因子12mg/(kg·d),1次,d.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分别于术后第1,2周末采血行血清学检测;取肝组织行苏木精-伊红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并行电镜观察.结果:52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第1周肝部分切除组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升高,总蛋白含量降低,肝再生指数降低(P<0.05),肝细胞生长因子组上述指标明显改善(P<0.05).②术后第1,2周各组肝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灰度值相近.③术后第1周肝细胞生长因子组肝细胞内的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均明显增多.第2周后各组肝细胞超微结构无明显差异.结论:应用外源性肝细胞生长因子可以改善大鼠肝部分切除后的肝功能,促进肝细胞增殖,但在肝部分切除术后2周内对肝星状细胞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肝部分切除大鼠内毒素血症与再生肝结构功能的动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部分切除大鼠内毒素血症与再生肝组织结构以及功能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102只健康雄性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假手术(SO)组和肝部分切除(PH)组,在不同时间点检测循环血内毒素(E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结合胆红素(CB)与透明质酸(HA)水平以及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血清ET在PH术后6~72h期间升高,在12h、48h呈现峰值,分别与NC组比较(P<0.05,P<0.01);血清ET在SO组各时间点与N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血清ALT在PH组术后6~72h期间升高,与血清ET动态变化趋势比较呈正相关(r=0.817,P<0.01);血清AST在PH组术后6~48h期间升高,与血清ET动态变化趋势比较呈正相关(r=0.717,P<0.05);血清ALB在PH组术后6~72h期间下降,与血清ET动态变化趋势比较呈负相关(r=-0.790,P<0.05);血清CB在PH组术后6~48h期间升高,与血清ET动态变化趋势比较呈正相关(r=0.836,P<0.01);血清HA在PH组术后6~72h期间升高,与血清ET动态变化趋势比较呈正相关(r=0.849,P<0.01);上述肝功能各指标在SO组各时间点与NC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再生肝组织出现损伤的时间段与血清ET升高的时间段(6~72h)一致,肝细胞坏死明显的时间点与血清ET出现峰值的时间点(12h,48h)一致;SO组各时间点肝组织与NC组肝组织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PH后产生的内毒素血症可能直接造成再生肝组织结构与功能损伤,但这种损伤在数天内可自行完全恢复。提示对健康机体施行肝部分切除获取供肝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术前不同时间缺血对大鼠 80 %肝切除术后肝功能的影响 ,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18只大鼠分成 3组 ,15min肝右叶缺血组 ,30min肝右叶缺血组 ,对照组只开腹 ,分离肝右叶血管 ,2 4h后行缺血肝叶亚铁血红素氧化酶 1免疫组化染色和ATP酶活性测定 ,同时行肝左叶和尾状叶切除 ,观察肝切除前、肝切除后 1、2、3、和第 5日肝功能指标GOT、GPT和LDH变化 ,第 5日测定肝再生指数。结果缺血组缺血后 2 4h ,对照组肝细胞亚铁血红素氧化酶 1染色阴性 ,15min缺血组肝细胞亚铁血红素氧化酶 1染色阳性 ,30min缺血组肝细胞亚铁血红素氧化酶 1染色强阳性 ,并由中央小静脉周围向汇管区逐渐减弱 ,3组肝ATP酶活性无差异 ;80 %肝切除后第 5日 ,缺血 15min组血清GOT、GPT和LDH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缺血 30min组 (P <0 .0 5 ) ,肝功能恢复较对照组快 ,3组肝再生指数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肝缺血 15min后 2 4h ,肝细胞亚铁血红素氧化酶 1被大量诱导产生 ,短时间缺血可以改善肝切除术后肝功能 ,缺血组肝切除术后肝功能的迅速改善可能与亚铁血红素氧化酶 1的诱生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行部分肝切除术后PVA对肝硬化的影响,证实PVA能促进部分肝切除术后肝细胞再生,改善肝硬化。方法肝硬化模型犬随机分三组,A组肝脏42%切除+门静脉动脉化;B组肝脏42%切除;C组对照组。实验中按计划行多普勒超声检查,血化验研究肝功能变化,检测血管内皮细胞标记抗原CD。结果A组肝重显著高于B组(P〈0.01);A组肝功能的改善亦加快;血流动力学改变在术后A组高于其余二组;免疫组化检测血管内皮细胞标记抗原CD34计数A组高于其余二组。结论①门静脉动脉化有助于部分肝切除术后肝功能的改善;②门静脉动脉化增加肝细胞再生及改善肝硬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对慢性肝损伤时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再生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慢性肝损伤模型SD大鼠行30%肝部分切除术,术后10d,经腹腔注射肝细胞生长因子,同时建立正常对照组。观察不同剂量肝细胞生长因子对肝再生,肝功能和肝储备功能的影响。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AST,ALT,总胆固醇、动脉血酮体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外源性肝细胞生长因子可明显改善肝功能和肝储备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  相似文献   

6.
背景:肝部分切除的安全性高低依赖于余肝的再生能力,了解肝硬化情况下肝部分切除后的肝再生情况,对肝硬化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肝硬化大鼠肝部分切除后肝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正常组大鼠不施加任何干预因素,模型组大鼠建立肝硬化模型,实验组大鼠建立肝硬化模型后行肝部分切除,复制肝再生模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各组肝部分切除后12,24,72h肝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术后12,24 h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72 h肝组织中转化牛长因子β1的表达显著增强(P<0.01).提示硬化肿部分切除后早期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无明显增加,主要从中晚期可能通过与其他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继而开始发挥调节肝再生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脓毒症大鼠急性肝损伤时肝组织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探讨GSH对脓毒症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SD大鼠脓毒症肝损伤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GSH干预组(每组各24只),每组大鼠再随机分为0、2、6、24 h 4个亚组(每组各6只).GSH干预组在造模后立即经尾静脉给予GSH 300 mg/kg(0.1 mL),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则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每组大鼠在CLP术后0、2、6、24 h分别采集血标本和肝组织标本.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检测血清肝功能和肝组织HSP70和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肝功能(TBIL、ALT和AST)水平在术后6 h起开始升高,术后24 h仍持续升高;肝组织HSP70水平在术后2 h即显著升高,术后6 h达到高峰,术后24 h则有所回落;肝组织TNF-α水平在术后2 h起开始升高,术后6 h达到高峰,术后24 h有所回落;术后24 h肝组织HE染色显示肝细胞肿胀、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细胞变性等损伤性改变.与模型组相比,GSH干预组在术后6 h和24 h血清肝功能损伤指标及肝组织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肝组织HSP70水平在术后2 h、6 h和24 h均显著升高(P<0.05);术后24 h肝组织的病理学损伤性改变明显减轻.结论在脓毒症早期应用GSH治疗对脓毒症急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肝组织HSP70浓度,降低肝组织TNF-α浓度,从而减轻炎性因子对肝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别采用分次与一次肝部分切除术方法建立大鼠肝再生模型,通过对比研究以期为研究肝再生规律提供更合理技术平台.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3组:①分次肝部分切除组(A);②一次肝部分切除组(B);③对照组(C).比较各组切除肝重、残肝重、全肝重与切肝比例,同时比较前两组胆漏、出血、腹腔感染及下腔静脉狭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分析不同手术方法对肝再生量化的准确性差异及手术建模成功率的影响.结果各组全肝重及肝脏指数其差异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分次肝部分切除组与对照组比较,切除肝重、残肝重与切肝比例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而一次肝部分切除组与分次肝部分切除组及对照组三组对比,切除肝重、切肝比例均比后者小(P<0.05)、残肝重则比后者大(P<0.05).一次切除组胆漏、出血、腹腔感染及下腔静脉狭窄并发症发生率均比分次肝部分切除组高(P<0.05).结论采用分次肝部分切除术建立大鼠肝再生模型,量化肝脏切除程度的准确性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成功率高,是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跑台训练对脑外伤大鼠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的影响。方法 55只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5)、对照组(n=20)和运动组(n=20),后两组复制中重度脑外伤模型,运动组进行电动跑台训练1周。术后6、12、18、24 d,采用足误试验评定运动协调功能;术后48 h,采用伊文思蓝(EB)染色检测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术后7 d,Western blotting检测MMP-2的表达。结果运动组在术后6 d评分明显降低,但随后增高,其中12 d、18 d及24 d评分比对照组高(F4.793,P0.05);运动组EB渗出量显著减少(t=-8.091,P0.001);运动组MMP-2蛋白表达显著下降(t=-13.12,P0.001)。结论大鼠脑外伤后早期进行跑台训练,可改善运动功能,可能与抑制MMP-2,从而减轻血脑屏障破坏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茵陈蒿汤预防α-萘异硫氰酸酯(ANIT)诱导的大鼠急性肝内胆汁淤积的作用,观察其对肝内胆汁淤积大鼠肝功能指标及肝脏病理学影响。方法 54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各18只,各组根据不同处理时间再分为24 h、48 h、72 h三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模型组及中药组大鼠一次性给予2%ANIT按100 mg/(kg·d)灌胃造模,正常组仅给予同等容积色拉油灌胃。造模2 h后中药组大鼠给予茵陈蒿汤中药煎剂1 ml/100 g灌胃,每日1次;模型组和正常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造模成功后分别于24 h、48 h、72 h取相应时相动脉血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γ-谷氨酰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汁酸(TBA)等,并取肝右叶同一部位组织进行HE染色。结果模型组各时相血清ALT、AST、TBIL、DBIL、ALP、GGT、TBA较正常组明显升高,肝细胞、胆管细胞肿胀坏死和炎细胞浸润较正常组严重;中药组各时相血清ALT、AST、TBIL、DBIL、ALP、GGT、TBA较模型组明显改善,肝细胞、胆管细胞肿胀坏死、炎细胞浸润等情况明显减轻。结论茵陈蒿汤可明显降低ANIT灌胃诱导的急性肝内胆汁淤积大鼠血清生化指标水平,改善肝组织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人工肝血浆置换(PE)联合血液滤过(HF)对急性肝衰竭(ALF)动物高颅压的疗效。方法10只中国实验小型猪随机分为治疗组(n=5)与对照组(n=5),采用D-氨基半乳糖(1.2g/kg)静脉注射诱导建立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治疗组分别在给药24h、48h后给予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对照组未给予任何干预治疗。持续监测两组动物颅内压(ICP)变化并观察比较两组动物的肝功能、生化指标及生存时间的差异。结果经过人工肝治疗后,治疗组动物的颅内高压及多项生化指标、炎性细胞因子等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动物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分别为(125.7±12.6)h和(58.9±11.2)h,t=1.03,P<0.01]。结论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的非生物型组合人工肝治疗能清除急性肝衰竭动物体内多种病理成分、改善肝功能、降低颅内高压,并能明显延长急性肝衰竭实验动物生存时间。该方法有望成为帮助急性肝衰竭患者度过危险期,并可作为肝脏移植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探讨野百合碱诱导的小鼠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在肝静脉闭塞病中的作用。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2组,即生理盐水组(n=15)和野百合碱组(n=15),分别按10 ml/kg和200 mg/kg灌胃,连续3 d。灌胃后第3、4、6、8和10天检测各组小鼠肝功能(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肝脏指数及活化血小板比例;HE染色、Masson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肝细胞及肝窦内皮细胞的损伤情况、肝脏纤维化程度等;电子显微镜观察肝窦内皮细胞损伤、炎细胞浸润及血小板聚集情况。结果显示,野百合碱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均可见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大量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中央静脉和肝血窦纤维化;与生理盐水组相比,野百合碱组外周血活化血小板比例升高(P<0.05),肝脏指数升高(P<0.05),肝功能异常并有腹水形成。结论:野百合碱诱导的肝窦内皮细胞损伤是肝静脉闭塞病的始动因素,且该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可能具有自限性,但纤维化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对脓毒症大鼠急性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建立SD大鼠脓毒症致急性心肌损伤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6)、假手术组(n=18)、脓毒症组(n=18)、GSH干预组(n=18)。GSH干预组于CLP术后经尾静脉注射GSH60 mg/kg,共0.1 mL;假手术组和脓毒症组则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除正常组外,每组大鼠再按术后6 h、12 h、24 h分为3个亚组(每组各6只),各亚组组大鼠在CLP术后相应时间点采集血清及心肌组织标本。所有大鼠均于血标本采集完毕后处死。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改变;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MB isoenzyme,CK-MB)的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心肌组织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的mRNA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及正常组比较,脓毒症组大鼠术后6 h血清CK-MB水平和心肌组织TLR4 mRNA表达开始升高,12 h达到高峰,24 h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24 h心肌组织HE染色显示肌纤维结构排列疏松紊乱,间质充血水肿,见大量炎性反应细胞浸润等损伤性改变;与脓毒症组比较,GSH干预组大鼠术后6 h血清CK-MB水平和心肌组织TLR4 mRNA表达已有所下降,术后12 h、24 h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24 h时心肌组织上述病理学损伤性改变也明显减轻。结论:心肌组织TLR4 mRNA的高表达在脓毒症致急性心肌损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脓毒症早期应用GSH干预可抑制心肌组织TLR4 mRNA的表达,对脓毒症致急性心肌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烫伤大鼠肝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表达的变化规律,观察丙酮酸乙酯(EP)对烫伤后肝组织HMGB1表达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30%总体表面积Ⅲ度烫伤模型,7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伤组(n=18)、烫伤组(n=30,烫伤后2h腹腔给予林格液3ml)、丙酮酸乙酯(EP)治疗组(n=30,烫伤后2h腹腔给予EP3ml)。3组动物分别于伤后第8、24、72h时点活杀,留取肝组织检测其HMGB1基因/蛋白表达,留取血标本检测肝功能指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蛋白免疫印记法检测肝组织HMGB1基因/蛋白表达,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结果与假伤组比较,严重烫伤组大鼠肝组织HMGB1 mRNA表达及蛋白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或P<0.01),同时血清AST和ALT水平亦显著升高(P<0.05或P<0.01)。EP治疗组大鼠肝组织HMGB1表达显著下调,血清AST和ALT水平不同程度地明显下降(P<0.01或P<0.05)。结论HMGB1参与了烫伤大鼠的炎症反应过程,应用EP治疗可有效抑制烫伤后肝组织HMGB1的表达,并显著减轻烫伤延迟复苏所致肝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葡萄籽原花青素(GSPE)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72 只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 大鼠分为假手术组(n=18)、模型组(n=18)、GSPE低剂量组(20 mg/kg, n=18)和GSPE高剂量组(200 mg/kg, n=18)。造模前,GSPE各组灌胃4 周,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蒸馏水10 ml/kg &#8901;d。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于缺血2 h 再灌注后12 h、24 h、48 h 各取6 只大鼠,行Morris 水迷宫测试,HE染色观察脑组织形态变化,检测大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Morris 水迷宫测试潜伏期延长,穿台次数减少(P<0.05);HE染色显示脑组织神经元逐渐坏死;SOD含量降低,MDA含量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GSPE高剂量组各相同时间点潜伏期缩短,穿台次数增加(P<0.05);HE染色显示脑组织神经元核固缩和空泡减少;SOD含量增加,MDA含量降低(P<0.05)。结论GSPE可以减轻脑缺血区病理改变,减轻缺血再灌注后脂质过氧化,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预处理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行脾脏手术患者镇痛与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拟行脾切除手术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00例。将患者分为研究组(n=50)与对照组(n=50),研究组患者在麻醉前10min时给予帕瑞昔布钠40mg静脉注射,对照组患者在麻醉前10min时给予生理盐水4mL静脉注射。比较术后24h两组患者的使用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的按泵次数、使用剂量,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的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PLT)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术后24h研究组患者使用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的按泵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P0.001);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的TT、PT、PLT及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能减少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行脾脏手术患者镇痛药物的用量,且不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和干细胞动员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肝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腹腔注射L-精氨酸制备大鼠SAP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骨髓干细胞移植组(MSC)、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G-CSF)及MSC+G-CSF组(n=48),各组再按术后不同观察时间段分为12 h,24 h,48 h,72 h亚组(n=12).在术后相应时间点观察各组大鼠的死亡率,肝脏组织的病理变化,Bax,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和细胞凋亡指数,同时检测血清中TNF-α,IL-6,AJJT,AST,LDH,CRP的含量.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死亡率有所降低,肝脏病理变化有不同程度减轻,24 h后肝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减少(P<0.05),肝脏Bax蛋白24 h后明显下调(P<0.05),Bcl-2蛋白明显上调(P<0.05),血清TNF-α,IL-6,ALT,AST,LDH,CRP含量24 h/48 h后明显降低(P<0.05).与MSc组和G-CSF组相比,MSC+G-CSF组48h后对各指标的改善情况更显著(P<0.05),MSC组与G-CS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自体骨髓MSC移植与动员能有效保护重症急性胰腺炎时肝脏的损伤,可能与MSC的病理再生修复、抗炎症及抑制细胞凋亡等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早期脓毒症大鼠心肌细胞中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NLRP3)炎性小体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 n = 8)、脓毒症组(Sepsis组, n = 8)、姜黄素干预组(Cur组, n = 8)。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大鼠脓毒症模型, 造模后腹腔注射姜黄素100 mg/kg, 24 h后重复给药, Sepsis组注射生理盐水。于6、24、48 h通过ELISA法检测大鼠血浆中心肌损伤特异性肌钙蛋白T(cTnT)水平;取48 h大鼠心肌组织经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心肌病理损伤情况;通过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blot法检测Cleaved caspase-1、NLRP3、IL-1β蛋白的表达情况;透射电镜下观察心肌细胞内部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Cur组6、24、48 h大鼠血浆cTnT水平明显低于Sepsis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可见Sepsis组心肌炎性细胞浸润, 细胞水肿、坏死, 而Cur组仅见部分细胞水肿和坏死现象;TUNEL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一种新型的无拘束、可复性大鼠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模型。方法将按月龄、体重相近两两配对同窝饲养的26只大鼠分为两组:ACST模型组(ACST组,n=13)和假手术组(SO组,n=13),两组均进行颈外静脉置管建立无拘束模型。ACST组于胆总管结扎后0h、24h、48h、72h监测胆总管压力;两组分别于胆总管注射内毒素后0h、12h、24h、48h采静脉血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并于造模后24h、72h分别行肝脏病理学检查。结果 ACST组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胆总管压力逐渐提高,至72h达到(11.00±0.72)cmH2O,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0.69、6.21、13.41,P均<0.05);ACST组大鼠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血清TBIL、ALT和TNF-α水平逐渐上升,不同时点均明显高于S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7.28、12.04、11.88;10.03、28.18、20.55;14.27、20.67、36.89,P均<0.05)。病理学检查亦证实:ACST组于造模后24h即有肝细胞轻度水肿,炎细胞浸润;造模后72h可见肝细胞大片状坏死,汇管区炎细胞浸润明显。而SO组24h后大体观察未见明显异常,72h后较前无明显病理变化。ACST组术后24h、72h较同一时点SO组肝组织损害程度积分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5.00、7.23,P均<0.05);且72h肝组织损害程度积分高于2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P<0.05)。结论 ACST模型能够模拟临床,基本能反映人ACST的早期病程和病变,也适合ACST术后做进一步的实验性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受体骨髓干细胞在大鼠移植肝中向血管内皮细胞(VECs)的分化情况及其对大鼠原位肝脏移植术后早期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用双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供体为雌性Wistar大鼠,受体为雌性SD大鼠。受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6)和实验组(n=12)。其中对照组仅行原位肝移植,实验组于术中经门静脉注射雄性SD大鼠骨髓干细胞0.5mL(1×107/mL)。实验组再随机分为3组,每组4只,分别在术后第7、14、21天切取肝脏,并行Sry原位杂交结合vonWillebrand因子(vWF)免疫组化的双标染色,观察受体骨髓干细胞向VECs转化的情况,同时观察术后早期的病理变化。结果:实验组术后一般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于术后第7天在肝组织内发现Sry与vWF双染阳性细胞,该细胞于第14和21天在血管壁出现。对照组肝脏病理学检查为急性重度排斥反应,实验组为急性轻到中度排斥反应。结论:受体骨髓干细胞能在移植肝的环境中诱导分化为VECs,表达vWF,并可部分替代移植肝本身的VECs;经门静脉输注受体骨髓干细胞可减轻移植肝的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